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弓和足跟中部疼痛六塊肌肉

2021-12-23 中西醫適宜技術

10月27日●洛陽筋膜學-腦針-筋膜針整合醫學高級研修班 暨骨筋膜系統針法與偏癱康復、疑難疼痛臨床實操技巧精英班←點擊查看

腓腸肌

腓腸肌與膝後部上方的股骨下端相連,腓腸肌在小腿後部1/2處形成跟腱,然後跟腱下行並附著在跟骨上。

足弓疼痛是腓腸肌扳機點的主要症狀,疼痛可能傳遞到大腿或膝後部,以及往下被傳遞到內踝,還可傳遞到足跟外側。

趾長屈肌

趾長伸肌起於脛骨前端,往下與腓骨相連,其下端分別通過四條肌腱與大腳趾骨以外的其他四根腳趾骨相連。其主要功能是幫助足部背屈。

趾長伸肌扳機點引發的疼痛主要位於足背,有時候也可能往下擴散到除大腳趾之外的其他四根腳趾,也可能往上擴散到踝前部。

收肌

收肌扳機點會引起除大腳趾外的四根腳趾下面的蹠骨頭附近的疼痛,有時候會引起麻木。

比目魚肌

比目魚肌位於腓腸肌的深面,但它的內、外側肌纖維從小腿的邊緣凸出,並向下延伸超過腓腸肌頭端。

比目魚肌扳機點引起的疼痛主要被傳遞到足跟、小腿後部和踝後部,還會導致骶髂關節深處疼痛以及下背部肌肉痙攣。

展肌

展肌是使大腳趾活動的幾塊肌肉中的一塊,位於足底內側緣,連接足底和大腳趾中的一塊骨頭,其功能是使大腳趾向下屈曲或者向外移動。這個功能有助於推動身體向前運動以及維持足部和踝部穩定,並且控制足部和踝部不向內傾斜。

展肌扳機點引起的疼痛主要位於足跟內側,或者稍稍往上至內踝。如果扳機點特別活躍,第一蹠骨可能會有疼痛。

脛骨後肌

脛骨後肌位於脛骨和腓骨之間,附著在脛骨、腓骨和小腿骨間膜上,被比目魚肌和腓腸肌覆蓋。脛骨後肌的長肌腱纏繞著足跟內側,然後向前連接足弓中部的幾塊肌肉。其功能是足部內翻和向下屈。

脛骨後肌扳機點引起的疼痛主要集中在跟腱,尤其是在走路或跑步的時候,有時候疼痛會擴散到小腿後部、足跟和整個足底。

第十期筋膜軟組織平衡調節與針刺療法臨床實戰精英班暨筋膜系統與肌肉-骨骼-神經新鮮實體精細解剖高級研修班

(全新理念+理論精講+精準評估+新鮮大體+實體練習+指導實操)

 

【學術背景】

針灸醫學、經絡醫學是中國醫學文化的寶貴遺產,具有悠久的歷史、完善的理論體系、臨床操作簡易、療效確切明顯,且經濟方便等特點,深受歷代人民接受和認可;但怎樣進一步提高療效、與現代醫學相融合,使針灸醫學真正的發展創新?經絡的結構基礎又與現在醫學的神經、肌肉、筋膜、血管、淋巴管等組織有著那些千絲萬縷的關係?怎樣用現在人的視角、現代醫學的觀點理解經絡存在?怎樣用解剖學知識理解針灸、理解穴位,達到精準評估、精確定位、針出症消的目的,是當代醫師值得探索和解決的問題;

 

怎樣理解全身的筋膜組織形成的人體軟性框架與中醫的整體觀、經絡腧穴、陰陽平衡的關係?筋膜系統所形成的人體軟性框架與人體內骨骼、肌肉、神經系統、循環淋巴系統及內臟的關係?怎樣用現代醫學觀點理解針刺幹預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調節、神經-免疫系統功能反應及針刺效應與應激反應的關係;也是開展本次「第七期筋膜軟組織平衡調節與針刺療法臨床實戰精英班暨筋膜系統與肌肉-骨骼-神經新鮮實體精細解剖高級研修班」的核心目的。

