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我國為何出現了人口大爆炸,紅薯和土豆的作用有多大

2020-12-15 寂寞的紅酒

文/寂寞的紅酒

在農耕文明佔主導的中國古代,人口是國家最為重要的資源。歷史上,我國各朝代都在想方設法地增加人口數量。歷史上,我國出現了多個盛世,人口也出現了多個高峰。但在明清以前,我國人口數量始終在1億人以下,即使疆域最遼闊的元朝人口也不過八九千萬。不過在清朝中前期,中國人口呈現出爆炸式增長,人口總量增長近四十倍,乾隆時期我國人口突破2億,而到道光時期,全國人口數量更是增加到4.3億。即便後來因為太平天國起義造成人口銳減,我國人口仍然有3億多。那麼清朝時期我國為何出現了人口大爆炸,紅薯和土豆的作用有多大?

一定程度上講,清朝人口大爆炸與紅薯、土豆等外來高產作物的引入有很大關係。明朝中後期,土豆、玉米、紅薯等作物被引入中國。這些外來作物不僅產量大,而且適應性強,對土地要求不高,可以種植在貧瘠的山區丘陵坡地,不與小麥、水稻爭天下,這就大大增加了居民的口糧數量,對我國人口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們以紅薯為例,紅薯產量極高,民間有「一年紅薯半年糧」的說法,一經普及,迅速惠及無數貧民百姓,無論是當年還是後來的大饑荒,許多百姓都是靠紅薯得以生存的。這樣,不僅大量荒地得到有效開發,而且糧食產量大大提升。同時,這些高產作物不但人可以吃,也可當作牲畜飼料,而大量肉食和禽蛋的上市,脂肪和蛋白質含量上升,使得老百姓體質變好,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人口數量的增長。可以說,糧食產量的增加為人口的增長打下了基礎。

受土豆、玉米和紅薯等作物增產的影響,到明朝末期我國人口已經增長到了2億。由此可見,土豆等外來作物對我國人口增長的貢獻。這也是經過明末清初戰亂後,中國人口能迅速恢復的重要原因。明末清初,由於戰亂的原因,清初人口僅剩下五六千萬。不過到順治時期達到1個億,到康熙三十九年 ( 1700年)已恢復至1.5億。當然,這也和清初修生養息的政策有關。為了增加人口恢復生產,清朝推行了多項改革措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康熙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和雍正的攤丁入畝政策。這兩項政策不僅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而且減少了人口瞞報的情況,這使得清朝人口再次出現爆炸式增長。

從1700年到1850年,在短短的100年時間裡,中國人口翻了3倍,從1.5億增長到4.3億。此後,中國人口長期維持在這個數量上。儘管由於生產力提升、東北等地區得到開發,但由於長期的戰亂和列強的侵略,中國人口增長較為緩慢,人口始終保持在4-5億人之間。不過在當時來講,這已經非常了不起。當時貧弱的中國竟然用僅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這簡直是個奇蹟。不可否認,土豆和玉米等高產作物,對中國人口數量的增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關焦點

