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炭焙沒錯,但你喝到的水仙、肉桂、大紅袍,可能都是電焙茶

2020-12-13 小陳茶事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一直都有茶友在疑惑武夷巖茶的炭焙與電焙之別。

比如:有言「葉底出了蛤蟆背的巖茶,才是炭焙的!」

比如:又有言「幹茶看著有結霜的巖茶,才是炭焙的!」

比如:還有言「葉底摸起來硬邦邦的巖茶,就是電焙的!」

比如:甚至有言「葉底看著黑漆漆的,估計是炭火烤焦了,一定是炭焙的!」

這些茶友都在用福爾摩斯式的精神,試圖通過茶葉外表的蛛絲馬跡來抓出巖茶是炭焙or電焙。

聽他們的語氣看他們的表情,視電焙茶為洪水猛獸。

武夷巖茶是以炭火烘焙聞名,有「焙法實甲天下」一說,所以,茶客們開始糾結喝到的巖茶是不是正兒八經炭焙的,對電焙、機焙的茶嗤之以鼻,並且熱衷於尋找揪出電焙茶的法門。

對於巖茶,電焙與炭焙確實有區別,至於如何分辨,我們還是要找武夷山的做茶人了解一下。

《2》

到底能不能看看幹茶、喝上幾口就能判別出巖茶是炭焙還是電焙?

連續問了幾個茶農,他們聽了直搖頭,有人說得乾脆,「如果能這樣看出炭焙和電焙茶,那這人不是神仙就是神棍!」

他們與茶葉打交道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一步步看著茶葉在烤箱或者在焙籠上逐漸乾燥成型,並沒有發現電焙與炭焙在茶葉外形上有明顯區別。

因為無論是炭焙還是電焙,都是使用高溫讓茶葉乾燥縮水、逐漸「黑化」的過程,葉片表面發生的變化基本是異曲同工。

看來這是一件很有難度的事情,哪怕拎著放大鏡研究幹茶、葉底,也基本無跡可尋,前文說的蛤蟆背、結霜、葉底硬化等現象過於單一、片面,並不能作為炭焙與電焙茶的判斷依據。

如果仔細喝的話能判別出來嗎?

有些茶農比較自信,想也不想就肯定覺得自己能喝出來,問其電焙茶喝起來啥特點,憋半天也說不出所以然來。

有的茶農謙遜多了,坦言道「如果分開單獨喝不一定可以辨別,要是同一款茶分別進行了電焙和炭焙,並且把兩泡茶放在一起對比來喝,應該是可以喝出來的。」

這樣看來,要輕鬆靈活地辨別炭焙和電焙茶,難度不小。

《3》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武夷巖茶如何進行電焙。

電焙,一般分兩種,電焙籠和烤箱,還有一種是較大型的茶廠使用的自動烘乾機,無法大範圍使用就不多聊了。

先說說烤箱,使用起來比較方便、靈活,也便於清潔。

烤箱明顯的缺點在空間密閉,很容易造成茶葉內部熱量淤積,溫度過高茶葉發酵過度。

大多數茶農家用的烤箱有十幾層,每一層茶葉的受熱和通風情況不同,造成上面幾層與下面幾層的茶葉烘焙程度出現差異。

當然,茶農在長期的電焙過程中積累了經驗,十幾層的烤箱不需要每一層都用上,只用到烤箱的上面幾層,同時把烤箱門打開來焙茶。

電焙籠的造型與炭焙用的焙籠一樣,前者底座是用電發熱,後者是燒炭提溫。電焙籠的溫度控制要比炭焙來得精準。

而且它與炭焙一樣,空間開闊,空氣對流,彌補了烤箱的劣勢。

如果茶農焙茶技巧高超,又能巧妙使用電焙籠和烤箱,用電焙也能達到不錯的烘焙結果。

而且現在武夷山流行做法是,前期茶葉走水用烤箱、烘乾機,後期用炭焙,雙管齊下,這下更是雌雄難辨,你說這茶是電焙還是炭焙?或者哪路神仙還能喝出這茶是電焙與炭焙結合體?