 

「筋膜學」是國家重點學科南方醫科大學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科原負責人原林教授及科研團隊,在國家863項目「數位化虛擬人體若干技術」「數位化虛擬中國人的數據集構建與海量資料庫系統」和國家973課題「針灸理論的筋膜學說基礎研究」的研究成果上,是在探索人體「經絡」解剖學實質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並原創的學科理論體系。其研究的主要對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筋膜支架網絡。通過中醫學和解剖學結合,以筋膜為載體把中醫的功效表現挖掘出來,回歸科學中醫的本質,是用中醫思維對人體觀和方法論的一次全新嘗試。


 

恩科斯說過:「沒有解剖學就沒有醫學。」鍾南山院士說:「解剖學是醫學的基礎。」遍布全身的筋膜纖維性結構,構成了軀體、內臟、器官及各個功能組織連續性的龐大網絡支持系統,使人體各個功能組織、器官構成統一的整體;筋膜組織內含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經支及神經末梢,對機體具有支持、儲備、調控與修復更新的作用。筋膜內神經的支配和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的調控為組織局部及功能系統提供了穩定的內環境。

 

怎樣理解人體筋膜系統與中醫整體觀的關係?筋膜(人體軟性框架系統)、運動系統(骨骼、肌肉)平衡與慢性疼痛及內臟功能性疾病的關係;在針刺幹預或手法康復治療怎樣能夠做到精準評估、精確定位、提高診療效果,尤其是遠期療效五年甚至十年以上不復發?我們從筋膜系統的精細解剖入手,由筋膜學創始人原林教授、筋膜實戰型解剖學專家原海旺教授領銜主講;詳細講解全身筋膜系統與骨骼、肌肉、神經及內臟的關係;筋膜系統平衡失調與慢性疼痛及內科疑難病發病機理;及筋膜系統人體軟性框架平衡理念下針對慢性疼痛及內科疑難病,針刺幹預的定點、定位、針刺方法和技巧;新鮮實體解剖下對人體筋膜系統的重新認識;我們相信通過本次「第十期筋膜軟組織平衡調節與針刺療法臨床實戰精英班暨筋膜系統與肌肉-骨骼-神經新鮮實體精細解剖高級研修班」的學習,一定會讓您有所啟迪、有所收益,2021年11月16日—19日(15日報到)河南•鄭州,期待您的參與!

 

講師團隊

1原海旺:筋膜解剖實戰型專家

 

受聘於河南省醫學臨床模擬解剖創始人、筋膜軟組織整合醫學創新發展聯盟副主席、中國民間中醫藥研究開發協會軟組織診療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軟組織解剖組主任、河南省軟組織病研究會常務理事、中華頸肩腰腿痛醫師學會解剖委員會副主任、全國解剖委員會理事、中國科學院解剖院士工作站高級工程師、中國中醫藥研究協會軟組織診療委員會理事、鄭州宏科衛教用品有限公司解剖技術總監。從事臨床解剖教學20餘年,曾參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廣州中山醫科大學,浙江大學,溫州醫學院,南京中醫藥大學,新疆醫科大學等,醫學院校的基礎解剖教學及生命科技館的建設解剖技術支持!參與編著鼻整形外科學,脂肪移植抗衰,實物解剖圖譜,臨床實物解剖應用學等著作。

(註:以上專家為筋膜軟組織整合醫學創新發展聯盟講師團隊,本次研修班現場授課老師以課程安排為準。)

【授課內容】

一、筋膜學基礎理論及上肢肩背部平衡失調及針刺幹預(11月16號)

(一):筋膜基礎理論專題

1、筋膜學的人體觀和方法論;2、人體結構的兩系統理論;3、筋膜學相關基礎研究;4、筋膜--結締組織臨床的重要性;5、什麼是筋膜(筋膜的本質的探討);6、筋膜與神經的關係;7、筋膜運動張力傳導;8、筋膜對機械負荷的適應性;9、肌筋膜的力學傳遞(運動中的筋膜力線);10、筋膜的生理和生物學;11、筋膜是—感覺器官;12、筋膜的主要功能;13、筋膜組成成分的功能;14、筋膜的重要性;15、筋膜系統與中醫針灸機制的探討。

