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上青銅片的豬皮甲,秦軍裝備遠落後各國,為什麼卻能橫掃六合?

2021-01-08 巴德侃侃

有不少歷史學者指出,秦代步騎的鎧甲分為二個等級,最高等級的是在豬皮上縫製的片狀青銅甲,除此之外還有用多層棉布內襯以硬物而縫製的棉甲。

以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坑看來,棉甲多屬於接敵的第一線部隊的穿著,第一線部隊主要是手持短兵器的步兵,與弓手和弩手;而穿有青銅甲片的多是第二線的部隊,主要為持長柄武器的車兵、戈手與矛手。

據推測,穿著棉甲的第一線部隊應該是臨時徵召來的農民軍,或是沒有作戰經驗的年輕士兵;而身穿豬皮青銅鎧甲的是比較有經驗的資深老兵,而他們才是秦軍的主力部隊。

以秦國的軍制來說,這個以軍事力量建立的國家是實施全民皆兵的。而秦帝國時期的兵役制度,主要繼承戰國時期的秦國兵制「郡縣徵兵制」。

男子年滿 17 歲(一說 15 歲),必須到各郡縣管理機構登記註冊,稱為「傅籍」。傅籍之後,就要開始服兵役及徭役,一直到60歲才能夠「除籍」,有爵位者止於56歲。

秦代律法規定,在籍 17~19 歲的成年男性,都必須先擔任「正卒」兩年,第一年在本郡服兵役,接受軍事訓練,同時執行地方防衛和治安任務,然後再依照徵調次序到首都鹹陽或邊疆服兵役一年。

在鹹陽服役,稱為「衛士」,去邊疆服役稱「戍卒」。完成了兩年的正卒的義務之後,就可以「除役」返回故鄉,但退伍士兵在年滿60歲以前,國家若有需求,官府可以隨時徵召這些退伍戰士回役入伍,與「正卒」共同出徵作戰,服役時間視戰爭的長短而定,不在中途更換。

除此之外,即便是已完成兩年「正卒」義務可以返鄉的男性,每年還需在本郡縣服役1個月,由於1個月到期即可更換,所以稱為「更卒」,主要擔負修築城垣、道路、宮宛,以及負責軍需物資的運輸等。

秦代的軍制規定,服役期間的武器裝備由國家負擔,並統一分發,各地方單位並設有「武庫」以儲存這些裝備,另設有專人「寺人」負責製作武器裝備,而且還規定「物勒工名,以考其情」,製作武器裝備的人要在成品上簽名,以作為檢查之用。

由此可見,秦代的武器裝備必有一定的制度與規範,並不是隨意拼湊而成的。所以,上述的片狀青銅甲與棉甲應為秦軍定製,而且依軍種規定他們的部隊就是穿著這樣的防具。

終秦一世,這個崛起於中國西北方的邊陲國家,憑藉著強大的武力徵服六國,最後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大帝國。

但有趣的是,這個以軍事力量為主的國家,卻未發展出比較好的武器裝備出來,先不說秦國的武器還在使用簡易的鑄造青銅器,遠落後於鄰國已開始採用的鐵器。甚至連防具都沒個像樣的產品,棉甲的防護力幾乎是零,即便是縫製上青銅片的豬皮甲,這種鎧甲的防護力應該也是宣示作用大於實質意義,因為薄薄的青銅片並未覆滿甲身,只在重點部位點綴幾片而已。

步兵幾乎不配盾牌,只有車兵有盾,但是這種木質鑲薄青銅片的盾牌,實戰時應該也很容易損壞。而且如今也沒有發現秦國有頭盔(胄)這樣的裝備,可見秦代的戰士都是光著一顆腦袋上戰場的。

以與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公元前221年的全世界的古文明來說,當時羅馬才剛剛消滅了馬其頓(希臘),正在與迦太基帝國進行爭奪地中海地區宗主權的殊死戰(布匿戰爭)。而不管是希臘、羅馬還是迦太基,他們的軍隊的裝備比較起同時的秦帝國來說,簡直就是完全不同時代的產物。

