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悠」國人12年,一年賺13億,除了吊牌,其他都是「假貨」?

2020-12-14 騰訊網

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國貨在市場不斷發展壯大。從以前不被消費者看好,到慢慢被消費者接受,甚至有不少品牌已經成為了「國貨之光」。包括李寧、安踏等品牌,近些年來在市場的表現都是可圈可點的。不知不覺中,國貨也成為了眾多消費者的選擇。

從阿里研究院發布的《2020中國消費品牌發展報告》來看,在過去這一年時間裡,國人購物車的東西80%都是國貨。這一數據也足以證明,國貨在市場的地位有多重要了。

在眾多的國貨品牌中,這樣一個品牌成為了特例。以前曾是保暖內衣領域的「領頭羊」,不過近些年來擴張的越來越快,在各個領域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它就是南極人。從經營的品類來看,南極人在電商領域覆蓋了大部分產品,衣服、電器包括床上用品等,只要你能想到的種類,幾乎都有南極人這一品牌。

就是這個一聽到就會想起南極的品牌,變成了萬物皆可「南極人」,真品可能只有那個吊牌。因為早在2008年的時候,南極人就走向了轉型道路,果斷將生產和銷售這兩個環節「拋棄」,還將經營了十多年的工廠關停,唯一保留的就是「南極人」這一品牌。

之後公司就走上了品牌授權這一經營模式,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各個領域都能看到南極人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公司擴大了經營業務,而是只要給錢,你的產品就可以貼上南極人的標籤。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個傳統企業轉型做電商,生意反而越來越好。早在2014年開始,南極人就多次在天貓雙十一獲得銷售第一的位置了。

就在很多消費者還以為南極人只生產保暖內衣的背景下,其實消費者已經被「忽悠」12年之久了。因為南極人早就已經沒有工廠了,電商平臺銷售的所有南極人產品,不管是保暖內衣還是保溫杯,都只是貼了個南極人的牌子而已。

這一輕資產的運營模式,確實給南極人帶來了高額的收益。根據南極電商在今年4月發布的年報來看,2019年品牌授權相關營收達到13億元之高。也就是說僅僅靠「賣吊牌」,南極人一年就賺了13億。這比自己生產拿到市場去賣利潤空間大多了,因此南極人也更加堅定了「賣吊牌」這一經營路線。

不過這一經營模式的弊端也很明顯,因為南極人只顧著賣吊牌,卻不去把控產品質量。一般來說品牌方會要求授權工廠提供產品質檢合格證,但是這一合格證只需要花費100元就可以買到。產品質量如何保證,相信也就不用多說了。

如此「簡陋」的品控模式,自然是無法保證產品質量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買了南極人的保暖內衣,回來之後卻發現質量十分粗糙。因為這一問題,南極人也多次上榜不合格產品黑名單,多種產品都在質檢黑榜中。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如果南極人確定品牌授權這一模式的話,其實也無可厚非。但是授權最重要的就是品牌價值,如果長期這樣發展下去,不重視品控的話,品牌價值就會不斷被「消耗」。往後消費者都知道南極人只是「貼牌貨」,或許有一天在市場就「賣不動」了。

而萬物皆可「南極人」這種狀況,也讓南極人的品牌價值不斷下降,最終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的局面。