(二)頭面部、肩頸部、上肢平衡失調專題

1、頭面部、肩頸部、上肢部平衡失調骨性元素、筋膜、軟組織元素分析;2、頭面部、肩頸部、上肢部平衡失調生物力學特點;3、頭面部、肩頸部、上肢部平衡失調代償機制及臨床症狀分析;4、頭面部、肩頸部、上肢部平衡失調的相互影響與相關症狀分析;5、頭痛(全頭痛、偏頭痛、枕後痛、頭頂痛、前額痛、叢集性頭痛、緊張性頭痛、經期頭痛等)、頭暈、面癱、耳鳴、三叉神經痛等筋膜平衡理念下疼痛原發部位的尋找及針刺幹預方案的設計;6、頸痛(前屈痛、後伸痛、側彎痛、旋轉痛、自覺痛)、肩痛、手麻、肘內側痛、肘外側痛、背痛(上背痛、下背痛)等筋膜平衡理念下疼痛原發部位的尋找及針刺幹預方案的設計。

 

二、腰背部、骨盆、下肢部平衡失調及針刺幹預(11月17號)

1、腰背部、骨盆、下肢部平衡失調骨性元素、筋膜、軟組織元素分析;2、腰背部、骨盆、下肢部平衡失調生物力學特點;3、腰背部、骨盆、下肢部平衡失調代償機制及臨床症狀分析;4、腰背部、骨盆、下肢部平衡失調的相互影響與相關症狀分析;5、習慣性腰扭傷、腰痛(睡下腰痛、晨起腰痛、久坐腰痛、久站腰痛、抱物痛、翻身痛、彎腰痛、腰部運動檢查時疼痛等)、腰椎管狹窄、坐骨神經痛、大腿根疼痛、會陰痛、痛經、下肢奇冷、下肢靜脈曲張等筋膜平衡理念下疼痛原發部位的尋找及針刺幹預方案的設計;6、膝痛(內側痛、外側痛、前側痛、後側痛、全膝痛、鵝足痛、伴有膝關節功能障礙的膝痛等)、跟底痛(小腿前傾、骨盆前旋、胸椎曲度加大與頭前移、神經分布區過敏)、前足痛等筋膜平衡理念下疼痛原發部位的尋找及針刺幹預方案的設計。

三、頭面部、頸背部、上肢部新鮮實體解剖專題(11月18號)

(一)、頭面部新鮮實體解剖專題

1、頭面部筋膜、肌肉、神經、循環新鮮實體精細解剖;2、12對腦神經的解剖學特點;神經走行、支配區域、功能特點;3、12對腦神經與頭面部筋膜、脂肪、肌肉、骨骼及功能器官眼、耳、鼻、舌、咽等解剖學關係;4頭面部疾病神經學評估及針刺幹預治療解剖學要領和風險的逃避;4、常見頭面部疾病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痺、面肌痙攣、假性近視、屈光不正、視網膜病、視神經萎縮、青光眼、耳鳴、神經性耳聾、鼻炎、鼻竇炎、失聲等針刺幹預治療方案的設計和特效部位(穴即一針治療)定點、定位及進針要領的把握。

(二)、上肢部新鮮實體解剖專題

1、肩帶及上肢部筋膜、肌肉、神經、循環新鮮實體精細解剖;2、臂叢神經及其分支神經走行、支配區域、功能特點;3、臂叢神經及其分支肩帶及上肢部筋膜、脂肪、肌肉、韌帶、骨骼等組織解剖學關係;4、肩胛上神經、胸外、內側神經、上、下肩胛下神經、胸背神經、腋神經、肌皮神經、正中神經、尺神經、橈神經及上肢皮神經等神經學損害評估及針刺幹預治療解剖學要領和風險的逃避;5、常見頸肩、上肢部軟組織損害及肩周炎、上肢神經卡壓類疾病的針刺幹預治療方案的設計和特效部位(穴)定點、定位及進針要領的把握。

 

四、軀幹部、下肢部新鮮實體解剖專題(11月19號)

