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生命中有一種淡然,是「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2020-12-21 塵海問道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臨江仙》

這首詞是蘇軾在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豐三年)所作,此時的詩人正因「烏臺詩案」而謫居黃州(今湖北黃岡)。詞的上闋敘事,著意渲染詩人醉態,下闋抒情,主要敘述其酒醒時的思想活動。全詞融寫景、敘事、抒情、議論為一體,語言暢達,不飾雕琢,尤其是最後一句「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更是成為了千古絕句。

由於剛剛經歷過一場政治風波,此時的蘇軾可以說是劫後餘生,但他並沒有被痛苦壓倒,而是表現出了一種超然與曠達。時而竹杖芒鞋遊走於山水之間,時而因寄所託放浪於形骸之外,這首詞也正是他寄情山水之間所體悟出的哲理。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生命本就源於自然,生活也應該復歸自然。蘇軾的詩詞源於生活,融入生活,又高於生活,蘇軾的偉大也就在此處。蘇軾的一生中並非沒有對功名的熱切追求,然而世事無常,在經歷了宦海沉浮之後,他終於明白,生命的意義不在於索取,而在於從容的放下。

浮世萬千,塵海茫茫,縱使金玉滿堂,卻抵不過一個人心靈的遼闊與豁達。正如《道德經》中所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大道至簡,只有收斂起鋒芒,解開外物的糾纏,才能達到「和光同塵,無欲無求的淡然境界。這一點,蘇軾真正地做到了。

人生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蘇軾的豁達是對紅塵榮辱的釋懷。如蘇子所言:「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外物的好壞所帶來的喜樂終究是短暫的,生命的常態本就應當是平靜。

所以,當他看破了世俗紅塵的蠅營狗苟,當他從虛幻的追求中解脫出來之後,便可在塵世的彼岸找到一個永恆的心靈家園。從此,無論陰晴風雨,都將讓他以如蓮的心,靜看世間花開花落。心如止水,方能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歸隱於心,方能「如入火聚,得清涼門」。

蘇軾的豁達,是以一顆平常心去待人處事,從容地面對困境,坦然地去擁抱生活。正如《道德經》中所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世間一切過於激烈迅猛的事物都難以持久。

其實,人生的煩惱就好比一勺鹽,倒入杯中水會很鹹,倒入水塘裡就沒有味道了。所以,我們對煩惱的感受,最終取決於我們將它放在多大的容器中。如果因為這短暫的煩惱便陷入到無限的困苦中去,那人生的天地就窄了。而蘇軾的豁達是「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也是「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淡然與從容。

「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在自然之中,陰晴風雨皆為常事,在人生之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生命中的得與失都是在不斷交換,只要以淡然之心對待便足矣。

