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攝受具諍濁世剎
爾後發下五百廣大願
贊如白蓮聞名不退轉
恭敬頂禮本師大悲尊
聖境五臺山大淨土中
文殊智慧加持入心者
晉美彭措足下誠祈禱
降臨證悟意傳求加持
佛法教主本師釋迦王
八大近侍智成王臣友
諸多印藏大德遊舞身
普現希阿榮博誠祈禱
為度化天邊無際的眾生,請大家發起無上殊勝的菩提心。在菩提心的攝持下,我們今天繼續學習《走出修行的誤區·皈依》的內容。
從修行的角度講,皈依之後我們首先要走出常執的誤區。如果我們認為壽命恆常、一切不變,就不會有心修行。但如果我們能夠了解到萬事萬物都離不開無常的規律,不論我們現在過得多麼美滿幸福,不論我們現在感受何種安樂,隨著無常的到來,它們都將離我們而去。想到無常,我們就會精進修行,不再耽執世間五顏六色,看似迷人卻不能給我們帶來解脫利益的東西。
緊接著,上師希阿榮博堪布在文章中解釋了因果和輪迴。我們要相信自己在修行中付出的一切都不會空耗。師兄們每星期抽出三小時左右的時間學習、聽課,這種聞法的功德不會虛耗,在未來它必定會帶給我們利益,否則我們何苦在如此繁忙的生活中抽時間學習呢?如果修行本身沒有任何利益,我們完全可以不學習了。因此既然要開始修行,我們首先要確認每一次付出、每一件善法都會有其相應的回報,這即是因果。
解釋因果和輪迴時,堪布從四個方面作了講解:
(一)避免誤區:因果與輪迴的重要性。一方面,要避免肆意妄為——我們的思想、語言、行為,每一個造作的當下都會形成業力並且在未來產生果報,帶給我們種種際遇;另一方面,要避免陷於宿命論——我們勇於努力改變當下的現狀,對一切人和事都報以善意,這樣的善心、善行會使我們未來感得安樂。如果我們用善念對待當下,未來便會安樂;反之,如果我們用嗔恨、忿怒、冷漠對待當下,未來便會感得痛苦。因果是非常積極的,它告訴我們,自己當下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不會空耗。
(二)闡釋因果。有因就有果,就像你種下了一粒種子,如果沒有遇到破壞因素,這粒種子就會破土發芽。差別在於:有的種子發芽的時間長,有的種子發芽的時間短;有的種子會結出花果,給人們帶來安樂;有的種子則是毒藥,會給人們帶來痛苦。我們種下的善業,未來會利益自他,而我們種下的惡因,也會使自己感得痛苦。
(三)因果是誰規定的。因果規律是真實存在的,但它並非釋迦牟尼佛或任何菩薩的規定。諸佛菩薩並不會說,只要你們恭敬我,給我燒香、禮拜,初一、十五進行供養,我就賜予你們安樂。佛菩薩並非站在制高點、最為尊勝的神,並非他們制定因果。因果是一種自然規律,周遍世間的一切事物。有的我們看得到,有的我們看不到,但沒有誰能改變這種規律。就像太陽東升西落,並非誰的創造,只是宇宙的自然規律罷了。
前面講到燒香、禮拜、布施、放生能讓我們獲得安樂,難道這種安樂不是佛菩薩賜予的嗎?從我們萌生行持善業意樂的角度講,其中確實具有佛菩薩的加持。因為佛菩薩堪為供養的殊勝對境,因為放生具有極大功德,所以我們才會感得與之相應的善妙果報。這並非佛菩薩「創造」「賜給」我們的,而是隨順因果規律的結果。就像父母是我們尊敬、孝養的對境,我們孝順他們就可使自己獲得諸多利益。
講到這裡,我相信很多師兄都會以因果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生活、工作了。雖然有時我們做起來依然會有一些困難,但總體會往好的方向發展。比起以前我們毫無顧慮、毫不了知因果的情況好了許多。
本課我們繼續講解「解釋因果與輪迴」。
三、解釋因果與輪迴(接上一講)
(四)為自己負責
