【鄉土-散文】隨風飛揚|宰苕藤的女人

2021-02-18 鄉土黔江

 【前言】這段時間犯懶,半個月沒更新公眾號了。凌晨趁著夜半寫點東西,竟然發現原來的味兒還在,還是那麼土,土得掉渣。渣掉到地上,算是回歸自然,辛辛苦苦種的苕還是要裝起來的。幸好世代務農,祖傳一隻篾撮箕,有時候用來裝苕,有時候用來裝蒜,算是物盡其用了。好了,裝苕不易,文字粗鄙,你們將就看吧。

    

入秋後,氣溫漸涼。夜色漸濃時,土家山村的某個院落,幾個老人小孩兒,在「叫雞兒」(蟋蟀)和「紡譁牛兒」(紡織娘)的叫聲中,圍坐於院壩邊的樹下,一邊麻包穀,一邊有一句沒一句的擺龍門陣。而這時,在大門坎前的一盞燈光下,還有一個中年女人,沉默著,埋著頭在那裡宰苕藤。

 

這個宰苕藤的女人叫禾花。與麻包穀那幾個嬉笑談天的爺孫不一樣,她不苟言笑,神情肅穆。禾花只專注於自己手中的刀,刀下的苕藤,手起刀落,斫斫有聲。一把宰完,右手暫停,左手伸到背篼旁抓過一把來擺放於刀下,手法熟練而迅疾,眨眼之間,鋒利的薄刀切斷苕藤的刷刷聲復又響起。

 

此時,遠山很遠,月光很淡,山村很靜。禾花也許並不知道,她這刀的寒光起落間,仿佛藏著一個遠去的江湖。

 

倘若唐朝時的李白打從這裡路過,一定不會想到他那句「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在這武陵山深處,竟然變成了月光下宰苕藤的聲音。那這月色下的院壩裡,他該怎樣吟出一句流傳千古的詩章?

 

幸好,李白沒有遇上宰苕藤的場景。在他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年頭,紅苕還沒有傳到盛世的大唐。整整過了一千年,黔江縣令翁若梅才在一個饑荒年,把紅薯從他的老家福建帶到我們的家鄉來。從此,這土家苗寨的山山嶺嶺田間地頭,才有了除包穀、洋芋、高粱、黃豆、小麥、蕎子之外的又一個主糧——紅苕。

 

禾花也許沒讀過李白的詩,也不知道紅苕是哪時候傳到黔江來的。她只曉得,她們家祖祖輩輩,都和紅苕洋芋有著過命的交情。

 

冬去春來,大地回暖後,禾花的父母便從苕洞子裡把貯存了一冬的苕種弄出來,下到地裡,沷上一層農家糞水,蓋上稻草或薄膜,保溫育苗。苕種緊密排列於育苗壟裡,擁擠不堪。禾花的娘給她說過,娘出嫁那天,因外婆家居住在老蓋上,很是偏僻,床鋪緊張,去接親的賓客睡在大通鋪上翻身都困難,被形容為「下苕種」,很多年過去了,還被禾花的老漢時不時提起。想來生計艱辛的人們設身處地體驗過了苕生活的不易,不免與苕同病相憐起來。

 

幾場春雨下過,苕秧便日復一日長高起來。待到地裡小麥油菜收過,就到了栽苕秧的季節。那些年,父母和村裡人一年臉朝黃土背朝天,收穫甚微。唯有說起栽苕秧,是以「萬」為單位,動則三五萬,多則十來萬,說來帶著幾分難得的豪氣。栽苕栽得多的,往往是「潲瓢運」好的人家,餵豬餵得多;或者多種紅苕,打苕粉賣了貼補家用。

 

要餵肥豬,要打苕粉,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禾花的父母頂著端午節後夏天的烈日,栽苕、挑牛糞上肥,盼著老天下雨,讓苕秧成活。成活了後,又下地薅草,除掉與紅苕爭搶營養的雜草。

 