《4》

雖然,電焙產生的結果是接近炭焙的,但它終究與炭焙不同,正如一句電影臺詞「凡鳥始終是凡鳥,不會飛上枝頭變鳳凰的」。

電焙的熱能熱風是從外往內烘烤茶葉,高溫先到達茶葉表層,容易讓表皮收縮、硬化,這樣就很難焙到茶的骨子裡,焙出來的茶有皮而無骨。

炭焙則相反,從內到外地受熱,比起電焙更容易焙透。焙坑裡炭火的火力向上衝,空氣循環流通,能更好地驅趕茶葉裡的水分、雜味,焙出來的茶香氣清晰、滋味通透。

更精妙的是,炭焙過程中,炭火會與茶葉發生一段化學關係,更是奠定了炭焙巖茶不可取代的地位。

燃燒的炭火會產生負離子,負離子把茶葉細胞間隙撐開,熱能進入到茶葉內部,從而把澀水、苦水逼出。

這個化學反應過程,也是茶葉的呼吸氧化過程,而電焙缺少這個過程。

電焙是一種平面的焙茶法,比較容易焙出香來。炭焙是一種立體的焙茶法,除了茶香之外,還能讓茶湯柔軟,滋味醇厚,茶水甘甜。

所以,面對炭焙和電焙茶,有經驗的茶農是可以通過茶湯的口感給出幾分判斷。

以他們長年的經驗來看,炭焙的茶有焦糖香,苦澀感弱,湯水細膩稠滑,甜度高。而電焙的茶有咖啡味,滋味薄,湯水偏硬。

如果有山場的茶,茶農是儘可能採用炭焙,能更好地讓山場韻味顯現出來。

而且電焙是焙到皮,炭焙是焙到骨,相比之下,電焙茶比炭焙茶更容易返青。

《5》

說到底,電焙茶就是比炭焙茶少了些炭火香,缺了一抹靈魂。

在沒有通電沒有機械設備的年代,所有巖茶只能炭焙,而時代發展,我們必須接受現代化機械制茶手段,落後的生產力始終要被甩在後面。

炭焙的茶並非都好,技術不好分分鐘就把茶焙壞,電焙的茶也不是完全上不了臺面,只是那些好山場的茶不太會拿去電焙。

麻花願意相信茶農會努力去把茶焙好的,不管他用了炭焙還是電焙,能達到我們喜聞樂見的結果,為什麼不接受呢?

如果你每喝一款茶都要先糾結一番它是不是電焙的,我覺得你對巖茶的愛過於畸形了。

炭焙茶好,產能卻有限,電焙能大大提升效率,對於那些巖茶大戶來說,效率高產量大才能搶佔先機,使用電焙能快速向市場輸送新茶,佔據主動。

所以,請正視電焙茶吧,如果你日常喝的都是中低價位的口糧茶,大約都是電焙的!

