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筍如刳佛麵皮,
科燈如點佛膏脂。
重科疊科何時了,
奉勸諸官發大悲。
——宋·徐明叔《判詞》
法律從來都不應是冷冰冰的,理性與溫情從來都是交織在一起。公正從來也應是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讓公眾能感知、能理解、能信服。對實現看得見的司法正義的不懈追求,應是我們每一位法律人的職業使命;而秉承獨立的判斷和良知,應是我們每一位法律人基本的職業底線。判決書是體現法官依法裁判爭議案件的過程和結果的司法文書,其中民事裁判文書最核心的目的是明確當事人爭議的法律關係、闡述原告請求權是否成立及依法應當如何處理,因此邏輯完整、論證充分是一份合格判決書的必備要件。優秀的法律文書也應是具有可讀性的文學作品,從而達到情理與法律的交融,實現判決書內容的人性化、個性化,而不是在裁判文書中僵化、機械地詮釋和應用法律、純粹模具式操作。
判決書應該是一種法律範疇內的闡述,對當事人而言,判決書則是一種情理範圍內的表達;對社會公眾而言,判決書是一種情理法兼備的普法素材。寫好判決書,用好判決書,對法官來說,是一種能力,亦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方法。
法律固然應當理性、客觀和中立,但如法律嚴苛要求特定情況下的被侵害人也能拋開極度的恐懼、憤怒與絕望等人性共通的弱點,去實現坐而論道的理中客,那麼這樣的法律註定是冷血和殘忍的,因為法律來源於、存在於生活,而非高閣。
近年來,我國各地法院在判決書溫情與悲憫方面,作出了應該肯定的嘗試。
2016年6月27日
江蘇省泰興市
人民法院(2016)
蘇1283民初3912號
生活平淡,相輔相成,享受婚姻的快樂與承受生活的苦痛是人人必修的功課人生如夢!當婚姻出現裂痕,陷於危機的時刻,男女雙方均應該努力挽救,而不是輕言放棄本院極不情願目睹勞燕分飛之哀景,遂給出一段時間,以冀望惡化的夫妻關係隨時間流逝得以緩和
千裡傳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灣新竹地方法院
2008年3月31日
親字第一號民事裁定
廣州市南沙區人民法院2014年7月(2014)
穗南法南民初字第115號
江蘇省無錫市
中級人民法院(2014)
錫民終字第01235號
白髮人送黑髮人,乃人生至悲之事,更何況暮年遽喪獨子、獨女。其父母承歡膝下、縱享天倫之樂不再,失獨之痛,非常人所能體味
古人云,鴉有反哺之義,羊知跪乳之恩,孝敬父母本是天經地義。原告現已屆九旬高齡,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被告理應珍惜這份母女親情
本案是一起令人心碎的悲劇,備受呵護的小花朵在含苞待放時就驟然凋謝,透過筆錄的字字泣血之言,合議庭能夠體會到小悅父母近乎絕望的喪女之痛。「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希望親人間能夠相互關心彼此的生活,相互理解彼此的難處,多一分謙讓和信任,少一分爭執和猜忌,真正實現詩經中描繪的「兄弟既翕,和樂且湛,宜爾室家,樂爾妻帑」的家庭狀態。
應該肯定引起社會關注的感性與理性有機結合的判決,主要集中於家事糾紛,即基於婚姻關係、收養關係、繼承關係等親屬關係引起的身份關係或財產關係的法律糾紛。其特點在於私隱性、內環性、倫理性等特點。家事裁判文書作為法院和當事人之間溝通的橋梁、承載法治文化的集中表現形式,其感性說理的價值值得研究。其突出價值主要體現在正義價值、說理價值、公開價值等方面。
「法分明,則賢不得奪不肖,強不得侵弱,眾不得暴寡」,「以至詳之法曉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在於剝離開感性紛繁的輿論情緒,探究民意背後的積極取向,作出理性公正的裁決。部分法院相關刑事判決的說理和感性亦有加強,且取得相當的社會效果。
附表二:部分刑事案件:
廣東惠州市惠陽區
人民法院(2015)
惠中法刑二終字第20號
責任主義要求,責任與行為並存侵佔的突出特點是變合法持有為非法持有
對於案件的審判只能以法律為唯一標準和底線……司法對於當事人情感的尊重不能是盲目的和隨意的,必須是基於理性而非感性,必須遵循司法規律而非個人道德觀念,必須保證堅守法律界限而非個人價值選擇……如果僅僅為追求最終刑法後果與被害人親屬情感的契合來決定案件罪名……其代價就是犧牲刑法的基本原則和法治的基本精神。
