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生活探秘:清朝人怎麼說話、洗頭、刷牙?這些生活細節很特別

2020-12-17 輕葉說

從封建社會建立到晚清覆亡,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從最早的秦朝,到後來的明、清,無不顯示出封建君主制的特點。自「皇帝」走向國家最高統治地位以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經濟和財政大權歸國家所有,甚至老百姓的性命也不能自己做主。

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清朝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在明末農民鬥爭如火如荼的時候,建州女真逐漸發展強大並最終建立後金。公元1616年滿清軍隊攻破山海關,從此清朝進入了歷史畫卷。

由於清朝是滿族建立的朝代,所以國家統治者講的是滿語,各方面的生活習慣和飲食規律和漢族人也有一定的差別。為了方便管理和促進發展,清朝統治者要求人們學習漢族文化、講漢族語言。各種生活習慣都要和漢族人學習,滿族人逐漸融入了漢族人的生活。

清朝人日常生活習慣和語言

清朝自建立以來,曾有過一段繁榮和盛興,從康熙、雍正到乾隆時期,是清朝發展的最鼎盛時期。對外穩固了大清江山、對內平息了農民起義,所以老百姓的生活也得了到改善,並逐漸形成了穩固的生活模式。

一、清朝人的生活習慣

1. 清朝老百姓飲食習俗

清朝時期人們的飲食習慣,和現代人非常相似,紅薯、土豆、番茄等,已經成為了老百姓餐桌上經常出現的食品。在清朝康乾盛世時期,由於人口數量逐漸增長,清政府為了能夠讓老百姓填飽肚子,還曾大力支持種植紅薯、土豆等食物。

清朝時期老百姓在烹飪菜餚方面,也有了很大改善,主要以炒菜為主。炒菜不但方便還能夠滿足人們的味蕾需求,所以多數人喜歡吃炒菜。清朝經濟繁榮、對外開放,人們做菜所需要的調料種類比較多,主要包括鹽、醬油、打麻將、姜和醋,所以製作出來的菜餚種類比較豐富。

到了清朝晚期,老百姓會有一些積蓄,各家各戶也會飼養家禽和牲畜。養豬在清朝時期非常普遍,逢年過節的時候老百姓會自己殺豬宰羊。平時手裡有閒錢的家庭,也會偶爾買一些豬肉或者牛肉,總而言之生活水平還算過得去。

2. 清朝時期的穿衣打扮

清朝老百姓的服裝上和以前有很大的變化,貴族男性會穿對襟長衫、女性則穿旗袍。這也是清朝滿族人流行的服飾,但是形狀上不似以前漢人的寬大衣袖。清朝時期人們穿的衣服袖口較窄、下擺較長,在民間又將短襖和長衫合併在一起穿。

有錢的人家會穿絲綢和棉麻製成的衣服,普通老百姓則只能穿粗布衣服。清朝人在衣服選擇和布料選擇方面,對老百姓沒有太嚴格的要求。但是老百姓卻買不起絲綢和細棉布的衣服,服裝上主要以粗布短衫或者長衫為主。

3. 清朝人的文化和娛樂

封建社會對老百姓的思想控制極為嚴格,統治者對底層老百姓沒有太嚴格的控制和要求。因為大多數老百姓不識字,只要在言語和行為上不會對統治者構成威脅,基本上不會計較老百姓的一言一行。但是到了乾隆年間,由於大興「文字獄」,甚至還出現了「道路以目」的現象。

清朝時期的娛樂項目也比較多,老百姓在勞動之餘會去當地的娛樂場所,聽相聲、故事、戲劇和戲曲,高興的時候自己唱上幾句。乾隆時期由於多次下江南,所以有機會接觸到民間的戲曲文化,並對原有的宮廷戲劇進行改編和進化,這其實也促進了後來「京劇」的興起和發展。

二、清朝人如何說話

滿族人入侵中原之後,漢族人仍然保持著原有的語言習慣,而滿族人則以滿語作為國語。隨著語言習慣的逐漸發展,大多數滿族人的語言習慣都接近北方話,在當時也被人們叫做「官話」,而且不同的地方仍然有自己的方言。