為了順應良善的發展,希阿榮博堪布進而教導我們如何為自己負責。因果是自己為自己負責,是用順應因果的法理,規範自己的語言、行為和思想,指導自己的行住坐臥。如何為自己負責,是堪布在因果和輪迴這部分為我們開示的最重要內容。
為自己負責,可分為六點:1.為了自他而努力;2.若欲長久自利,則需利他;3.因果不是懲罰;4.改往修來(生活中我們有很多的不如意:縱然家庭幸福,身心疲憊時也會感到累贅;縱然工作風光,也要焦頭爛額地處理棘手問題;縱然朋友之間感情很好,也有相互誤會、感情冷淡的時候……感受這些痛苦時,我們該怎麼辦?怎樣才能既為自己和未來負責,又能積極地面對現在的痛苦);5.因果中「發心」為重(如果發心善良,再配合良善的語言和行為,就會讓我們得到安樂與解脫。相反,如果發心惡劣,即使行為上包裝得再漂亮,語言上再甜蜜,也不一定是善業。我們要辨析一下,如何看待自己的發心,同時又不會因為只看發心而忽略其他的事情,避免墮入另外一個誤區);6.是你的逃不掉——有因果就有輪迴(新聞中我們常看到有人逃稅、逃婚、逃學……人們逃避各種各樣的事物。但是否想過,其實你根本跑不了,該承受的就得承受)。
1.為了自他而努力
【因為知道自己不管做什麼,哪怕是最微小、最隱秘的行為也有後果,將影響到自己和他人,所以我們會自然而然地生起責任感,不再只顧眼前、為所欲為。】
通過前面對業因果的闡述,我們已了知到無論自己做什麼都會有相應的後果存在,這即是因果規律,它周遍於整個世間。
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宗喀巴大師歸納了業果的四個總規律。(1)業決定之理——造作善業會感得善果,造作惡業會感得惡果;自己造業,自己感果。(2)業增長廣大之理——我們所造作的業會有增長的過程。(3)未造業不會遇——如果沒有造業,永遠不會感得如是果報。(4)已造業不失壞——如果所造之業沒有遇到違品對治,此業力將一直存在,直到成熟時重新回到我們身上。我們都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當我們用拳頭打人或物品時,相應的力量會反到自己身上。業果的道理與之相似。
下面,我們從廣的角度辨析業果的四種規律。
(1)業決定之理
業,包括善業和惡業。其規律是:一方面,善業會產生安樂,且根據善的力量不同所引發的安樂程度也會有所不同。上至天界、人界眾生享受的各種安樂,下至夏天我們感受的一絲涼風,都是由往昔的善業所感召。安樂由善業所產生,只要善業存在,安樂也一定會存在。另一方面,苦唯一由惡業產生,只有造下了惡業,痛苦才會出現。根據惡業的不同,我們會分別感受不同的苦報。比如:緣於上品貪嗔痴所造的身語意惡業,我們可能會墮落於地獄;緣於中品貪嗔痴所造的身語意惡業,我們可能會於餓鬼道感受痛苦;而緣於下品貪嗔痴所造的身語意惡業,則會使我們在旁生道中感受痛苦。雖然惡業力量的大小會有所不同,但其唯一是苦的自性。惡業力大,所感受的苦就多。惡業力小,我們所感受的苦就少。
那會不會存在因惡業而感受安樂的情況?比如有人作奸犯科、無惡不作,卻風生水起,這不是與以上所講規律相違背嗎?不是的,之所以有這種情況,是因為這些人以往所造作的善果還未耗盡,因此現在會感受安樂,而其現在所造作的惡業還未成熟,所以才未感受痛苦。由不善業而感得安樂的情況永遠不會出現。
