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

2020-12-13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光明日報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金紅磊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並明確要求「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社會救助體系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不同的時代特徵和發展路徑。作為兜底性、基礎性制度,社會救助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發揮著調整資源配置、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改革和完善社會救助制度,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的重大制度安排。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20年印發的《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要求「用2年左右時間,健全分層分類、城鄉統籌的中國特色社會救助體系」,「到2035年,實現社會救助事業高質量發展」,明確了我國社會救助制度改革的總體規劃和發展方向,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明確新形勢下社會救助功能新定位,找準制度改革完善新思路。隨著絕對貧困現象消除,相對貧困問題逐漸突出,致貧原因由收入因素轉為權利、機會和能力缺乏,社會救助逐步從單一的、短期的物質救助發展到「物質+服務」的綜合型救助。社會救助制度越來越重視對救助對象尊嚴的維護,重視激發救助對象內生性動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更為關注潛在救助群體,並覆蓋不同生命階段的救助需求,從保障基本生活向社會風險防範、發展能力提升、社會資本培育等延伸。在此背景下,在社會保障和反貧困政策的制度框架下推進改革,就要立足社會救助制度基礎性、兜底性功能定位,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為補充,建立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基本原則,遵循底線思維和社會政策託底要求,實現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樹立以人為本理念,重視人的全面發展,切實增強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樹立以家庭和社區為中心的救助理念,增強社會救助制度創新能力,通過有效政策組合,形成社會救助在生活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心理救助、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兜底保障合力;實施積極的社會救助政策,挖掘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的積極要素,構建以提升可持續生計能力、社會融入能力為核心的大社會救助體系;持續擴大社會救助覆蓋範圍,加強城鄉和地區統籌銜接,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建立主動發現機制,精準把握救助需求,優化評估和救助程序,深化「放管服」改革。只有建立相對貧困人口主動發現機制,完善救助對象認定機制,才能實現應救盡救,從制度、人群、需求上實現全覆蓋。為此,應堅持以需求為導向,在多維貧困標準基礎上,基於申請家庭經濟狀況、家庭規模和需求,利用大數據技術,精準識別困難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救助需求。依據申請家庭需求評估機制,結合不同群體如未成年人、有勞動能力人員、靈活就業人員、貧困老年人等特點分類建檔立卡,完善救助對象分級分類管理,提供差異化、個性化救助,使社會救助政策、資源、服務與需求精準匹配,提升救助對象生存能力和社會融入能力。對重點救助群體的生活風險或危機事項進行定期監測,提高預判能力。從縮小相對貧困出發,綜合考慮最低工資、物價漲幅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主動及時掌握救助對象家庭實際情況,提升救助的包容性、開放性和靈活性。推進社會救助審核確認權限下放,加快社會救助信息化建設,簡化辦理流程,優化審核程序,強化經辦人員業務政策培訓,實施一站式受理、審核、審批,提升救助時效,深化社會救助領域「放管服」改革,促進服務管理轉型升級。

推進救助信息和資源互通共享,加強合作共治,提升救助效率。依託網際網路和大數據,優化社會救助政務數據流程,完善數據安全體系,提高服務質量,創新治理能力。切實了解救助對象健康、教育、居住及就業等狀況,加強動態管理,實現探訪全覆蓋,為主動發現、應保盡保、應退盡退提供信息參考。高效聚合各類救助信息,加強救助資源統籌,形成合作共治的智慧社會救助體系。採用政府購買服務或公益創投的方式,對困難群體開展多樣化、個性化救助服務。依託居委會、社會工作者及志願者、社區居民等,實現社會救助管理和服務下沉,構建社會救助社區服務綜合平臺,完善主動發現機制,形成社會救助共同體,打通社會救助的「最後一公裡」。加強大數據、人工智慧信息技術在社會救助中的運用,加強救助信息和資源整合,實現精準、高效和智慧救助。

