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介紹】
宗明明,博士,北京理工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設計與藝術學院院長。2000年—2010年,任齊齊哈爾大學藝術學院院長。2006年,獲德國DAAD學者獎學金。2018年,獲第十四屆光華龍騰獎中國設計貢獻獎銀質獎章。從事高校工業設計教育三十年,主持省部級教、科、產學研課題數十項,編著出版《設計思維與表達》《藝術設計中潛在風險因素分析及減輕、阻斷策略研究》《德國工業設計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實踐與重構》《三維設計基礎》等六部,發表論文三十餘篇。
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國際設計產業聯盟副理事長,中國工程學會工業設計分會理事,中國社會福利協會養老服務管理諮詢專家,北京工業設計促進會常務理事,北京設計學會理事,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設計產業聯盟副理事長,中國創新設計產業戰略聯盟,中國好設計專家委員會委員等。
【本期導讀】
宗明明教授以女性獨特的視角,從「一帶一路」民生福祉新機遇出發,以「立德樹人」和「三個面向」的國策為引領,探索了創新設計推動「一帶一路」地區民生福祉發展的重要作用,深入探討福祉文化與產業服務發展的市場需求、實施路徑和未來走向,嘗試整合設計教育資源、創新人才資源,用服務設計思維解決中國老齡化和社會福祉的重大問題。
以福祉服務設計,應對人口老齡化衍生的社會問題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劇,應用服務設計思維來滿足老年人的多元福祉需求具有重要性和創新意義。
當前,我國正處於從重視經濟發展到經濟社會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轉折關鍵時期。社會的轉型與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了社會分化明顯和貧富差距拉大,人民呼喚社會福利和追求社會福祉的願望已成為熱門話題之一。單純依靠社會養老保險、社會保障制度不能滿足中國老年人的福祉需求。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不僅是政府機構的職責,更應該成為全體社會力量的共同責任。
丨2018年,宗明明教授獲第十四屆光華龍騰獎
中國設計貢獻獎銀質獎章丨
宗明明教授指出:「人口老齡化是21世紀不可逆轉的全球化趨勢,設計人員應該立足本職專業,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以展現設計學科本身蘊含的人文關懷。」
宗明明教授認為,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實福祉需求是複雜且多樣化的。由於生理、心理的變化和生活環境不同,老年人在生活形態的細節上具有相當程度的差異,導致其福祉需求層次會呈現出時間波動性和顯著需求細節的差異性。因此,要按照以老年人為本的理念,想老人之所想,通過創新設計提供體貼入微的老年人客制化的產品和服務,供老人之所需,通過設計思維使他們也能和其他年齡段的人群一樣享受創新設計發展的成果。
丨西安設計聯合會副會長陳天寧向宗明明教授
頒發西安設計大講堂證書丨
應用設計思維和手段來解決中國老齡化和社會福祉問題,需要基於當前我國的國情,整合新型設計領域的創新研究成果,進行比較性研究而得出理性思考。宗明明教授說,通往社會福祉的路上,需要每個設計人都做出努力,尤其是在福祉差異和社會資源不平等的時候,給予弱者更多的關注和關愛。福祉文化的內核就是關注社會上的弱勢群體,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溫暖和便利。此福祉目標既無關階級,也無關年齡等其他差異。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
「立德樹人」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設計教育近些年在因應老齡化衍生的福祉需求時,更需要做到教育公平以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設計人才。
「在教學課堂上,相比於讓學生做出什麼東西,或是獲得什麼獎,最重要的是讓學生肯學習、肯努力,引導他們成為一個善良、正直的人。」宗明明教授結合自身三十多年的教學經歷,解釋說,只要每個社會成員做好分內之事,就能營造良好的社會福祉環境。
丨宗明明教授參加研討會丨
2003年,宗明明教授前往日本調研,參觀和學習日本福祉研究的成功經驗。2006年,又前往韓國開展項目合作,將福祉文化相關的理論在實踐中進行探索和驗證。宗明明教授在從事福祉文化和設計教育的過程中,其培養的一百多名研究生有一半以上正在進行關於兒童、殘疾人方面的研究項目。她說:「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建立一個真正為民生服務的福祉學校。」
