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兵為何叫「狼兵」?擊斃日軍大將,2萬草鞋兵迎戰15萬精銳》
在抗日戰爭中,桂軍為抗擊日軍侵略者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同時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據國民政府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統計的數據顯示,自1937年以來的8年抗戰中,廣西徵募士兵及勞工共計450萬。而當時廣西人口僅有1200萬人,也就是說直接參加或者間接參加抗日戰爭的就佔到了總人口的37.5%。其中廣西出兵共計100餘萬人,在全國所有的省份中位居第二,僅次於四川,按人口比例排第一。
在戰場上桂軍的作戰同樣勇猛,其威名頗廣的川軍一樣,同樣是戰功赫赫。「頭戴英式鋼盔,身著短褲黃軍裝,腳穿草鞋。」這句話形象地描述了抗戰時期的桂軍形象。由於裝備落後,士兵常常是一雙草鞋徵戰全國各個戰場,所以桂軍也被形象的稱之為「草鞋軍」。而狼兵的由來,其實並非抗戰時期的叫法。狼兵是起源於明朝中期,是當時土司組建的地方武裝。又叫"俍兵","狼師"。在明朝廣西狼兵抗倭,有「廣西狼兵雄於天下」的稱號,是明軍中最精銳的部隊之一。關於「狼兵」的歷史我們這裡就不過多敘述,有興趣的可以自行查閱資料。
而在抗日戰爭中形容廣西兵為「狼兵」,更多是形容桂軍作戰勇猛,不畏強敵,敢於同日寇在戰場上殊死搏鬥的精神。彭德懷元帥在紅軍時期曾這樣形容桂軍「廣西猴子是桂軍,猛如老虎惡如狼。」劉伯承曾經在大別山制訂殲敵順序時就特別指出:「先打最弱之保安隊,次打較強之中央軍,最後打最強之桂軍。」平定太平天國的曾國藩也曾這樣說過「太平軍中後期之30萬之戰鬥力,遠遠不如剛出廣西之3萬。」清朝末年對洋人的戰爭中,全國都在打敗仗時,廣西軍卻打了勝仗。
可見廣西兵在近代史上都有不錯的表現,名人們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在抗日戰爭中,日軍對桂軍也較高的評價稱「廣西桂系狼兵是唯一具有武士道精神的部隊,碰誰也不願意碰到桂系狼兵。」這其中和桂軍在抗日戰場上奮勇抵抗,敢於和裝備更精良的日軍正面對抗密不可分。在8年的抗日戰爭中,桂軍參加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和棗宜會戰,桂南會戰、桂柳會戰和桂柳反攻作戰等大型的戰役,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
1937年的淞滬戰場上,桂軍組織了此次會戰中唯一的一次反擊戰。在此次會戰中,桂軍21集團軍5萬餘人被全部開往華東前線。後桂軍兵分兩路部署,第一路第7軍所屬170師和172師,共計7個步兵團,其部署的位置是江蘇連雲港。其餘的第二路桂軍第48軍和第7軍,共計17個步兵團,開赴淞滬戰場參戰。而桂軍抵達淞滬戰場時,守軍已經與日軍鏖戰2個月,損失慘重,精疲力盡,桂軍的到來極大地鼓舞了士氣。
桂軍抵達淞滬戰場後,領導並負責指揮桂軍的白崇禧建議只守不攻不是長久之計,並認為可以以一支生力軍向日軍防線突擊,或許可以將日軍趕下海,並對其所部信心十足。為此,桂軍成為了反攻的主力。但最終由於白崇禧等人對日軍的火力和地形認知不足,過於自信,準備不足。作戰思想還停留在軍閥混戰時期,使得桂軍在面對火力強悍的日軍時,損失慘重。但桂軍還是以血肉之軀與日軍機械化部隊拼殺,儘管死傷慘重,但並沒有人為此退縮,致數萬桂軍血灑戰場。
除此之外,抗日戰爭期間被中國軍隊擊斃軍銜最高的日本陸軍大將(陣亡後追贈的大將軍銜)冢田攻。也是被桂軍擊斃的,1942年12月18日乘飛機由南京飛往漢口途中被桂軍第21集團軍下轄第48軍138師412團3營9連的高射炮直接擊中斃命。當日高射炮隊正在山頭試炮,不想日軍大將冢田攻乘坐的飛機正好撞到了炮口上,其乘坐的飛機飛得很低。
被高射炮部隊發現,現場軍官果斷下令開炮,日機副油箱被炮彈命中,飛機在空中顛簸著,像無頭蒼蠅一樣一樣,搖搖晃晃許久,俯衝向荊竹衝孫家灣的圓峰尖,撞在一棵古松樹上後,墜入金家屋的山巖裡。機上兩名駕駛員被甩出機艙摔死,另外還有9名軍官被燒成黑炭,其中就包括日本11軍司令官冢田攻。