北京市延慶縣
人民法院刑事裁定書
2015年9月18日
(2015)一中刑終字第1797號
正如德國刑法學家漢斯·韋爾策爾所總結:間接故意與有認識過失的分界問題是刑法最困難和最具爭議的問題之一,這個問題難在意欲是一種原始的、終極的心理現象,它無法從其他感性或知性的心理流程中探索出來,因而只能描述它,無法定義它。
正如我國刑法學家陳興良教授所言,是在被告人的主觀意圖認定中經常採用的一種司法技術。
如我國刑法學家王作富教授所概括:間接故意是明知危害結果發生的現實可能性,過於自信的過失是預見到危害結果發生的假定可能性。
德國刑法學家克勞斯·羅克辛在其著作《德國刑法學總論》(第1卷)中就曾有過如下總結:「在駕駛員不顧同車人的警告,以危險的方式超車並因此造成了交通事故的情況下,這樣的案件在通常情況下都不會是故意的,而僅僅是有意識。
惠州市惠陽區人民法院
惠陽區人民法院(2014)惠陽法刑二初字第83號
刑事判決書2014年10月16日
對於一個窮孩子來說,幾乎是從天而降的錢財對他意味著什麼?我們不能苛求每一個公民都具有同等的道德水平和覺悟……被抓獲之後,被告人隨即全部退清所有的款項,我們覺得,這個孩子仍心存良知。
被告人犯意的基礎動因在於一念之間的貪慾,欲望人人有之。而欲望雖是人的本性,卻應被控制在合理的範圍之內。對財產犯罪科以刑罰目的就在於通過報應和預防兩種方式,將人的欲望控制在合理的範圍。
在刑事判決中,法官使用人性化的語言,在判決書中對當事人進行感化、教育,讓其體味到悲憫,追求被害人親屬的情感接受度與刑罰的高度契合,而改變本案的定罪與量刑,更宜實現刑法的刑法的謙抑性原則,及時修復和重塑社會關係。相關法官基於良知和獨立的判斷,依據案件事實的整體把握和分析,系基於對法律按價值及法律精神的堅持,是基於對實現看得見的正義和善的不懈追求。
善的東西,不暴戾,但卻更為有力。善和大美像靜水流深,終究滌蕩人心。做一個良善、柔和,有悲憫和寬容的人,處理一些事情就會有餘地。
獄中生白髮,
嶺外罷紅顏。
古來相送處,
凡得幾人還。
——唐·張說 《嶺南送使二首》
普通法系中法官扮演的是裁判角色,雙方要提供大量的證據,需要互相質證,審理是漫長的,所以比較細緻。判決書非常詳盡,判決要交代很清楚。同時,有不同意見都會附上,當事人可以根據法官的理據決定是否要上訴。普通法系中律師扮演的角色很重要,因為是案例法,需要律師專業地提出案例供參考。如果法官決定不按原有案例思考,會講出道理。規則推理的結果一般是唯一的,而糾紛解決的方法是多樣的。一個依據規則推理做出的判決有時候只是表面上排除了衝突的社會障礙,卻很難消除當事人之間的心理對抗。因此,在案件裁判過程中,規則推理只是糾紛解決的基礎,法官還需要從實踐理性和價值理性出發來尋找法律的真諦。
香港高等法院原訟法庭一份民事判決書(高院民事訴訟2010年第992號)中相關表述為:「這是任何商人的夢想:在上海中心地帶擁有一塊價值連城的土地,在上面築起一幢聲名顯赫的大廈。但當他需要與他的兄弟苦苦相爭究竟誰真正擁有這塊土地和這幢大廈時,夢想就變成一場噩夢,亦致使兄弟感情完全破裂。」說理有人情在,充分顯現出該裁判文書的溫度。裁判文書作為法官人格的縮影,突顯人文情結、悲憫情懷,體現人性的光輝和力量。
而西方法官職業思維的最主要特徵在於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司法活動的精確性和可預期性,這是值得我們借鑑的。
附表三:美國相關大法官判詞:
Supreme Court of United StatesMarburyv.Madison
(1803)
憲法,要麼是最高法律,不能通過常規手段改變;要麼是和其他法律地位相當的立法產物,
Whitney California
274 357(1927)
自由的最大威脅,是思維僵化、消極冷漠的民眾。建國先賢們承認,有制度存在,自然有違法風險。糾正壞主意的最好辦法,就是提出一個好主意。
Cantwell v.Connecticut)
(1940)
(Cohenv.California),
403U.S.15(1971)
一個人的粗話可能是另一個人的抒情詩。容許空氣中充滿不和諧的聲音,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力量的象徵。
Texasv.Johnson,491U.S.397(1989)
維護國旗之特殊地位的合適方法,並非去懲罰那些對國家事務持有不同想法的人們,而是說服他們看到自己的錯誤。我們懲罰褻瀆,並不能使國旗變得神聖,因為如果這麼做,我們就淡化了這個珍貴的象徵所表達的自由。