待到盛夏入秋的時節,一陣陣偏東雨落過,苕地裡漸漸的被苕藤和苕葉遮滿,如同鋪上了綠色的地毯。這時候,架子豬食量正大,莊稼地裡的各種野豬草也被搜得所剩無幾。為了遏制苕藤上的鬚根過度的猛長,影響地下的塊根結苕,禾花們一家人便開始翻苕藤。先是將苕藤輕輕提起來沿著一定的方向翻過去。翻過一遍後過不了多久,營養過剩的苕藤便開始發叉生長,這時農家就把那部份多長出來的藤蔓掐掉,背回家作為豬的飼料。

 

小時候的禾花和大人一起去苕地裡翻苕藤,往往會掐下幾張帶柄的苕葉子,給自己做上一串項鍊。童趣的天真,是她們和紅苕最初的結緣。當她慢慢長大,就開始幫父母背苕藤、宰苕藤了。紅苕藤和葉子都帶有白色的漿汁,會沾在手上變黑且不易洗掉,這成了愛美的禾花一個不小的煩惱。或許,她年輕的心,也會期待著有朝一日命運改變,不再翻苕藤宰苕藤餵豬,不讓自己纖細白娕的手指沾染上生活的艱辛。不過,那個年代,又有幾個姑娘如願以償呢?

 

除了極少數女孩子因緣際會跳出農門,禾花還是和更多的人一樣,繼續留在了農村,翻苕藤、宰苕藤、挖苕。挖苕的時候,苕藤多得一時之間消化不了,又得打夜工宰了,要麼曬乾,要麼放進缸裡泡成酸豬草,拿來作為寒冬大雪封山時豬的儲備糧。挖回來的苕,有一部份放進苕洞子裡留種,一部份餵豬,還有一部份當作人的糧食。大米匱乏的年頭,只能吃「紅苕洋芋苞谷粑」裹腹度日,紅苕儼然成為填飽肚子的主力。禾花或許不知道,這也正是兩百年前翁縣長為民謀福的初衷。多少次,她從水井挑來水,把苕倒在木盆裡面,用苕搭勾洗苕。聽著紅苕、苕搭勾和木盆撞擊出的轟隆隆的聲音,禾花感到心裡特別的踏實。有紅苕,人和豬都不會餓肚子,她相信,苦日子終究會熬出頭的啊!

 

若是年歲豐饒,便有許多的紅苕被禾花洗淨,用「插刀」剁細,打成苕粉。澱粉過濾出來,苕渣還是歸豬。那澱粉或是曬乾後烙熟炒為菜餚,還是用「朗瓢」加工成粉絲,這算是紅苕脫胎換骨登堂入室,成為餐桌上拿得出手的菜餚。至於紅苕尖或紅苕梗被清炒端上桌,那是後來城裡人的吃法,禾花和她的鄉鄰們是不屑一顧的。

 

苕和春草一樣,一年一年枯榮,當年在苕地裡掐苕葉梗梗兒做項鍊的小女孩禾花,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了。與苕打了幾十年交道的她,正在給她的孩子們用紅苕做一道零食:曬乾苕絲絲。把苕洗淨刮皮,上大柴鍋裡燜熟。鍋底快要煎幹的水裡那一層又甜又糯的糖,已經讓孩子們興奮不已。待到蒸熟的紅苕稍微冷卻,便用刀剖切成條,攤進簸箕裡,曬到太陽底下。過幾日,簸箕裡便剩下一絲絲或金黃或淺黃的,帶著陽光味道的薯幹。禾花找來不透氣的袋子,將幹苕絲絲裝了起來,放進了柜子裡。

 

數九寒天,大雪封了山。火鋪上的火整日不熄,左鄰右舍串門的龍門陣也沒有斷過。禾花一刻也沒閒著:納鞋底、做布鞋,做一家人的一日兩餐,伺候病床上的婆婆,也下苕洞子去撿苕來宰了餵豬。孩子們溜進大雪地裡瘋玩,玩餓了就回來鑽進裡屋,從柜子裡翻出已經長出白霜的幹苕絲絲,放進火炭裡,烤得香噴噴了吃。