優化救助項目體系,完善社會救助服務和強化急難社會救助。釐清社會救助體系內部各項救助項目的制度邊界,實現制度有效銜接,推動項目優化重組。增強系統整體協同。減少最低生活保障與特困人員救助、臨時救助與其他救助在內容上的交叉重疊;在就業、教育、醫療、住房等專項救助基礎上,增加面向貧困老年人和殘疾人的康復救助項目。做好急難救助工作,完善政策措施,健全體制機制,並注重社會救助制度的穩定性和靈活性,形成救助合力。積極探索發展社會救助服務,把服務救助作為就業救助、康復救助等項目的重要實現方式,通過擴大社會工作介入、政府購買服務和公益創投等舉措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服務。合理調整社會救助資金投入比重,加大對醫療、住房、教育以及急難救助的財政投入,加快建立符合各專項救助特點的申請對象識別認定機制,剝離專項救助項目與低保的捆綁,推動協調發展,實現雙贏。建立針對困難老年人的護理救助制度、針對困境兒童的關愛保護體系以及針對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幫扶制度,彰顯各專項救助制度的包容性與開放性。統籌銜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政策,提升管理效率和制度效益,實現社會救助各項目之間、社會救助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之間的有效銜接和協調發展。(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公共管理系主任)

相關焦點

  • 江西著力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
    新華網南昌12月10日電(劉媛 實習生汪紓弛)10日上午,江西省政府新聞辦、江西省民政廳在南昌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未來五年民政發展思路及《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有關情況。
  • 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 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
    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是保障基本民生、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兜底性、基礎性制度安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立足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提出了「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的具體目標。
  • 兩辦印發意見:建立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
    用2年左右時間,健全分層分類、城鄉統籌的中國特色社會救助體系,在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社會救助法制健全完備,體制機制高效順暢,服務管理便民惠民,兜底保障功能有效發揮,城鄉困難群眾都能得到及時救助。到2035年,實現社會救助事業高質量發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困難群眾,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密實牢靠,總體適應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
  • 民生智庫 | 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 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
    民生智庫 | 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 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 2020-12-11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如何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民政部答每經問:劃出三個救助圈層...
    民政部副部長唐承沛在發布會上表示,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內容,也是最後一道防線。全國共有200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了低保或者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範圍,其中老年人、未成年人、重病患者、重度殘疾人佔67%。《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發布會上提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
  • 江西:構建分層分類的救助制度體系
    根據《實施意見》,我省將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將低保、特困等社會救助審核確認權限,從目前的縣(市、區)一級下放至鄉鎮(街道),讓救助程序更加便民。我省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第一項重要舉措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為迅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關於「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要求,根據今年4月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於11月13日印發《實施意見》,著力破解社會救助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滿足困難群眾多樣化救助需求
  • 江西構建分層分類救助體系:低收入家庭中重殘重病者參照「單人戶...
    「十四五」工作:著力優化養老服務有效供給應對老齡化    劉金接介紹,「十四五」時期,全省民政系統將圍繞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著力兜住基本民生保障底線。鞏固提升農村兜底保障、脫貧攻堅和城鎮貧困群眾脫貧解困成果,健全分層分類的救助制度體系。    在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制度上,著力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
  • 重慶市發布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重點舉措
