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夜歸臨皋》蘇軾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2021-02-07 古詩詞文欣賞






臨江仙·夜歸臨皋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譯文

夜裡在東坡飲酒,醉而復醒,醒了又飲。回來的時候仿佛已經三更。家裡的童僕早已睡熟鼾聲如雷鳴。反覆敲門裡面全不回應,只好獨自倚著藜杖傾聽江水奔流的吼聲。

長恨身在宦途,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麼時候能忘卻為功名利祿而奔競鑽營!趁著這夜深、風靜、江波坦平,駕起小船從此消逝,泛遊江河湖海寄託餘生。


注釋


臨江仙: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名。此詞雙調六十字,平韻格。

東坡:在湖北黃岡縣東。蘇軾謫貶黃州時,友人馬正卿助其墾闢的遊息之所,築雪堂五間。

聽江聲:蘇軾寓居臨皋,在湖北黃 縣南長江邊,故能聽長江濤聲。

營營:周旋、忙碌,內心躁急之狀,形容為利祿竟逐鑽營。

夜闌:夜盡。

縠紋:比喻水波細紋。縠,縐紗。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九月。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但他沒有被痛苦壓倒。有時布衣芒屩,出入於阡陌之上,他要從大自然中尋求美的享受,領略人生的哲理。這就是此詞的創作背景。



賞析


    這首詞作於神宗元豐五年,即東坡黃州之貶的第三年。全詞風格清曠而飄逸,寫作者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表現了詞人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生活態度和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展現了作者曠達而又傷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飲東坡醒復醉」,一開始就點明了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復醒,醒而復醉,當他回臨皋寓所時,自然很晚了。「歸來仿佛三更」,「仿佛」 二字,傳神地畫出了詞人醉眼朦朧的情態。這開頭兩句,先一個「醒復醉」,再一個「仿佛」,就把他縱飲的豪興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     接著,下面三句,寫詞人已到寓所、在家門口停留下來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走筆至此,一個風神瀟灑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懷曠達、遺世獨立的「幽人」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其間浸潤的,是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一種超曠的精神世界,一種獨特的個性和真情。

    上片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通過寫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諦聽江聲,襯託出夜靜人寂的境界,從而烘託出歷盡宦海浮沉的詞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聯翩,從而為下片當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鋪墊。     下片一開始,詞人便慨然長嘆道:「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嘆,既直抒胸臆又充滿哲理意味,是全詞樞紐。「長恨此身非我有」是化用《莊子·知北遊》「汝生非汝有也」句。「何時忘卻營營」,也是化用《莊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本是說,一個人的形體精神是天地自然所賦與,此身非人所自有。為人當守本分,保其生機;不要因世事而思慮百端,隨其周旋忙碌。蘇軾政治上受大挫折,憂懼苦惱,向道家思想尋求超脫之方。這兩句頗富哲理的議論,飽含著詞人切身的感受,帶有深沉的感情,一任情性,發自衷心,因而自有一種感人的力量。以議論為詞,化用哲學語言入詞,衝破了傳統詞的清規戒律,擴大了詞的表現力。這種語言上的特色正表現出詞人的獨特個性。正如前人所說。東坡「橫放傑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

    詞人靜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無法掌握命運,就當全身免禍。顧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闌風靜縠紋平」,心與景會,神與物遊,為如此靜謐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於是,他情不自禁地產生脫離現實社會的浪漫主義的遐想,唱道:「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駕一葉扁舟,隨波流逝,任意東西,他要將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無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闌風靜彀紋平」,表面上看來只是一般寫景的句子,其實不是純粹寫景,而是詞人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契合的產物。它引發出作者心靈痛苦的解脫和心靈矛盾的超越,象徵著詞人追求的寧靜安謐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兩句,自是順理成章。蘇東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之後,思想幾度變化,由入世轉向出世,追求一種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複雜的人生觀中,由於雜有某些老莊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曠達不羈的性格。「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餘韻深長的歇拍,表達出詞人瀟灑如仙的曠達襟懷,是他不滿世俗、嚮往自由的心聲。     這首詞寫出了謫居中的蘇東坡的真性情,反映了他的獨特風格。歷史上的成功之作,無不體現作者的鮮明個性,因此,作為文學作品寫出真情性是最難能可貴的。元好問評論東坡詞說:「唐歌詞多宮體,又皆極力為之。自東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萬古凡馬空』氣象」元好問道出了東坡詞的總的特點:文如其人,個性鮮明。也是卻好指出了這首《臨江仙》詞的最成功之處。