以羅馬來說,他們右手執鍛造的希臘式青銅重矛(後來改良為短標槍)、左手執大型的青銅盾,腰佩鋼鐵製的西班牙雙刃砍劍、身著完整青銅片打造的整件式的青銅甲,頭戴包覆式的青銅頭盔,另外還有同樣是青銅製的腕甲與脛甲保護手腳。

以色列希伯侖發現的羅馬鋼盔

以防護力來說,秦軍的裝備不僅比不上鄰國,相對於同時期的各個古文明來說也是很落後的。而且秦軍的青銅武器都還是最原始的鑄造青銅,在此之前的各古文明老早之前就採用了鍛造青銅,一樣都是青銅器,但鍛造青銅的強度與硬度,都是鑄造青銅的兩倍以上的銳利度與耐用度。

身穿「搞笑」的棉甲與豬皮甲,手執脆弱的鑄造青銅武器的秦軍戰士,以如此「原始狀態」的裝備能夠統一六國,是很令人十分好奇的。一般認為,秦國的優勢不在於武器裝備,而是因為綿密的軍事制度與嚴厲的懲罰,使得被徵召而來的農民不敢不拼盡全力進行殊死鬥,例如商鞅規定,攻城戰時被派出去的攻城的部隊,若不能攻下城池,則自指揮官以下全都處以割下鼻子的刑罰,若有怯懦不前的,則同伍者一同連坐處死。

像這樣的規定,使得秦軍作戰時拼命向前,這樣的制度才是秦軍勇冠三軍的背後因素。

秦國的強大不是武器裝備的精良,而是軍事制度與管理。這才是秦國統一天下的真正理由,所以別再說秦軍的武器有多優良了,如此裝備的軍隊只是不把人命當作一回事的封建集權國家而已!

