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超市越開越多,外資巨頭卻「敗走」,這一品牌又要賣身了?

2021-01-17 聚富財經

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不少行業都遭遇了挑戰。尤其是2020年,不少實體店生意不好做,紛紛關店倒閉。

當然有人表示實體店生意雖然不好做,這一門店卻不斷增多,是因為錢太好賺了嗎?

說到這裡相信有人已經猜到了,這一門店就是小區樓下隨處可見的超市。不管是大型超市還是中小型超市,總之超市的數量確實在不斷增多,而且同一個小區可能就開了好幾家。

正是因為如此,在不少人心目中開超市也變成了一個賺錢生意。

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卻並非如此。就拿不少外資品牌來說,前些年來到中國市場發展得風生水起,而近些年來卻不斷關店、「敗走」中國,可見開超市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暴利。

就拿家樂福來說,先是敗走國內市場,之後又遭遇了特殊情況的影響。

最近一段時間又有消息傳出,加拿大便利店巨頭Couche-Tard有意收購家樂福。假如這一交易能夠達成的話,對於家樂福來說或將迎來新的發展方向。

雖然收購事件八字還沒有一撇,不過家樂福的股價卻隨之大漲。事實上作為大賣場業態的首創者,成立於1959年的家樂福,是歐洲第一大零售商。

在國際市場的地位還是不容小覷的,旗下主要經營業態包括大型超市以及折扣店。

而相比之下,Couche-Tard在市場就沒有家樂福這麼有名了,不過在便利店這一市場同樣也是處於領先地位的。

早在1980年的時候,就在加拿大開設了第一家便利店,如今旗下門店遍布加拿大、美國、日本、中國等國家,便利店數量超萬家之多。

此次看好家樂福,可能也是看中了家樂福在歐洲以及拉美市場龐大的網絡。一直以來在拉美市場家樂福的發展勢頭還是非常強勁的,曾經家樂福集團董事長也說過,巴西市場是僅次於法國的第二大市場。只不過除了拉美市場之外,在其他市場的表現卻不盡人意。

從2005年開始,家樂福就不斷退出日本、韓國等市場,直到2019年的時候,又將中國子公司80%的股份出售給蘇寧易購,可見家樂福在亞洲市場並沒有那麼吃香。

之所以在中國市場家樂福能夠出名,其實是因為家樂福進入國內市場較早。不過在全球零售這一領域,家樂福與沃爾瑪之間的差距還是顯而易見的。

要知道就連巨頭在市場的發展都有著這麼多「問題」,就更不要說那些中小型超市了。當然如果不指望開超市賺大錢的話,就在小區門口開個小點的超市或者便利店,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不管怎麼說也是比打工要輕鬆一些的,如果選擇人流量較大的場所,想要盈利還是比較容易的。這也是為什麼家門口明明已經有不少超市了,過一段時間還是會有超市新開的原因。

本文由聚富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參考來源:

