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強調,共建「一帶一路」要向高質量發展轉變。11月15日,全球規模最大的自貿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式籤署,標誌著深入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新的開放型世界經濟格局正在形成。自2019年起,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中規院」)基於包容共享的發展視角,構建了全球價值活力城市指數及「一帶一路」潛力城市指數。2020年,中規院對疫情衝擊下的全球化熱點和趨勢作出新觀察,對全球化壓力測試下的全球城市表現進行了新評估,發布了《「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全球城市報告(2020)》。該報告共分三大部分:全球城市的歷史性轉折、全球價值活力城市指數、「一帶一路」潛力城市指數,從不同角度揭示了當前全球城市演進中的變革和趨勢。以下內容為該報告核心觀點:
新冠肺炎疫情成為全球化的壓力測試。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逆全球化加速演進,全球人員、貨物、資本和信息的跨境流動被按下「暫停鍵」,伴隨「斷航」「封國」「封城」等抗疫方式的出現,全球化進入「速凍」狀態。當前,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調整,全球化走向何方,考驗著全球各個國家、各個城市的決策智慧。透過新冠肺炎疫情,可以思考如果回到以國家碎片化為主體的時期,現在全球化還有哪些亮點?全球城市還有哪些價值?不言而喻,以新冠肺炎疫情危機為分界線,全球化將進入深刻變革和轉型的新階段。
壓力測試下新自由主義面臨的問題集中爆發。中規院2019年報告中提出貧富分化與階層對立是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結果。新自由主義的蓬勃發展確實推進了全球化進程,但也造成全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社會更加內捲化、更加對抗,甚至推動國家的撕裂。在新冠肺炎疫情危機下,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脆弱性顯現,在缺乏韌性、不可管理的全球化模式下,全球可能陷入政治、經濟、文化等危機。
新時期下包容性全球化的價值凸顯。以新自由主義為旗幟的經濟全球化走到了十字路口,新冠肺炎疫情帶給全球的衝擊也深刻表明全球的緊密聯繫及脆弱性,更加凸顯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迫切性。新冠肺炎疫情危機下,包容性全球化不僅讓更多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有機會深入參與到全球化的進程中,對於發達國家緩和階層對立、實現健康發展也具備巨大的價值。包容性全球化成為化解全球化危機和實現包容性增長的必由之路。
數字經濟逆勢飛揚。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雖然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影響和損失,但也推動「ABCDEI」(人工智慧AI、區塊鏈Blockchain、雲計算Cloud、大數據Data、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物聯網IOT)等數位技術加速應用。同時,疫情催生了遠程醫療、遠程教育與遠程辦公等大量新需求,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孕育。2020年榜單中,在相關領域有所布局的城市已經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動能。可以預見,數字經濟的加速發展,勢必會帶來全球價值鏈布局的結構性調整,各個國家和城市在全球價值鏈中的角色和參與程度將持續變化。
三大網絡協同更能揭示全球城市格局的動蕩變革。不同於「控制中心」和「網絡關聯」等新自由主義下資本驅動的控制視角,中規院發布的2019年報告基於包容發展導向,構建了全球城市指數的三大基石——創新、生產和服務、聯通設施。今年,中規院研究團隊堅持包容性全球化的理念,進一步優化了核心算法邏輯,並在此框架下構建了3I模型。這一核心算法邏輯以城市對全球包容化發展的影響力、貢獻力作為衡量的基本準則,依託一手數據和開放數據構建的資料庫,通過優化樣本構成、採用具有實時性的熱數據,在疫情中更能揭示全球城市格局的動蕩變革。與此同時,報告評價對象由485個增加到505個。2019年,報告構建了指標篩選的邏輯,對人口百萬或國家首都城市、與中外交往密切城市求取交集,在此基礎上,今年補充了沿海、內陸、沿邊等「一帶一路」沿線重要節點城市。基於這一邏輯,今年評價對象增加了20個。