黑貓白貓,能逮耗子才是好貓。電焙炭焙,也是這個理!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水仙、肉桂、大紅袍和奇蘭,這些巖茶,喝起來為啥都是一個味?
    他說,他在外面買了一個巖茶組合,有水仙、肉桂,還有大紅袍和奇蘭。不過奇怪的是,等到他把四款茶都喝過後,覺得都是一個味,這是怎麼回事?麻花覺得,這個話題今天可以和大伙兒們,好好的侃一侃。等到喝茶的經驗慢慢豐富後,順其自然,就能輕鬆的喝出不同巖茶的區別。喝肉桂,喝的是香氣,那股子桂皮香和湯水裡的辛辣感,很有辨識力。喝水仙,喝的是湯質,醇不過水仙,茶湯裡的極醇極厚實的茶味。
  • 炭焙茶與電焙茶的區別
    傳統的炭焙茶製作是將茶葉放進竹籠後置於木炭燒紅蓋上谷灰的土焙爐上進行陰火烤焙,當炭火在燃燒時會釋放出的負離子遠紅外線會被茶葉吸收,同時茶葉中一些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在達到一定溫度時被分解並黏附於表面,有利於衝泡過程中被人體吸收。
  • 你買的茶真的是炭焙的嗎?別忽悠,不要過度追求炭焙!吾雨茶課堂
    炭焙其實是一件非常勞神、費時、費力的活,整個炭焙過程,都需要制茶人精神高度集中,甚至要熬夜看茶。整個炭焙過程都是人為在控制,一個不留神可能就會把茶焙焦、焙壞、產生煙味等等,更重要是這些損傷對茶葉來說是不可逆的,一旦做壞很可能就導致茶毀了!
  • 武夷巖茶大紅袍之「古法炭焙」
    清代兩江總督梁章鉅深研茗事,論析精到,常為人引述佐證。品茶之記,於《歸田瑣記》中品出「武夷焙茶,實甲天下」。武夷巖茶古法炭焙作為大紅袍精製過程中技術性最強的工藝之一,是賦予大紅袍靈魂的關鍵。大紅袍讓世人重視到炭焙工藝的鬼斧神工,同時炭焙也成就了大紅袍獨有的風味和內質。初識為何炭焙?焙火對大紅袍來說可謂是重中之重,而焙火能夠對茶葉固條索、定香氣、調湯色、散雜味、防黴變......
  • 焙火失敗的巖茶,無論水仙、肉桂、大紅袍,究竟是什麼樣的?
    像是隔了兩條馬路上,支開了一個燒烤攤,那股子煙燻燒烤的氣息飄散得特別遠,讓人躲都躲不掉。在巖茶裡喝到濃濃的焙火氣息,對剛開始喝茶的新人而言,會覺得新奇和興奮。但在麻花看來,這可並不是好的開始。舀一勺橙黃偏暗的湯水入茶杯,入口平淡,不苦不澀,水面上飄著冗長的焙火氣息。
  • 巖茶的拼配,會用到水仙和肉桂嗎?說說武夷巖茶的四種拼配方式
    和幾位朋友一起喝過茶後,那一整個下午麻花都不想喝水,喉嚨裡的薄荷感涼絲絲的。話說回來,薄荷是夏日調飲的神器。提到調飲的法子,曾有朋友腦洞大開的提起,喝巖茶時水仙和肉桂可以一起喝嗎?正常喝茶的時候,不論是聞蓋香,還是嘗茶湯,都不好分辨出其中的細膩滋味。專屬肉桂的桂皮香,香氣會變弱,被稀釋。而水仙的湯感,都達不到理想的,最佳的醇厚狀態。混在一起喝,會得出一泡既不像水仙,又不像肉桂的四不像。
  • 現在的高端巖茶,無論大紅袍、水仙、肉桂,一般焙什麼火功?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丨作者:李麻花《1》放小長假了,和幾位朋友聚會喝茶。正喝著一泡去年的足火肉桂,朋友們討論到巖茶的高檔茶現在主要焙什麼火。有朋友說,覺得近些年的高端巖茶火功,以輕火,中火為主。麻花反問了他,你覺得什麼樣的巖茶才算高檔?
  • 無論水仙、肉桂、大紅袍,巖茶是當年喝好,還是第二年喝好?
    而這喝好茶太心急,還沒等褪火就直接喝,無疑也是浪費。喝巖茶,喝對好茶要講策略。剛剛完成焙火的巖茶,像剛從油鍋裡撈出來的炸魚,火氣直面而來。喝了剛焙的茶,喉嚨會有一團火氣。這類火功的巖茶,因為焙火透徹,茶葉內質醇化得當。故而湯感甘醇,口感飽滿圓潤,適合老茶客的口味。任意山場好一點的足火的水仙與肉桂,可以讓人銷魂的過茶癮。在適應期限內,相看兩不厭。
  • 炭焙工藝真的那麼難?是什麼讓炭焙茶備受推崇|吾雨茶課堂
    本文由吾雨茶課堂原創,首發於百家號可能有些茶友覺得,炭焙僅僅只是燒個炭,放上茶焙一焙就好了,多麼簡單的事,沒啥好特地強調的但是並不是什麼茶都值得炭焙的,白茶炭焙的成本很高,只有最優質的茶原料才值得拿來炭焙,也只有炭焙才能更好的挖掘出上好白茶深藏的滋味、香氣。
  • 傳統炭焙、古法炭焙?過去的巖茶是怎麼焙的?聽聽老師傅們的經歷
