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聊一聊「舟」的意象

2020-12-21 留餘青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之間,2019年就要過完了,在這一年中,不知有多少人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不知有多少人第一次離開了家鄉,也不知有多少人找到了生活的意義......

時間如同流水一般,在不斷地流淌,而在流水之上,有著一葉扁舟,它承載的是我們的人生。

燧人以匏濟水,伏羲始乘桴,軒轅作舟楫,顓頊作蒿漿,帝嚳作柁櫓,堯作維牽,夏禹作舵,加以篷碇帆檣,伍員作樓。(物源)

「陸行乘車,水行乘舟」,舟誕生之初,只是作為一種出行的工具,是為便於人們水上出行。而隨著,舟在日常生活中的頻繁使用,舟開始進入到詩中,進入到詞中......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須我友」,舟成為了男女感情的一種載體;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舟成為遊子思鄉的寄託;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舟亦成為了自己一種釋放與自由。

在歷代文人的不斷吟誦中,舟有了自己的文學意象,即舟船意象,它蘊含了男女之間的感情,也蘊含了人們的漂泊離愁,同時,它又寄託了人們的自由與灑脫,而它所蘊含的何嘗不就是我們的人生。

我們的人生,有戀人之情、有戀鄉之心、有戀己之懷,因而,舟,其實承載了我們的人生。

戀人之情

兜兜轉轉,一年過去了,你是否還沒有另一半,回家的你又是否被安排了相親?

舟——男女感情的寄託者與傳遞者

舟作為一種水上交通工具,可以將因水阻隔的人們相聯起來,也可以將兩岸人們分割開來,這就如同男女情思,可連可斷。

因此,從《詩經》開始,便有許多與「舟」有關的戀情詩。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此詩為《國風·周南·漢廣》,講述的是一位青年樵夫鍾情為一位姑娘,但卻始終難遂心願,只能以詩歌來傾訴自己內心的愁緒。

在這首詩中,「方」即為「舫」,在《釋言》中:舫,舟也。詩中的男主人公雖然鍾情於姑娘,但是在他們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舟船也難以到達。

在詩中,舟承載了男主人公的感情,也表達了男女之間可戀而不可得的無奈。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首詞,為宋朝女詞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我們都知道,李清照與其丈夫趙明誠的婚姻生活雖然很幸福,但是時間卻太短。彼時,新婚不久後的李趙兩人匆匆分離,而李清照孤獨一人只能以詩詞來寄託自己的相思之情。

後世文人對此詞評價頗高,明代李廷機曾道:「此詞頗盡離別之情,語意超逸,令人醒目。」

彼時已是秋天時節,詞人獨自登上孤舟,仰望長空,排解相思之情。舟,承載了詞人的別離之思。

從《詩經》到唐詩,再到宋詞,舟承載了小兒女懵懂的愛情,也承載了夫妻之間的離別相思之情。

戀鄉之心

再有半個多月,就開始有許多人踏上回家的路途。

漂泊,在古代,是許多知識分子的宿命,在如今,更是許許多多人的宿命。漂泊在外的我們何嘗不像是漂泊在河流中的一葉孤舟。

因而,漂泊,是「扁舟」最基本的意象。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張若虛的一句詩道進了遊子的漂泊之苦與思鄉之情。

漂泊在外的遊子,或許是為了生計,或許是為了夢想、或許是為了擺脫,他們背井離鄉,他們羈旅漂泊,社會很大,社會很深;大江很大,大江也很深,在社會漂泊中的人們就如同在大江中遊蕩的扁舟,對於扁舟來說,最安全的地方便是港灣,而對於遊子來說,最溫暖的的地方便是家鄉。

中國古代的大部分詩人都曾寫過有關漂泊孤苦的詩句,而以扁舟訴孤苦的詩人尤以杜甫為首。

「平生江海心,宿昔具扁舟。」杜甫的一生,可以說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漂泊中度過的,其人生的終點也是在一條漂泊的破舟之上。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從杜甫的詩中,我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詩人一人漂泊在外的孤獨與愁苦。

但是,漂泊在外的杜甫卻有著自己的堅持,「 扁舟空老去,無補聖明朝」,他的堅持就是對國家的忠誠。

可見,漂泊在外的人們都有著自己的理由,有著自己的無奈,更有著自己的堅持......

這種漂泊是人生的「必需品」,曠達如李白,也會「疾風吹片帆 ,日暮千裡隔。別時酒猶在 ,已為異鄉客 」;堅持如高適,也會「東路方蕭條 ,楚歌復悲愁。暮帆使人感 ,去鳥兼離憂 」;灑脫如孟浩然,也會「移舟泊煙渚 ,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

孤舟猶如就是我們自己,而孤舟所駛向的便是我們的人生......

戀己之懷

一年的時間裡,你是否有過壓抑,又是否有過自由?

舟,借水而行,有順水之舟,又有逆水之舟,有逸者之舟,亦有狂者之舟。我們要講的第三種舟的意象便是「自由」。

那麼,自由是什麼?

「泛若不系之舟 ,虛而遨遊者也 」 ,自由是逍遙;

「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雲帆濟滄海 」,自由是樂觀;

「永憶江湖歸白髮 ,欲回天地入扁舟 」 ,自由是灑脫。

莊子的舟是自由的,李白的舟是自由的,李商隱的舟也是自由的......

