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構建分層分類救助體系:低收入家庭中重殘重病者參照「單人戶...

2020-12-13 中國江西網

    12月10日,省政府新聞辦與省民政廳聯合舉行「回顧『十三五』 展望『十四五』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系列發布會第一場:江西省民政工作成就暨《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政策解讀新聞發布會。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劉金接介紹,「十三五」期間,全省民政事業有了長足發展,在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

    ■陳雪紅、信息日報/信息日報客戶端記者魏文彪/文

    「十三五」成就:城鎮貧困群眾全部納入兜底保障範圍

    基本民生保障水平顯著提高。劉金接介紹,「十三五」期間,我省紮實推進農村脫貧攻堅兜底保障,92.1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低保或特困供養。在全國率先實施城鎮貧困群眾脫貧解困,城鎮貧困群眾從2018年的88.61萬減少到當前的36.2萬,剩餘貧困群眾全部納入兜底保障範圍,脫貧解困取得決定性成效。在全國率先推進孤棄兒童區域性機構養育工作。49.2萬名困難殘疾人享受生活補貼,43.5萬名重度殘疾人享受護理補貼。

    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深入推進。「十三五」期間,我省城鄉社區治理深入開展,城市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100%,農村達到75%。全省依法登記註冊社會組織2.6萬個,2157家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完成脫鉤。社會組織助力脫貧攻堅累計投入資金21.5億元,幫扶項目5025個。全省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達6.5萬人,登記註冊志願者600餘萬人。

    基本社會服務質量明顯提升。「十三五」期間,我省實施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建成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1萬餘個,運營養老院1976家,建成具備助餐等功能的農村互助養老服務設施10225個。實施惠民綠色文明殯葬改革三年行動,建立基本殯葬服務免費制度,改擴建殯儀館88個、城市公益性骨灰堂(公墓)107個、農村公益性骨灰堂(公墓)1.96萬個。實施縣級行政區劃調整事項8件,完成鄉級行政區劃調整31件。

    「十四五」工作:著力優化養老服務有效供給應對老齡化

    劉金接介紹,「十四五」時期,全省民政系統將圍繞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著力兜住基本民生保障底線。鞏固提升農村兜底保障、脫貧攻堅和城鎮貧困群眾脫貧解困成果,健全分層分類的救助制度體系。

    在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制度上,著力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健全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機制,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基礎。大力發展慈善、社會工作和志願服務。

    圍繞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全省民政系統將著力優化養老服務有效供給。深入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三年行動,努力打造具有江西特色的全國康養高地。

    在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上,著力提升社會事務管理水平。持續深化惠民綠色文明殯葬改革,強化基本殯葬服務供給。提高婚姻登記服務質量,深化婚俗改革。優化行政區劃設置,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綜合承載和資源優化配置能力。

    2022年基本建立分層分類救助體系

    11月13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提出,按照保基本、兜底線、救急難、可持續的總體思路,著力構建城鄉統籌、資源融合、分類施策的綜合救助體系。

    劉金接在會上對《實施意見》進行了解讀。他介紹,《實施意見》明確了兩個階段性發展目標:到2022年,困難群眾基本保障更加堅實,相對貧困對象納入制度化保障軌道,分層分類的救助制度體系基本建立;到2035年,社會救助制度體系穩定成熟,社會救助事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總體適應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

    《實施意見》明確了六個方面18項重點任務,包括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建立分層分類綜合救助格局;築牢基本生活保障底線,強化兜底保障功能,建立救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等。

    在嚴格對標中央文件基礎上,《實施意見》結合我省實際,將救助對象分層分類。在做好常規救助的基礎上,《實施意見》提出大力推進「黨建+社會救助」,積極發展服務型救助、實物救助和防貧救助,強化急難型救助。對低收入、支出型貧困家庭、建檔立卡貧困對象中的重殘、重病患者等特殊對象,參照「單人戶」納入低保,適度擴大救助範圍。

    此外,根據「放管服」改革要求,《實施意見》將低保、特困等社會救助審核確認權限下放至鄉鎮(街道),將符合條件的進城居住農業人口納入居住證所在地社會救助範圍,救助程序更加便民。