也有人說:「行善也會有苦。作為佛教徒,我還算精進,每星期堅持聽課,一有時間就去放生,還會堅持念誦金剛七句……和那些沒學佛的人比起來,我已經很努力了,可我還是會失業、失戀,我的孩子照樣還是不聽話,我的婆媳關係照樣處不好,這不恰恰說明了行持善業也沒有什麼好報嗎?」不是的,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我們太著急、太想獲得安樂了,所以會希望今天造了善業,馬上就要感受安樂,就像吃了糖馬上就能感受甜味一樣。可是,善業的成熟需要時間,就好像雖然現在我住在只有三五十平米的小房裡,可通過努力掙錢,十年、二十年後,我就能住進大別墅一樣,我們不能因為今天買不起別墅就停止掙錢。如果現在放棄了,那不要說未來二十年,即使是未來五十年,我們也不可能住進別墅去。只有現在努力掙錢,未來才有可能住進大房子。我們造作的善業就像積聚的財產,它們在「銀行」裡,一定屬於我們,而且其信用度絕對比生活中的保險、銀行要可靠得多,不論經歷多少劫都不會遺失,這即是業決定之理。同時我們也要堅信,自己造業一定會自己感果。
(2)業增長廣大之理
什麼是業增長廣大?很多師兄都聽過這樣一句話:「三寶門中福好修,一文布施萬文收。」以三寶為對境,即使布施很少的錢財也會令人感得廣大的果報。聽到這裡,我們的心裡應該很愉快,心想做善業還是很划算的。可相同的規律不僅只存在於善業,惡業亦是如此。當我們造下惡業時,苦果也會增長。比如我們會在經典中看到,殺生的果報是「若殺一有情,需償五百生」,殺害一個有情的生命,則需五百世償還命債;飲酒是令自他迷醉且非常嚴重的惡業,「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 。因此,我們為「微小善業會感得廣大樂果」而開心時,也要警醒自己:微小的惡業同樣會引發極大的苦果。
你說:「業為什麼會增長?它不能不增長嗎?明明我只殺了他一次,為什麼要償還五百次?這不公平!」其實,這是一種世間的規律。如《功德藏》云:「無憂樹種如芥子,每年果實成熟時,一枝一增一由旬,善惡果增不可喻。」無憂樹非常大,可它的種子卻只有芥子那麼小。試想,最初在你不知情時,有人對你說:「過幾十上百年,這個像芥子一樣小的種子會長得非常大,而且能結出很多果實。」你肯定會覺得他在騙你。可實際上,只要我們把這個種子種進土裡,在每年果實成熟時,它的每根樹枝都會增長一由旬之長。小種亦可生廣大果,這是一種自然規律。業果規律亦復如是,善惡業都會增長廣大,所以我們應對行善更生歡喜,對造惡更為警惕。
(3)未造業不會遇
如果我們沒有造作善業或惡業,就一定不會感受樂果或苦果。
(4)已造業不失壞
已造的善不善業,在沒有以違品對治的情況下,因緣會遇,就決定會出生可愛果和非愛果。
什麼是違品?對善業來說,就是後悔、炫耀、嗔恨、不回向等,它們會使善根失毀而不能成熟果報。
所以,為了避免善根被摧毀,我們要養成每次做完善法馬上回向的習慣。財寶放入銀行保險柜後,不論外界有多厲害的盜匪,都很難被偷走;同理,善業功德經回向儲存到了諸佛菩薩的大願功德海後,只要功德海沒有乾涸,我們的善業就不會被耗盡,不論遇到多大的違緣,它都會一直存在。所以做完善業後要以菩提心攝持,念誦簡單的回向偈或《普賢行願品》來回向,這至關重要。善業保存良好、未遭毀壞的話,未來就會感得廣大的安樂果報。
不善業也是同樣,我們可能多少都曾造過不善業,若其未遇到違品,就會產生痛苦的果報。什麼是不善業的違品?就是懺悔法門。我們可對自己曾造或正在造的惡業勵力懺悔,當懺悔的力量足夠時,它就不會再產生果報了。
懺悔的方式多種多樣,如念誦金剛薩埵心咒、《金剛七句祈禱文》,或放生、禮佛、觀修空性等,每件善法都可在不同程度上消減我們往昔所造的惡業,並避免我們當下再造作新的惡業。
總之,我們若想使不善業不生果,就需勵力對治、懺悔,否則根據業果規律,它一定會生果。如同原文所說:「因為知道自己不管做什麼,哪怕是最微小、最隱秘的行為也有後果,將影響到自己和他人,所以我們會自然而然地生起責任感,不再只顧眼前、為所欲為。」
(5)補充相關概念
①業的概念
在以上的講解過程中,我們常提到「業」。那麼,什麼是業呢?