城市韌性、新經濟重塑世界城市版圖。在非常態情況下,影響全球城市格局的不是增長能力,而是維持穩定和抗風險能力。在2020年報告中,無論是全球價值活力城市榜或是「一帶一路」潛力城市榜,紐約、倫敦、東京、巴黎等國際公認的世界級城市以及國內的北京、上海始終位居前列,甚至呈現逆勢上升的趨勢。這類城市功能多元,面對嚴峻複雜的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風險應對能力較強。同時,站在5G+AI新一輪全球科技創新周期的起點,聖地牙哥(美國)、南京及合肥等城市,抓住新經濟風口,在全球價值活力榜的排名均有大幅提升,成為未來全球價值活力城市的潛在競爭者。
逆全球化進程中全球城市格局區域化趨勢加強。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要素的跨境流動受阻,中國憑藉良好的防疫成效,成為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的生產中樞,帶動周邊地區城市發展。同時,全球產業鏈切割背景下,由於企業採取多元化的生產組織模式,「一帶一路」沿線尤其是東南亞地區國家憑藉區位、人力資源等領域的優勢成為獲益者。在疫情切割和產業切割的雙重作用下,全球城市格局區域化趨勢加強,並在「一帶一路」潛力城市指數榜單中有所體現。東南亞城市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的發展潛力快速提升,進入前20位的城市由去年的5個上升為7個。逆全球化背景下,「亞洲世紀」或將提前到來。
中國「雙循環」發展格局為包容發展提供了新思路。通過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反思和對未來發展條件的預判,中國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循環的基礎上,疊加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發展新邏輯。中國通過發揮內需潛力和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將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錨點,推動全球從資本極化走向包容性全球化,帶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現更高質量發展。可以說,「雙循環」為包容發展提供了中國實踐。
多循環體系將成為支撐包容發展的重要基石。後疫情時期,全球化將進入國家循環、區域循環、洲際循環、全球循環等多循環疊加的新階段,很多城市有機會成為多循環體系不同層次上的重要節點,從而獲得更多差異化、多元化發展的可能。多循環體系下的全球化將有效避免貧富差距擴大和社會階層的對抗與衝突,推動全球化向著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危機中,複合型城市具備更強韌性。中規院基於三大網絡協同模型構建了全球價值活力城市指數。從2020年榜單可以看到,前20位城市內部排名震蕩,結構調整明顯。東京、舊金山、杜拜在變局之中保持韌性。其中,東京作為國家首都,具備多元複合的城市職能,穩居全球價值活力城市榜首。舊金山在數字經濟中佔據領先優勢,杜拜則承擔了區域重要中轉樞紐的作用,排名與去年一致。倫敦、紐約、巴黎這類具有全球城市區域特點的城市,憑藉廣闊的經濟腹地,逆水行舟,相對保持增長勢頭,分別從去年的第4位、第7位、第17位上升至第2位、第5位、第13位。而香港、新加坡等經濟高度外向型城市,以及廣州、漢堡等傳統經濟比重較高的城市排名遭遇「滑坡」。
部分城市抓住機遇,在變局中開新局。在大國博弈和疫情的雙重打壓下,中國內地城市的排名也出現波動。上海依託國內經濟的快速復甦、戰略性產業布局的遠見和國家多領域的政策支持,成為科創產業和新興製造業的重要節點,供應鏈節點地位與聯通服務功能加速融合,乘勢而上,在全球價值活力城市榜中成為中國內地城市的榜首。南京、合肥憑藉12寸晶圓廠等半導體產業鏈項目的布局,抓住了彎道超車、國產替代的機會,在中國內地城市中排名提升,也成為最大獲益城市的代表。
數字經濟加速發展帶來科技創新機遇。出於疫情防控的需要,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健康產業在全球創新網絡中的價值和影響力被放大,在相關領域有所布局的城市將具備更大的競爭優勢。中日韓城市佔據全球生產與服務網絡榜單半壁江山,共上榜9個城市。日韓兩國在全球半導體晶片產業鏈的設備、材料等不同環節佔據領先地位,在今年的全球創新網絡榜單中表現亮眼。大國博弈背景下,「硬科技」成為新一輪全球競爭關鍵。以螞蟻金服為代表的服務創新讓位於以深圳粵海街道為引領的硬核科技創新,中國城市在創新網絡中的排名從去年的「北上港杭深」轉變為今年的「北上港深杭」。深圳憑藉長期的積累,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動能和潛力。
