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人生最低谷,心情鬱悶寄情山水,寫下以愛之名的抒情名篇

2021-01-09 雲敘古今

導語:蘇軾人生最低谷,心情鬱悶寄情山水,寫下以愛之名的抒情名篇

欲加之罪

蘇軾一輩子作詞無數,他的很多首詞都可以稱得上經典。當他因為烏臺詩案被貶之後,他的作品就變得更加深沉。

蘇軾太善良了,一直都是以君子之腹度小人之心,直到發生了烏臺詩案。在烏臺詩案之前,他把每一個人都當作善良人,對他人毫無戒備。從他的詩就可以看出來,他那時寫詩,往往直抒胸臆、行雲流水,比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和「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那時的他一心只做好事,修堤壩、治洪水、對抗瘟疫和蝗災,是個人能幹事的人,因此皇上非常器重他。

直到有一天,讒臣們編了個謊言,蘇軾把祖上的家產都交了出來幫他們,誰知讒臣們接著就開始誹謗蘇軾。皇上不知朝中人奸險,以莫須有的罪名對蘇軾一番嚴刑拷打,逼他承認自己的錯誤。蘇軾寧死不屈,最後多虧司馬光和王安石,才保了蘇軾一條命,但還是被貶,過著顛沛流離的日子。跌入萬丈深淵的蘇軾徹底成熟了,再也不敢用「爾來三月食無鹽」來諷刺朝廷壟斷專營,因為他已經對朝廷懼怕了。

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軾心灰意冷,但是又生性豁達,既然想不明白,他也就不想了。他寄情山水來派遣心中的鬱悶,一蓑煙雨任平生總好過面對宮中那些人強。在這段時間,他寫下了很多他寄情山水的名篇。今天這首詞就是這樣的一首抒情詞,這時詞的名字叫做《蝶戀花-春景》。

《蝶戀花春景》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到這首詞我們一定感到非常熟悉,"天涯何處無芳草"是源自於這裡。這是蘇軾的一首有代表性的詞,他文筆細膩,充分表達出悲春之情。仔細閱讀就會覺得每一句都算得上經典,整首詞渾然天成。並且讓人感到作者高明之處就是,全篇隻字未提愁,卻寫出了憂愁。

詞的上片描寫的景物給我們一種平淡,不經意的感覺,好像只不過是詩人脫口而出。春天不再,花已經凋謝,樹枝上的杏子也長了出來。也許每年這個時候燕子就會到來,展現它的翩翩舞蹈。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一點也看不出詩人在悲傷。誰知話鋒一轉,接下來就開始把憂愁表現出來,就算柳絮紛飛又如何?世界這麼大,還怕找不到春色讓我們欣賞嗎?

到了詞的下片,蘇軾寫了生動有趣的情景,但是還是離不開憂愁。他隔牆聽到的少女們在開懷大笑,他腦補著裡面春色多麼美麗,甚至已經在腦海中勾勒出那些姑娘的容貌。後來還吸引了些過路人,他們都沒有繼續趕路,停了下來。結果一下子笑聲消失了,人們一下子陷入了憂愁,自己好像太多情了,招到了無情的人對自己的傷害。

我們不要片面的把「多情」理解為愛情,單純以為是行人對這些女孩的愛慕,其實這是詩人借愛情來刻畫了一對矛盾體。也許是詩人嚮往美好年華,也許是類比君臣關係,也許是感嘆韶華易逝,也許是此情此景讓他想到了一些人生哲理。作者並沒有挑明,恰好留給我們豐富的想像空間,讓我們自己去想像。特別是這首詩上下篇的後兩句,更是把我們帶進了無盡的思考,真是經典中的經典。

作者深諳漕這種藏和漏的套路,他將佳人的笑聲表現起來,藏起全部的內心活動,讓讀者回味無窮,只有我們細心讀詩人的作品,然後你就會察覺,他的很多作品都有這種感覺,那就是:憂愁,或許因為他經歷過一些不開心的事吧?歷經風雨、飽經風霜的內心,任憑詩人再怎麼含蓄還是會表露出來。正是因為他把生活中的憂愁,帶入了他的作品,才讓作品顯得生動感人。還有他從容對待挫折的態度,也讓人感動,值得大家學習。