相關焦點

  • 全是假貨!停產12年仍年賺13億,「賣標狂人」不再賣吊牌?
    但從2008年以後,南極人的運營模式徹底發生改變。賣了12年吊牌,年賺13億在各電商平臺以「南極人」作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發現其經營範圍從內衣到服裝、家紡、戶外用品甚至食品。不明所以的人只會感慨:涉及的種類真多。
  • 「騙了」中國消費者12年,原廠早已停產,靠賣吊牌年賺13億
    但有一個品牌,原廠早已停產,靠賣吊牌就賺了10多億,「騙了」中國消費者12年,它就是南極人。 然而現在,南極人似乎「變了味」,我們可以在電商平臺上看到,除了保暖內衣,還有玻璃杯、母嬰用品等各種商品也都打著南極人的品牌,難道南極人現在的業務這麼廣泛了嗎? 事實上,南極人很早就很開始轉型了,和常見的業務擴張轉型不一樣,南極人為了挽救不斷下滑的業績,把所有工廠賣掉,開始「賣吊牌」。
  • 國人被騙12年?它靠奇葩模式成為「國貨之光」,靠賣吊牌年賺40億
    據阿里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在過去的一年裡,80%國人消費者的購物車中是國產品牌。除了著名的華為和小米品牌,南極人這個牌子意外地成為95後心中最鍾意的品牌。南極人這個牌子在年輕人中間很有名。南極人的產品也非常受歡迎,說白了這就是品牌效應。品牌效應是企業價值在商業社會中的延續。
  • 不賣衣服只「賣吊牌」?一年賺12億,網友:吊牌比衣服「值錢」
    消費者在購買時,除了會關注產品外觀之外,更為關注的就是保暖效果了。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現在都會追求一種「品牌效應」,認為品牌生產出來的東西一定都是好的。這句話其實也並沒有錯,不過用在這一品牌上就不太適合了。雖然它在市場的名氣非常大,但是質量卻參差不齊,這一品牌就是南極人。
  • 又一品牌早變「貼牌貨」,一年狂賺12億,多少人交過「智商稅」?
    成立於1997年的南極人,其實最早是以生產內衣為主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品牌卻逐漸「變了味」。以前只是生產內衣,後來旗下的產品包括內衣、母嬰、汽車配飾、保溫杯以及家電等多種品類。簡單點來說,任何你能想到的領域都能看到南極人的身影。
  • 曾是全國知名品牌,卻靠賣吊牌一年淨賺13億,很多消費者中招!
    曾是全國知名品牌,卻靠賣吊牌一年淨賺13億,很多消費者中招!品牌對一個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創立一個品牌容易,但塑造一個品牌價值很難。有價值的品牌會讓消費者主動選擇,能提高售價,還會給公司帶來更大的盈利空間。
  • 靠瘋狂賣吊牌年賺13億,南極人的暴利模式你永遠不懂!
    01靠瘋狂賣吊牌一年賺 13 億!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天冷了,又到了南極人保暖內衣在各大電商平臺泛濫式曝光的季節。作為一家創立於 1997 年的首創了保暖內衣概念的品牌,聘請了著名影星劉德華、海清等作為代言人的南極人保暖內衣曾經橫掃冬天的臃腫,成為每個家庭過冬時的剛需產品。南極人當年 300 萬元起家, 4 個月就創下了 1 個億的銷售額在業內也讓人嘆為觀止。 2015 年,南極人改名南極電商並於同年底成功借殼新民科技登陸中小板。
  • 「欺騙」中國消費者12年,原廠早已停產,靠「賣吊牌」年入13億!
    現在我們購買的南極人很有可能就是一些代工廠的產品,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現在能買到的南極人已經不是多年前的產品了,因為南極人在2008年就做出了一件連業內人士都不知道的事情。其實不難發現,只要我們在電商平臺搜索「南極人」,就會發現南極人在網上店鋪的種類十分多,店鋪還包括專賣店、直營店、工廠店、企業店等,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 原廠早關閉,靠賣吊牌年賺13億!除了南極人,這些品牌也只賣牌
    據悉,從2008年開始,「南極人」就一心賣起了吊牌,砍掉了生產和銷售這兩個最為重要的環節,甚至為了能夠「專注」於賣吊牌,還賣掉了自己已經經營了十幾年的工廠。早在幾年前,《南方周末》就曾經報導,只要你有錢,「南極人」就會將自己的品牌授權給你,並且還會「貼心」的給你附送廣告位和活動報名。
