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共生,綠色發展!我州這張成績單很亮眼

2021-01-09 澎湃新聞
和諧共生,綠色發展!我州這張成績單很亮眼

2021-01-08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十三五」以來

紅河州林草工作開拓創新

一串串增長的數字

記錄著紅河林草前進的足跡

一個個創新的決策

推動著綠色發展的不斷跨越

一項項工程的實施

讓紅河大地變得更加秀美

……

生態紅河(圖片來自紅河日報資料庫)

保護優先護綠

「十三五」以來,紅河州建立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相配套的林業法規體系,全州林業部門切實加強林業行政執法,全州各級森林公安機關和林草執法部門相繼開展了「綠衛行動」「綠劍行動」「打擊破壞野生動物資源」「打擊毀林種植三七」等專項整治行動,對亂砍濫伐、亂徵濫佔、亂採濫挖、亂捕濫獵等破壞森林資源的「四亂」行為做到「露頭就打」。從2018年起,在全州開展森林督查工作,實行監測、核查、執法「三個全覆蓋」,森林資源違法圖斑行政案件查處、刑事案件移送、林地收回、植被恢復「四個到位」。

白雲山林區風光(王建昆 攝)

沿邊森林生態安全屏障——黃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圖片由綠春宣傳部提供)

綠春哈尼神山•阿倮歐濱森林公園 (張文湧 攝)

箇舊市戈賈森林公園(王建昆 攝)

5年來,紅河州累計辦理行政、治安、刑事案件10989件,挽回直接經濟損失4902.8萬元。林地收回5286公頃、植被恢復5054公頃。全州連續26年無重特大森林火災發生,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連年來一直穩定在4‰以內,1839.66萬畝天然林得到有效管護。

多元投入增綠

「十三五」以來,紅河州共籌集108.83億元國土綠化和退耕還林資金,通過實施封山育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退化草原修復、溼地保護修復、石漠化綜合治理、國家儲備林建設等一系列林草生態建設工程,以通道面山綠化三年行動計劃為重點,以點帶面推進國土山川補綠增綠工程。

屏邊大圍山國家公園,特色各異的森林生態系統成為最好的綠色屏障(張洪科 攝)

州內許多主要交通幹道兩側綠意盎然,成為一道道綠色屏障(胡彥輝 攝)

個舊戈賈森林公園(潘泉 攝)

紅河州近5年投資108.83億元,實施營造林完成448.94萬畝國土綠化和退耕還林,實施城市和通道面山綠化及提質增效78.46萬畝。自2016年開始,在全州13縣(市)城市規劃區或城市周邊啟動建設了15個森林公園和溼地公園,累計完成投資近50億元,新建公園面積9.08萬畝。到2020年底,全州森林覆蓋率達57.22%,較「十二五」末期提高9.95個百分點。

發展優化用綠

紅河州近年把森林康養和森林旅遊、特色經濟林、珍稀用材林、林下經濟、國家戰略儲備林建設等作為發展重點,以林權制度改革驅動林草產業化發展,推進「三權」分置。5年來,全州林權(林木權)抵押面積59.32萬畝,圍繞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戰略,全力推進獨具紅河特色的林業產業發展。

彌勒太平湖森林小鎮 劉暢 攝

彌勒太平湖森林小鎮(圖片來自紅河文旅)

大力發展森林旅遊產業,建設了石屏龍韻養生谷 (圖片來自石屏旅遊、文旅頭條)

石屏縣龍韻養生谷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圖片來自紅河日報資料庫)

「十三五」以來,紅河森林康養和森林旅遊產業邁入發展快車道,全州累計完成投資20.25億元,開發建設了龍韻養生谷、太平湖森林小鎮等獨具代表性和特色的森林康養基地,年森林旅遊人數1700萬人次以上,實現森林旅遊收入33.9億元,直接帶動其他產業產值3.71億元。