清朝時期人們把吃飯叫做「用膳」。朋友之間見面之後可能會相互打招呼,在請別人吃飯的時候,他們會非常禮貌的說是否「一起用膳」;如果覺得身體不舒服或者有頭痛腦熱,在和別人講話的時候就會說「身體欠安」。

清朝人平時向長輩或者長官請安,就會行跪拜禮,以表示孝道的精神和自己對長輩的尊敬,請安之後對方會直接說「免禮」。和長輩打招呼之後就會「跪安」,也就是拜拜、再見的意思。這種禮數雖然在現代社會中已經逐漸消失,但是在北方地區過年時依然會出現。

清朝人原來這樣洗頭髮

通過影視劇和歷史圖冊會發現,清朝人的裝束很有特色。清朝女人都梳著簡單的髮髻,而男人則梳著長長的大辮子。從前額到腦袋中心位置會剃光,這是清朝時期男人的特有髮型,也展示出不同的民族特點和文化色彩。

一、清朝人別致的髮型特點

頭髮不洗就會出油和有異味兒,所以每隔兩三天都要洗一次頭髮,頭髮清理不好或者太長了也可以剪頭髮。然而古代人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一說,所以清朝時期人們很少剪頭髮,但是頭髮髒了一定要清洗。古人的頭髮太長自己清洗非常困難,只有大戶人家才經常有下人為其清洗頭髮。

源於清朝人特有的髮型,出現了剃頭擔子的這一行業,「剃頭擔子」可能屬於最早期的理髮行業。理髮師會挑著一副擔子一頭放著毛巾、頭油和臉盆,另一頭則放一個小火盆,火盆下面的火一直不滅可以用來燒熱水。理髮師挑著擔子走街串巷,為人們剃頭髮和梳理辮子。

二、清朝人的洗頭髮習慣

清朝女性洗頭髮比較簡單,可以選擇專用的香胰子、或者豆腐水來洗頭髮。洗完了之後用毛巾將頭髮擦乾,然後梳一個簡單的髮髻。

但是清朝的男人洗頭髮比較麻煩,我們都知道人的鬍子和頭髮長得很快,所以有錢人家每隔一段時間都要找專業的剃頭匠,將前面額頭部位的頭髮剃乾淨。剃頭匠將頭髮剃完之後還會清理餘下的頭髮,將長辮子打散之後進行清洗。

清朝時期的有錢人家才會經常清洗頭髮。洗頭髮時要把辮子解開,重新梳理和清洗需要很長時間,所以會有專人來洗。洗頭髮之後還要抹上頭油,再往頭髮裡噴一些香水,這樣看起來比較柔順和光滑,辮子也會很緊緻,同時也代表自己尊貴的地位。

中層勞動者會找剃頭匠來清洗頭髮,剃頭匠將頭髮洗乾淨之後,再經過一番打理,最後重新將頭髮編成緊緻光亮的辮子。清朝成年男性洗頭髮和剪頭髮要選一個黃道吉日,並把自己的剪掉的頭髮收藏起來,以表示對新人的尊敬。古代人都比較注重個人衛生,每星期都會清洗一次頭髮。

清朝晚期由於戰爭頻發,普通老百姓每天為吃喝四處奔走、辛勤勞動,沒有精力去打理自己的頭髮,所以老百姓經常一個月才洗一次頭髮。冬季天氣太冷甚至一個季度才洗一次頭髮,雖然看起來特別不衛生但條件所限,所以老百姓只能等到天暖之後再洗頭髮。

由於生活在社會上層的貴族,不僅擁有大量社會財富,而且生活條件也特別優越。貴族經常清洗頭髮和打理自己的衣著,而對於老百姓來說卻非常奢侈。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潤發的頭油,也沒有錢買昂貴的洗髮水,所以大多都不太注意個人的形象。

清朝人獨特的刷牙方式

牙刷是近代才發明的一種清潔牙齒的工具,但是在古代雖然沒有專業牙刷,但是人們也一樣重視牙齒健康和口腔衛生。在沒有牙刷之前古代人,會通過漱口的方式來清潔牙齒。他們會選擇特製的「漱口水」殺滅口腔細菌,淡鹽水、濃茶都是比較常用的漱口水。

一、清朝人如何刷牙

清朝人的刷牙方式比較簡單,用手指或者棉布蘸取食鹽清潔牙齒。人們會用手蘸一點青鹽在牙齒上來回塗抹,這就是早期人們最簡單的刷牙方式。青鹽就是青海所產的一種食鹽,因為食鹽中含有氯化鈉成分較多,能夠起到清潔牙齒的作用。

