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蘇軾人生最低谷,心情鬱悶寄情山水,寫下以愛之名的抒情名篇
欲加之罪
蘇軾一輩子作詞無數,他的很多首詞都可以稱得上經典。當他因為烏臺詩案被貶之後,他的作品就變得更加深沉。
蘇軾太善良了,一直都是以君子之腹度小人之心,直到發生了烏臺詩案。在烏臺詩案之前,他把每一個人都當作善良人,對他人毫無戒備。從他的詩就可以看出來,他那時寫詩,往往直抒胸臆、行雲流水,比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和「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那時的他一心只做好事,修堤壩、治洪水、對抗瘟疫和蝗災,是個人能幹事的人,因此皇上非常器重他。
直到有一天,讒臣們編了個謊言,蘇軾把祖上的家產都交了出來幫他們,誰知讒臣們接著就開始誹謗蘇軾。皇上不知朝中人奸險,以莫須有的罪名對蘇軾一番嚴刑拷打,逼他承認自己的錯誤。蘇軾寧死不屈,最後多虧司馬光和王安石,才保了蘇軾一條命,但還是被貶,過著顛沛流離的日子。跌入萬丈深淵的蘇軾徹底成熟了,再也不敢用「爾來三月食無鹽」來諷刺朝廷壟斷專營,因為他已經對朝廷懼怕了。
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軾心灰意冷,但是又生性豁達,既然想不明白,他也就不想了。他寄情山水來派遣心中的鬱悶,一蓑煙雨任平生總好過面對宮中那些人強。在這段時間,他寫下了很多他寄情山水的名篇。今天這首詞就是這樣的一首抒情詞,這時詞的名字叫做《蝶戀花-春景》。
《蝶戀花春景》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到這首詞我們一定感到非常熟悉,"天涯何處無芳草"是源自於這裡。這是蘇軾的一首有代表性的詞,他文筆細膩,充分表達出悲春之情。仔細閱讀就會覺得每一句都算得上經典,整首詞渾然天成。並且讓人感到作者高明之處就是,全篇隻字未提愁,卻寫出了憂愁。
詞的上片描寫的景物給我們一種平淡,不經意的感覺,好像只不過是詩人脫口而出。春天不再,花已經凋謝,樹枝上的杏子也長了出來。也許每年這個時候燕子就會到來,展現它的翩翩舞蹈。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一點也看不出詩人在悲傷。誰知話鋒一轉,接下來就開始把憂愁表現出來,就算柳絮紛飛又如何?世界這麼大,還怕找不到春色讓我們欣賞嗎?
到了詞的下片,蘇軾寫了生動有趣的情景,但是還是離不開憂愁。他隔牆聽到的少女們在開懷大笑,他腦補著裡面春色多麼美麗,甚至已經在腦海中勾勒出那些姑娘的容貌。後來還吸引了些過路人,他們都沒有繼續趕路,停了下來。結果一下子笑聲消失了,人們一下子陷入了憂愁,自己好像太多情了,招到了無情的人對自己的傷害。
我們不要片面的把「多情」理解為愛情,單純以為是行人對這些女孩的愛慕,其實這是詩人借愛情來刻畫了一對矛盾體。也許是詩人嚮往美好年華,也許是類比君臣關係,也許是感嘆韶華易逝,也許是此情此景讓他想到了一些人生哲理。作者並沒有挑明,恰好留給我們豐富的想像空間,讓我們自己去想像。特別是這首詩上下篇的後兩句,更是把我們帶進了無盡的思考,真是經典中的經典。
作者深諳漕這種藏和漏的套路,他將佳人的笑聲表現起來,藏起全部的內心活動,讓讀者回味無窮,只有我們細心讀詩人的作品,然後你就會察覺,他的很多作品都有這種感覺,那就是:憂愁,或許因為他經歷過一些不開心的事吧?歷經風雨、飽經風霜的內心,任憑詩人再怎麼含蓄還是會表露出來。正是因為他把生活中的憂愁,帶入了他的作品,才讓作品顯得生動感人。還有他從容對待挫折的態度,也讓人感動,值得大家學習。
對蘇軾的作品,我們不應該只是讀一下過去了,必須要以一種學習的心態對待他的詩,會陷入沉思,仿佛從他的詩想到自己的人生,這正是他的詩詞給最大的正面意義。
參考資料: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江城子密州出獵》
《山村五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