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乘震 文/圖
由上海作協主席王安憶提議、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資助的《上海文學名家文庫·40後卷》由百花洲文藝出版社推出。11月25日是巴老誕辰116周年紀念日,上海作協選擇在這一天舉行了研討會。
▲《上海文學名家文庫·40後卷》
研討會名為「青春的回聲」,這套自選集的11位極具代表性的上海「40後」作家——葉辛、宗福先、竹林、王紀人、張重光、王曉玉、谷白、羅達成、彭瑞高、王小鷹、殷慧芬,著名評論家陳思和、毛時安、吳亮、楊揚,百花洲出版社的編輯出席。
▲「青春的回聲」研討會
作家們都感謝「娘家」——作協,尤其是王安憶主席的關心,雖然他們早已出版過自己的許多書,但這本書的意義不同,因此,他們都是從自己幾十年的作品中精挑細選入選作品。
而評論家認為,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40後」作家作為新生力量為上海文學的內容和形式帶來新的變化。
▲宗福先
毛時安說,今天人們既要看到「後浪」的洶湧澎湃,也要看到「前浪」的澎湃洶湧,而且這波「前浪」至今還在發表作品,還在唱著 「青春,青春」。
▲竹林
楊揚說:「這代人尤其關注現實。在他們的書寫中,現實感、責任感從未缺席。」
▲王小鷹
陳思和表示,翻開這一套叢書,其實也是回顧一代人曾經走過的路。「從新時期文學發展的角度來說,上海這批作家做出了重大貢獻。這批上海作家的作用是承上啟下,但他們在一個歷史階段身處生活一線、文學前沿。」他以宗福先的《於無聲處》、竹林的《生活的路》、葉辛的《孽債》等為例,說明他們的作品代表了民心和民情,讓人們看到文學走到了政治前面,「因為中國大多數文學作品都是跟潮的。像這樣頂著潮流走在前頭的,只在上海發生。這批作家對當代文學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
▲陳思和
作家們也暢談了自己的感想。葉辛表示,「其實我們這套書還是有歷史局限的。因為我們還沉浸在時代當中。但歷史是會說話的。」
▲葉辛
王曉玉希望上海高校可以就上海文學史展開更深入的研究,她相信這套書能給後人研究提供了一份作品基礎。
▲羅達成
會議由一部視頻「青春的回聲」開幕,片中有許多作家們年輕時的鏡頭,大家的發言也由此而展開。與會者中年紀最大的評論家王紀人起初為「青春的回聲」而激動,但是「後來一想難道我們只剩下回聲了嗎?青春沒有了,要回憶了嗎?我自己還在寫作,寫多寫少而已。所以,請你們幫我寫上一句話『乘風破浪的40年代作家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