    為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夯實基本民生保障底線,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結合重慶實際,制定如下重點舉措。一、建立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1.明確目標要求。到2035年,社會救助制度更加完善,政策銜接更加緊密,救助合力更加凸顯,多樣化救助需求得到滿足,建成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一致的社會救助制度。2.構建綜合救助格局。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與其他保障制度相銜接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實現精準救助、高效救助、溫暖救助、智慧救助。
  • 貴州:健全完善應急管理五個體系
    健全風險預防體系,建立風險監測、會商、研判、預警、發布體系,建立安全風險清單、隱患清單和安全風險圖動態更新制度。  健全應急準備體系,健全完善應急管理預案體系、指揮體系、救援隊伍體系、通訊保障體系、物資保障體系、應急協同體系、戰備執勤體系、聯訓聯演體系、應急評估體系。
  • 山東:用社會救助兜住困難群眾生活之「底」
    記者從山東省政府新聞辦12月2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三五」期間,山東省社會救助政策覆蓋面不斷擴大,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目前,全省低保對象達到145萬人,城鄉低保標準由「十二五」末的每人每月472元、283元增長到現在的732元、560元,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9.2%和14.6%,城鄉低保標準比由1.67:1縮小到1.31:1。
  • 臨澤縣板橋鎮全面落實社會救助政策
    板橋鎮全面落實社會救助政策每日甘肅網12月10日訊據張掖日報臨澤報導 臨澤縣板橋鎮聚焦脫貧攻堅、困難群體,創新服務管理,全面落實政策,充分發揮臨時救助制度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和防返貧中的重要作用
  • 山東織密社會救助「兜底網」 重點困境兒童生活費提高251%
    仇玉娟 攝   中新網濟南12月2日電 (仇玉娟)「十三五」以來,山東通過提高困難群眾保障標準、擴大社會救助政策覆蓋面、關愛特殊困難群體等措施,不斷提升社會救助保障水平。其中,重點困境兒童基本生活費平均標準達到每人每月1054元(人民幣,下同),比「十二五「末提高了251%。
  • 民政部:健全留守兒童 困境兒童關愛體系
    民政部等10部門27日聯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的意見》,明確了各部門職責,保障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的權益。  積極倡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重點加強貧困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及其家庭救助幫扶,引導企業督促員工依法履行對未成年子女的監護責任。 打通兒童權益保護最後一公裡兒童保護工作的落實重點在基層,目前全國已經有鄉鎮一級的兒童督導員4.5萬名,村居一級兒童主任62萬名,這次出臺的意見首次明確了兒童督導員和兒童主任的責任。
  • 劉強:健全工作體系聚焦重點任務 推動社區矯正各項工作提質增效
    要充分認識到社區矯正是完善刑罰執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項重要制度,做好社區矯正工作是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增強刑罰社會效果的客觀需要,是確保矯正對象順利融入社會、推動犯罪行為源頭治理的治本之策,更是加強特殊人群服務管理、切實防範社會風險的有力舉措。要將社區矯正工作納入基層社會治理、平安重慶建設整體工作推進,努力開創新時代社區矯正工作新局面,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重慶作出新貢獻。
  • 河北省8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社會救助範圍
    據會上介紹,目前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納入社會救助範圍84萬人,佔比36.6%;2019年底3.4萬剩餘貧困人口中納入救助範圍2.8萬人,佔比82%;9.3萬脫貧不穩定戶、貧困邊緣戶中,納入救助範圍3.8萬,佔比40%。  圖為新聞發布會現場。
  • ...一部(處)一優」丨幹部處:建立健全業績評價體系激發檢察隊伍活力
    「三明檢察 · 一部(處)一優」丨幹部處:建立健全業績評價體系激發檢察隊伍活力 2020-12-07 18: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鄭功成:世界最大社會保障體系是怎樣建成的?
    到2019年末,全國共有861萬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3456萬人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439萬人享受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這一定位使我國社會保障建設深得人心、得到人民群眾支持,為我國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社會保障體系提供了重要前提。我國成為當今世界社會保障發展速度最快、覆蓋人口規模最大、保障水平持續提升幅度最大的國家,國際社會保障協會2016年授予中國政府「社會保障傑出成就獎」。
  • 國資委:分層分類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中證網訊 (記者 劉麗靚)國務院國資委11月11日消息,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輔導讀本》中,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撰寫的《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出,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
  • 省政府新聞辦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時期困難群眾救助保障...
    「十三五」以來,全省民政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社會救助工作政策體系日益完善、工作機制不斷健全、救助保障水平持續提升,全面完成了「十三五」規劃各項指標,在強化兜底保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助力精準脫貧攻堅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困難群眾的安全感、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