清朝貴族能用得起青鹽來刷牙和清潔牙齒,但是老百姓卻沒有這個能力。所以在清朝老百姓刷牙的方式比較簡單,直接通過使用柳樹枝進行局部清潔。他們會將楊柳枝咬開並咀嚼成木梳的形狀,然後在牙齒上反覆摩擦清潔牙齒,可以避免牙齒發黃或者牙漬過多。

比較富貴的家庭有常年喝茶的習慣,所以會選擇喝過的濃茶底來漱口。這樣口腔中就會瀰漫一股淡淡的茶香,和他人交談或者說話的時候不會感覺很尷尬。普通老百姓會使用淡鹽水漱口,也會通過薑汁塗抹牙齒來預防疾病。

在清朝時期人們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和現代人的生活習慣極為相似。由於當時生產力逐漸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所期提高,所以老百姓的生活並不困難。但是到了晚清時期由於國內外戰爭不斷,所以才會導致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清朝作為封建王朝的終結者,也曾創造過比較重要的社會價值。而且生活在清朝時期的老百姓,其實也可以當做歷史活化石,為後人展示出當時社會中的生活現象。筆者認為老百姓的生活習慣習俗,其實也與統治者的引導息息相關。

結語

筆者認為生活在清朝時期的老百姓,雖然他們的生活質量無法與貴族相提並論。但是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前提下,吃飽穿暖的老百姓也會對生活質量,以及所謂的精神食糧有一定要求。但由於老百姓擁有的社會財富比較少,所以只能夠在一定限度之內過上好日子。

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由於清朝距離現代社會的時間並不是太久遠,所以在生活習慣以及語言行為方面,都得到了非常完整的傳承和保留。這一點主要體現在民風民俗上,我國東北地區的老百姓時至今日,在某些方面依然與清朝人十分相像。

清朝作為我國古代歷史中的一個重要朝代,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發展。雖然在清朝後期曾讓老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但是在康乾盛世的影響之下,大多數老百姓都曾有過小康時代。只不過由於社會生產力較低,所以才會在歷史發展中陷入深淵。