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最艱苦的相持階段,日本11軍司令官冢田攻被擊斃,同時獲取了日軍的作戰計劃。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無疑給中國全體抗戰軍民以極大的鼓舞,同時也促使日軍大本營徹底放棄了醞釀多時的"五號作戰計劃",對抗戰形勢的轉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日本11軍司令官冢田攻擊斃後被中國軍民掩埋後,日軍為找到他的屍體,掃蕩了整個大別山區,展開了血腥的屠殺,所到之處一片火海,無惡不作,燒殺搶掠,令我軍民吃盡苦頭。所以,擊斃日軍11軍司令官冢田攻這個在中國無惡不作的日軍高級將領屬於桂軍的戰果。
要說桂軍在同日軍的較量中,打得令日軍膽寒的戰役,恐怕還屬桂林保衛戰了。桂林保衛戰發生於1944年10月28日到1944年11月10日,一共持續13天。按照這個時間點,這時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後期,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節節敗退,海上力量被美軍大量消耗,許多補給線被打斷,在中國本土作戰的日軍面臨補給困難的局面,急需打通一條補給線。為此,日軍精心策劃並實施代號為"一號作戰計劃",目的是建立從華北到越南的"大東亞交通線"以支撐戰爭。
1944年10月,日軍第六方面軍在接連攻克河南、湖南等地後,隨即日軍南下展開"桂柳戰役"。在桂林地區集結重兵重炮準備攻佔桂林市,據有關數據記載,當時日軍在桂林周邊集結近7個師團,15萬兵力,300多輛坦克,30餘架飛機。而當時桂林守軍不足2萬,多數還是當地自發組織過來保衛桂林的民團,相較於日軍的飛機大炮,精銳部隊,守軍可以說不管是人數,還是火力上都沒有任何優勢。
要知道,在整個抗日戰爭的各大會戰中,國軍要想和日軍正面較量,必須要準備數倍於日軍的兵力,其中不乏國民黨的嫡系精銳部隊,其最終的結果大家都心知肚明,打勝利的較少,很多重要的省會城市被日軍攻佔,傷亡還要高於日軍數倍。所以,在桂林保衛戰中,日軍的兵力幾乎是守軍的7.5倍,加上有部分還是地方民團,作戰能力更為低下。
原本桂林守軍為整編的國民革命軍第31軍,加上地方守備部隊,兵力大約在8萬人左右。在日軍攻城前,白崇禧調走了精銳的部隊,留下兵力不足的2個師,且戰鬥力低下,新兵居多的部隊,只是象徵性的保衛桂林,並無心與日軍決戰。而真正和日軍展開血戰的更是只有大約1個師的兵力,總人數只有12000人,其餘都是自發保衛桂林的地方民團。但即使是這樣,守軍還是與日軍還是鏖戰13日,守城將士抱著人在城在的決心和日軍展開血戰。
由於日軍強大的火力和優勢兵力,很快攻入城內。不過守軍並為此亂了陣腳,棄城而去,在城內依託房屋和街道修建碉堡,埋地雷,在水裡下毒與日軍周旋,實行焦土抗戰。同時組織敢死隊襲擊日軍在灕江上的軍艦,戰鬥異常激烈。儘管最後桂林失守,但卻打出了桂軍的軍威,並湧現出800壯士,3名守城主將壯烈殉國的英雄壯舉。
同時,日軍對守軍的評價也非常高,主公桂林的第58師團師團長在日後的戰報中寫道:
"我師團在桂林遭到了廣西當地土著武裝的頑強阻擊,這些土著武裝的裝備雖差,但是極為兇悍,至死決心甚濃,其勇猛為我軍遠遠不及,我軍士氣低落到極點……"。
下級軍官的日記中則寫道:
今日我軍遭到了自戰爭以來最兇猛的抵抗,城中到處都是槍聲,到處都是地雷,全城都在肉搏,我大隊900餘人在戰役結束後僅剩70餘人,但從敵軍身上的武器發現,他們使用的武器已經幾十年前淘汰的土槍,卻給我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雖然是敵軍,但對他們的忠勇精神感到敬畏。
可見日軍對其守軍的評價還是相當高的,這在整個抗日戰爭中並不多見,同時也體現出了廣西「狼兵」英勇善戰,不畏強敵,作戰靈活的一面。而在整個抗日戰爭中,桂軍對其作出的貢獻遠不止這些。
(潛望者2021年1月3日著,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