 

臘月二十一,大雪不再飄落。開始化雪的時候,年邁的婆婆終於扛不住徹骨的寒冷,在1992年春天快要到來的時候,去了另一個世界。禾花和一大家子人,跟著左鄰右舍忙前忙後,宰殺了一個吃紅苕長肥的豬,準備著婆婆的喪事。

 

三天後的早上,太陽驅散了這個山村遮天蓋日的濃霧。一陣鑼鼓嗩吶聲中,禾花和一群披麻戴孝的親屬們,跟在老人的靈柩後面,路過婆婆年輕時曾躲過土匪的苕洞子,來到每年種苕的那塊地裡,讓老人入土為安。旁邊,是孩子的爺爺、祖爺爺們的墳墓。

 

禾花跪在地上,輕輕抽泣著。想起婆婆這些年的勤快人,對她的好,又想起婆婆對這個世界的留戀:半個月前,老人家在病床上說,還是活著好啊,死了連個生苕都吃不著。禾花悲從中來。淚眼朦朧間,她看到遠處武陵山上的蒼翠的松柏樹,在冬日的陽光下,靜靜地閃耀著光芒。

 

關於種紅苕挖紅苕宰苕藤,你都有哪些回憶?歡迎下方留言和我們分享。

謝謝你對我們原創作品的鼓勵!!