所謂「業」,即造作之意,它分為三種,分別是意業、語業和身業。通俗來講,意業指思想,語業指語言,身業指身體的行為。我們思想、語言、行為的一切造作都是業,也都具產生未來境遇之力。
「造業」二字是中性的,沒有好壞之分。我們聽課時,眼睛看的,耳朵聽的,心裡想的,都是佛法,這就是在造善業,未來會產生樂果;相反,如果我們早上起來就罵人,看誰都不順眼,造作一些身、語、意惡業,那麼這些造作之力就會在未來產生苦果。了解業非常重要,因為我們每時每刻、每分每秒都在造業。
②業的分類與定義
根據屬性,業可分為三種:第一種,善業;第二種,惡業;第三種,無記業。下面我們就依照《俱舍論》的觀點,對它們逐一分析。
首先,什麼是善業?很多師兄可能都曾被問到:「你們佛教徒總說要造善,那您跟我說說,什麼是善?」對於善業的定義,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分析。第一個角度,由善心引發的身語業:善心是意善業;由其引發的布施錢財、放生等是身善業;念經、讚嘆別人行持善法、講考、傳講佛法等是語善業。第二個角度,能感得安樂之果。也就是說,給我們帶來美滿、幸福、快樂的業,就叫做善業。
其次,惡業的定義也有兩個方面:第一,由煩惱心引發(如貪、嗔、嫉妒、吝嗇、虛偽、諂誑等心念即是意惡業,接下來,由它引發的行為、語言就是身語惡業);第二,會帶來痛苦的果報。
最後,無記業就是無所謂善惡的思想、語言、行動。它們會感得什麼果報呢?等舍,即不苦不樂的一種狀態。
以上就是善、惡、無記三種業的定義。
我們應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儘量造作善業、規避惡業,就像投資時規避風險、合理規劃一樣。比如你打算用十萬元來投資,現有各種理財產品及不動產項目等可供選擇,這時你會分析:我是買理財產品,還是投資不動產呢?經過反覆對比,你的最終選擇一定是個既能掙錢,又相對有較低風險的方法。同理,了解善惡業後,我們應為自己的未來乃至生生世世打算,合理地規避風險,即避免造惡業——避免造惡就相當於沒做不良投資,未來就不會感受苦果。
③別說十不善業
惡業有很多形式,也有很多歸納方式,但一般而言,惡業可被歸為十種,即大家常聽到的「十不善業」。其中身業有三種,分別是:殺生、偷盜和邪淫;語業四種,分別是:惡口、綺語、兩舌和妄語;意業則為:貪心、害心、邪見三種。
看到這裡,有人可能會想:「完了,我就說學佛不太好,有約束吧。這沒上幾天課就開始講惡業了,這不就是要管著我,不讓我幹這幹那嗎?這太不舒服、太束縛了。我為什麼要學佛來自找痛苦、束縛呢?」實際上,不論你是否學佛,這十不善業都是惡的,佛法中稱其為自性罪。也就是說,不論你身份如何、地位高低、是男是女、是老是幼,只要你做了,就要承擔惡果。此前雖然你沒學過相關道理,不知道這些行為的後果,但這並不代表它沒有後果,該受的果報你還是要受,就像雖然你不知道某理財產品的風險就做了投資,但未來的風險還得由你承擔一樣。其實,業因果之理就像個「理財指導」,告訴你各種風險後,你自然就會選擇規避了。避免惡業的方法並非是種規定,而是佛法對本不應行之事的開顯。
下面,我們具體介紹一下「十不善業」。
身之三不善業:殺生、偷盜、邪淫。
殺生:對於乃至蚊蟲以上的眾生,故意斷除其生命;同分:毆打責罵眾生。
圓滿的殺業需具足四方面。第一,故意為之。舉例而言,走路時不小心踩死只螞蟻,和明明看到螞蟻還故意去踩,這二者的性質完全不同。第二,對境。包括蚊蟲以上具有生命形態、苦樂感受的眾生都屬於殺業的對境。第三,以各種方法實施殺害。第四,斷絕其性命。換言之,具足發心、對境、加行、究竟這四方面,殺生的業道就算圓滿了。與殺生類似的業是毆打、責罵眾生,以嗔恨心奴役他人。殺生之果,即感受短命、多病、墮入地獄等各種苦楚。所以,我們應斷除殺生。
盜業:盜竊他人財產,以佔有心挪移本處;同分:以緩和的方式令他人給予財物。