(一)、頸背軀幹部新鮮實體解剖專題

1、頸背軀幹部筋膜、肌肉、神經、循環新鮮實體精細解剖;2、脊髓、腦脊膜及神經根管內脊神經及神經根的被膜及其系;3、椎管骨內膜、硬脊膜、硬膜外隙、硬膜下隙、蛛網膜、軟脊膜的解剖學特點;4、脊神經的分支及其功能;5、31對脊神經的解剖學特點;發出、神經走行、支配區域、功能特點;6、脊神經與項背部筋膜、脂肪、肌肉、韌帶、骨骼等組織解剖學關係;7、項背部常見疾病神經學評估及針刺幹預治療解剖學要領和風險的逃避;8、常見項、頸、胸、腰、骶部軟組織損害;枕大神經、枕小神經、脊神經後支、臀上皮神經卡壓;頸腰椎間盤突出症等針刺幹預治療方案的設計和特效部位(穴)定點、定位及進針要領的把握。

(二)、盆帶和下肢部專題新鮮實體解剖專題

1、盆帶和下肢部筋膜、肌肉、神經、循環新鮮實體精細解剖;2、腰叢、骶叢神經及其分支神經走行、支配區域、功能特點;3、腰叢、骶叢神經及其分支盆帶及下肢部筋膜、脂肪、肌肉、韌帶、骨骼等組織解剖學關係;4、股神經、閉孔神經、坐骨神經、脛神經、腓總神經、臀神經及下肢皮神經等神經學損害評估及針刺幹預治療解剖學要領和風險的逃避;5、常見盆帶、下肢部軟組織損害及男女性功能障礙、生殖系統疾病、股骨頭壞死、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跟骨痛、下肢神經卡壓類疾病的針刺幹預治療方案的設計和特效部位(穴)定點、定位及進針要領的把握。

 

【招生對象】

從事中醫、骨科、外科、內科、疼痛科、針灸推拿科、康復理療科等各級醫院、醫療單位的臨床醫生,個體診所、門診、民間醫生及醫療健康相關科研及服務人員均可參加學習。

 

(該研修班以筋膜系統精細解剖為基礎,核心探討筋膜與骨骼、肌肉、神經的關係;在筋膜「人體軟性框架系統」平衡的理念下,對疾病的重新認識,找到疾病的原發部位精準評估、精確定點、定位;在新鮮實體上指導老師指導學員針刺練習及臨床操作技巧;在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下力求使每個學員都能夠獨立操作。

 

(特別聲明:該班臨床上所用針具為多種針具,根據治療目的可選擇傳統針灸針、圓利針、針刀、內熱針、銀質針、撥針、浮針、筋膜針、腦針、筋骨針、髓針、松骨針、骨針等)。

 

其他事項

收費標準:6800元/人(預交500元,贈送價值3600元的原海旺老師主講的「筋膜軟組織平衡調節線上直播課程」),老學員復訓需交納2000元材料費)。

註:因場地和實操材料限制,為提高教學質量;該班只招收30名學員,招滿為止(可安排下期)

報到時間2021年11月15日全天報導(16—19號全天培訓)

報名地點:鄭州     

掃描底部二維碼免費贈送以下福利 ! !

本文僅作學術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刪除。

- END -

附:近期培訓安排計劃(微信號:15911029117)