    丨作者:李麻花 《1》 在喝武夷巖茶時,「傳統炭焙」、「古法炭焙」等說法會被反覆提起,拿起商家介紹的傳統焙法的巖茶一看,葉底黑化,有一股焦味,喝起來很苦,基本沒有茶香。
  • 聽茶在發聲:探索炭焙茶的奧秘
    炭焙茶吸引無數愛茶客,主要原因在於特殊茶香及能儲藏久,其茶香味有清香、熟果香、濃茶香味,放久一點會有早期蒸豆腐的豆香,更上一層會有人參味,那至少要三十年以上的歷史。這些茶香的形成,都有賴於焙茶師的「焙茶功夫」。然而,烘焙需要注意什麼事?坪林茶業博物館館長梁祥田認為,「識茶是烘焙前的重要步驟,在烘焙之前,必須對茶的整體結構有相當程度的判別與評定能力」。
  • 教你看懂武夷巖茶的「焙火」工藝
    武夷巖茶的製作有一整套工藝,從採摘到萎凋,殺青,揉捻,焙火等,皆有講究。其精緻工藝的關鍵步驟為「焙火」,決定著一款茶的最終口感走向和品質,按照「焙火」程度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六種:一,毛焙火通過焙火去除茶葉表層水分、雜味、使茶味得以體現。
  • 關於武夷巖茶中,水仙和肉桂的那些疑惑,今天跟你來聊聊
    因為在武夷巖茶裡,並不是每種品種都能夠躋身頂流。巖茶品種雖多,有成百上千之眾。但真正的當家品種,就只有水仙、肉桂、大紅袍。市面上絕大部分的大紅袍,屬於商品茶,經過拼配工藝得來。喝巖茶,喝到一款苦澀味重的肉桂,和本身的品種因素,沒有太多關聯。都說醇不過水仙。從品種特徵看,小喬木品種的水仙,醇柔感更好。相對而言,水仙的滋味沒有肉桂那麼刺激。
  • 為什麼焙火過後的巖茶得存放個兩三年才能喝?
    武夷巖茶按茶樹品種分為名樅、傳統品種二類,按產品分為大紅袍、名樅、肉桂、水仙、奇種五類。有人認為巖茶沒有經過陳化直接喝,火氣太重,容易上火,太傷人。什麼叫做陳化?陳化,是茶葉氧化反應的統稱。武夷巖茶是半發酵茶,在加工過程中還多了一道特殊的製作工藝——焙火。巖茶能喝與否,火氣是關鍵!火,成就了巖茶的品質。但是,它也讓巖茶有一定時間內處於被動狀態,新鮮出爐的巖茶,火氣大,莫接唇。
  • 我一個新手,為什麼感覺每次喝到的大紅袍,都不是一個味?
    它是武夷巖茶裡的一個品種,與水仙肉桂一起,並列為三大當家品種。 它可以指代九龍窠崖壁上面的6株母樹,見證著巖茶發展的滄桑史。 它又是巖茶的高度代表,是金字招牌,廣泛意義上所有的巖茶都可統稱為「大紅袍」。
  • 醇不過水仙,香不過肉桂,武夷巖茶中肉桂的特點,你了解嗎?
    跟大家提到肉桂,大家首先會想到什麼?是經常在做飯時被用來當香料的乾燥樹皮?還是中藥裡面重要的藥材?只有愛喝茶的人才會想到,其實這也是一種奇香無比的武夷巖茶。俗話說「醇不過水仙,香不過肉桂」,肉桂這個茶葉後面跟的永遠是香氣四溢。
  • 秋雨綿綿,水仙、肉桂、大紅袍只要乾燥儲存,就不會壞?
    焙茶的師傅們經過複雜的程序,讓人讓巖茶裡的水仙、肉桂、其它品種等,焙進焙透了火。 做出來的巖茶,口感更成熟,還帶有迷人的火香。 經過焙火的巖茶,在喝茶之前要先等新茶褪火,再去喝茶。 不然,「火氣太重」就嘗新,會上火長痘痘。
  • 五焙成茶,焙火的次數多,就叫高火巖茶嗎?
    不過喝好茶的感覺,可不像喝蜜汁那般膩,而是喉嚨裡清清涼,甘甜又爽口的。這天,看到某掌柜在介紹自家的大紅袍。額,怎麼說呢,光是看了他們的廣告詞就感覺非常燥。「***大紅袍是高火,五焙成茶,不會返青,有陳放價值,越存陳香味越醇……」看完這段話,莫名就感覺有了火氣。陽氣充盈,高溫炎熱的夏天,燥熱感一點就著。都說這南方的荔枝,能頂三把火。
  • 從一片白紙,到略懂巖茶,你會遇到的這些28條經典巖茶語錄
    巖茶,它不論怎么喝,都只是茶的一種。當你喝習慣了它,會一發不可收拾的愛上那種焙火後獨特的巖骨花香。讓巖茶成為生活裡的日常,就不會再覺得它有什麼特殊的神秘感!任何新手小白,從一片白紙,到略懂巖茶。而加一點肉桂,能讓茶香聞起來沒那麼發膩。如果是一泡品質有追求的「大紅袍」,那它應該是像傳統的佛跳牆。山珍海味,任何好巖茶,都捨得往裡面添!9、巖茶都是男人茶,重口味。
  • 喝大紅袍、水仙、肉桂時,不要把巖茶的焦味,當成是熟香!
    喝巖茶,喝的是它的香清甘活,巖骨花香。如果是一泡徹底被燒焦的茶,條索內的芳香分子和養分物質受損嚴重。幹茶徹底焙成炭,已經被焙死的巖茶,沒有任何的生機與活力,形容枯槁。泡茶喝茶時,自然嘗不到任何的美妙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