相關焦點

  • 每天一首古詩詞|蘇軾: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宋·蘇軾《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這首詞寫於蘇軾黃州之貶的第三年,詩人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回臨皋住所的情景。夜深風靜,水波不興,真想乘上小船從此消逝,在煙波江湖中寄託餘生。「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軾靜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無法掌握命運,不如全身免禍。他要趁著這良辰美景,駕著一葉扁舟,隨波流逝,任意東西,將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化在無限的大自然中。正如孔子在《論語.公冶長》中所寫的:「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 讀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軾因烏臺詩案,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住在城南長江邊上的臨皋亭。後來,又在不遠處開墾了一片荒地,種上莊稼樹木,名之曰東坡,自號東坡居士,並在這裡築屋五間以作遊息之所,名「雪堂」。《臨江仙·夜歸臨皋》作於黃州之貶的第三年,描寫了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
  • 《臨江仙·夜歸臨皋》蘇軾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譯文夜裡在東坡飲酒,醉而復醒,醒了又飲。回來的時候仿佛已經三更。家裡的童僕早已睡熟鼾聲如雷鳴。反覆敲門裡面全不回應,只好獨自倚著藜杖傾聽江水奔流的吼聲。
  • 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餘生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我們為什麼喜愛蘇東坡?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東坡基本上可以算是被流放到黃州的,所以,他初到黃州,就住在城南長江邊上的臨皋亭(是啊,住在亭子裡)。後來,因為生活原因,他被允許開荒自給,於是他就在不遠處開墾了一片荒地,並且發現了一口井,他就在這裡種上了莊稼樹木,他給這片地起名叫「東坡」,自己號「東坡居士」。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讀完這首詞,才明白蘇東坡活得有多通透
    殊不知最近很流行的一句古風文案也是出自蘇東坡的手筆,便是題中的那句「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而這其中又包含著怎樣的深意呢?讓我們走進蘇東坡這首驚豔了時光的詞作中一探究竟。臨江仙·夜歸臨皋(宋·蘇軾)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 文字控·清新復古·純色系壁紙: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文字控·清新復古·純色系壁紙: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平時大家都是非常喜歡收集各種各樣的壁紙的, 其中不僅僅有明星的,有風景的,更有很多平鋪的以及卡通的,但是還是會有很人都喜歡簡單大方的純色文字的壁紙!尤其是這樣很簡單的純色系的壁紙,看上去真的是非常的小清新,並且後面的背景色也是可以給人一種復古的感覺,加上上面的文字真的是非常的有意境。這句話真的是十分的受教: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相信很多人都對這簡單的十個字非常的有感觸,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壁紙也是非常的好的!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讀麥家《人生海海》
    書中有一句話,「生活摧殘了他,讓他過著活鬼一樣的生活,也讓他穿越了生死恐懼和世態炎涼,變得大徹大悟,笑傲江湖。」這說的是小瞎佬,其實也是書中的每一個人。時間會寬恕一切過錯,時間也會撫平一切創傷,只是時間從來寬容地繞過他人,從不饒過自己曾經的過錯。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是一種怎樣的意境?畫面太美!
    通往教室的路上,兩邊栽種著一種散落著小黃花的樹,散落的小花被風吹地很有格調。那花的樣子像極了桂花,只是聞起來沒有香氣,我用手機查找了一下那棵樹,它似乎是叫「臘腸樹」。我笑著跑過了它,一個很有味道的名字。後來遇見了一片掛滿果實的柿子樹,地上每隔幾步就會有熟透了砸在地上果漿崩裂的果子,砸在地上的除了柿子,還有熟透了的石榴。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聊一聊「舟」的意象
    (物源)「陸行乘車,水行乘舟」,舟誕生之初,只是作為一種出行的工具,是為便於人們水上出行。而隨著,舟在日常生活中的頻繁使用,舟開始進入到詩中,進入到詞中......「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須我友」,舟成為了男女感情的一種載體;「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舟成為遊子思鄉的寄託;「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舟亦成為了自己一種釋放與自由。
  • 蘇軾一首《臨江仙》,本意寄情山水,怎反倒把黃州知州急得跳腳
    某日,黃州城的街頭巷尾,傳起了一句詞:「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田間老農,街上孩童,路邊小販,盡皆傳唱。這個男人,好像總有一種讓所有人都忍不住喜歡的率真氣質。可此時,黃州知州徐君猷卻急得跳腳。他奪門而出,馬不停蹄的趕往蘇軾的住處。他,是蘇軾的好友。
  • 蘇詞:風靜縠紋平,江海寄餘生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注釋:縠(hu):有皺紋的紗。瑩瑩:指追求奔逐。用典:《莊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這首詞為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第三年所作,從中看出,這時的蘇軾好似已從挫折中走了出來,進入一種超脫曠達的境界,開始思考人生,隨遇而安,把生活過成遠方的詩。此後,他一直用儒家入世、道家出世、佛家救世的理念,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人生境界。《臨江仙·送錢穆父》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
  • 蘇軾喝醉酒睡不著覺,思考人生寫下一首詞,後兩句讓人豁然開朗!
    對於蘇軾這樣的人物來說,他在看盡世間權欲之爭後,曠達通透的他給出了屬於他自己的理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是蘇軾被貶黃州之後,寫的一首《臨江仙》詞中的最後兩句。《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 蘇軾反思寫出最有哲理宋詞,「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黃州時代的蘇軾,經歷了思想的巨大轉變。雖然在此地只有大概四年多一點的時間,但卻從一個象牙塔中的士子,真正經歷了人生的波瀾而轉變為曠達的成熟之人。 在黃州的這一段時間,是他人生當中較為難過的日子,也是給他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時光。在此之前,他是全國聞名的大才子,而且官職也不低。
  • 蘇軾喝醉後寫下一首詞,下片開頭太經典,道出中年男人的心酸
    蘇軾44歲時,因一件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由於太守的照顧,他得以住在黃州城南的臨皋亭。第二年,蘇軾為了養家餬口,在黃州城外開闢了一塊荒地,叫「東坡」。從此,他開始自己活自己。這件事對蘇軾的心是一個很嚴重的打擊,陰影很深,他因此案差點丟了性命!雖然被降職了,也算是劫後餘生吧!
  • 蘇軾的一首《臨江仙》省身開悟,末二句仙味十足,古雅浪漫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只是蘇軾對王安石的新法改革有所異意,認為新法的施行特別是青苗法的實施,對廣大農民來講實在是一種傷害。在蘇軾申請外調任職後他更是看到了這些新法的一些弊端,於是他便把這些看法訴著於他的詩文裡。
  • 蘇軾夜晚醉酒後寫下一首詞,說透中年男人的辛酸,成千古名篇
    #文史好物推薦#蘇軾在其44歲時,一場烏臺詩案,讓他的宦海夢斷,仕途受阻,遭貶黃州。蘇軾被貶到黃州後的生活並不是那麼好,過得十分清貧,甚至連一家人的溫飽都成問題。閒不住的他,看到住所的不遠處,有一塊無人耕種的荒地,於是擼起袖子開墾荒地,種植莊稼和花草樹木。
  • 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臨江仙·夜歸臨皋》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作於謫居黃州時期,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寫作者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表現了詞人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生活態度和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全詞寫景、敘事、抒情、議論水乳交融,不假雕飾,語言暢達,格調超逸,頗能體現蘇詞特色。
  • 蘇軾有一首最精妙的詩,全詩無一孤獨字眼,卻成為孤獨的最高境界
    主考官是大文豪歐陽修,參加考試的學生有蘇軾、蘇轍,還有張載、程顥、程頤、曾鞏、曾布、呂惠卿、章惇、王韶。這一屆科考,因此被稱為"千年科舉第一榜"。就這樣,一出場就驚豔了整個大宋,從此,蘇軾的才氣逐漸開始名揚天下。但是後來因為一個"烏臺詩案"蘇軾從朝廷命官一舉跌落到御史臺大牢,還受盡了侮辱,被嚴刑拷問,經常連夜提審,苦不堪言。
  • 蘇軾最具江湖氣的一首詞,灑脫從容,讀後令人豁然開朗
    為了排解心中的苦悶,於是嚮往著能夠面朝大海,如天地沙鷗一樣自由自在;又想像一葉孤舟,漂泊於江海,心無旁騖。比如我們熟知的大才子蘇軾,也曾心中苦悶。蘇軾被貶黃州時,在一個深秋夜裡,詞人在東坡雪堂喝得酩酊大醉。他拄著拐杖,跌跌撞撞往家裡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