普通法系的多數判例並非固守法律文書格式,通俗易懂,又不失說理的嚴謹與充分,更觸動人心的是字裡行間的人文關懷。在敬畏中,感受人文情懷,它能觸動人內心深處的感性,觸動人內心深處對正義的嚮往。在電影《判決》中說「法律是道德的最低標準,建立於法律上的判決也是」。法律與情理的衝突既有文化傳統的影響,也有法律自身的原因,更有著社會發展過程中顯露出來的因素。法官在司法判決中過於注重情理,就會違背司法本身的秩序性與嚴謹性,而單單堅持法律卻會造成法律與社會民眾情感的人為割裂。
雨果有言:「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任何主體都有在健康、舒適、優美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權利,也有義務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使我們以及我們的子孫後代世世代代都能享受大自然慈母般的關愛,而不是面對大自然屠夫般的冷酷。」 該環保法律文書讓人感動之處在於,判決並非一味的堅持高冷,適當的感性文字藉助於邏輯的表達,更易實現法律實踐的理性。
齊安剖竹要循良,
分付吾家坦腹郎。
賸有江山連赤壁,
略無訟獄到黃堂。
《人民法院民事裁判文書製作規範》(2016年6月)規定,「裁判文書說理要做到論理透徹,邏輯嚴密,精煉易懂,用語準確」,實踐中亦有觀點認為:大量非法律語言的加入,將消弭法律裁判文書的嚴肅性。
應該指出,法律並非純粹的理性,其最大的功能在於指引。哲學意義上的感性係指對事物外在的或是主觀的看法和認識,而理性則是對事物本質、客觀、深刻的認識與看法。判決本身即是認識法律事實的本質和規律的過程,感性與理性並非徹底分野與割裂。法官決斷疑難案件,惟綜合運用邏輯、歷史、習慣和社會學等各種方法,始能建設推理的嚴密性。判決理性並不衝突於表述的文學性,只是排斥以單純人倫感情替代法律邏輯。
它們就像一種有生命的、全身都張開呼吸毛孔的活物,那樣有彈性,活潑潑,有力量。你會有這樣渾然一體的感受,它們每一片都很好,你可以不朝窗外看,但有窗口和沒有窗口就是不一樣。
(作者為:北京市康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法學博士)
劉婷婷《判決中的人文情懷》 人民法院報2015年6月9日
方夢恬:《慎用詩意,莫讓感性泛濫在判決書中》人民網2016-12-19
王亞明《法官後語與判決的人性化》法制日報2003年02月13日
葉偉 《江西一判決獲得去全國一等獎》江南都市報2017-06-21
何 峰 《辱母殺人案一審判決解讀》 2017-03-28 https://www.sohu.com/a/130655576_472674
任容慶 《論我國家事糾紛協同機制的構建》《山東法官培訓學院學報》2018年3期
《家事裁判文書中感性說理的價值探究》西部學刊 2019年10期
楊蓉 《崑山砍人案」判決結果:一場法治的勝利》 新華網 2018-09-02 08:52
LegalMiner:連結: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0830718/answer/607911888
安妮寶貝《素年錦時》作家出版社2007年9月版 頁215
紀碩鳴 《判決書到底該如何實現情法理兼備》《民主與法制》2017年5月
王少禹 《奏好民事糾紛裁判「三部曲」》人民法院報 2019年06月10日
諸葛明 《法官「民意」思維對判決的影響》中國法院網2012-08-13 13:32:16
劉婷婷《判決中的人文情懷》 人民法院報2015年6月9日
李察·埃爾執導,艾瑪·湯普遜、史丹利·圖奇與菲昂·懷海德主演,故事改編自伊恩·麥克伊旺的同名小說。
劉來義 《法官判決中法律與情理的衝突及其處理》《西南大學》2017年5期
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相關環保民事訴訟,案號:(2016)贛民終29號
卡多佐(Cardozo) 張維譯 《西方經典悅讀:司法過程的性質及法律成長》The Nature of the Judicial Process&the Growth of the Law北京出版社2012年5月1日 頁5
王安憶《故事與講故事》 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頁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