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都在「補」,身體卻還是那麼「虛」,你有這樣的困惑嗎?其實,人們對進補的認識有很多誤區,比如,簡單從寒熱角度講,進補就可以分為溫補、平補、清補三種情況。補品的寒熱之性,自己的體質寒熱,如果連這些都傻傻分不清,就難怪出現天天都在補,一直都是虛的尷尬情況了。
今天為大家舉個「慄子」,說說它在什麼情況下適合進補,什麼情況下又不宜吃。
適合內寒引起的腹瀉
慄子是我國歷史悠久的食品,中醫認為它的特點是溫補,尤其對脾和腎兩髒。對於內寒所致腹瀉,吃慄子是非常合適的。
李時珍《本草綱目》說:「有人內寒,暴瀉如注,食煨慄二三十枚頓愈。」
這裡的內寒,可能會伴有腹部怕冷,怕吃冷食,甚至腹部冷痛等。有以上症狀的朋友,不管男女老幼,都可以試試吃慄子的方法。
李時珍介紹的這個病例比較嚴重,煨慄子(「煨」可以理解為烤,特點是溫度高,又不加水。)用量也較大,但不是一直按這個量吃下去,而是用這一次先把腹瀉止住。如果我們的脾胃虛寒的不是太厲害,又經常吃的話,每天十來枚就可以了,兒童用量酌減。
適合腎氣虛衰引起的腰酸背痛等症
唐代孫思邈又把慄子稱為「腎之果」,他說「慄,腎之果也,腎病宜食之。」李時珍說「慄治腎虛,腰腿無力,能通腎益氣。」
中醫認為,腎主骨,老年人腎氣虛衰,腰腿疼痛、腰膝酸軟無力等症狀通常要從腎虛考慮,這種情況就需要補腎強骨,適合吃慄子。古代的文人墨客們還有詩為證。
宋代的蘇轍,年紀大了出現腰背酸痛、腰膝酸軟的症狀。有一個老翁教給他吃慄子來食療。一段時間後,他的病果然好了。他寫了一首《服慄》,稱頌慄子的食療功效:
老去自添腰腳病,山翁服慄舊傳方。
客來為說晨興晚,三咽徐收白玉漿。
蘇轍的吃法很有講究,每一口要把慄子嚼的很爛,然後分三次咽下去,這樣補益效果最好。清代的王孟英《隨息居飲食譜》也提倡這種吃法:
南宋陸遊享年85歲,他深諳醫道,擅長養生。晚年牙齒鬆動時,他知道是腎虛所致,就吃慄子調治。寫有《夜食炒慄有感》:
齒根浮動嘆老衰,山慄熗燔療夜飢。
晚起少年京輦夢,和寧門外早朝時。
這裡再給大家介紹有一個明代養生專著《遵生八箋》上的食療方「慄子粥」,脾胃虛寒、腎氣虛衰的人都適合服用,尤其是老人和兒童。製法簡單,可以經常吃。
【原料】慄子仁100克,大米100克。
【製作】熟慄子仁,加大米一起煮粥。
【用法】空腹服食。
【療效】健脾養胃,補腎強筋。
這裡熟慄子經過和大米一起煮,就很爛了,容易消化。另外加了大米,又熬成粥,慄子的總食用量不至於過多。
哪的慄子最好
慄子也分南北派,李時珍《本草綱目》說「吳慄雖大味短,不如北慄。」吳指的是江浙一帶,可以理解為南方。也就是說,南方的慄子不如北方的慄子好。目前來看,南方的慄子口感偏粉,一般用來做菜吃,而北方的慄子保健功能更勝一籌,並且口感甜綿軟糯,也更適合做糖炒慄子等美味的零食。
李時珍還說到「慄在五果中屬水。水災之年,則慄不熟。」意思是這種屬水的植物怕水澇,反而喜歡略乾旱、陽光充足的地方。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北方慄子比南方慄子好。
《清異錄》記有這樣一件軼事:晉朝皇帝一次窮追敵寇時,軍糧供應不上,將士三日粒米未進,士氣大落。行至燕山灤水之東,見滿山板慄,便命軍士蒸慄為食,藉以飽腹。於是士氣大振,大敗敵兵。由此,將士們就稱慄子為「河東飯」。
這個「燕山灤水之東」就是現在的河北遷西縣,西板慄栽培至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詩經》、《戰國策》、《左傳》、《論語》、《本草綱目》、《農政全書》等書都有記載。因為遷西縣地處燕山南麓,長城腳下,全年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土壤呈微酸性,富含礦物質,有較好的保水和排水性。所有這樣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遷西板慄上乘的品質:外形玲瓏,呈紅褐色,有淺薄蠟質層,鮮豔而富有光澤。果仁呈米黃色,內皮易剝,肉質細膩,糯性粘軟,甘甜芳香,營養豐富。2000年4月遷西縣還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名特優經濟林京東板慄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