參考資料:

1、李靜 等.唐詩宋詞鑑賞大全集.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248頁2、蘅塘退士 等.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214頁3、高原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640-643頁


《江神子·恨別 》蘇軾 | 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

《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蘇軾

《行香子·過七裡瀨》蘇軾

《少年遊·潤州作代人寄遠》蘇軾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蘇軾

《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望江南·超然臺作》蘇軾 | 詩酒趁年華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

《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蘇軾 | 一點浩然氣,千裡快哉風

《永遇樂·明月如霜》蘇軾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蘇軾

《念奴嬌·中秋》蘇軾


圖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讀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軾因烏臺詩案,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住在城南長江邊上的臨皋亭。後來,又在不遠處開墾了一片荒地,種上莊稼樹木,名之曰東坡,自號東坡居士,並在這裡築屋五間以作遊息之所,名「雪堂」。《臨江仙·夜歸臨皋》作於黃州之貶的第三年,描寫了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
  • 每天一首古詩詞|蘇軾: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宋·蘇軾《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這首詞寫於蘇軾黃州之貶的第三年,詩人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回臨皋住所的情景。夜間在東坡雪堂飲酒,醉了又醒,醒來再飲,歸家時仿佛已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聲如雷,反覆叫門也不應。
  • 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臨江仙·夜歸臨皋》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作於謫居黃州時期,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寫作者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表現了詞人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生活態度和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全詞寫景、敘事、抒情、議論水乳交融,不假雕飾,語言暢達,格調超逸,頗能體現蘇詞特色。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讀完這首詞,才明白蘇東坡活得有多通透
    殊不知最近很流行的一句古風文案也是出自蘇東坡的手筆,便是題中的那句「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而這其中又包含著怎樣的深意呢?讓我們走進蘇東坡這首驚豔了時光的詞作中一探究竟。臨江仙·夜歸臨皋(宋·蘇軾)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我們為什麼喜愛蘇東坡?
    蘇東坡是在黃州完成他的人生轉變的,不僅蘇東坡這個名字來源於黃州,他的大部分文學名篇也都是在黃州時期寫成的,因此我們不得不一再關注他在黃州時期的作品,比如這篇《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
  • 蘇軾:生命中有一種淡然,是「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臨江仙》這首詞是蘇軾在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豐三年)所作,此時的詩人正因「烏臺詩案」而謫居黃州(今湖北黃岡)。詞的上闋敘事,著意渲染詩人醉態,下闋抒情,主要敘述其酒醒時的思想活動。
  • 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餘生
  • 蘇軾的一首《臨江仙》省身開悟,末二句仙味十足,古雅浪漫
    今天白馬君就和諸位詩友一起來欣賞蘇東坡的一首《臨江仙.夜歸東皋》。 《臨江仙.夜歸臨皋》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夜飲東坡醒復醉這首詞寫於蘇軾剛被朝廷貶謫到黃州第三年九月的時候。
  • 蘇軾一首《臨江仙》,本意寄情山水,怎反倒把黃州知州急得跳腳