課程顧問:李老師

電話諮詢:15911029117

微信報名:掃下方二維碼

相關焦點

  • 足跟疼痛六塊肌肉
    比目魚肌扳機點引起的疼痛主要被傳遞到足跟、小腿後部和踝後部,還會導致骶髂關節深處疼痛以及下背部肌肉痙攣。 3.展肌 展肌是使大腳趾活動的幾塊肌肉中的一塊,位於足底內側緣,連接足底和大腳趾中的一塊骨頭,其功能是使大腳趾向下屈曲或者向外移動
  • 腳趾下方疼痛四塊肌肉
    1.長屈肌 長屈肌是腳趾的長肌肉,與脛骨後肌並行於小腿後部主要肌肉(比目魚肌和腓腸肌)之下。其功能是與腳上的短屈肌一起活動,對保持身體平衡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 足部科普小知識--腳踝、足跟和足弓篇
    為了確保快速有效康復,有必要讓專業醫生檢查一下腳踝,以確定你是輕度撕裂還是重度撕裂。即使是輕度撕裂,也要保證4到6個星期內不要讓腳踝承受太多壓力,否則會導致復發。問二:為什麼會足跟痛?答:導致足跟痛的原因有很多,了解自己足跟痛的原因對疼痛的根除有幫助。
  • 足跟疼痛難忍?醫生教你應對方法
    足底筋膜就像一個減震的弓弦,給予長足弓支持,當我們的腳著地的時候,會拉伸足底筋膜,如果拉伸的張力或壓力太大,就會在筋膜上產生小的撕裂。反覆拉伸和撕裂會刺激足底筋膜並引起炎症反應,這時就發生了困擾大家的足底筋膜炎。它好發於40-60歲的中老年人群。大多數有這種足跟痛的患者即使不治療,也可在1年內好轉。
  • 足弓塌陷是什麼原因?足跟痛是怎麼回事?矯正治療很重要
    足弓塌陷是什麼原因?足跟痛是怎麼回事?矯正治療很重要 足弓是人類特有的結構,就像汽車的輪胎,在運動過程中起著穩定和減震緩衝的作用。車胎壞了,還有備胎,人的足弓壞了,不會有別的足弓可以替換,保護足弓很重要。足跟痛很常見,足跟痛是怎麼回事,與足弓有沒有關係呢?
  • 小腿外側疼痛五塊肌肉
    足弓疼痛是腓腸肌扳機點的主要症狀,疼痛可能傳遞到大腿或膝後部,以及往下被傳遞到內踝,還可傳遞到足跟外側。2.臀小肌連接髖骨側翼或骨盆下半部以及大轉子頂端,其功能和臀中肌一樣,是在行走時支撐骨盆,使腿部向身體兩側移動,以及使腿部內旋。臀小肌扳機點會使臀部、大腿後部和側面、小腿甚至踝部的深處產生酸痛。
  • 這10塊肌肉都與它有關
    踝關節疼痛,與肌肉、肌腱、韌帶等都有關,其中相關的肌肉主要有10塊:趾長伸肌的主要功能是:伸展四個腳趾並使足背屈和外翻。當肌肉損傷時,會引起踝關節的外踝上方、後方及下方疼痛,還可沿足的外側延伸一段,導致踝關節的無力。相關肌肉:拇外展肌、趾長屈肌拇外展肌的主要功能是:為扁平足的人靜止時提供足弓平衡,還能在大腳趾的的近端趾骨中起到屈曲和外展的作用。
  • 足弓的作用和扁平足
    故方氏認為足弓高低不同的形成,與人民生活、習俗及所處環境有關。過去我國東南部農民,一年四季多 赤足勞動,最多也只穿草履下田,所處環境大多是泥土地,柔軟對於足弓有襯託作用。這樣的足,不著鞋襪,毫無束縛,能活動自如,保持了原來肌肉韌帶的緊張力 和彈性,無導致軟組織攣縮的因素,其次,終日田間勞動,足內、外在肌均得到鍛鍊,肌肉發育良好,能起到對足弓的保護作用。這些農民極少有平足症的發生。
  • 【高足弓】形成、危害與自我矯正策略
    高足弓(也稱弓形足)一種足弓異常升高的足部形態,通常表現為足部縮短,中部向上抬起,在站立承重時受力點主要在足跟和腳趾根部,
  • 足弓的結構和作用
    足弓,由足的7塊跗骨和5塊趾骨借堅韌的韌帶,肌腱和少數的肌肉連接形成向上凸起的弓型結構。人體站立僅以跟骨,第一和第五蹠骨頭三點著地,使重力從踝關節經距骨向前,後分散至蹠骨頭和跟骨,保證足底呈三腳架著地支撐的穩定性:具有彈性,緩衝震蕩,保護足底血管,神經作用。
  • 3D列印鞋墊治療足跟疼痛