爭取政策扶貧

「十三五」以來,紅河州林草局充分發揮行業特點和優勢,投入貧困地區林草項目資金22.3億元,堅持生態補償脫貧與特色產業脫貧並重,精準脫貧和鞏固脫貧成果統籌,助推脫貧和綠化國土並行,實現了生態保護與脫貧攻堅的雙贏。

開遠市石漠化治理前後對比

紅河縣紅河谷昔日的荒山禿嶺,如今生機盎然(圖片來自紅河日報資料庫)

5年來,全州共安排1220多萬畝生態公益林管護任務,覆蓋全州527個貧困村,並按時足額將補償資金兌現到戶。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110萬餘畝,惠及貧困戶4.49萬戶17.31萬人,資金額度1.37億元。實施退耕還草28.83萬畝,惠及貧困戶3452戶1.38萬人,資金額度1億元,安排中央造林補貼12.5萬畝2250萬元,覆蓋全州52%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加大生態補償,帶動全州20萬人實現脫貧。在退耕還林區域大力發展林藥、林菌、林牧、林果、林旅、生態農家樂等生態產業,推進林業立體複合經營。到2019年底,全州林草產業規模化基地面積達1500餘萬畝,林草總產值達208.81億元,實現農民人均擁有5畝以上特色林,農民人均林業收入3500元。

蒙自市西北勒鄉石頭縫裡刨窮根

春桃種植不僅讓瀘西縣向陽鄉歹魯村荒山綠起來,還增加了農戶收入

金平黃牛克村發展林下砂仁種植,帶動群眾致富(圖片來自紅河日報資料庫)

全州選聘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崗位11504個,共投入補助資金9483萬元,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月增收600多元,生態就業扶貧使全州4.68萬人脫貧出列。紅河州林草局在定點扶貧綠春縣平河鎮略馬、東哈、車裡3個村委會,抽調30名駐村隊員長期駐村蹲點,72名幹部職工掛鈎幫扶貧困戶348戶1392人。5年累計投入幫扶資金5178萬元,定點掛鈎幫扶的3個村委會目前已全部達到「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

綠水青山的守護者(圖片由州林草局提供)

護林員巡山護林(胡彥輝 攝)

我州「十四五」發展藍圖怎樣繪製?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你的意見將會被匯總整理提供給