宗明明教授帶領教學與科研團隊從老齡人口著手,以健康養老方向為切入點,有針對性地解決福祉民生問題。2013年,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深化改革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任務措施,包括加強養老服務能力建設、分層分類提供養老服務、創新養老服務模式、切實加強農村養老服務和推動醫養融合發展五大舉措。在談到養老院的建設時,她說,「我們在一些養老院改造項目上雖然投入了大量資金,但除了生活環境、設施配備、醫療保障、飲食服務、心理健康疏導等常規項目之外,更加需要關注的是,我們能夠解決哪些深層次問題?」
丨宗明明教授參加珠海國際設計周丨
社會養老相關調查數據表明,我國很多地區的配套養老服務體系尚未完全建立起來,該服務體系仍具有較大的進步和發展空間。基於此,宗明明教授從位於國家首都的北京理工大學來到了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廣東珠海,在工信部等領導和部門支持下,把自己從教的經驗和想法積累並聚集起來,依託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成立了「福祉文化和產業服務研究院」。此研究院通過聘請80餘名國內外行業知名教授,與100多名企業設計師進行互動交流,開展了超過40次專題講座,福祉文化和產業服務研究院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以創新設計引領中國社會福祉發展
1999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10%,宣布我國正式進入了老齡社會。同時,我國還是較早步入老齡社會的發展中國家之一。2009年,中國正式啟動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積極應對持續加劇的人口老齡化危機。「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深入發展,也為中國福祉文化和民生產業服務的發展,創造了新機遇。
丨宗明明教授與張彥敏副理事長為中國好設計珠海中心揭牌丨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三個面向」的重要批示,主張科研項目「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中國福祉文化的發展和福祉服務設計的實施自當緊跟國家政策和方針的腳步,貢獻出創新設計對福祉民生的價值和力量。
宗明明教授認為,創新設計對於構建老年福祉服務系統有三大優勢:一是藉助系統設計的理念,通過對各類物質與非物質服務的整合,能夠有效解決老年福祉服務設計系統中出現的資源浪費與服務供給不足等問題。二是老年人的基本福祉需求主要包括安全健康、自理自立、價值實現三個層面。這就需要福祉服務系統設計整合三個基本服務網絡——基礎物資與服務需求支持網、精神文化需求支持網、社會參與需求支持網。三是運用創新設計,建立個性化的用戶檔案,為老年人提供精準的生活服務,滿足他們細節複雜且多樣化的福祉需求。並且,可以根據老年人的需求模式進行適當智能預測,有效地指導養老資源的分配,促進創造良好的社會福祉服務環境。
丨宗明明教授參加中德DISCIMUS設計學院成立揭牌儀式丨
宗明明教授團隊以提升公民的社會幸福感為出發點,憑藉珠海的氣候條件,以服務設計的創新思維營造適老、益老的健康互動體驗,依託研發平臺對福祉文化理論進行深度研究。通過洞悉老齡群體的福祉文化需求層次和差異性特點,結合服務設計流程協調各級社會力量,構建老齡福祉服務設計系統,以便及時整合反饋老年人福祉文化的需求動態,有效地統籌各領域的研究成果將其滲透到養老環境、生活服務、福祉產品開發等社會福祉文化的各個方面,滿足老年人對福祉文化需求,進而展現福祉服務設計的安全性、互動性、靈活性與人性化等特點,以設計領域的創新研究推進中國老齡化社會福祉的發展。
「社會福祉其實就是一種平等、尊嚴、權利的保障制度,社會福利向社會福祉的過渡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宗明明教授說,「福祉文化與民生服務的設計構建是我們未來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建立『團隊合作、人性化、同理心、福祉生態、文化復興』五位一體概念下的福祉服務系統設計,是我們面對這一切老齡化衍生的社會問題時所採取的總體思路。福祉文化對社會服務是整體的構建,社會公益和道德善良是國人之本,是我們共同的理念。」
點擊查看專欄往期文章
原標題:《「設計者說」 ∣ 宗明明:「一帶一路」倡議下的福祉文化與民生服務》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