  • 清朝時期的「布政使」,到底是個多大的官?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
    而能夠為民請命的官員最後都獲得了民心,大多數都會有一個好下場。但是仔細去看我國古代時期的官員的分布系統,會發現這是一個非常嚴謹的組織架構。 而在清朝時期,有一個地方官職名字叫做布政使,和其他的官職名稱比起來,好像布政司這個名字顯得非常陌生。那麼這個官職到底有什麼內容,能做什麼主呢?
  • 我國沿海在唐宋元明時期都有倭寇橫行,為什麼到了清朝卻沒有了?
    說到這裡,想必會有很多朋友的概念已經被顛覆了,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入地聊一聊倭寇!一、一切問題都源於海禁倭寇自唐代開始便已經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出現蹤跡,直至明朝嘉靖年間發展至頂峰,開始大面積為禍我國東南沿海地區。
  • 清朝人口大爆發,是因為番薯推廣嗎?真相揭秘
    前言眾所周知,中國為人口大國,人口基數龐大,遠超西方各國。如今全國人數便已高達十幾億。建國之初國家採取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全力發展經濟,使國家不斷強大。而在中國古代未控制生育,曾出現人口大爆發,人口數量成數倍激增,此情況便發生於清朝時期,部分學者認為人口激增由於番薯推廣,下面邊讓我們找尋人口爆發的原因,一、人口爆發 史書記載,文景之治時期中國人口為五千萬,大唐盛世時,數量不超過六千萬,宋朝時期突破一億,而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統治時間長,人口數量最大的封建王朝,初期人數已達到七千萬
  • 張作霖統治東北,引發闖關東人口大爆炸,瀋陽人的直爽由此而來
    影視劇《闖關東》劇照洪武八年(1375年),朝廷改遼東都衛為遼東都指揮司,並設立二十五衛、二州。當時在此地的漢族將領大約有十四萬,加上家屬在三十五萬左右。後來,蒙古納哈率二十萬軍隊投降明朝。這二十萬人中原本一部分是被蒙古人俘虜北上的口內居民。他們投降明朝後,又隨著蒙古軍南下,原本可以返回各自的家鄉。然而,因為明朝送達的文書太晚,很多人已經在遼東定居了下來。之後,明朝又從中原各地向遼寧地區輸送漢族人口,進一步充實和補給了遼寧地區漢族人口數量。
  • 18世紀的清朝和歐洲為什麼會同時出現人口增長?獨特的共時性發展
    清朝時很多現代人熟悉的朝代,得益於清宮劇的傳播,讓很多女性對於有清一代的認識平添不少。清朝時期,有名的皇帝不少,像康熙、雍正、乾隆,其中以乾隆為原型的影視劇最多。主要是因為乾隆的野史傳聞和情史八卦較多。不過,乾隆當政時期,清朝可是號稱盛世,乾隆皇帝的野心,是希望能夠把清朝治理得像夏商周三代一樣。那乾隆皇帝能做到嗎?
  • 清朝妃嬪為何總戴長指甲套?有什麼作用呢?
    導語:清朝妃嬪為何總戴長指甲套?有什麼作用呢?近些年來,清宮劇經常出現在大眾的視野當中,讓觀眾對於歷史上清朝皇帝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封建等級森嚴的清朝皇宮,長指甲套是女人身份的一種象徵。所戴的指甲套越長,也就意味著身份越尊貴。我們在翻看慈禧太后老照片的時候,總是會看見她手指上戴著長長的指甲套,這便是一種高貴的象徵。皇帝後宮的女人,有著不同等級的劃分,吃穿用度也大有不同。地位地下的,所用的東西都是最下等,而地位高的,所使用的東西當然也是最好的。
  • 多力|造成了中國人口大爆炸的神奇物種—玉米
    最終讓它成為這個物種的學名相對於其他物種「玉米」這個名字的脫穎而出還真的是相當不容易的因為據統計當時全中國對於玉米的稱呼足足有115A:讓他填完整戶口本的姓名、別名、曾用名~當時稱呼玉米的有玉蜀黍、苞米、棒子、玉茭、苞谷、珍珠米.....
  • 清朝時期的漢地十八省,為何不包括遼東?
    在清朝正史、官方編撰的政書以及官方文件中,都提到了「漢地十八省」的說法,這個名稱來源,其實是由明朝時期的「兩京十三省」演變而來。清軍入關後,對漢人和少數民族採取了「分而治之」的理念,所以在明朝「兩京十三省」的基礎上,將明朝原有的江南省拆分為了江蘇與安徽,湖廣省拆分為了湖南與湖北,隨後,又從陝西省拆分出了甘肅省,共設置18個省份。但是,在漢地十八省中,唯獨少了遼東地區,這就讓不少人產生疑問,為何「漢地十八省」不包括遼東呢?
  • 八年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的軍帽上,為何總會有兩粒扣子?
    在各種抗戰影視劇中,對於八路軍和新四軍的形象,大家肯定都不會模式。在抗戰時期,八路軍和新四軍基本上都穿著灰色或者土黃色的軍服。至於軍帽,軍帽的樣式沒有什麼特別的。但軍帽上有兩粒扣子,不僅僅是八路軍和新四軍,南京方面的部隊中,軍帽上也有兩顆扣子。
  • 清朝生活探秘:清朝人怎麼說話、洗頭、刷牙?這些生活細節很特別
    一、清朝人的生活習慣1. 清朝老百姓飲食習俗清朝時期人們的飲食習慣,和現代人非常相似,紅薯、土豆、番茄等,已經成為了老百姓餐桌上經常出現的食品。在清朝康乾盛世時期,由於人口數量逐漸增長,清政府為了能夠讓老百姓填飽肚子,還曾大力支持種植紅薯、土豆等食物。清朝時期老百姓在烹飪菜餚方面,也有了很大改善,主要以炒菜為主。炒菜不但方便還能夠滿足人們的味蕾需求,所以多數人喜歡吃炒菜。
  • 吃不膩的土豆,那你知道小小的馬鈴薯養活了數十億人口?
