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了解到,經過一年多的建設,智慧東營時空大數據與雲平臺建設試點項目已建設完成。目前該項目已經順利通過自然資源部組織的專家驗收。
據了解,該項目為政府管理建設了智慧化平臺,為政府決策提供了大數據分析支撐,為自然資源和規劃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將有力促進新型基礎設施、新型智慧城市、數字政府和大數據的發展。
「智慧東營」建設的「底圖」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東營時空大數據與雲平臺是自然資源部、省自然資源廳和市政府共同建設的國家級試點項目。該平臺作為「智慧東營」建設的「底圖」,集成整合了多尺度、多類型、多時像時空數據,是全市統一、權威、標準的地理信息平臺,可為全市各行業、各領域深化應用基礎時空數據提供有力支撐。推廣應用時空大數據平臺,對於提升便民服務水平、增強公共服務能力、加快推進「智慧東營」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試點項目建設定位於打造新時期的標杆和典範,設計書提出的無人機一體化更新、網際網路實時抓取等內容被納入全國時空大數據平臺技術大綱(2019版)和國家新型基礎測繪技術體系。2018年起,先後獲批並實施時空大數據與雲平臺和測繪自主可控兩項國家試點,爭取設立了空天地海一體化大數據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分中心、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分中心和省自然資源衛星應用技術分中心三個分中心,形成了試點疊加、協同推進、效果疊加的「雙試點+三中心」建設運行機制。
平臺內容豐富可用性較強
據介紹,該平臺匯聚了實景三維、精細模型、地形、影像、地名地址等10大類基礎地理信息數據、15類部門行業管理專題數據、8類物聯網實時感知數據、4類東營特色數據,數據信息來源涉及眾多行業領域。目前,各單位已基本完成數據匯聚,計劃明年每月梳理匯聚一次有關數據,確保時空大數據平臺數據現勢性和可用性。
其中,縱向整合東營45年基礎時空數據,建成包含全市矢量數據、衛星影像、航飛影像、數字高程模型、實景三維模型、地名地址、中心城區260平方公裡地理實體、40平方公裡精細模型、40處室內三維模型、57處360度全景等10類內涵豐富、跨45個年份的基礎時空數據。此外,還向匯聚各部門專題數據,匯聚全市人口、法人、宏觀經濟、民生興趣點、城市部件等6大類1500萬餘條公共專題數據,形成黃河口、石油資源、地面沉降、森林溼地等4類本地特色數據。
另據了解,平臺還汲取了物聯網、網際網路新鮮數據,接入環境、汙染監測、水務監測、視頻監控等8類物聯網數據,調用街景、實時路況等網際網路數據,提高數據的鮮活性。構建了高精度、長跨度、寬廣度的時空大數據中心,數據量達到40多個TB。在平臺的城市管理模塊中,準確分析了黃河三角洲的演變規律,城市內澇積水分析也呈現在了城市雨洪模型上,預測了不同雨量下的積水區域和深度。同時,還能結合黃河三角洲東方白鸛築巢環境分析,得出東方白鸛生存環境適宜性區域分布。還有城市功能區劃、地面沉降、空氣品質與廢氣排放關係、城區公共資源承載力等12項卓有成效的大數據分析應用,分析城市問題的深層原因,輔助決策和分析研判,實現大數據的深度應用。
目前,平臺共有五種應用模式,除了可以直接獲取電子地圖服務外,該平臺還提供二次開發功能,用於進行個性化定製。
(記者 閆雯雯)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東營日報、黃河口晚刊、東營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東營日報社所有,東營網擁有東營日報社所屬《東營日報》、《黃河口晚刊》、《東營網》的電子信息網絡發布、出售與轉載權利。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東營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未註明「來源:東營日報、黃河口晚刊、東營網」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來源:東營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聯繫我們處理。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及時聯繫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