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平常吃的食用油中,含有各種不同的脂肪酸,按照碳鏈結構的長短,可分為短鏈脂肪酸、中鏈脂肪酸和長鏈脂肪酸。
中鏈脂肪酸和長鏈脂肪酸融合在一起,就成了中長鏈脂肪酸。用更加專業的說法就是中長鏈脂肪酸是指通過酶催化酯交換反應技術,將中鏈脂肪酸和長鏈脂肪酸結合在一起而得到的。它既保持了中鏈脂肪酸減少脂肪積累和保持健康的功能,又適用於烹飪。
我們平常所吃的食用油中含有的大多是長鏈脂肪酸,二者的消化、吸收和代謝方式都不同,從而導致他們它們進入人體後所產生的結果也不同。
長鏈脂肪酸要經過淋巴管、靜脈流入血液,然後再運輸到脂肪組織、肌肉、肝臟儲存起來,在需要的時候才轉化為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儲存在人體。
與之相比中長鏈脂肪酸的代謝方式則是直接由門靜脈輸送到肝臟,被迅速燃燒,然後轉化為能量,不會以脂肪的形式儲存在人體內。
常見的食用油以長鏈脂肪酸為主,中長鏈脂肪酸在自然界中含量比較少,主要的來源是母乳、牛奶及其製品、椰子油、棕櫚油等。
椰子油,採用新鮮椰肉,經過碾碎烘乾、物理冷壓萃取而成,在榨取的過程中不使用高溫,沒有任何添加,完整地保留了營養成分。椰子油中含有月桂酸、棕櫚酸、亞油酸、癸酸等,而這些成分大多為中長鏈脂肪酸。
月桂酸是母乳中的成分之一,也是天然的抗生素,被認為是提高嬰幼兒自身免疫力的絕好營養品。椰子油中的月桂酸含量近50%。
可以幫助平衡人體鈣、磷礦物質
是天然的潤膚劑
具有良好的保溼效果
於2003年發表在營養期刊中的研究表明,在食用中長鏈脂肪酸的試驗中,食用中長鏈脂肪酸的試驗者體脂肪顯著低於對照組。
於2010年發表在《中國食品學報》上的論文表明,將 112 名高甘油三酯患者隨機分為中長鏈脂肪酸食用油和長鏈脂肪酸食用油 2 組,經過實驗證明,在合理的膳食條件下,中長鏈脂肪酸食用油可顯著降低超重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血中的血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