【參考文獻】

韓波《清代大學士的奢侈生活》

馮爾康《生活在清朝的人們: 清代社會生活圖記》

李紅雨《清代北京旗人的休閒生活》

吳建雍《清代北京旗人生活》

相關焦點

  • 清朝男子「髒辮子」惡臭襲人,為何他們不願洗頭呢?
    清朝的辮子妨礙生活。但清朝的辮子真的合適嗎?事實上,中國自古以來就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大部分的人都是從事農耕行業的,他們的頭髮都有一條長長的辮子,這不利於他們耕作,更不利於梳洗。據史料記載,清代普通人可能一年都不會洗一次頭髮。
  • 清朝人的日常生活,看完終於知道他們是怎麼生活的了!
    清朝窮人家庭罕見彩照:清晚時期的一家人,婆婆和媳婦正準備為過冬晾曬著醃菜 清朝窮人家庭罕見彩照:兩個新晉的父親的男人抱著孩子在家門口遛彎散步,其中一個父親帶著瓜皮帽,一個頭髮很短
  • 清朝人髒辮子,窮人一年不洗頭,身上的味道令人難以接受
    文明步入現代社會的我們都會十分注意個人衛生,因為我們能意識到保持個人衛生的重要性,如果很長時間不洗頭不洗澡,不僅身上會很難受,而且還有可能會引發各種疾病。但是古人呢?古人多長時間洗一次頭、洗一次澡呢?這就要回溯我們國家悠久的歷史了。在我國古代的歷史上,出現過許許多多的王朝,其中大部分王朝都是由漢人統治的。
  • 清朝時大男人都留辮子,到底如何打理,髒了怎麼辦?
    我們和古代之間的時間距離從清朝結束開始算起,也只有一百多年而已,看似只是短短的百年時間,不過我們的生活卻和古人的生活相關不多。也就是說,現代社會中的一個普通人和百年前的清人之間,遠遠比一個清朝人和數千年前的秦漢人之間的差別要來的大的多,特別是在日常生活中,科技的飛躍已經讓我們的社會絕然不同於古代,我們看似順理成章的東西,在古人眼中就可能是不可思議的。
  • 清朝人辮子那麼長,這麼久洗一次辮子,仿佛聞到了京城的頭油味!
    清朝人辮子那麼長,這麼久洗一次辮子,仿佛聞到了京城的頭油味!現在很多人都是一天洗一次頭,但是在古代的時候,沒有現在24小時熱水的家,而且他們的頭髮比較長,冬天還沒有吹風筒,綜合各種條件,他們洗頭的頻率會比我們低不少。
  • 朝鮮王朝筆下的清朝:有清朝機密,也有鄉民八卦的《燕行錄》
    綜合各方面研究成果,我們可以看到朝鮮使節們的任務雖是為了國家而進行的外交,以及重要情報訊息的搜集工作;這些燕行文獻並依照朝鮮官方的典章制度,而被保管收藏於「承文院」之中。但若換個視角來觀察,則朝鮮使臣留下的許多與當時清朝官員與士人們的筆談紀錄,提供了一種呈現清代日常生活面向的獨特史料。
  • 清朝王爺表面風光消遣,為什麼內心悲涼?這不是想要的生活
    萬事追其源,在人們印象中,王爺都是家財萬貫,整天閒散無事的形象,在了解清朝王爺如何消遣生活之前,先來了解清朝的宗室制度,即王爺是怎麼產生的。
  • 清朝人的辮子有多邋遢?
    我們炎黃子孫一直以來就是以農耕民族啟蒙的,而且農耕和儒家的思想結合得非常好,而且對於「禮」、「孝」等情感特別重視。尤其是其中的「孝」,例如俗話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它的下一句就是「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所以漢族人民對於頭髮是非常看重的,於是他們便將蓄髮作為守孝的象徵。
  • 清朝民間真正的樣子?慈禧太后去世那一年的百姓生活!
    清朝時期的彩色照是很難見到的,這組照片是一位法國人在當時拍攝的,能真實讓我們看到清朝人的樣子和日常生活,實在是難得! 100年前法國人拍的清朝人:清朝人的真實長相,看過後顛覆之前想像中的清朝人形象,和電視劇像嗎?
  • 清朝男人梳辮子,傳教士寫文章嘲笑,一到夏天臭氣燻天
    作為遊牧民族為了方便騎射,其實清朝人在入關之前的頭髮都是只有後腦勺的一小搓頭髮,到了清朝的中晚期之後,頭髮才慢慢多了起來,有了類似現在清宮劇中的造型。▲早期清朝人的髮型但是這樣的髮型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古代時候由於衛生條件差,人們不會經常洗頭,男人留了這樣的頭髮,幾個月都不洗一次頭,可想而知頭上的氣味是多麼的難聞。
  • 清朝嬪妃的指甲那麼長,侍寢時會傷害皇帝嗎?日常生活方便嗎?
    「纖纖擢素手,當戶理紅妝」——《木蘭辭》 01愛美是女孩子的天性,對於那些特別愛美的女孩子來說即便是小小的指甲,也要用心打扮一番,當然有一雙留著漂亮指甲的纖纖玉手確實會給愛美的女性加分,但我們不由得會疑問,這要是簡單地美甲還好,要是指甲太長,會不會對日常生活造成諸多不便呢?