相關焦點

  • 江西:構建分層分類的救助制度體系
    我省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第一項重要舉措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為迅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關於「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要求,根據今年4月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於11月13日印發《實施意見》,著力破解社會救助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滿足困難群眾多樣化救助需求
  • 江西著力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
    新華網南昌12月10日電(劉媛 實習生汪紓弛)10日上午,江西省政府新聞辦、江西省民政廳在南昌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未來五年民政發展思路及《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有關情況。
  • 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 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
    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是保障基本民生、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兜底性、基礎性制度安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立足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提出了「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的具體目標。
  • 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
    」,「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社會救助體系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不同的時代特徵和發展路徑。作為兜底性、基礎性制度,社會救助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發揮著調整資源配置、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改革和完善社會救助制度,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的重大制度安排。
  • 兩辦印發意見:建立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
    用2年左右時間,健全分層分類、城鄉統籌的中國特色社會救助體系,在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社會救助法制健全完備,體制機制高效順暢,服務管理便民惠民,兜底保障功能有效發揮,城鄉困難群眾都能得到及時救助。到2035年,實現社會救助事業高質量發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困難群眾,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密實牢靠,總體適應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
  • 民生智庫 | 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 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立足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提出了「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的具體目標。這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舉措,也是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探索解決相對貧困問題長效機制的重大舉措,對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具有重大意義。要打造多層次救助體系。
  • 如何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民政部答每經問:劃出三個救助圈層...
    民政部副部長唐承沛在發布會上表示,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內容,也是最後一道防線。全國共有200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了低保或者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範圍,其中老年人、未成年人、重病患者、重度殘疾人佔67%。《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發布會上提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
  • 重慶市發布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重點舉措
    為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夯實基本民生保障底線,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結合重慶實際,制定如下重點舉措。一、建立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1.明確目標要求。到2035年,社會救助制度更加完善,政策銜接更加緊密,救助合力更加凸顯,多樣化救助需求得到滿足,建成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一致的社會救助制度。2.構建綜合救助格局。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與其他保障制度相銜接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實現精準救助、高效救助、溫暖救助、智慧救助。
  • 重病殘可以享受低保?高齡補貼怎麼領?「發言人」這麼說
    問題1:為什麼申請低保要以家庭為單位來申請?如果一個家庭有一個重病殘可以享受低保嗎?重慶市民政局社會救助處處長劉徵:是的,申請低保是要以家庭為單位申請,因為申請低保的審核標準是以家庭收入來計算的。如果一個家庭有一個重殘、重病人員,要區分三種情況來確定是不是能享受低保。第一種情況,如果這個家庭是建檔貧困戶,那麼這個重殘、重病人員是可以按照「單人戶」提出低保申請,但是,這個重殘、重病人員自身的收入、財產和消費支出還是要符合低保規定。如果他的收入高於低保標準,名下還有機動車輛、多套房屋等等,那就不行了。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扶貧讓重殘家庭重燃希望|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
    雖然2018年實現了脫貧出列,但是仍然有幾戶重病重殘家庭的脫貧重任讓我寢食難安。石堂文戶就是其中之一。    石堂文,豆洞村八組,家庭人口4人。戶主石堂文2015年因腦溢血導致半身不遂,經鑑定為重度二級殘疾;其兒子石錦嶽天生智力缺陷並伴有全身肌肉萎縮,為重度一級殘疾;女兒石錦蓉剛上幼兒園;全家所有重擔都落在妻子龍光必身上,既要為家庭開支操勞,又要照顧二殘一小,十分辛苦。    第一次進入石堂文家,我默默地流下了眼淚。
  • 低收入家庭可享受這些待遇
    針對市民集中關心的問題大連市民政局近日對低收入家庭救助政策進行了解讀問低收入家庭救助政策內容是什麼?從何時實施?在進一步健全完善大連市低保制度的同時,一併補齊了低收入家庭救助短板,與新低保制度同步實施,推動社會救助制度由解決絕對貧困向兼顧解決相對貧困拓展,更好地兜牢兜穩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底線。
  • 甘肅出臺意見——急難型救助對象可「先行救助」
    甘肅省政府近日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臨時救助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各地各有關部門要以充分發揮臨時救助制度效能為主線,強化 " 救急難 " 意識,推進 " 救急難 " 工作,築牢社會救助體系的最後一道防線。
  • 甘犁:不解決低收入人群收入分配問題,大循環很難起來
    今年新冠疫情以來,需求一蹶不振,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我們必須採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擴大內需舉措。十年前,我們認為居民消費不振與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健全密切相關,於是我們著力完善了醫保、社保體系,試圖通過減少老百姓在就醫和養老方面的後顧之憂來降低家庭儲蓄從而增加消費。
  • 廣州構建「大兒童保障體系」 亮點多多
    11月19日,在由廣州市民政局、社會福利基金會聯合主辦的2020年殘障兒童社會支持體系建設交流會暨福利機構指導社區殘障兒童康複試點項目啟動會上,廣州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何鏡清分享了廣州在構建「大兒童保障體系」的經驗。
  • 山東織密社會救助「兜底網」 重點困境兒童生活費提高251%
    山東省政府12月2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該省「十三五」時期困難群眾救助工作的相關情況。山東省民政廳副廳長趙立傑介紹稱,該省將用2年左右時間,在全省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臨時救助為主體,以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以信息化為支撐,分層分類、城鄉統籌的社會救助體系。到「十四五」末,實現社會救助事業高質量發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困難群眾,民生兜底安全網更加密實可靠。
  • 「五統一」防範因病致貧
    日前,省醫療保障局出臺《關於做好醫療救助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市地要在2020年底前初步建立健全統一規範的醫療救助制度,實現市域內醫療救助對象範圍、認定程序、救助方式及標準、經辦管理、信息系統「五統一」的工作目標,初步建立了防範和化解因病致貧返貧長效機制,提高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 烏蘭察布市人民政府網站 - 社會救助 - 社會救助 - 重點領域信息...
    二是臨時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對因病、因學等特殊情況導致重新返貧的支出型貧困家庭以及當年列入脫貧範圍但因意外傷害、突發事件等特殊原因導致生活困難,其他救助幫扶制度無法覆蓋的家庭給予應急性、過渡性救助;對家庭重大剛性支出經扣除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幫扶後,仍難以為繼的農村牧區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給予特別救助,進一步築牢了突發性、臨時性、緊迫性困難群眾的救急難底線。
  • 鄭州商學院分層分類教學這樣做!
    01分層分類教學目的為貫徹落實全國、全省教育大會精神,全面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我校滿足學生個性化職業發展規劃,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