相關焦點

  • 家鄉浠水 那苕種,那苕秧,那苕藤,那苕果兒,那無限的相思!讓你會心開一個玩笑,看吶,好大個苕!
    反正我們湖北人給它取了個接地氣的名兒:苕!苕分紅皮白皮的,浠水人種植的苕主要是紅皮的,是謂紅苕。小時候會唱一首童謠:誰吃的大苕,誰放的臭屁?汙染了大地,大地的人民,拿起了武器,趕走了臭屁。是的,腸胃不好的人吃苕脹氣,腸胃太好的人吃苕通氣,總之結果一樣,會放屁。那又如何?浠水人喜歡苕的感情根深蒂固,那簡直是不要不要的。
  • 彝良不吃苕藤顛顛的人,我真的想給你兩錠子!
    外婆買了一大把苕藤顛來吃蒜末海椒水涼拌的蕃苕葉搭配一碗稀飯簡直是這個夏天最佳的美味味道簡直不擺了~幾乎每家每戶都栽了苕兒小時候苕藤就是餵豬的現在卻成為了稀罕玩意兒大家都在吃無論是涼拌還是清炒味道都是一級棒
  • 樹和藤,男人和女人
    我說「朋友離婚了,因為男人背叛了女人。」老公說「看樣子那男人很閒,如果像我這樣,忙的連老婆都伺候不上,也就不出去亂搞了。」我靠在老公的懷裡問老公,「會不會背叛我」。老公說,「老婆是娶回家疼的,不是當擺設放在家裡,我再出去玩,那樣不止身體和心理受不了,經濟上也負擔不起。」我輕笑。老公說「老婆,我給你講個故事吧。」
  • 鄉土散文:布鞋伴隨我長大
    布鞋伴隨我長大(散文)風不懂雲在漂泊,天不懂雨的落魄,眼不懂淚的懦弱,許多感動都在多年以後,許多感激念念心中,最為遺憾不能為報。我們這茬人,都是穿布鞋長大的,凡是與布鞋有關的情懷,早已深深植入靈魂,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 【美食美篇】在土灶裡面烤苕
    那時,有苕吃,自然是增添了很多開心事,很多種吃法可以讓我們百吃不厭。往往在新苕還沒有上市的時候,母親便去田裡,挖一籃子小苕,削皮後,放在米飯底下,等飯炒好以後,小苕香噴噴的,軟潤甜膩,越吃越香。
  • 【回憶】紅薯藤項鍊,商南人的快樂童年,誰還記得?
    紅薯(苕)藤不僅僅能做成項鍊、手鍊、項鍊.等工藝飾品,同時它還具有其他功效。3、治療風溼骨痛根據研究表面,紅薯藤還具有祛風除溼,以及活血止痛等功效。所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它可以治療人類的關節炎和風溼止痛。治療方法為:曬乾的紅薯藤加入一些白酒煎服。此外,如果你的痔瘡出現了腫痛的情況,也可以用紅薯藤治療。把紅薯藤加入清水煮製之後取出藥液直接塗在患處就可以了。
  • 紅苕藤項鍊,誰還記得?戴過的都轉起來!!
    紅薯(苕)藤不僅僅能做成項鍊、手鍊、項鍊.等工藝飾品,同時它還具有其他功效。3.治療風溼骨痛根據研究表面,紅薯藤還具有祛風除溼,以及活血止痛等功效。所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它可以治療人類的關節炎和風溼止痛。治療方法為:曬乾的紅薯藤加入一些白酒煎服。此外,如果你的痔瘡出現了腫痛的情況,也可以用紅薯藤治療。把紅薯藤加入清水煮製之後取出藥液直接塗在患處就可以了。
  • 謅議古典散文之一斑 漫談散文「話中有畫」
    謅議古典散文之一斑漫話散文「話中有畫」                  作者:李建達 各類辭書對「散文」一詞的定義性概述,都未涉及「散文是一種閒暇時光,興之所至,隨意抒發作者潛思默想的小品文」這一屬性。散文的閒散、自任的一種屬性,俗氣一點說,就是散文有「話中有畫,畫裡有話,話外有話。」
  • 王玉玲散文朗誦《女人如茶》
    如茶的女人,總是優雅溫婉,清爽宜人。上好的茶葉總是芽嫩新鮮、白毫顯露、條索緊結、形狀一致、茶香強勁,觀之欲喝,聞香欲醉。明代許次紓在《茶疏·飲啜》中說:一壺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鮮美,再則甘醇,三巡意欲盡矣。所以,如茶的女人,舉手投足間,韻味無限。
  • 散文|劉平:無根藤(外一篇)
    無根藤亦知此理。那就纏弱小的樹枝吧。進攻的「槍口」便選擇在低矮的樹幹和樹的枝條間。根深葉茂,是傳統觀念中人們對樹的理解,有多高的枝幹,就有多深的根,有多繁的根須就有多茂盛的葉。對無根藤這直接是天方夜譚、風馬牛不相及。無根藤趨之若鶩不走大眾所走之路,一窩蜂亦步亦趨地完成從根到莖、幹、葉的營養和水分吸收的曲折過程,它只走捷徑,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 鄉土散文:保持純真