我州「十四五」規劃編制單位參考

我們需要你的「聲音」和「支持」

點擊下方圖片直接進入欄目

選擇相關關鍵詞即可獻策

↓↓↓


來源: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中國綠色時報

原標題:《和諧共生,綠色發展!我州這張成績單很亮眼》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
    新華社發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就要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本刊採訪了四位專家學者,請他們從不同角度暢談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學習體會。
  • 保護溼地生態、推進綠色發展,開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局面
    原標題:12月7日天津舉行「保護溼地生態、推進綠色發展,開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局面」新聞發布會  12月7日,天津舉行「保護溼地生態、推進綠色發展,開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局面」新聞發布會,請寧河區副區長陸盈,寧河區農業農村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王進,七裏海溼地自然保護區管委會黨組書記、主任陳力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以下簡稱《建議》)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從理論和實踐層面闡明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現代化的內涵與外延。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基於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理念,強調人類必須下決心拋棄工業文明以來形成的輕視自然、支配自然、破壞自然的觀念,轉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 正確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其中的重要一環,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如何正確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關係到我國能否順利實現「十四五」時期及2035年遠景目標。  (一)人與自然的關係  人與自然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
  • 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的放矢)
    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的放矢)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張月昕  2020-12-22 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就其要義來講
  • 「稻鄉漁歌」, 人城產的和諧共生
    「稻鄉漁歌」, 人城產的和諧共生 2021-01-13 10: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和合共生 和諧發展
    建校以來,學校始終以「責任第一、不斷創新」為核心辦學理念,踐行「勤勉、創新、務實、致遠」的校訓,努力培養具有「行為文明、志向遠大、意志堅強、民主獨立、博學多才」等人格特徵的、符合時代發展所需的優秀人才。近年來,在「責任」與「創新」並重的理念之下,青浦一中把培育師生「生態素養」作為自己辦學特色的選擇,把尊重規律、和諧統一、勇於擔當、善於發現作為教與學的信條。
  • 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1 珍愛美麗地球 強化履職擔當「自然資源部將『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今年世界地球日主題,寓意深遠。這裡面至少包含兩層意思:面對大自然、面對地球,我們應該做什麼,就是要珍愛地球;應該怎麼做,就是要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陳建軍開門見山,解讀了今年地球日主題的基本要義。
  • ...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 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的放...
    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日益增長,期盼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民法典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民法典第九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一總括性規定,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的一項基本原則,為將綠色原則體現在民法典各分編中提供了依據。
  • 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的放矢)_國內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日益增長,期盼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民法典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決不能再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只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鍥而不捨,久久為功,就一定能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一年來,在大江南北考察調研時,在國內國際重要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保護生態環境、推進高質量發展念茲在茲,統籌全局,擘畫長遠。  歲末回眸,綠色發展成績單亮眼:11月份國民經濟繼續保持恢復態勢,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 綠色:勾勒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畫」
    據統計,2016年春節期間,北京的煙花爆竹銷售量同比下降幅度約20%—30%,而這已經是連續第五年的下降。「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詩句裡的美景人人嚮往。但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在逐漸擺脫貧困的同時,資源約束、環境汙染、生態退化的問題也越來越嚴峻,甚至已經成為了政府和群眾的心頭大患,成了突出的民生問題。
  • 促消費「成績單」亮眼 花式消費券「曝光率」高
    截至12月4日,累計發放政企消費券3900萬張,財政補貼金額累計達8.29億元,實現銷售額120.62億元,拉動槓桿14.5倍。亮眼數據的背後離不開消費者的「助攻」。在北京市工作的劉女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她今年以來除了上班,多數時間都是宅在家,直到北京市消費券的發放才「重燃」消費的熱情,去京東App上領取消費券更是成為她每周「必修課」。
  • 和諧發展!九江以「綠色製造」助推傳統製造業悄然蛻變
    工業園區內鬱鬱蔥蔥,現代化的廠房之間是一處處園林景觀帶,企業從生產工藝、原料、燃料選用等方面最大限度降低資源能源消耗、減少汙染物產生和排放,通過建立循環型工業體系,探索出了一條「變廢為寶」的新路徑……近年來,我市積極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生態與工業和諧發展,深入推進工業企業向低耗化
  • 重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資料圖片)特約攝影 秦廷富\視覺重慶重慶市委五屆九次全會強調,要著力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進一步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加大汙染防治力度,大力推進綠色轉型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 2020高考主題作文:生態文明、綠色發展
    要知道,萬物相依相存、共生共榮,人類也是其中一員,保護海洋就是保護自己。  03北京世園會堪稱一個樣本。它讓世界看到了一個美麗的中國,一個努力的中國。在保護生態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向世界傳播綠色發展理念方面,中國努力而為、腳踏實地。細細品味,不難發現,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由點及線、點線成面,正在繪就一幅美麗中國畫卷。
  • 建言「十四五」|如何落筆綠色發展,他們提出這些建議!
    記者:《建議》提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對此您如何理解?侯佳儒:《建議》提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解決環境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反映了當代社會經濟社會轉型的本質,為當代世界解決環境問題這一時代性問題,提供了中國思路和中國方案。
  • 《人民日報》關注中國綠色發展,滇池治理成鮮活樣本
    《人民日報》關注中國綠色發展,滇池治理成鮮活樣本 2020-12-20 10: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每日一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
    他強調,要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打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樣板,構築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繪就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建議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 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堅持綠色發展、綠色供給,堅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場發展觀的深刻革命,體現了生態文明的基本理念,指明了實現美麗中國的主要路徑,順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待。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一綠色發展目標任務為我們轉變思路、轉化思想,保持定力、選對路徑,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斷進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指導方向和根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