對蘇軾的作品,我們不應該只是讀一下過去了,必須要以一種學習的心態對待他的詩,會陷入沉思,仿佛從他的詩想到自己的人生,這正是他的詩詞給最大的正面意義。

參考資料: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江城子密州出獵》

《山村五絕》

相關焦點

  • 寄情於山水之間——精品山水畫折射人生感悟
    提筆繪山水,抒情天地間。山水畫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的最愛,是畫家對大自然景色的讚美,也是對人生感悟的一種刻畫。古語有云:江山美如畫,人生苦無涯。這大好的河山與柴米油鹽的生活一對比,往往能折射出許多對人生的感悟與體會。今天與大家分享幾幅精品山水畫,一起來品讀畫中的人生感悟吧。
  • 蘇軾醉酒無家可歸,寫下一首千古名篇,說盡了中年男人的辛酸
    今天我們說的就是一篇與蘇軾喝酒有關的千古名篇。蘇軾醉酒無家可歸,寫下一首千古名篇,說盡了中年男人的辛酸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園1082年)九月,也就是蘇軾被貶黃州之後的第三年,一天夜裡,蘇軾跟朋友在東坡田中飲酒。酒宴散後,蘇軾深夜孤身回到居處雪堂,結果吃了閉門羹。
  • 「寄情山水」與園林的關係
    可以說「天人合一」對士人們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們發現了大自然山水風景之美。對美麗風景的自覺開發,揭開了古老的自然崇拜、山川祭祀的神秘外衣,逐漸地在士人圈子裡滋生了熱愛自然山水風景的集體無意識,導致遊山玩水這一現象,成為一種風尚。士人為官做事之時,仍不忘山水之樂,一旦為官失意往往寄情山水。因此,名山大川無不留下各種士人的遊蹤。
  • 披著蓑衣,穿著草鞋,拄著竹杖的蘇軾:雖狼狽,依舊寫下千古名句
    宋代文學大家中,蘇軾是我的最愛,愛他的深情,「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愛他的豁達,「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愛他的孤寂,「缺月掛梧桐,漏斷人初靜」;也愛他的豪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 蘇軾夜晚醉酒後寫下一首詞,說透中年男人的辛酸,成千古名篇
    蘇軾在這裡寫了很多好的作品,今天我們要說的,是蘇東坡醉酒後的作一首趣詞, 寫下了這首道盡中年男人辛酸。蘇軾跟朋友在東坡田中飲酒。酒宴散後,蘇軾深夜孤身回到居處雪堂,結果吃了閉門羹。只好獨自倚著藜杖傾聽江水奔流的吼聲。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
  • 蘇軾喝醉酒睡不著覺,思考人生寫下一首詞,後兩句讓人豁然開朗!
    然而,什麼是人生理想呢?富貴榮華?名利財富?抑或聲色犬馬的豪奢生活?平凡人的理想大多是相似的,無足道也!對於蘇軾這樣的人物來說,他在看盡世間權欲之爭後,曠達通透的他給出了屬於他自己的理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是蘇軾被貶黃州之後,寫的一首《臨江仙》詞中的最後兩句。《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
  • 一代文豪蘇軾,對妻子一往情深,對姬妾卻棄如敝履
    我們都知道蘇軾是著名的豪放派詩人,官場不得志屢遭流放,但是這些依舊不能磨滅他高昂的志氣,於是後期他便無心仕途,寄情於山水之間,給我們後人留下了許多傳世的名篇,我們一般都是看見了蘇軾的萬丈豪情、他的鬱鬱寡歡、他的老病孤殘,但是其實蘇軾還有不為人知的另一面,有人用調侃的意味形容道蘇軾這一生只做了三件事:流放、寫詩、美人,不過這三個詞的確是很能代表蘇軾的很大一部分人生
