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2月3日電(上海證券報記者 徐蔚)作為證券公司的重要崗位,保薦代表人(以下簡稱「保代」)隊伍近期迅速擴容。「老保代」們正迎來大批新的競爭者。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12月1日,國內券商保代總人數為5492人,較今年初增加1686人,增幅達44%。過去兩個月,保代人數增加了1213人。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加入證券行業的人員中,流入幅度最大的業務線為投行業務線的保代。
證券從業人員大幅增長的背後是券商業績爆發,而投行是增速最快的業務板塊。中國證券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135家證券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實現證券承銷與保薦業務淨收入431.58億元,比去年同期的249.69億元增長72.85%。
從保代的分布來看,目前有16家券商的保代人數超過100人。其中,中信證券的保代人數最多,為341人。中信建投緊隨其後,有322名保代。海通證券、華泰聯合證券、中金公司、民生證券、國金證券6家券商的保代人數分別超過200人。
10月、11月保薦代表人註冊數量急劇增加得益於保代註冊新規的實施。
今年6月,為配合新證券法實施和創業板註冊制改革等,證監會對《證券發行上市保薦業務管理辦法》進行了修訂。其中,個人申請保代資格時擔任過項目協辦人及通過保代考試兩項重要條件取消,用「非準入型的水平評價測試」替代。
「目前保代考試仍在繼續,不過已經通過考試的準保代不需要協辦項目就能轉正了。」多位受訪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準入門檻逐步降低是近期保代數量大幅增加的原因。
自2004年至今,我國實施證券保薦制度已有16年,首批保代609名,至2020年6月保代人數增至4000餘人。這4000餘名「老保代」在今年下半年迎來大批新的競爭者。
「一大批保代正在流向市場,靠混津貼、混籤字費的一些保代將逐漸被淘汰。」滬上某大型券商投行部人士稱,人才隊伍擴容速度加快、含金量降低、身價大幅跳水……保薦代表人面臨空前的職業壓力。
不過,註冊制有效加快了企業上市的進度,更多企業踏上IPO徵程,券商投行對於保代的需求也相應增加。在更為強調事中、事後監管的規則下,只有業務能力強、客戶資源豐富的保薦代表人,才能在註冊制帶來的企業上市潮中滿載而歸。
雖然監管部門降低了保代準入的門檻,但券商招聘仍自主設置了一些門檻。比如,某券商的投行保代招聘,要求能夠進行項目挖掘、談判、交易結構設計、財務分析、盡職調查、估值及回報分析等,負責項目的執行,包括引進項目源、項目的進程控制、人力成本控制,對項目的質量及風險進行控制。
面對註冊制的機遇和挑戰,保代群體優勝劣汰的進程才剛剛拉開序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