    說到純真,我想起了周國平先生一篇散文裡的一句話,人的生命像蘆葦一樣脆弱,宇宙間任何東西都能置人於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間任何東西高貴得多,這是為什麼?因為人有一顆純真的心。現如今在高速飛轉的時代,生活已經被快節奏的步履安排得滿滿當當,周圍的風景、人物都來不及流連就匆匆地轉到下一站,快遞、快餐、快車,衣食住行都打上了「快」的標籤,成為時代的印記。
  • 夾江一村民用倆小時挖出一個「大腳板苕」!
    近日,樂山市夾江縣的村民冷正華的家人從地裡挖出了一個約40斤重的「腳板苕」,引得全村人嘖嘖稱奇。日前,小編來到冷大爺的家裡,他迫不及待地擺出了前幾天剛收穫的「腳板苕」。「腳板苕」外觀比較完整,表皮油潤,由10多個大分叉組成,這些大的分叉又延伸出了更多的小分叉。大家你看看我摸摸,都很好奇。有熱心鄰居搬來了臺秤,要秤秤它到底有多重。冷大爺的兒媳婦黃桂芳說:「剛挖出來的時候還要重一點,放在家裡幾天時間水分蒸發了一點,現在過了一個星期還有近40斤。」
  • 朗誦 藤 樹
    春去夏來 冬來秋去 藤多了的皺紋 樹多了的年輪 注釋著它們生命的意義 藤的生存 是給樹一生的柔情 和終生的依戀 >樹的生存 是給藤一生的庇蔭 和終身的支撐 已有多篇大小名人、普通人詩歌散文等作品和多題材正能量視頻上傳網絡,業餘喜歡配音、主持、錄像、製片等。©原創作品 授權發布(公眾號轉載須授權)圖片來源:http://dwz.cn/2Zp4mK責任編輯:蘇瑾主編微信:VERYMASTE
  • 清平樂:蘭苕上位,原型更好命,93歲壽終位貴妃,女兒平安長大
    蘭苕自是不信,張妼晗就一盆熱湯倒在她頭上,燙了滿臉水泡。蘭苕恨死了,可是,礙著賈婆婆不敢發作,還以為賈婆婆一定會收拾張妼晗。只是沒想到,賈婆婆還一步一步籌謀著,讓張妼晗成為皇上的娘子。她明明蠢笨,憑什麼得到這一切,而自己更應該擁有,卻偏偏得不到?
  • 樂山夾江現40斤重腳板苕 村民花費兩小時挖出
    國際在線四川消息:近日,樂山市夾江縣村民冷正華的家人從地裡挖出了一個約40斤重的腳板苕,引得該村人嘖嘖稱奇。冷正華家收穫的腳板苕外觀完整、表皮油潤,由10餘個大分叉組成,大分叉又延伸出了小分叉。村民冷正華家中挖出的腳板苕 供圖 夾江縣委宣傳部  冷正華的兒媳婦黃桂芳說:「剛挖出來的時候,這個腳板苕還要重一些,這幾天放在家裡水分蒸發了一點,現在還有近40斤。」
  • 施羽||鄉土藍田|懷念父親
    【查看鄉土藍田平臺更多作品】張勇|鄉土藍田|塵雲往事武文|鄉土藍田|我的根在輞川段利紅|鄉土藍田|守望陳學龍|鄉土藍田|醉美河川.幽幽清峪張安生|鄉土藍田|城牆往事何宏遠|鄉土藍田|父親的背影鄉土藍田文學平臺投稿簡介作品發布|草根小編張勇
  • 散文隨筆:安靜的女人,會得到歲月的溫柔以待
    喜歡用散文隨筆怡情暖心,喜歡追逐文學藝術的真性情!用心吐字,用愛歸音。在閒靜的日子裡,聽一首歌謠,沏一壺清茶,書一筆清淺,亦是一種幸福。十五歲始創作小說、散文、詩歌幾百餘萬字,作品散見《中國女性雜誌》《讀者》《莫愁》《中國教育報》《中國作文周刊》《四川烹飪》《椰城》《中國職工教育》《中國金融經濟》《國學周刊》《太原日報》《中國散文詩刊》《中國電力報》《國家電網報》《華東電力報》《彭城晚報》《都市晨報》《吉林農業》《大伾山文藝雜誌》《濟寧電視報》《徐州雜文》《銅山雜誌》等數十家報刊。2011年出版文集《愛若煙花》。
  • 沉入生活深處,留存一份紙上的鄉愁——讀周榮池長篇散文《一個人的...
    作者:張堂會(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  江蘇高郵作家周榮池的長篇散文《一個人的平原》(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聚焦裡下河平原的風物民情與村莊歷史,詳細描繪了一幅裡下河平原萬物生長的畫卷,建造了一座裡下河平原的文化博物館,為市場化進程中進退失據的鄉人留存了一份紙上的鄉愁。
  • 永不凋零的《女人花》,隨風飄落的梅豔芳!
    2003年12月30日,那朵開了四十年的花隨風而逝,但那一朵永不凋零的《女人花》卻永遠迎風而立。時至今日都暗香撲鼻。梅豔芳,我青春的記憶,她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都給人以驚豔。她的人生也是如此。能如此傳奇可能也跟她的早年經歷有著莫大的關係。
  • 散文/夜晚無眠,思緒飛揚
    夜晚無眠,思緒飛揚在這個美麗的時代,世界應該是陽光,人類應該是光明的,沒有人能買陽光賣光。晚上無眠,大腦中總是有一些東西。白天,我的思想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