    足後跟疼痛(Plantarheelpain,PHP),又稱足底筋膜炎、跑步者足後跟、網球腳跟、警察腳後跟,是發生在足跟骨周圍的一種疼痛綜合症。
  • 試試這幾招,緩解90%的足跟痛!
    足底筋膜就像一個減震的弓弦,給予長足弓支持,當我們的腳著地的時候,會拉伸足底筋膜,如果拉伸的張力或壓力太大,就會在筋膜上產生小的撕裂。反覆拉伸和撕裂會刺激足底筋膜並引起炎症反應,這時就發生了困擾大家的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是由於反覆的細微損傷、過度緊張引起的足底筋膜勞損和退化。
  • 對付足弓疼痛,我們能做的不是只有忍耐
    你可以把腳趾翹起來,讓筋膜得以被拉緊,然後在足跟下面放上一個網球(或是其他類似的球狀物體)進行滾動的按摩放鬆。可能有的跑者覺得矯正器會弱化你的肌肉,實際它是恢復計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並沒有證據表明它會有反向的副作用。當然,針對肌腱的復健和強化,也是你要一直堅持去做的事情。
  • 與小腿、踝關節和腳疼痛有關的肌肉
    >舟骨粗隆,距骨以外的所有跗骨,內側足底韌帶作用:足蹠屈,足內翻,縱向穩定足弓神經支配:脛神經(L4~L5)扳機點位置脛骨後緣外側和骨間膜的近端1/4。牽涉痛踝關節上方前外側和足背從踝關節的外側向後至足跟的外側
  • 高足弓疼痛?這8個方法一定要練習!
    高足弓又稱為弓形足,這是一種足弓異常升高的形態,當雙腳均勻地站立時,由於足弓中部向上抬起,重力全部都集中在腳跟和腳掌上,最終會導致足部疼痛、雞眼和老繭、足弓僵硬和小腿肌肉緊張。導致高足弓的原因有:高足弓可能並不會一定引起疼痛,但是高足弓患者會比普通人更容易感到足部疲勞和疼痛。
  • 髖膝踝疼痛進來看,一直被你忽略的足弓訓練!
    哥們兒你看看這約季奇是不是也扁平足啊,他這足弓可是夠塌的。那你看他這足弓這麼蹋,他這發力的時候肯定也會有影響吧?一個已經畢業的會員朋友,還經常和我聊天,談起一些有關足弓的事兒,研究一下這個足弓塌陷,然後還會瘋狂追問我,為什麼他們也是扁平足,人家的膝蓋和腳踝什麼的,怎麼就都沒事兒呢?
  • 胸部疼痛十塊肌肉
    3.斜角肌三塊斜角肌(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後斜角肌)夾在胸鎖乳突肌、斜方肌前部肌束和頸部側面之間。位於頸部兩側。肌肉呈扁平長索狀或不規則似火焰形,單側出現的概率是雙側的兩倍,目多出現於右側。胸骨肌的扳機點引起的疼痛位於胸部中部,還有輕微的疼痛傳遞到整個胸部、肩前部、和上臂內側。
  • 了解足跟痛,讓你足跟不再痛(逛街愛好者必備)
    先來了解一下我們的腳後跟人的腳後跟由33個關節、100多塊肌腱和韌帶組成,腳底的韌帶緊連著跟骨的底端,當人行走時,巨大的牽拉力集中在跟骨下面韌帶上一個狹窄的區內,反覆牽拉摩擦容易導致韌帶和骨骼結合部位發炎
  • 如何在橋式訓練中通過手法調整足弓支撐和穩定性
    在康復治療中,橋氏運動還可以這樣配合手法練(進修生楊香記錄):平衡共計失調患者的橋式運動(雙橋或單橋),一般要求患者小腿和膝肩角呈90°保證患者足跟支撐,如果小於90°,則全足發力較多,容易腰部用力和股四頭肌發力較多,影響臀部肌群發力
  • 【康復】了解足跟痛,讓你足跟不再痛(逛街愛好者必備)
    先來了解一下我們的腳後跟人的腳後跟由33個關節、100多塊肌腱和韌帶組成,腳底的韌帶緊連著跟骨的底端,當人行走時,巨大的牽拉力集中在跟骨下面韌帶上一個狹窄的區內,反覆牽拉摩擦容易導致韌帶和骨骼結合部位發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