生產服務網絡和新興製造產業引領未來。大數據、人工智慧推動製造業服務化、高端化,是未來全球製造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同時,新能源汽車、消費電子等產業符合當前智能製造等全球生產網絡發展的趨勢,成為今年評估的新增考慮因素。舊金山創新資源集聚,在新能源汽車等新興製造業的全球布局版圖中迅速佔據優勢地位,在全球生產和服務網絡排名中躍升進入前20名。進入人工智慧時代,創新在生產組織中的重要性逐步提升。憑藉前瞻性的產業布局,上海、深圳也實現價值提升。特斯拉超級工廠的布局,使得上海切入未來製造企業的生產環節,排名由第8位上升至第5位。而深圳是比亞迪總部所在地,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中佔據優勢,首次進入榜單前10位。
廣闊腹地帶來強大的根植性和穩定性。聯通設施網絡受疫情影響變化顯著,因此,全球聯通設施網絡榜單也是疫情壓力測試下的最佳晴雨表。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航空需求銳減、海運作業受阻,全球主要樞紐機場客貨運量平均下降近四成。飛地型的自由港城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顯著,2019年全球聯通設施網絡排名前3位的香港、新加坡、杜拜在今年的排名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倫敦、上海、深圳等具有廣闊腹地或城市群支撐的城市,穩定性較強,排名相對上升。其中,上海成為全球最繁忙的航空城市和支援全球抗疫的物資中轉樞紐,排名從第6位快速攀升至第2位。深圳在疫情防控期間,通過採取「客改貨」航班增量等措施,貨運吞吐量實現較大增速,被熱數據檢索識別,進入榜單前20名。
「一帶一路」成為維繫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的穩定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國抗疫表現出色,與周邊地區保持較高的聯通水平,「一帶一路」成為支撐全球聯繫的重要平臺,沿線國家國際合作持續推進。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城市排名上升。雅加達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沿線重要港口城市,上榜「一帶一路」潛力城市全球前20位。萬象、金邊、吉隆坡等東協國家首都城市排名上升,展現出合作的巨大潛力。陸上絲綢之路沿線城市也呈現出良好的上升勢頭。
五大城市領軍格局初顯,北京蟬聯榜首。「一帶一路」潛力城市指數領軍城市陣營表現穩定,北京、香港、莫斯科、上海、倫敦連續兩年佔據榜單前5名。其中,北京是「一帶一路」倡議發起國的首都城市,在政策領域具備領先優勢。香港受到疫情及全球經濟不穩定等因素的影響,排名從第2位降至第3位。莫斯科在政策、貿易及民心領域相比去年均有更好的表現,與中國合作關係不斷升級,總體排名上升,超過香港成為排在第2位的「一帶一路」潛力城市。
在設施聯通維度,中歐班列沿線城市潛力提升。在「一帶一路」潛力城市榜單中,設施聯通維度受疫情影響變化較大。在全球大面積斷航停航的情況下,中歐班列1~4月開行數和發貨量同比上升24%和27%,累計運送近8000噸抗疫物資,成為歐亞大陸上的「鋼鐵駝隊」,在疫情防控和穩定全球供應鏈等方面持續發揮作用,對海運、空運和公路替代效應顯現。明斯克等開通高頻次班列的樞紐城市排名提升。「雙循環」發展模式與「一帶一路」倡議的雙加持,有效提升了中國中西部地區的對外開放水平,為中西部城市帶來發展新機遇,蘭州、烏魯木齊等成為「一帶一路」設施聯通潛力明星城市。
在貿易暢通維度方面,區域第二梯隊城市上升。貿易暢通維度,雅加達、萬象、吉隆坡等區域第二梯隊城市排名上升。其中,在「17+1合作」框架下,中國與中東歐國家聯繫日益緊密,中東歐城市成為貿易合作新亮點,塞爾維亞貝爾格勒、匈牙利布達佩斯排名快速提升,進入貿易暢通潛力榜單前20位。2020年榜單對比2019年發生了較大變化,疫情帶來的巨大不確定性對於全球化是一次壓力測試,對於指數的科學性、靈敏性和前瞻性也是一個重大考驗。
當今世界,國際形勢瞬息萬變,從新自由主義到保護主義,全球化進入歷史性轉折時期,但全球化不會終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籤署是「黑暗中的黎明」。然而這個轉折期有多長、能不能復甦、以怎樣一種新模式復甦,還是一個未知數。但可以確定的是,「復甦」不是「復原」。從全球價值鏈來看,中國已經成為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的聯通樞紐。疫情的暴發,讓全球化轉向多循環的發展邏輯,對中國來說是考驗也是巨大機遇。
【專家觀點】
中規院黨委書記王立秋:
自2014年起,中規院始終跟蹤與研究「一帶一路」倡議,重點聚焦在空間戰略、工程標準、全球城市等方面。在空間戰略方面,圍繞國際貿易發展,提出全球經濟格局經歷了從環大西洋到環太平洋再到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相繼崛起的發展歷程,並對未來全球貿易格局發展趨勢進行了預估和研判,相關研究成果為國家宏觀結構的調整與城市布局的優化提供了支撐。在工程標準方面,中規院牽頭聯合20多家單位對西亞、南亞、中亞、中蒙、中東歐等「一帶一路」沿線60多個國家建設功能標準進行了全面調研。在全球城市方面,基於創新、生產與服務、聯通設施三大網絡協同視角,構建了全球價值活力城市等指數,從不同角度揭示了當前全球城市演進中的變革和趨勢。
