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在喝武夷巖茶時,「傳統炭焙」、「古法炭焙」等說法會被反覆提起,拿起商家介紹的傳統焙法的巖茶一看,葉底黑化,有一股焦味,喝起來很苦,基本沒有茶香。
這讓麻花心裡犯嘀咕,「傳統、古法」聽起來就是很高級很有智慧的手藝,怎麼茶葉喝起來跟想像差距這麼大呢?
我們有聽過傳統炭焙是把巖茶一次焙到位、一次焙成型,因為過去物資、人力匱乏,沒有辦法像現在人花二十幾個小時文火慢燉巖茶,一年還要反覆燉三次。
究竟過去的武夷山人是怎麼焙茶的?
如果只是生硬地說「用高火一次焙成型」相對片面,而且被商人拿去當做賣點會讓茶客們對「傳統炭焙」有了誤解,讓人覺得傳統炭焙等於焦苦與炭化,這並不是好事。
《2》
首先,過去焙茶可以肯定的是用炭焙,過去沒有電沒有機器,只能用炭了。
問了那些上了年紀的老師傅,當時對木炭的選擇沒有太講究,就是砍了山上的雜木燒成炭來用。
至於打焙的方法,有兩種,暗焙和明焙。我們來普及一下這兩種焙法。
暗焙是先把炭堆好,從炭堆的面上點火,火從頂部往下燒;明焙是鋪一層炭先燒透,再鋪一層炭上去壓緊,火從下往上燒。
暗焙工序簡單,但是燒炭過程中出現雜味,明焙是一層一層往上蓋,燒得透,炭壓得更緊實,工序複雜,十來個焙坑要花一個早上才能打完明焙。
過去的打焙方式用的是明焙,據老師傅說,當時也沒有現在明焙這麼講究,只是底下一層炭燒完,又添了炭火上去,好比爐灶生火那樣。
《3》
回憶起過去的焙茶方式,幾個老師傅說到的點還是吻合的。
一個老師傅是在自己家裡做茶,他說當時做完青,直接用炭火走水30%,經過挑揀,再炭焙到五六分火,並沒有用高火一次焙成型。
他解釋道,「那時候統購統銷,茶葉站收購的是半成品茶,據說大多數茶葉是送到廈門茶葉進出口公司,他們還會做進一步加工。」
這位老師傅反覆強調,「我們焙的就是輕火茶,如果火功焙足了,他們是不收的。」
還有一個老師傅過去是在巖茶村生產隊做茶的,他記得當時焙茶時有根據茶葉品質分門別類,主要分成上堆、中堆和下堆,上堆為好,下堆為差,焙火時會根據不同的堆頭進行調整。
手工揉制完的茶直接鋪到焙籠上烘烤,這時候茶葉裡的水分還挺多,需要經常翻動焙籠裡的茶一直到烤乾,再送去給女工揀剔,挑揀完直接開始炭焙。這樣做茶節奏緊湊,主要是為了節省炭火。
至於這道火焙到什麼程度,這位老師傅跟其他幾位說的相差無幾,當時也沒去測量炭溫多少,記得是焙五六個小時結束,基本就是輕焙火,茶葉不吃火。
《4》
從幾位老師傅說的情況,我抓住了一個容易被人忽略的細節,就是茶葉在進入國有茶廠前經過一道焙火了。
之前我們在了解統購統銷年代做茶時,有個誤區,以為茶葉站、國有茶廠收購的是毛茶。
毛茶是沒有揀剔過的茶,還屬於巖茶粗製環節,後續要把黃片、茶梗挑揀乾淨,再進行炭焙精製。
但是茶農家裡或是生產隊裡做的茶,都經過了挑揀和一道輕焙火,並不能算是毛茶了。
放到現在來看,輕火茶也有在市面上流通了,也算成品茶了。
有個老師傅比較了解當時的情況,他說「這些輕火茶到了廈門茶葉進出口公司後,會繼續烘焙,一般會焙成高火茶。因為出口到國外是用船運,在海上一走就是大半年,火也可以退下來了。」
《5》
了解一番武夷山過去做茶特別是茶葉烘焙的情況和細節,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傳統炭焙並非一次焙火成型,至少有分了兩次,農戶自家或生產隊一次輕焙,到國有茶廠後又一次焙火。
其實仔細想想也對,揀剔過的毛茶含水量偏高,直接放進160度以上的焙籠,很容易烤焦,就像青菜倒入沸騰的油鍋,要迅速翻炒才行。經過一道輕焙火讓茶葉進一步乾燥後,再加溫炭焙才比較合理。
至於茶葉到了精製茶廠或是廈門茶葉進出口公司後,內銷的茶不會焙得太重,出口的茶基本是高火茶,現在還能接觸到從東南亞一帶回流的有二十多年歷史的老巖茶,從油黑髮亮的幹茶可以看得出來當時的火功不低。
傳統炭焙可能大多是重焙火的茶,放到目前來看也許並不適合現在人的喝茶口味,所以打著「傳統炭焙、古法炭焙」旗號,把重火、炭化茶推銷給你時,千萬不要被這種有逼格的說法蒙蔽了。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cunguchen201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