相關焦點

  • 由《大秦賦》中的秦軍所想到的:穿了一層盔甲等於多了一條命?
    青銅劍。不說劇情(其實我也不太看劇情),我看這種古裝劇其實更多的時候是在看盔甲和武器,這部劇真可謂是近幾年來有關秦國和秦朝的古裝劇中還原最好的一部了,不過美中不足的是,無論是秦軍還是其他六國以及東西周軍的盔甲看起來還是橡膠質感滿滿,如果能刷上黑漆,把穿系盔甲片的甲繩改成紅色,那真就是完美了,但是畢竟拍電視劇要考慮到成本問題,能做成這個樣子已經很不錯了。
  • 秦始皇為何能統一六國?史學家:秦軍的這些兵器,不應在當年出現
    很多人都有疑問,秦和其他的國家歷史底蘊都差不多,在春秋時期的發展甚至還不如齊國和楚國,為什麼最後能夠一統天下呢? 經過對秦出土文物和相關書籍的研究,歷史學家發現秦的武器很大程度上領先那個時代。 春秋戰國時期,冶鐵技術已經開始出現。鐵製成的武器比青銅製的武器更加鋒利,而且鐵器比青銅器要堅硬許多,不易折斷。
  • 你總嫌戴它麻煩,其實它已護我們5000年|石甲|鐵胄|秦軍|青銅器|...
    先人們為什麼要把陶缽、盆蓋頭上?考古學家認為,這是一種葬俗,表現了先人對頭腦的重視。在先人們心目中,人的頭腦是天 ,把缽、盆蓋在頭上,保護頭骨,既是對天的崇拜,也有"魂歸於天"的用意。商朝青銅胄是王者專屬青銅頭盔,見於商朝。
  • 美軍致命缺點暴露,關鍵領域落後大國50年,給各國提了個醒
    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除了依靠美元為自己帶來經濟外,軍事與科技領域也走在各國前面,但有一弱點遭曝光,關鍵領域落後大國50年,難道說西方霸主地位要不保了?
  • 戰國時代的秦軍都是黑衣黑甲的「黑武士」嗎?
    此文部分內容之前有寫,這次是前文的補充完善隨著《大秦賦》的熱播,很多古戰愛好者開始對秦軍甲冑形制津津樂道起來。有人發現,電視劇中秦軍的軍服以紅黑色為主色調的軍服,但不是說好了「秦國是水德,水德尚黑」嗎?之前的一些著名影視作品比如《英雄》,也以黑色作為秦國的主色調的。那麼真實歷史上的秦軍遠遠望去,真的是「黑雲壓城城欲摧」的黑壓壓一片?
  • 解密鎮館之寶|銅車馬:震古爍今的「青銅之冠」
    它,就是被譽為「青銅之冠」的秦之重器——秦始皇帝陵銅車馬。號角齊鳴,戰馬奔騰,秦有銳士,誰與爭雄。2000多年前,秦國以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之勢橫掃六國。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車轔轔,馬蕭蕭,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徵戰中,車馬之功居其半,已出土的秦兵馬俑和秦始皇帝陵銅車馬可為一證。
  • 幾千年時間,印第安文明為什麼一直很落後?
    美洲這種地形決定了各個維度之間的農作物不能共享,而農業落後就會造成經濟發展的滯後,當然沒有發展出更高級文明的基礎。這時候可能會有人說,那為什麼美洲沒有發展出工商業文明呢?美洲當時比較多的野牛脾氣暴躁,很難被馴服,所以印第安人基本上沒有代步工具,也就走不遠了。再次,鐵礦分布錯開了印第安人的活動區域
  • 落後兩BAN,T1依舊利落橫掃對手
    18183首頁 戰隊 落後兩BAN,T1依舊利落橫掃對手 落後兩BAN,T1依舊利落橫掃對手 來源:網絡
  • 秦朝滅亡時,究竟有多少秦軍留在百越之地,為什麼秦軍不救秦朝
    ,而其餘四路秦軍由於補給、運輸不暢,再加上不熟悉地形地勢以及越人的頑強反抗而失敗,越人與四路秦軍打起了遊擊戰,並且連秦軍主帥屠睢也被越人在晚上刺殺,這是秦始皇第二次發兵攻打百越之地,以失敗告終。屠睢被殺後,秦軍群龍無首,但並沒有被召回,而是留在當地繼續與越人對峙,越人無法與秦軍正面對抗,而以遊擊戰不斷消耗秦軍,公元前214年,在修建好了靈渠,打通了補給線後,秦始皇派出任囂與趙佗率援軍進入百越,領導之前在百越地區與越人對峙5年之久的秦軍,再次對百越發動進攻,這一次成功徵服整個百越地區,並在百越地區設置了三個郡,分別是:桂林郡、
  • 如果亞歷山大沒有走錯路,直接步入中國境內,秦軍是他的對手嗎?
    不少人都在猜測:如果亞歷山大的遠徵軍沒有走錯路,直接步入中國境內,那秦軍是不是他的對手,能否抵擋得住?戰國中期的強盛亞歷山大首先要通過毒霧毒蟲繁多的印度叢林無人區,接下來在穿越寒冷的喜馬拉雅山脈,然後在穿過炎熱沙漠無人區就能見到北狼匈奴,就算他能勝利吧,接下來將面對兵強馬壯、武器精良的戰國七雄了。