中規院深圳分院院長方煜:
在世界地緣政治動蕩調整、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上升、逆全球化趨勢加劇的全球變局中,「一帶一路」倡議的包容性理念能夠讓更多國家和地區有機會共同攜手深入參與到全球化的進程,為全球經濟注入新的動力與活力。2019年,《「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全球城市報告》基於包容性全球化理念,對全球城市提出的三大「網絡協同」視角和「一帶一路」倡議「五通」視角,在變局中更能揭示全球城市格局的動蕩變革;今年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的全球化熱點和趨勢作出新判斷,優化調整全球價值活力指數和「一帶一路」潛力城市指數的指標體系,評估全球化壓力測試下的全球城市表現,具有更強的參考指導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
各類城市評價和研究對中國的城市化和城市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中規院發布的《「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全球城市報告(2020)》提出的全球價值活力指數「3I」框架,研判並發現了發展的新動向,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相當重要和權威的報告。未來的城市評價和研究要更注重城市「軟」要素的研究,此外,全球城市價值鏈可以作為重大領域進行開拓性的研究,價值鏈其實是不穩定和多變的,在變局下有著持續跟蹤研究的必要性。
聯合國人居署亞太區高級人類住區幹事Bruno Dercon:
中規院的報告分析了全球領先城市以及這些城市在創新、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產、服務網絡價值源和增值源等方面的貢獻,具有重要意義,這與聯合國人居署發布的《2020年世界城市報告》的內容也緊密相關。城市可持續發展要重點關注幾個議題,一是經濟韌性的重要性,二是支持可持續生產和消費,三是數字經濟轉型。新一輪工業革命下,在數位化日益加深的經濟環境中,社會契約對城市運轉產生重要影響。
俄羅斯莫斯科國立建築大學原校長Volkov Andrey:
當代社會面臨諸多挑戰,這些挑戰及其後果不但在規模上是全球性的,而且能迅速波及全球。當下主要的任務是在全球範圍內保障人們的生活和健康,而這些正在改變世界的社會圖景。當前迫切需要作出行動與應對,讓專業領域各司其職發揮協同效應,確保各項工作高質量開展和創新技術的高質量發展,這些必須統一在一個新的融合範式下,即智慧城市。一方面,不應局限於哪個特定時間段,而是要延伸到整個生命周期中,包括城市規劃、建築系統設計、建設以及運營和應用等。另一方面,要開闢研究新領域,「智慧城市」這個概念作為一個融合的社會信息物理綜合體被提出,能夠最好地適應人類、社會以及自然環境,要做好準備探討這個包含建築、實體、人類、社會、自然和技術融合的概念。
聯合國人居署中國項目主任張振山:
國際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議程已經認識到了城市的重要性,把城市列為一個單項目標,建設包容、安全、有風險抵禦能力和可持續的城市及人類住區。城市可持續發展涉及多個方面,包括住房、交通、規劃、文化和遺產、防災減災、環境、城市公共空間等多個方面。此外,城市韌性也越來越受重視,以前談城市韌性主要是在自然災害方面,比如如何從洪水、地震、颱風等自然災害中快速恢復,今年我們認識到還要關注公共衛生。在提升城市韌性過程中,創新運用信息技術很重要,這也是未來城市競爭的重要方向。
丹麥王國駐華大使館參贊Christina Anderskov:
我的家鄉哥本哈根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有許多新進展,希望在2025年能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碳中和的首都城市。中國正在經歷全球最快且規模最大的城市化進程,因此在中國城市貫徹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對於中國乃至全世界都至關重要。北京和哥本哈根是友好城市,在循環建築、氣候變化適應、廢水處理和現有樓宇的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都在積極開展各項合作。
法國巴黎大區研究院國際合作部主任Eric Huybrechts:
大都市是承載21世紀人居環境的提升和國家管理經濟的主要工具之一。一方面,數位化推進了城市轉型,改變了人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面臨生活成本高、不安全與不平等以及汙染、疫情和各種災害危機。大都市的可持續發展將面臨更多挑戰,其治理也更複雜。規劃和建設機構應參與到國際網絡中,在大都市和超大城市領域中深耕並為政策制定者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