北京商報《出資150億美元 加拿大便利店巨頭想買下家樂福》

相關焦點

  • 家樂福跑了、沃爾瑪撤退,如今又一巨頭「敗走」中國?究竟怎麼了
    很多國外的品牌也開始競相進入中國,畢竟中國的人口基數造就了巨大的市場。其實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時候,就已經有很多外國品牌進入到了中國市場。不少國外的品牌在中國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居民的消費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再加上中國有很多本土品牌逐漸雄起,原來發展還不錯的外資企業在中國「越混越差」。
  • 外資紛紛潰逃!家樂福「賣身」、沃爾瑪關店,中國市場怎麼了?
    在上世紀90年代,就有一大批的國外品牌湧入中國市場。這其中,也有不少外國品牌在中國市場有著短暫的輝煌。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和時代的變化,中國居民消費觀也逐漸發生變化,不少國外企業在中國「混不下去」了。
  • 家樂福「賣身」、沃爾瑪關店,又一巨頭「敗走」中國,不好混了?
    上世紀90年代左右,外國大批商家來中國市場「掘金」,期間有不少外國品牌在中國「混」的風生水起。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國民消費觀念也有所改變,外國品牌在我國好像跟不上時代步伐了。在近十幾年中,有不少外國零售巨頭入局中國市場,想來分享市場「大蛋糕」,就如前面講的,它們在中國曾輝煌過,不久之後就越混越差,多家熟知的零售品牌「敗走」中國,這些巨頭難道在中國真混不下去了?在2014年左右,多家零售巨頭業績開始「滑坡」。比如,在中國市場「撈金」10年的樂購於2014年撤出中國,將旗下國內業務賣給了華潤。無獨有偶,世界第二大零售商也撤離中國。
  • 繼家樂福、沃爾瑪之後,又一外資巨頭被打敗!正式宣布退出中國
    然而這些年,雖然外國品牌不斷進入中國市場,卻也面臨著水土不服的局面。尤其是在零售市場,包括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等零售巨頭,都遇到了不小的挫折,家樂福中國更是選擇賣身於蘇寧。如今又有一家外資巨頭扛不住了,將正式退出中國市場,它就是法國歐尚。
  • 民營超市巨頭倒下,曾大戰沃爾瑪家樂福,5年虧損17億被「賣身」
    受此影響,很多實體店陷入經營困局,陸陸續續迎來「關店潮」,比如華潤萬家、新華都這些老牌超市巨頭,也面臨巨大的經營壓力。而這家超市巨頭,在時代的浪潮下,扛不住就此「倒下」了,它就是「人人樂」。 三年前,人人樂創始人何金明自信滿滿地說了這句話:「人人樂不管現在還是將來,都不會被賣掉」。如今,事與願違,人人樂最終還是因為虧損太多被「賣身」了。
  • 又一國民品牌衰落:曾市值百億風靡全國!賣身外資後,業績遭腰斬
    當時,陳清淵和他一提起要創辦一家民族品牌,黃福華連合同都沒籤,就把20萬美元匯過來,廠子也更名為「中外合作企業廈門同茂食品罐頭有限公司」。日後,國企廈門市糧油進出口有限公司也主動要求入股,最終企業名稱改為「廈門銀鷺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有了資本加持,加上兩兄弟的踏實肯幹,廠子的生意蒸蒸日上。
  • 繼家樂福之後,又一外資巨頭「扛不住了」
    作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即將超越美國成為第一),中國一直以來都是各大外資巨頭眼中的香饃饃,以零售行業為例,從九十年開始,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樂購Tesco等等外資零售巨頭紛紛在國內布局,攻城掠地,搶佔國內的零售市場。
  • 曾經的中國礦泉水第一品牌,「賣身」千億巨頭22年後,慘遭拋棄
    行業巨頭農夫山泉正式開啟上市之路,該公司去年實現營收240.21億元,同比增長17.3%;淨利潤高達49.54億元,同比大漲37.15%。數據顯示:中國瓶裝水市場的總零售規模達到2017億元。市場早已被這幾大巨頭所佔據,其他品牌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擠壓。沒落的品牌更是不計其數,其中就包括益力。6月25日,達能集團與深圳市互通有無商貿有限公司達成協議,出售包括益力大桶水及瓶裝水品牌,以及位於深圳和惠州龍門的兩家工廠。
  • 國產巨頭跌落「神壇」,曾媲美家樂福,淨賺上億,今半年關店48家
    以前國內市場是不少外資眼中的「香餑餑」,由於國內人口眾多,加上國人都比較喜歡消費,一時之間眾多外資品牌湧入市場,為的就是能在國內市場「分一杯羹」。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不少外資品牌逐漸衰落。在業績不斷虧損的背景下,只能選擇退出中國市場。