  • 南極人的貼牌帝國:不生產,只掛牌,年賺13億
    到了2017年,它以96.46%的毛利率成為A股電商的毛利之王。這一數據在去年同樣驚人。據其2019年年報顯示,公司營收為39.07億元,淨利潤12.06億元。其中,與品牌授權相關的營收為13.05億。報告期內公司合作供應商總數為1113家,其中主要合作供應商約500家;合作經銷商總數為4513家,授權店鋪5800家。
  • 靠賣吊牌為生,一年賺9億!南極人何以淪落至此?
    靠賣吊牌為生,一年賺9億!南極人何以淪落至此?  不賣內衣賣吊牌  2010年,轉型成功的南極人公司開啟電商服務;2012年,開啟了南極人共同體商業模式,做產品生態鏈;2015年,南極人公司推出系列服務品牌,並成功借殼新民科技登陸中小板,南極電商自此進入A股。
  • 早已停產多年,卻憑藉「品牌」年賺13億,你還在傻傻「買單」嗎?
    眾所周知,隨著國內經濟不斷地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是越來越好,消費能力也在不斷的提升中,現如今大家在購買商品時,也會非常注重產品的質量、舒適度和品牌等等,也正因為如此,很多企業都會耗巨資打造自己的品牌,就比如汽車品牌寶馬、奔馳、奧迪和五菱等等,它們都有著自身的「標籤」,很多消費者也會因此而買單
  • 「賣吊牌」年掙13億 南極人「神話」危險?
    南極電商(002127.SZ,前身為南極人)此前發布的2019年年報顯示,公司營收為39.07億元,淨利潤12.06億元,其中,與品牌授權相關的營收為13.05億。引人注意的是,其品牌綜合服務業務毛利率高達93.36%,這意味著南極人的利潤幾乎都來自「貼牌」。持續增長的業績,也帶動股價飄紅。
  • 史上最魔幻創業:他靠吊牌一年入帳40億
    成立於1997年,南極人以保暖內衣起家,早期創下4個月賣出1個億的驚人業績,由此開創了冬天穿保暖內衣的風潮。2008年,金融風暴來襲,南極人所在的紡織業大受衝擊,60後創始人張玉祥大刀闊斧直接砍掉生產端和銷售端,索性做起了品牌授權的生意。
  • 一年銷量高達2億片的白色戀人,官方:你在中國買的都是假貨
    相信有很多朋友都喜歡吃餅乾,而且市面上的餅乾也是多種多樣的,有各種品牌,比如奧利奧、好吃點、徐福記等,也有好多口味的,比方說,蔥花味的,巧克力味的,奶香味的等等種類,可以說是玲琅滿目,讓人挑花了眼。日本有一款叫做白色戀人的餅乾,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呢?
  • 袁國寶:南極人,去年靠賣吊牌賺了近40億
    原標題:袁國寶:南極人,去年靠賣吊牌賺了近40億袁國寶 NewMedia新媒體聯盟創始人、移動網際網路趨勢觀察家、資深媒體人、知名評論人、新媒體營銷和品牌傳播專家。 國貨,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選擇。
  • 「賣吊牌」年掙13億,南極人「神話」危險?|深度
    南極電商(002127.SZ,前身為南極人)此前發布的2019年年報顯示,公司營收為39.07億元,淨利潤12.06億元,其中,與品牌授權相關的營收為13.05億。引人注意的是,其品牌綜合服務業務毛利率高達93.36%,這意味著南極人的利潤幾乎都來自「貼牌」。持續增長的業績,也帶動股價飄紅。
  • 「南極人」靠賣商標躺賺13億,並不是終點
    根據今年4月南極電商發布的財報,2019年南極人品牌賺了13億元,利潤率高達93%。這個成立了四分之一個世紀的品牌是如何走到今天,又是憑藉什麼創造了如此高額的利潤?未來將如何發展,實現新的突破?接下來就隨本文來一探究竟吧。
  • 消費者要注意了,這4家品牌也學「南極人」圈錢,只賣「吊牌」
    這就等於南極人方面不用生產,也不用付出任何的成本,光是授權給其他代工廠他就可以圈錢了。不可否認這種商業模式的確盈利得非常快,但是這種模式下的代價就是損失消費者的信賴,產品口碑的下滑。特別是在現在的電商品牌,南極人的專賣店非常多,消費者根本分不清正品還是假貨,反正有南極人的吊牌在,誰又說得清是不是「假貨」。
  • 靠吊牌年入近40億,南極人是怎麼做到的?
    而提到保暖用品,就一定要提「南極人」,這個每到各大電商節,都能在消費者的購物車裡看到它的身影的品牌,從襪子、保暖內衣,到電飯鍋、電吹風,到數碼用品如藍牙耳機,幾乎佔領了消費者日常家居生活的方方面面。事實上,哪怕不在電商節,南極人也都是消費者商品清單上的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