以想要偷竊他人財產的發心,對別人所擁有的東西,使其離開它本該在的地方,並據為己有,這就算圓滿了盜業。與之相似的業是以緩和的方式令他人給予財物。比如別人本來不想給你某物,可你跟他說:「未來沒準你也有求我的時候,現在我跟你要點東西,你別這麼摳。」類似以開玩笑、威脅、含沙射影等方式,讓別人把東西給你,這也是不好的。盜業之果,即感受貧窮、墮入地獄等苦,所以應儘量避免偷盜,不要佔小便宜,因為這最後只會害了自己。
邪淫:與非自己合法配偶做不淨行,或在其他根門、非處、非時進行交媾;同分:用手指等在非處作淫行。
與自己配偶之外的人做不淨行屬邪淫,應當斷除。在此,我們還要講到夫妻間需注意的要點,如果未做出合理規避,夫妻間也有可能造下邪淫的惡業。
非所應行:指除自己合法配偶之外的一切男、女、黃門(不具足男性功能者)。
非處:指夫妻間也不能行淫的地方。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列出的非處包括:上師附近、塔、廟、眾人面前,以及對行不淨行有妨礙的凹凸不平的地面等處。 在這些地方做不淨行,縱然是夫妻也會有邪淫過失。
《俱舍論釋》中還指出了不能在有光的地方行不淨行。
此處還需說明的是,夫妻生活的臥室不應供奉佛像、經書,身上所佩戴的佛像、加持品需取下,放置在臥室以外的房間中。雖然加持品具有加持力,我們應時時刻刻都不遠離,但在做不淨行時,需將其取下,以免造下惡業。
非時:即夫妻間也不能行淫的時間,如白天、月經期間、妊娠期間、產前產後、哺乳期、齋日、病中、苦惱憂鬱之時。如果在這些時間作不淨行也屬於邪淫的範疇。
總之,並非合法的配偶就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怎樣都行,合法的配偶要在合理的時間、地點才能避免造作惡業。
語之四惡業:妄語、離間語、綺語、粗語。
妄語:改變他人之想法的不真實語;同分:直言欺騙他人。
比如:別人明明看到你偷東西了,你卻說沒有偷,做了卻說沒有做等。
對於妄語有一些時候是開許的。比如別人問:「你今天是不是在這兒放生了?」你知道他是個打漁的人,所以回答他:「沒有。」諸如此類為保護眾生的生命而說的妄語是可以開許的。
妄語的同分罪業是直言欺騙別人,也就是直接告訴別人:「我就是騙你了,你能把我怎麼著?」這也是不應理的。
離間語:挑撥離間他人關係之詞;同分:一人所說之語到另一人前漫說。
有明確的發心去挑撥他人關係,不論最後有沒有成功,只要別人聽懂了你說的話,你就造下了離間語的罪業。
離間語的相似罪業是:你把自己在張三面前聽到的話,到李四面前去說,這樣讓李四心有所疑或心生痛苦。
妄語會使我們墮入黑繩地獄感受種種苦果,離間語也會使我們在地獄中感受不同的惡果。我們要小心自己的嘴。世人常說「禍從口出」,真是如此。
綺語:違背正法的無稽之談;同分:談論與此時間段毫不相干的話語。
就是講一些和正法無關,違背正法的無稽之談。
綺語的相似罪業是:討論和現在這個時間階段沒有任何關係的無意義話語。
粗語:不悅耳、刺傷他人之言;同分:動聽但令人不悅之語。
比如:罵人、說髒話,或是諷刺人家;又或是不帶髒字把他人罵得狗血淋頭,這些都屬於粗語。不論他人是否傷心,只要你說出口,他人聽懂了,這個罪業就成立了。
粗語的同分:動聽但令人不悅之語。比如你對他人說:「你長得真漂亮。」其實人家長得並不是很好。或者你說:「你怎麼這麼瘦啊!」雖然現在人都喜歡被人說「瘦」,可對方明明是個胖子,他會覺得你在諷刺他,這也是不好的。
任何一種語罪都會使我們感受不同程度的痛苦,因此我們應當努力避免。
意之三惡業:貪心、害心和邪見。
貪心:懷有「他的資財若是我的該有多好」的想法;同分:心中憤恨,覺得對方的多聞等福德若為己所有該多好。
看到別人的車時心想:「這要是我家的該多好。」看到別人數錢,心想:「這錢要是我的該多好。」看到別人升官、升職,心想:「升遷的要是我該多好。」
貪心的相似罪業,就是心中憤恨對方具有的如是功德,心想「要是我的該有多好」。如此嫉妒、憤恨他人功德,就會有與貪心相同的罪業了。
緣於善業生起貪心,生起想要行持之心,算不算貪心惡業呢?不算。這叫「善法欲」,這種對善法的欲望會牽引我們得到安樂,得到解脫,所以它不算十不善業中的貪心。