  • 外資牙膏品牌狼奔虎突,外資佔比近6成,國產牙膏如何實現突圍?
    文 | 華商韜略 吳蘇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國人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但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品牌,你以為它是國產,其實已經是外資。比如啤酒領域,重慶啤酒、烏蘇啤酒等都被國際巨頭嘉士伯收入囊中,而每天都要用的牙膏,也是外資的「主陣地」。
  • 強龍難壓「地頭蛇」,家樂福退出之後,又一外資巨頭玩不轉了!
    對於各行各業的外資企業來說,中國市場有著非常誘人的魅力,多數外資巨頭都想要來中國市場分一杯羹,例如當下的零售行業就是如此,外資企業的數量還是比較多的。例如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等零售巨頭一直在我國市場中馳騁。這些外資企業對於我國市場也是翹首以盼,期待著能夠賺到更多的財富。
  • 又一日本巨頭敗走中國,關閉中國所有門店,優衣庫:再開3000家
    不過最近幾年就沒看到多少日本的東西了,畢竟我們也是在進步,要支持自己人!不過汽車很多都是日產的,或者是中日合作!如果汽車是比較貼近我們生活的,那麼日本還有一個行業比較貼近我們的生活,那就是服裝!很多人一說起服裝就會想起廣州,想起那些跨越大洋來到廣州做服裝生意的非洲兄弟!但是這些都太低端了,畢竟是倒賣的生意!比較受歡迎的服裝店還是優衣庫!
  • 荷蘭家電巨頭「敗走」中國?外資「撤離潮」出現,到底是為什麼?
    作為下遊企業,電器行業這幾年也賺得盆滿缽滿。我國的電器行業發展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80年代的時候,國內的電器主要是歐美品牌競爭力很強,比如說惠而浦、飛利浦等等,2000年前日本的一些家電品牌也在我國的電器行業中立足了,比如說松下、索尼等等,2015年左右,韓國的三星和LG等品牌也在國內打開了市場,現在這個行業已經開始由國產品牌「當家做主」了,之前的市場份額也被「奪回來」了。
  • 又一美國巨頭Esprit敗走中國,亞洲其餘56家店也要關?
    據澎湃新聞5月14日最新消息,美國服裝巨頭Esprit宣布將於5月31日全面關店,退出中國,退出亞洲。據報導,從2月份開始,Esprit就開始對其中國門店、官網的產品進行1折清倉大甩賣活動,4月天貓旗艦店也加入打折陣營。
  • 「外資巨頭」金龍魚為什麼著急了?
    另外,外資背景的益海嘉裡,如何讓金龍魚成長為行業龍頭?金龍魚、中糧、魯花,三大巨頭之間又有怎樣鮮為人知的商戰故事?一、商機:一桶油的迭代上世紀80年代,人們吃油,都是拎著空瓶去糧店打一斤豆油或兩斤菜籽油。
  • 外資零售巨頭加速拓展上海市場
    首店首發「開疆拓土」外資零售業新一輪「趕考場」,首先站在了新品首發、首店經濟的新「風口」。全力打響「上海購物」品牌,上海把打造「全球新品首發地」,大力發展「首店經濟」作為重要抓手。2019年起,多家跨國流通企業地區總部落戶上海,其「開疆拓土」的重要標誌之一,便是在上海開出首店或旗艦店。
  • 又一礦泉水品牌沒落:曾與怡寶、百歲山齊名,如今停產還要賣品牌
    而與農夫山泉突出的業績,並即將上市的好消息相比,另一個知名的礦泉水品牌日子卻不好過,如今更是要再次出售品牌,這個品牌就是益力。這也就意味著益力這一知名的礦泉水品牌在經過賣身外資企業22年後,再次回到了國內企業手中,但是不幸的是,此時的益力早已不復往日榮光,旗下的瓶裝水業務在2019年就已經停產。益力這個品牌最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便開始生產瓶裝水,相當於是國內最早一批做瓶裝水業務的企業。在上個實際90年代初期,在廣東省,尤其是在深圳,益力就是當之無愧的行業第一。
  • 一個奇怪的現象:大型超市明明沒生意,為何卻越開越多?
    小區附近的新廣場最近開了個大型超市,由於不喜歡熱鬧, 我便錯開了最初開業幾天的優惠期進了超市一趟。新開的超市裝修很時尚,各類商品應有盡有,琳琅滿目,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除了大量工作人員之外,並沒有多少顧客。
  • 中國牙膏巨頭,國內市佔率17%,力壓雲南白藥,已賣身高露潔?
    龐大的市場下,主要有本土品牌和外資品牌兩大陣營。根據2020年中國品牌力指數,高露潔、佳潔士、黑人、雲南白藥和中華位居前五。 前五品牌中,只有雲南白藥為純正的本土品牌,黑人和中華早已被外資收購。其中,黑人牙膏因前段時間的改名風波,在網上火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