    馬鈴薯作為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糧食作物,僅次於小麥、稻穀和玉米。在清朝時期中國人口因為傳入的玉米而出現人口大規模爆發,從2億人口短時間爆發到4億,這是中國因為一種農作物而出現的人口大爆發,其實在歐洲也出現了人口大爆發,它的主要功勞就是馬鈴薯的大規模種植導致的。
  • 影片中,為何我國殭屍都穿著清朝官服?專家:並非是迷信
    導語:影片中,為何我國殭屍都穿著清朝官服?專家:並非是迷信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看過林正英主演的經典殭屍影片,裡面的殭屍無一不是穿著清朝的官服、留著清朝的小辮子、戴著清朝的官帽,一切都是清朝的打扮。再加上當時林正英主演的殭屍片也是比較出色,讓人看了意猶未盡,因此清朝樣式打扮的殭屍就成為了經典形象。為什麼殭屍都穿著清朝的官服呢?其中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專家對此表示,並非是迷信。首先,殭屍最早起源於明清時期,是民間廣為流傳的鬼怪。根據民間傳說,殭屍的穿著以及造型就只有明清時期的造型比較符合。
  • 清朝時期,中國和俄羅斯的邊境線有多長?
    邊境線也叫國境線,是指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界線,從世界範圍來看,劃分邊境的方式有很多種,有的以天然的地理特徵為界,如山脈、河流,有的則是戰爭造成的結果,以戰後的實際控制線為界,還有的,直接以經緯線為界。那麼在世界上,哪個國家的邊境線最長呢?
  • 當今的韓國是不是和晚清時期的清朝一樣,是半殖民地?比清朝更慘
    大家都知道,晚清時期的清朝是半封建半殖民主義國家,也就是說當時的中國是半殖民地,因為西方列強在中國都享受特權。那現在駐紮了美軍的韓國是不是和當年的清朝一樣,屬於半殖民地?一、永久的人口 ;二、固定的領土;三、有效的政府 ;四、與他國交往的能力。
  • 清朝皇妃脖子上的「白圍脖」除了美觀外,還有一個作用
    清朝皇妃脖子上的「白圍脖」除了美觀外,還有一個作用!熟讀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大統一的封建王朝,自皇太極改國號為清算起,到1912年2月12日,清廢帝溥儀下詔退位結束,國祚276年,共傳十二帝。現在以清朝為背景的影視劇很多,在劇中,很多觀眾會注意到一個細節,那便是清朝妃子們都會在脖子上圍一條白色圍脖。這樣的白色圍脖看起來既漂亮,又不乏時尚感。
  • 裝備先進火炮,人口是日本11倍,清朝還是打不過日本
    眾所周知,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王朝延續了二百七十多年。出現過赫赫有名的「康熙,雍正,乾隆「等大有作為的皇帝。而我們周圍的日本只是一個彈丸小國,為何如此強大的清朝晚期卻打不過日本呢?我們就先來看看當時的清朝和日本之間經濟農業水平的強弱。先說清朝,在甲午戰爭發動的時候,清政府的財政體系還是封建時期的老一套,從稅收制度來看。清朝的稅收制為「攤丁入畝「,大概意思是,朝廷不會直接向老百姓收稅,朝廷只向地主收稅,而老百姓向地主交稅。這個做法聽起來挺合理的,可實際上卻有很大的弊端。
  • 日俄戰爭在我國領土上進行,日本勝利後,清朝為何卻很高興
    這場戰爭的主要目的就是日本和俄國兩國爭奪在東北亞地區的霸權。兩國為了這場戰爭都投入了很多,不過這兩國打仗,受傷的卻是清朝。因為這場戰爭陸地戰場是在我國東北進行的,海上戰爭也都是在我國領海。我國成為了最大的受害者。戰爭的結果是日本取得了勝利,不過清朝對這場戰爭的態度卻超出很多人意料,在得知日本勝利後,清朝可以說非常高興。
  • 清朝入關以後,清朝官員的朝服,為何都流行使用石青色?
    在清朝入關之前,官員和貴族們的朝服呈現出花紅柳綠的情況,分為好幾種顏色。但到了清朝入關以後,清朝的朝服為何都使用石青色,這到底有什麼講究。認真的說,清朝官員、貴族的朝服顏色,與五行相剋理論有關。在我國古代社會,每一個王朝都是自己特有的五行屬性。春秋戰國時期,鄒衍把華夏大地分為了五方,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剋的原理,解釋歷朝歷代更迭的規律,正式將五行納入政治領域之先河。按鄒子的理論,夏屬木德,商屬金德,周屬火德,秦屬水德,五行相剋。漢朝也屬於火德,因此出現了「今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於西川繼承大統」的說法。此外,每個朝代的五行屬性還直接影響了每個朝代朝服的顏色。
  • 繁榮昌盛的清朝時期:農業、手工業和史無前例的貿易發展
    ▲清朝時期的農民這種普遍的極端貧窮化在19和20世紀又由於某些複雜的,甚至有時是矛盾的影響而進一步加劇了,這就是殖民主義的侵入、社會制度加劇了不平等性,並阻止了任何徹底的改革。▲清朝時期的農民「工業化」的大手工業和史無前例的貿易發展在衣食生計問題上的真實情況,對於手工業生產和商業活動來說也同樣真實,中國社會在18世紀成功地盡最大可能運用了前工業時代的技術
  • 外蒙古從我國分離出去後,現在與內蒙古的差距有多大?
    說起蒙古,大家應該都知道如今天有內蒙古和外蒙古之分吧。內蒙古是指我國境內的內蒙古自治區,外蒙古則是指獨立並臨近內蒙古的蒙古國。其實1921年以前,外蒙古曾經也是中國的領土,但是後來由於俄國的幹涉,外蒙古的歸屬權在上個世紀初期也就是清朝滅亡之後一直問題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