  • 蘇軾遊玩西湖,一女子為曲求詞,蘇軾寫了首《江城子》,成為經典
    時間長自然故事多,才力華贍,才情泯人的大才子定愛風月,不知不覺蘇軾便與杭州產生了聯結。可謂是一生的不解之緣,並且其在杭州亦留下來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每當我們遊玩杭州,遍賞美景,自然而然可以想到大才子蘇軾。
  • 蘇軾結婚之日,寫下一首洞房詩,不料成了名篇!讀完讓人臉紅
    蘇軾還是一位非常帶有浪漫色彩的人。蘇軾在19歲的新婚燕爾之時,他借鑑前人的詩句,用一些不甚出眾的詞句組成了千古絕唱《南鄉子·集句》,對自己的妻子王弗誇得很帶勁。這首詩雖然蘇軾沒有引用名句,但是,他憑藉的一己之力,讓這首詩成為了千古絕唱!可惜的是,好景不長,蘇軾的妻子便去世,而蘇軾在妻子逝世10年之後寫下了《江城子》,其中暗藏了蘇軾對於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
  • 與詩人寄情於山水,品人之情感
    古代詩人在鬱郁不得志時,大多喜歡借怡情山水,聊以忘憂。今天雪陽要給大家講解幾首古代詩人寄情於山水的古詩,品味詩人所體現的情感。第一首詩是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由於詩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遊覽名山古剎,雲遊四海,尋幽探勝。這首《題破山寺後禪院》題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的是作者忘卻世俗、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此詩抒寫清晨遊寺後禪院的觀感,以凝鍊簡潔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景物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達了詩人遊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強烈追求。所以這首詩感覺起來有點想我們現在遊覽名勝後寫的觀後感,寫的同時更加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 蘇轍生活不順寫詩向哥哥撒嬌,蘇軾心疼回詩安慰,竟成千古名篇
    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並稱「三蘇」,在唐宋八大家裡,這一家人就佔了三個位置,所謂「一門父子三詞客」。蘇家三父子當年可謂是風光無限。蘇軾的才名我們不必多說,他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 蘇軾、李清照各自在新婚之夜寫下一首詩,「肉麻」程度不相上下
    蘇軾是宋朝時期最具盛名的詞人,其名程度可以和唐朝詩人李白相媲美,而李清照是歷史上最有名的女詞人,她寫的詞不僅唯美,還很有深意。雖然蘇軾和李清照沒有什麼交集,但是他們兩人都在新婚當夜寫過一首詩,而且兩個人所寫的詩內容都很「肉麻」,可以說是不相上下。
  • 蘇軾一首《臨江仙》,本意寄情山水,怎反倒把黃州知州急得跳腳
    「而且做完這首詞,他就掛冠而去,寄情山水去了,這才是真逍遙啊!」所有人,都在談論著蘇東坡的新詞。描繪的場景,也是眾說紛紜。這個男人,好像總有一種讓所有人都忍不住喜歡的率真氣質。他奪門而出,馬不停蹄的趕往蘇軾的住處。他,是蘇軾的好友。蘇軾被貶黃州時,他對他頗多幫扶,兩人關係極好。但是,他也是黃州的知州。
  • 中國千古第一文人——蘇軾
