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茶的人 / 每當一杯在手 / 慢啜輕咽
頓覺一股暖流 / 從舌尖瀰漫至心田
品茶,不同於飲茶。
飲茶是為了解渴,滿足的是口舌之欲,用的是口;品茶不僅滿足口腹,主要是一種精神需求,用的是心。
愛茶的人,每當一杯在手,慢啜輕咽,頓覺一股暖流從舌尖瀰漫至心田。隨之,微苦過後的回甘緩緩生起,渾身的筋脈舒展開來,那種美妙的感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盧仝說:「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皎然說:「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黃庭堅說:「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袁枚說:「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
.
同樣的茶湯,每個人的品茗感受既有相同,也有不同。
中國的茶,真的很神奇。
《茶道九章》說:「茶道是人類品茗活動的根本規律」。深以為然。
唐代的煎茶,宋朝的點茶,明清的衝泡,中國數千年的茶文化歷史,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一部品茗活動的歷史。
做為有意識的行為,品茗活動構建了人與茶之間的物質關係與精神聯繫,堪稱中國茶道的基石。
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說:「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衝澹閒潔,韻高致靜,則非遑遽之時可得而好尚矣。」
宋徽宗的意思,品茶,是不容易的。首先就要做到靜。去除浮躁,靜下心來,細細體味的,才是品。
真要做到靜品,似乎也並不容易。
試看,在這紛繁多變的世界,競爭激烈的社會,這物質文明日益發達的時代,多少人天天喝茶,多少人手握茶杯,但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品茶呢?
惟靜能品。靜品,乃中國茶道的精髓。
茶 · 之 · 三 · 味
在愛茶人看來,茶的味道,便是人生的味道;茶的一生,猶如人的一生。
一口,兩口,三口,慢慢地啜,靜靜的品,你會發現,品出來的味道如此豐富。
有滋味:或苦或甜,或澀或鮮,或滯或滑,或潤或綿,或鮮爽或收斂,或醇厚或順柔。仔細體味茶的滋味,感受每次衝泡的變化,是愜意的感官享受。
有品味:品茗,是眼耳鼻舌身意共同參與的審美體驗。茶道之中,美無處不在。茶人在茶道的藝術之美中,獲得文化素養與生活品位的提升,是為升華品茗內涵。
有真味:正如陶淵明詩中所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茶的真味,是用心靈細細體悟出來的,是從杯杯茶湯慢慢品啜出來的。茶湯的味道,由濃而淡,而淡而近乎無。
真味便在這有無的變化之中蘊藏。
無味之味,方有真味。
在東方文化裡,「功夫」一詞具有讚賞的寓意。這裡所說的功夫,是技巧與本領,也是造詣和境界。
對於愛茶的人,善品,就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功夫。
君不聞:「茶中真善美,一品見功夫。」
品茗的功夫,大體有三個層次:
第一種功夫,是時間上的工夫。
品茶需要長時間的品嘗、體味與思考,需要的是,茶人耐得住寂寞,數十年如一日的熱愛與堅守。所謂「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我們也可稱之為慢功夫。
第二種功夫,是技藝上的功夫。
泡茶需要功夫,品茶也是功夫,說的是茶事技藝上的要求。道進乎技,茶修於藝,技藝的錘鍊是茶道的必修課。茶葉的精選,茶具的精美,水質的優良,活火的安排,烹茶的藝術,品飲的技巧等都含有「功夫」的精到。
第三種功夫,是心意上的功夫。
達摩西來無一字,全憑心意用功夫。品茗悟道,在茶中觀照內心,覺察自我,進而感悟生命之真諦。
品茗即參悟,品茗即修行。至此,品茗與儒釋道觸類相通,可明心見性,可任運自然,也可中正平和。從這個意義上,茶是文明的飲料,精神的飲品,是心靈的玉液,智慧的瓊漿。
感恩茶,感恩上天的恩賜。
作者茶語
說到底,人品茶,茶也品人。
人用何種心態對待茶,茶也用何種姿態對待人。
品茗,是人與茶對話過程,也是人與自我對話的過程。
那麼,就讓我們端起一盞茶,靜靜地聆聽這來自內心的茶語吧!
作者:徐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