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深度採訪後,最難忘的莫過於採訪對象的眼睛了。這個春天,在珠峰山區,有那樣一群人,有那樣一雙雙溫暖、明亮而又如巖石般堅毅氣質的眼睛,定格了2020珠峰高程測量的一個個瞬間。
初見測繪隊員陳景濤時,他正在進行GNSS水準測量。他跟隊友對照點之記(記載大地點位情況的資料),找到了測量點,再架設三腳架和基架,調平基架,並在基架上放置天線設備,連接接收機主機,插入電源、開機,實時記錄。
全程如一段啞劇,陳景濤和隊友沒有過多交流,他的眼睛專注凝神、閃動著青春、熱情的光芒。
在海拔超4300米處完成上述工作並不容易。由於缺氧,陳景濤和隊友每完成一個步驟就立在原地大口大口喘氣。他說:「外業作業有風險,也有樂趣,能看到很多不一樣的景色。」
「經天緯地,開路先鋒」,是測繪事業的生動寫照。既然測繪人肩負著開路先鋒的神聖使命,定要繼續攀登!
40歲的測繪隊員鄭林工作之餘,總愛和同事聊家常。珠峰大本營帳篷內微弱的燈光打在他黝黑而線條柔和的臉頰上,眼睛更加清澈明亮,如珠峰峰頂上的晨星。
「我就喜歡幹測繪,自己一定會全力以赴。」參與2005年珠峰高程複測的鄭林,這次主動請纓,參戰2020珠峰高程測量。
在這次測量中,鄭林還是做老本行——三角測量,面臨的挑戰依舊嚴峻:高寒缺氧,外業作業時要翻過危險重重的衝溝、冰塔林、冰崩區等。但在他眼裡,「能再次參與珠峰高程測量,很光榮」。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光榮」是隊員們口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這份光榮感源自他們心底對測繪事業的熱愛和忠誠。
測繪隊員薛強強這次主要參與西絨(西絨布冰川)點的峰頂交會測量。自4月20日以來,他一直在外進行衝頂前的模擬交會測量。
西絨點海拔超5600米,沿途要翻過一個高300多米、坡度超50°的衝溝。
薛強強回憶,攀登途中,稍一疏忽或手一滑,他們就可能掉進溝底。由於高寒缺氧和體力的嚴重消耗,他的眼裡不時迸散「金星」,胸口脹痛,堅持爬上去後,手套都磨爛了,「整個人幾乎都癱瘓了」。
「我們不是專業登山隊員,靠意志而不是體力往上登。」薛強強說。來回途中,隊友們在雪地上寫下「忠誠」二字,寫了一路,激勵前進。
眼前這位37歲的陝西漢子,皮膚糙黑、身材魁梧,粗獷如高原戈壁,一對黑亮的眸子深邃透明。
在珠峰大本營西側的一個小坡上,矗立著2005年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紀念碑。在很多測繪隊員心中,這座紀念碑既是對那次珠峰高程測量的深沉禮讚,也是測繪人的精神豐碑。
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紀念碑巍然矗立,測繪精神代代傳承,永不熄滅。在測繪隊員陳剛眼裡,傳承這種精神既是責任,也是初心。
「在這次測量中,我們最在乎的是能不能精確地拿到各項數據!」眼前的陳剛,語氣堅定,雙眼炯炯有神。
陳剛此前參與過攀登全球七大洲最高峰和徒步南、北極點的項目,最關心的也是能在多個地理標誌點進行測量。在珠峰的前期拉練裡,他在幾處營地進行重力測量時,不厭其煩地提醒年輕隊友要珍愛儀器,確保測出的數據完整。
「珠峰北坡位於中國境內,我們有責任及時、透徹地了解。」陳剛說,這也是我們的初心和使命。
2020珠峰高程測量27日成功實現登頂測量,完成野外測量階段的最後一步,標誌著我國15年後的這次測量取得關鍵性勝利。
「山若有情山亦老」。如果珠峰可以動情,那這裡的每一座山,每一條河,每一塊石頭,都用無聲的凝視,致敬這群用熱血與青春詮釋忠誠與擔當的開路先鋒。
(記者魏玉坤、武思宇、王沁鷗)
新華社珠峰大本營5月2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