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
中醫上說肺居胸中,五臟唯肺最高,故稱「華蓋」。上連氣管,喉為門廣]戶,開竅於鼻,為氣體出入的通道。肺葉嬌嫩,不耐寒熱,易受邪侵,故稱「嬌髒」。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氣,司呼吸,通調水道。其性宜宣宜降。肺主治節,外合皮毛,能宣五穀味而燻膚、充身、澤毛。肺又為水之上源,通調水道而下輸膀胱。
【髒象與病能】
1.肺主氣:肺的主氣功能,含義有二:生呼吸之氣,指肺臟吸入自然界的清氣,出體內的濁氣,通過肺的宣發和肅降功能,以進行氣體內外的交換。二是主一身之氣,指吸入的清氣與飲食所產生的谷氣相結合,成為宗氣,通過百脈灌溉周身,以供養全身臟腑肢體功能活動的需要。上述兩種功能是相互密切聯繫的。由於肺臟不斷地呼出濁氣吸入清氣,促進了氣的生成,調節了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從而保證了體內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咽喉是肺氣出入的門戶,為肺的經脈所絡屬,語言發音,要依靠肺氣的鼓動。若肺臟有病,就會出現咳嗽、哮喘、短氣、語音低怯、失音以及咽喉不利等症。
2.通調水道:通,即疏通;調,即調節;水道,指水液運行和排洩的道路。肺的宣發和肅降的功能,對體內水液輸布、運行和排洩,起著疏通和調節的作用。肺氣的肅降,不僅促使體內氣體的交換,而且能將水液不斷地向下輸送,經過腎與膀胱的氣化作用,其中一部分水液成為尿液排洩於體外,所以說,肺為「水之上源」。肺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如肺通調水道的功能發生異常,水液就會驟,泛溢肌膚、全身而為水腫;或生痰、成飲導致小便不利等病變。
3.主治節:《素問·靈蘭秘典論》雲:「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治節,即治理和調節全身的氣機,使其正常進行呼吸升降出入,並輔助心臟推動與調節血液的運行。若肺病,則肺氣不利,治節失常,氣病及血,血脈不利,可見咳,咯血、紫紺等症。
4.開竅於鼻:外合皮毛:鼻與喉相通,內連於肺,兩者都是呼吸的門戶,故有「鼻為肺之跨」「喉為肺之門戶」之說。在一般情況下,肺氣和,則呼吸利,嗅覺靈敏,聲音能彰。《靈樞·脈度》雲:「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如外邪襲肺,肺氣不能宣發,則鼻竅不利,鼻塞流涕,喉癢噴嚏,語聲重濁,或嗅覺異常等。
肺系疾病
肺主氣,司呼吸,開竅於鼻,外合皮毛。肺為嬌髒,不耐寒熱,故風寒燥火等六淫外邪由口鼻,皮毛而入者。首先犯肺。同時因肺居胸中,其位最高。覆蓋諸髒之上。其氣貫百脈而通各髒。故內傷諸因,除肺臟自病外。各髒有病亦可能影響到肺。因為其發病原因有外感內傷兩個方面。
主要病理:肺氣宣降失常①實證:痰邪阻肺,肺失宣肅,升降不利 ②虛證:肺臟氣陰不足,肺不主氣而升降無權。
感冒:六淫外侵,肺衛受邪則為感冒。
咳嗽:內外受邪幹肺,肺氣上逆則咳嗽。
肺癆:瘵蟲蝕肺則病癆。
哮喘:痰邪阻肺,肺失宣降則為哮喘。
肺癰:肺葉生瘡則成癰。
肺脹:久病傷肺,肺氣不能斂降則肺脹。 根據以上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點,將感冒,咳嗽,哮病,喘證,肺癆,肺癰,肺脹歸屬於肺系疾病。
此外,肺有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功能,與大腸互為表裡,可助心主治節。脾為金母,肝肺升降相同,金水相生,故其為病可涉及心脾肝腎膀胱,大腸等臟腑。
肺氣不降:通調水道之功能失常,可導致水液瀦留而發生水腫,小便不利等病症。
肺氣失調:不能治理調節心血的運行,可導致心血瘀阻而發生胸悶,胸痛,咯血。
肺氣鬱滯:影響及大腸的傳導功能,又可出現便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