害心:損害他人的念頭;同分:不欲饒益其他眾生並且心生嗔恨。
害心就是害人的念頭。
害心的相似罪業是不想幫助其他眾生,並且心相續中對其生起了嗔恨。
比如:你看某人不順眼,想要故意說些什麼讓他感到驚恐,或故意把腳伸到他面前去絆他。即使這些行為可能你還沒做,但「害心」的業道已經成立了。
邪見:誹謗因果墮於常斷邊;同分:對正法及如理講法的善知識進行誹謗。
邪見就是對本來合理的道理,相續中生起誹謗,或認為它根本就不存在。比如因果本來是存在的,前後世、輪迴本身也是存在的,可你既不了知又沒有如理去分析就說「這些並不存在,是封建迷信」。這就算誹謗業因果,誹謗輪迴。
邪見的相似罪業是:對講解佛法的善知識進行誹謗。
其實生活在世間當中,我們的思想、語言和行為,乃至每個起心動念,都經常處於「十不善業」中,我們應非常小心,以免自己造下十惡業,最終令自己感受種種痛苦。十種不善業反過來就是十種善業,即:沒有貪心,沒有害心,不生邪見、具足智慧,不妄語,不離間語,不綺語,不粗語,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如果能做到這些善業,功德自然而然就會產生。
【我們也更深切地體會到人與人、人與世界的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關係】
這裡總結到,我們要為自己和他人負責任。種下惡業,就會感受惡果;種下善業,就會感受安樂的果。我們與他人結下善緣、惡緣,成為未來關係的緣起;相互傷害、相互利益,也都成為未來得失的緣起。
最後要講的是,不僅人和人之間有業的紐帶,我們要自己為自己負責,還需為這個世界承擔責任。關於人與世界的關係,《俱舍論》中講道:「形形色色世間界,皆由眾生業所生。」這形形色色的世間,其實是由眾生的業產生的。那這是什麼業呢?就是共業。
業分為共業和個業。上師希阿榮博堪布在《生命這齣戲》一文開示道:「共業指一群眾生共同的業因果,個業指個體生命各自的業因果。」 我們與家人共同的業因果是「共業」,我們與整個世界眾生具有的相同業因果也是「共業」。「一個時代,一個社會,一群人,往往有著共同的命運,雖然個人具體的生命軌跡會有不同,但很難逃脫大的趨勢和框架。每個人都是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的負荷者。這份負重感,這股無形的牽引力、推動力、壓力,就是共業的表現。」
比如我們共同感受霧霾,一些地方的眾生共同感受著戰爭、飢餓、病痛,或是地震、海嘯等災難。雖然過程中每個人所受傷害的程度不同,生命的軌跡不同,可總的來說,都有著一些共同經歷。現在的人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很多人有房貸、車貸,每個人的精神都極其緊張,很多人失眠甚至過勞死,這都是共業的表現。
我們要做這個時代的擔當,一個人有一份業力,如果我們一起貢獻善業,這共同的力量就能改變世界。眾人的業力形成了世界,同改善個人的業因果一樣,通過共同行持善業,我們就能為世界的未來造下好的緣起。
這就是我們今天主要學習的內容。為自己負責的第一個方面是:要為了自他而努力。首先我們要知道業因果的規律,同時要知道如何去規避風險,在規避風險之上進一步行持善業,就能為自他乃至整個世界的未來貢獻善的力量。
下面,我們隨喜自己和所有在座師兄們,以及一切眾生所造的善業。將這份善業供養給一切高僧大德,願所有的高僧大德都能長久住世,弘揚佛法;同時也回向給所有眾生,願他們都能學會規避風險,造作善業,避免惡業,避免痛苦。
為了善根永不失壞,我們要念誦《普賢行願品》攝持回向善根。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託內尼波札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其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