  • 清朝皇帝生活有多「壕」,看這些藏品你就知道了
    從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人羨慕和嚮往能過上皇帝奢華的皇宮生活,的確,皇帝的小日子過得真叫一個舒服,作為一國之君,他們的衣食住行的都是極其考究而精緻的。不過,若要按奢侈程度排個名,清王朝算是數一數二的了。今天,就帶大家感受下清代皇帝的極奢生活,要知道他們的壕可都滲透到了「衣食住行」等細節的方方面面了!
  • 看看清朝人是怎麼學習英語的
    清朝人有很多途徑去學習英語,自然也就產生了翻譯這一特殊的職業,最早的英語翻譯大都是廣州人。這是由於清朝時中英貿易主要都在廣州展開,當時被稱作是廣州十三行時期。根據早期的記錄:竊維中外通商,始於乾隆年間,廣東之香港斯時皆用粵人為通事,以通其言語,即我幫業廣號者,均與十三行交易,不知外國之商情也。這裡說的很清楚,是靠著廣東人,我們才對英語有了初步的認識。
  • 真實的清朝後宮生活,沒有那麼多爾虞我詐,每天都過著重複的生活
    也因為這些清宮劇,讓大家基本了解了清朝后妃的等級。從上到下依次是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官女子等等,當然皇后上邊還有太后,即便太后不統管後宮,皇帝皇后也要對太后恭恭敬敬的。在電視劇裡常常看到,這個嬪妃暗害那個嬪妃,這個妃子覺得她害了自己的孩子,那個妃子覺得那個人擋了自己的路,還有出身底層費盡心機往上爬的。清宮劇中任何一個鏡頭超過三個的女人,就必然有這個女人出現的意義和作用,說不定就是哪個人計劃裡的一環。這些妃子在後宮鬥來鬥去的,讓屏幕前的觀眾直呼精彩。
  • 清朝的男人們留著長辮子是如何洗頭的?他們洗頭的頻次是多少?
    其實早期,清代的髮型,應該是屬於那種金錢鼠尾的髮型,頭髮是很少的,那時候人們洗頭很方便,因為要知道髮辮要比小拇指還細。而在清代的晚期,髮型才轉變為陰陽頭,也就是頭部的前側是剃光的,後面留一條長長的辮子。那麼題主所說的洗頭的話題,其實也好回答,這個洗頭其實跟當時的經濟條件,以及社會地位掛鈎的,當吃飯都成問題的話,人們也不會在意自己的頭髮的問題。
  • 清朝還沒有羽絨服,乾隆冬天怎麼過?看了這些文物,專家:真會玩
    清朝還沒有羽絨服,乾隆冬天怎麼過?看了這些文物,專家:真會玩羽絨服的發明,極大的便利了人們的生活,成為禦寒神器。世界上最早的羽絨服是美國人艾迪·鮑爾發明的,為了發明羽絨服,差點把命都搭進去。可見,任何一件東西的發明都不是一帆風順的。
  • 清朝百姓生活有多慘?馬嘎爾尼記載的「乾隆盛世」
    一方面,清朝的平民生活卻如此困苦,一點殘羹剩飯都能引起他們的哄搶。一邊是至高無上,所有人都必須頂禮膜拜的皇帝。一邊是隨意可以被鞭笞的小民。這樣懸殊的對比,在當時的英國,絕對難以見到。馬嘎爾尼回憶:「在中國農民臉上,絕難見到英國農民那樣的啤酒肚和紅撲撲的臉龐。」這盛世之下,大部分人全生活在飢餓的邊緣,這是何等的諷刺。
  • 清朝男人都留有辮子,但為何人們都說它又臭又髒,難道他們不洗頭
    清朝的女人裹小腳,以畸形為美;清朝的男人剃一半頭髮,留著一半長辮子,以另類為美。對於清朝的上流人士來說,辮子有人打理著或許還會好一點,但對於那些底層群眾來說,狀況就不太一樣了。他們的辮子往往會散發出一種可以令人作嘔的味道,這其實與當時的社會背景與條件有著極為重要的關係。
  • 清朝女子為什麼戴著護甲套?特別是嬪妃們那麼看重
    清朝女子為什麼戴著護甲套?特別是嬪妃們那麼看重。在歷史上,有各種各樣的新奇事情發生,尤其是清朝,它是存在最久的王朝,清朝是距離我們很近,不知道大家對於他們的穿著飾品是不是很好奇呢?後宮中王妃和皇帝的生活習慣跟我們是不一樣的,他們的習慣都很嚴格,也是和自己的身份登記有很大的差別,在一些細節上可以看出他們的身份高低。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吧!
  • 清朝最後一隻「隱形」軍隊,靠收「保護費」生活直到1993年才解散
    一直以來滿蒙就擅於鬥爭,並且非常勇猛,從忽必烈開始,不管是蒙古族還是滿族,都有這個特點,可能是當時的生活環境太惡劣,利益驅使讓人的勇氣指數都提升了。可是最後,清朝引以為豪的軍隊卻猶如無縛雞之力的老嫗,潰不成軍,讓人想不到的是,清朝居然還有一支「隱形」軍隊,這支軍隊是如何撐過清朝滅亡後幾十年時光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