現如今,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而在古時,詩人們的壓力也是很大的。

蘇軾,被貶黃州,鬱悶,壓抑隨之而來,但是,詩人與友人泛舟遊於赤壁之上,卻得以自由、舒暢。

「縱一韋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

詩人與友人乘著孤舟,在廣闊的水面上自由的飄蕩,沒有任何的束縛,完全的任性與放達。

「野渡無人舟自橫」,舟本身便是自由的,而人,本身也是自由的。

揚帆起航,駛向未來

舟的意象有很多,一葉扁舟,承載了我們的愛恨情仇,也承載了我們的悲歡離合,更是承載了我們的人生。

舟如人生,帶著我們從舊的一年駛入新的一年。

在舊的一年裡,我們或許有了愛人,或許離開了家鄉,又或許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我們有悲有喜,我們有愁有苦,這就是人生。

人生,就如同結繩記事一般,每一結就如同每一年,而每一年就是每一段人生。

舟在不斷地向前走,而我們的人生也在不斷地向前走,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舟是無盡思念的寄託,是瀟灑自由的承載,舟,帶領我們駛向新的一年。

相關焦點

  • 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餘生
    他說,長恨此身非我有;他說,何事長向別時圓;他說,十年生死兩茫茫;他也說,人間有味是清歡。是的,無論這個過程是如何地揮筆潑墨,但是掩卷時,墨跡已幹,曾經那顆熾熱的心,也歸於平靜。鮮衣怒馬和風煙俱淨,只隔了一剪光陰。
  • 讀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軾因烏臺詩案,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住在城南長江邊上的臨皋亭。後來,又在不遠處開墾了一片荒地,種上莊稼樹木,名之曰東坡,自號東坡居士,並在這裡築屋五間以作遊息之所,名「雪堂」。《臨江仙·夜歸臨皋》作於黃州之貶的第三年,描寫了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
  • 每天一首古詩詞|蘇軾: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宋·蘇軾《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這首詞寫於蘇軾黃州之貶的第三年,詩人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回臨皋住所的情景。夜間在東坡雪堂飲酒,醉了又醒,醒來再飲,歸家時仿佛已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聲如雷,反覆叫門也不應。
  • 蘇軾:生命中有一種淡然,是「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臨江仙》這首詞是蘇軾在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豐三年)所作,此時的詩人正因「烏臺詩案」而謫居黃州(今湖北黃岡)。詞的上闋敘事,著意渲染詩人醉態,下闋抒情,主要敘述其酒醒時的思想活動。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我們為什麼喜愛蘇東坡?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東坡基本上可以算是被流放到黃州的,所以,他初到黃州,就住在城南長江邊上的臨皋亭(是啊,住在亭子裡)。後來,因為生活原因,他被允許開荒自給,於是他就在不遠處開墾了一片荒地,並且發現了一口井,他就在這裡種上了莊稼樹木,他給這片地起名叫「東坡」,自己號「東坡居士」。
  • 文字控·清新復古·純色系壁紙: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文字控·清新復古·純色系壁紙: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平時大家都是非常喜歡收集各種各樣的壁紙的, 其中不僅僅有明星的,有風景的,更有很多平鋪的以及卡通的,但是還是會有很人都喜歡簡單大方的純色文字的壁紙!「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餘生」真的是非常的有感覺,畫面感也是非常的強的,加上面後的青色背景令人感覺十分的清新文藝。這個也是非常的古風的,相信很多喜歡古風的小姐姐都會留下的,上面這句詩給人的感覺也是非常的感嘆,用在手機桌面上每次打開都會重溫!
  • 《臨江仙·夜歸臨皋》蘇軾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譯文夜裡在東坡飲酒,醉而復醒,醒了又飲。回來的時候仿佛已經三更。家裡的童僕早已睡熟鼾聲如雷鳴。反覆敲門裡面全不回應,只好獨自倚著藜杖傾聽江水奔流的吼聲。長恨身在宦途,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麼時候能忘卻為功名利祿而奔競鑽營!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讀完這首詞,才明白蘇東坡活得有多通透
    殊不知最近很流行的一句古風文案也是出自蘇東坡的手筆,便是題中的那句「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而這其中又包含著怎樣的深意呢?讓我們走進蘇東坡這首驚豔了時光的詞作中一探究竟。臨江仙·夜歸臨皋(宋·蘇軾)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讀麥家《人生海海》
    耗費了幾天,看完最後一頁,我疲憊地趴在了桌子上,腦海裡反反覆覆地想著一句話,這句話徘徊遊走,仿佛在鳴響——上校這一生,走得鏗鏘,活得敞亮。上校是一個為人一身正氣的人,一開卷就寫了他在雪地裡「喀喀」的腳步聲,正如鐵器相撞,清晰乾脆還昂揚不屈,這無不是上校這個人的真實寫照。接下來就是上校這個人的概況了。
  •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是一種怎樣的意境?畫面太美!
    但是,又有什麼關係呢,哪一件可以談笑的事情背後,又沒有過一地雞毛。因為要參與一個課題匯報,我獲得了在山區裡封閉一周的機會,遠離鬧市的我每天用跑步喚醒自己。山區秋來早,夏日的暑氣已經消褪,清晨更顯清涼。山間氤氳著晨霧,空氣裡彌散著青草和泥土的味道。
  • 蘇詞:風靜縠紋平,江海寄餘生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注釋:縠(hu):有皺紋的紗。瑩瑩:指追求奔逐。用典:《莊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臨江仙·送錢穆父》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就是一座旅店,我們亦是匆匆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