    二、記敘文包括碑傳文、記體文及文賦等,而以其中的山水遊記和亭臺樓閣記為代表。憑藉議論為文章闢出新的境界,善於表現對自然景物的賞會與人生哲理領悟之間的融合。山水遊記,如前、後《赤壁賦》,表現出借景立論的特點。亭臺記,如《喜雨亭記》先敘為亭作序之由,次則記雨,再渲染人之喜樂,文章如水波層層蕩開去,文理自然。記敘文多數是文學性散文,將敘述、描寫、抒情錯雜並用,隨意揮灑。
  • 蘇軾思念親人寫下這首詞,一處分別兩地相思,思念之情被他說透了
    作為宋朝最著名的詞人,蘇軾一生寫下很多著名的詩詞名篇,其中有很多流傳至今還廣為傳頌,蘇軾的寫作題材十分廣泛,可以說他走到哪裡寫到哪裡。蘇軾在杭州做通判的時候就留下不少記錄當時生活的作品,他不僅寫山水,寫百姓,寫朋友,寫歌妓,更寫自己的親人。
  • 蘇軾:生命中有一種淡然,是「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臨江仙》這首詞是蘇軾在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豐三年)所作,此時的詩人正因「烏臺詩案」而謫居黃州(今湖北黃岡)。詞的上闋敘事,著意渲染詩人醉態,下闋抒情,主要敘述其酒醒時的思想活動。全詞融寫景、敘事、抒情、議論為一體,語言暢達,不飾雕琢,尤其是最後一句「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更是成為了千古絕句。由於剛剛經歷過一場政治風波,此時的蘇軾可以說是劫後餘生,但他並沒有被痛苦壓倒,而是表現出了一種超然與曠達。時而竹杖芒鞋遊走於山水之間,時而因寄所託放浪於形骸之外,這首詞也正是他寄情山水之間所體悟出的哲理。
  • 蘇軾夜晚乘船過海,見雨過天晴寫下首妙詩,最後14字豪邁冠絕今古
    文/顧無【引觴漫談】自烏臺詩案以後,蘇軾的人生幾乎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貶」。「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些都是蘇軾曾經貶謫去過的地方,在每一個地方,蘇軾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跡,為當地帶去了改變。每一個去過的地方,蘇軾都深深的喜歡著,挖掘著貶謫生活中,不易被發現的快樂,有時候快樂的太過張揚,被朝廷中的政敵發現,就再貶去別處,於是再去發現生活的美好。黃州是蘇東坡之名誕生的地方,也是東坡肉等名菜誕生的地方,買不起當時流行的羊肉,就去吃豬肉,寫《豬肉頌》,就去買羊脊骨,流傳下來成為今天的羊蠍子。
  • 貶黃州第5年,蘇軾寫下此此詩表明其不再苦悶和悵然若失!
    ,在黃州就生活了五年之久,而且是人生最低谷的時間均在這兒度過的。「註:蘇軾到黃州不久,蘇軾弟弟蘇轍親自將蘇軾第二任妻子送到黃州,終於相思之苦,當然一家子也都過來了。他還開荒種地,補貼家用。他在黃岡東坡荒地,改造了幾十畝良田,不惜頭頂烈日、腳踏黑土,種麥、植桑、養蠶,做一回真正的農民。
  • 蘇軾臨終前寫下一首詩,短短2句,看透人生無常,蘊含禪機
    此時64歲的蘇軾已不再意氣風發,經過無數次的被貶,坎坷的一生,多年參禪讓這位白髮老人對人生感悟頗深。作為父親,蘇軾寫下這首詩作,也是希望兒子能夠對人生有所領悟,少些挫折坎坷。相信很多人會有跟我一樣的感覺,初讀時,你會發現全詩第一句和最後一句完全一樣,其實,這就是詩人的獨特高明之處。開篇象徵人生的開始,結尾象徵人生的結束。
  • 蘇軾見好友小妾,問了個尷尬問題,她8字回答,讓他寫下千古名篇
    這一去就是三年有餘,寓娘陪伴王鞏度過了一千多個寂寞之夜,終於在1083年熬出了頭,王鞏被赦北歸。蘇軾聞訊大為高興,設下盛宴為其接風洗塵。蘇軾見好友小妾,問了個尷尬問題,她8字回答,讓他寫下千古名詩當時蘇軾看見這個美女子,心想這麼漂亮的女子,是真心跟著友人嗎?正巧小妾向蘇軾敬酒,蘇軾順便問了個很尷尬的問題:「你跟著他去吃苦,難道就沒有後悔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