    某日,黃州城的街頭巷尾,傳起了一句詞:「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田間老農,街上孩童,路邊小販,盡皆傳唱。他肩負著監督蘇軾的職責,如果他真如百姓所說「掛冠而去,江海餘生」,那無疑是違反了朝廷對他的禁令。情節嚴重,他必須前往確認!「咚咚咚!」徐君猷急切的敲開了蘇軾家的大門。
  • 蘇詞:風靜縠紋平,江海寄餘生
    《臨江仙·夜歸臨皋》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注釋:縠(hu):有皺紋的紗。瑩瑩:指追求奔逐。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讀麥家《人生海海》
    他從不認輸,從不低頭,直到臨死,還是載著歡樂而去。董卿阿姨說,「我讀完這本小說的感受是:『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聽到這句話,便想到了一句詩來概括我的感受——「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小舟一逝,萬古東坡。
  • 文字控·清新復古·純色系壁紙: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文字控·清新復古·純色系壁紙: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平時大家都是非常喜歡收集各種各樣的壁紙的, 其中不僅僅有明星的,有風景的,更有很多平鋪的以及卡通的,但是還是會有很人都喜歡簡單大方的純色文字的壁紙!「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餘生」真的是非常的有感覺,畫面感也是非常的強的,加上面後的青色背景令人感覺十分的清新文藝。這個也是非常的古風的,相信很多喜歡古風的小姐姐都會留下的,上面這句詩給人的感覺也是非常的感嘆,用在手機桌面上每次打開都會重溫!
  • 蘇軾喝醉酒睡不著覺,思考人生寫下一首詞,後兩句讓人豁然開朗!
    對於蘇軾這樣的人物來說,他在看盡世間權欲之爭後,曠達通透的他給出了屬於他自己的理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是蘇軾被貶黃州之後,寫的一首《臨江仙》詞中的最後兩句。《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 蘇軾喝醉後寫下一首詞,下片開頭太經典,道出中年男人的心酸
    蘇軾44歲時,因一件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由於太守的照顧,他得以住在黃州城南的臨皋亭。第二年,蘇軾為了養家餬口,在黃州城外開闢了一塊荒地,叫「東坡」。從此,他開始自己活自己。這件事對蘇軾的心是一個很嚴重的打擊,陰影很深,他因此案差點丟了性命!雖然被降職了,也算是劫後餘生吧!
  • 蘇軾最具江湖氣的一首詞,灑脫從容,讀後令人豁然開朗
    為了排解心中的苦悶,於是嚮往著能夠面朝大海,如天地沙鷗一樣自由自在;又想像一葉孤舟,漂泊於江海,心無旁騖。比如我們熟知的大才子蘇軾,也曾心中苦悶。蘇軾被貶黃州時,在一個深秋夜裡,詞人在東坡雪堂喝得酩酊大醉。他拄著拐杖,跌跌撞撞往家裡走去。
  • 蘇軾酣醉時寫下一詩,道盡了人生的心酸,說進了中年男人的心坎裡
    一天夜裡,蘇軾跟朋友在東坡田中飲酒。酒宴散後,蘇軾深夜孤身回到居處雪堂,結果吃了閉門羹。他便又到江邊獨酌起來,於是寫下了一首詞,可謂是道盡了人生在世的心酸,說進了中年男人的心坎裡。這首詞就是《臨江仙·夜歸臨皋》: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詞的上闋敘事,下闕抒情。
  • 蘇軾夜晚醉酒後寫下一首詞,說透中年男人的辛酸,成千古名篇
    蘇軾在這裡寫了很多好的作品,今天我們要說的,是蘇東坡醉酒後的作一首趣詞, 寫下了這首道盡中年男人辛酸。蘇軾跟朋友在東坡田中飲酒。酒宴散後,蘇軾深夜孤身回到居處雪堂,結果吃了閉門羹。只好獨自倚著藜杖傾聽江水奔流的吼聲。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
  • 《臨江仙》:蘇東坡就是這麼瀟灑,聽著打鼾聲也能快意人生
    我們不妨來看看他寫的這首《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首詞寫於神宗元豐五年,東坡被貶黃州的第三年,在一個深秋之夜,東坡與友人開懷暢飲,回到臨皋住所已經凌晨了,敲門沒有人回應,站在門外的蘇東坡聽到家童如雷的打鼾聲,知道自己進不了家門了。夜深秋涼,蘇東坡已經酒醒,他沒有發火,而是拄著手杖去江邊靜聽江流的聲音。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是一種怎樣的意境?畫面太美!
    培訓課上老師讓我用一句詩做一個結尾,我脫口而出的是「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而恰好昨晚愛人給我發來一條微信,說的也是它。還有一張我們一起去過的鼓浪嶼的配圖,一句小詩,很好的意境。初秋,願你灑脫自由,願你可以收穫一枚美麗的果實。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聊一聊「舟」的意象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首詞,為宋朝女詞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我們都知道,李清照與其丈夫趙明誠的婚姻生活雖然很幸福,但是時間卻太短。彼時,新婚不久後的李趙兩人匆匆分離,而李清照孤獨一人只能以詩詞來寄託自己的相思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