  • 秦末天下大亂秦朝危在旦夕,戍守百越的50萬秦軍為什麼不回師救援
    請點擊輸入圖秦朝末年十八路諸侯片描述三.秦朝五十萬軍隊戍守長城抵禦匈奴,五十萬軍隊南徵百越戍守嶺南:1那麼曾經覆滅六國的秦朝、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強大的秦朝,為什麼會到了無兵可用的尷尬地步呢?要知道秦國在滅六國的時候,每一戰可都是能隨隨便便就出動幾十萬兵馬,而且大都是能徵善戰之士。秦國並韓國滅趙國,秦國出兵30萬;秦國滅魏國之戰,秦國出兵10萬;秦國滅楚國之戰,秦國開始出兵20萬(李信為帥),後來出兵60萬(王翦為帥);秦國滅燕國之戰,秦國出兵不詳;秦國滅齊國之戰,秦國出兵不詳。
  • 秦朝末年,南方數十萬秦軍為何按兵不動,眼睜睜地看著秦朝滅亡?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 猛攻趙國大破秦軍
    根據《史記》記載,前後秦軍在項羽進攻楚國時戰損率多達七百七十二萬之多,二十萬秦軍全部變成甲士,半數流竄江南,無餘者被楚軍收編。秦軍第二部分,是東邊的秦楚聯軍。其中是秦國在九鼎和霸上的盟友楚將範增所部,秦楚聯軍的總兵力約為百萬人。總計有三十萬人分散在二十萬項羽的秦軍中。第三部分,是項羽的宗親、主力楚軍所部。項羽原本是陽城為王者時的主力秦軍,被項羽擊敗後,項羽兵力被迫縮減到十萬人。
  • 中國甲冑史:秦俑修復專家揭秘秦軍甲冑的神秘面紗
    不過,秦軍鎧甲的具體材質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認為是木甲,也有人認為是皮甲,還有人主張是金屬材質的甲片,甚至有人根據石鎧甲坑出土的幾副石甲,認為兵馬俑身上的甲片可能為石制。我們根據現在看到的秦俑甲冑結合秦代史料進行了分析,但謹慎起見,同時也為了進一步弄清楚秦軍甲冑實況,筆者拜訪了曾對兵馬俑進行修復的文物修復專家王東峰老師,就兵馬俑甲冑問題向他請教。
  • 高雄六合夜市,「過魚湯」的魚片口感酷似羊肉片?
    六合夜市位於高雄市,距離捷運美麗島站很近。六合夜市的前身為大港埔夜市,原本為聚集於臺灣高雄市區大港埔空地上的小吃攤,興起於1940年代末期至1950年代初期,名列高雄最具代表性的夜市。高雄市政府於1987年起,每天傍晚六時至清晨二時規劃六合夜市為行人徒步區,從此六合夜市開始邁入國際知名的觀光夜市。
  • 漢代用不起鐵製兵器,只能用青銅?居延漢簡:當鐵劍是手機就懂了
    就像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所說的那樣,因為早期冶煉技術落後(《古代打造神兵利器,真的需要拿活人祭劍嗎?》),為了保證硬度,甚至出現活人祭劍的傳說。那麼,鐵製兵器取代青銅兵器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呢?但是,我們再看看出土地點和描述,比如金柄兩字,說明這些鐵製兵器顯然不是一般人能用的起的。而且那時鐵劍的性能也無法達到對青銅劍的絕對壓制。比如春秋晚期的楊家山鐵劍,雖然在進行固體表面滲碳,使兩面形成高碳層,中間夾著低碳層,然後經過對摺鍛合,並用若干片迭搭鍛。
  • 秦滅六國後,各國的君王結局如何?全都不得善終
    一個天下容不下兩個王者,自古以來就是如此,所以就不難理解嬴政為什麼那麼追求天下一統了。那麼嬴政在滅掉六國後,六國的君主各自的結局都如何呢?魏國公元前225年,十萬秦軍向著魏國發起了最後的總進攻,為了快速破城,秦兵將黃河之水引到了魏都大梁,大梁的城牆被大水浸泡了三個月,魏王假看大勢已去,於是選擇向秦國投降。本以為能留下一條命,可是後來被憤怒的秦軍給斬殺了。
  • 為什麼印第安文明幾千年來一直落後?
    這種地形決定了各個維度的作物無法共享,落後的農業會導致經濟發展滯後。當然,沒有發展更高文明的基礎。這個時候可能有人會說,那為什麼美國沒有發展工商文明呢?原因還是地形。綿延數千英裡的安第斯山脈阻隔了所有文明,使它們幾乎不可能直接交流。因此,文明無法互動,文化當然無法弘揚。其次,缺乏可供馴養的大型哺乳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