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五臟之「肺——相傅之官」

2021-02-07 遵義經方研究所


中醫上說肺居胸中,五臟唯肺最高,故稱「華蓋」。上連氣管,喉為門廣]戶,開竅於鼻,為氣體出入的通道。肺葉嬌嫩,不耐寒熱,易受邪侵,故稱「嬌髒」。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氣,司呼吸,通調水道。其性宜宣宜降。肺主治節,外合皮毛,能宣五穀味而燻膚、充身、澤毛。肺又為水之上源,通調水道而下輸膀胱。

【髒象與病能】

1.肺主氣:肺的主氣功能,含義有二:生呼吸之氣,指肺臟吸入自然界的清氣,出體內的濁氣,通過肺的宣發和肅降功能,以進行氣體內外的交換。二是主一身之氣,指吸入的清氣與飲食所產生的谷氣相結合,成為宗氣,通過百脈灌溉周身,以供養全身臟腑肢體功能活動的需要。上述兩種功能是相互密切聯繫的。由於肺臟不斷地呼出濁氣吸入清氣,促進了氣的生成,調節了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從而保證了體內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咽喉是肺氣出入的門戶,為肺的經脈所絡屬,語言發音,要依靠肺氣的鼓動。若肺臟有病,就會出現咳嗽、哮喘、短氣、語音低怯、失音以及咽喉不利等症。

2.通調水道:通,即疏通;調,即調節;水道,指水液運行和排洩的道路。肺的宣發和肅降的功能,對體內水液輸布、運行和排洩,起著疏通和調節的作用。肺氣的肅降,不僅促使體內氣體的交換,而且能將水液不斷地向下輸送,經過腎與膀胱的氣化作用,其中一部分水液成為尿液排洩於體外,所以說,肺為「水之上源」。肺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如肺通調水道的功能發生異常,水液就會驟,泛溢肌膚、全身而為水腫;或生痰、成飲導致小便不利等病變。

3.主治節:《素問·靈蘭秘典論》雲:「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治節,即治理和調節全身的氣機,使其正常進行呼吸升降出入,並輔助心臟推動與調節血液的運行。若肺病,則肺氣不利,治節失常,氣病及血,血脈不利,可見咳,咯血、紫紺等症。

4.開竅於鼻外合皮毛:鼻與喉相通,內連於肺,兩者都是呼吸的門戶,故有「鼻為肺之跨」「喉為肺之門戶」之說。在一般情況下,肺氣和,則呼吸利,嗅覺靈敏,聲音能彰。《靈樞·脈度》雲:「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如外邪襲肺,肺氣不能宣發,則鼻竅不利,鼻塞流涕,喉癢噴嚏,語聲重濁,或嗅覺異常等。

肺系疾病

肺主氣,司呼吸,開竅於鼻,外合皮毛。肺為嬌髒,不耐寒熱,故風寒燥火等六淫外邪由口鼻,皮毛而入者。首先犯肺。同時因肺居胸中,其位最高。覆蓋諸髒之上。其氣貫百脈而通各髒。故內傷諸因,除肺臟自病外。各髒有病亦可能影響到肺。因為其發病原因有外感內傷兩個方面。

 主要病理:肺氣宣降失常①實證:痰邪阻肺,肺失宣肅,升降不利  ②虛證:肺臟氣陰不足,肺不主氣而升降無權。

感冒:六淫外侵,肺衛受邪則為感冒。

咳嗽:內外受邪幹肺,肺氣上逆則咳嗽。

肺癆:瘵蟲蝕肺則病癆。

哮喘:痰邪阻肺,肺失宣降則為哮喘。

肺癰:肺葉生瘡則成癰。

肺脹:久病傷肺,肺氣不能斂降則肺脹。                                    根據以上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點,將感冒,咳嗽,哮病,喘證,肺癆,肺癰,肺脹歸屬於肺系疾病。

     此外,肺有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功能,與大腸互為表裡,可助心主治節。脾為金母,肝肺升降相同,金水相生,故其為病可涉及心脾肝腎膀胱,大腸等臟腑。

 肺氣不降:通調水道之功能失常,可導致水液瀦留而發生水腫,小便不利等病症。                          

 肺氣失調:不能治理調節心血的運行,可導致心血瘀阻而發生胸悶,胸痛,咯血。                          

肺氣鬱滯:影響及大腸的傳導功能,又可出現便秘等。

相關焦點

  • 中醫:五味入五臟
    常聽中醫,增長健康 (61)《黃帝內經》肺主相傅之官 五味入五臟,在日常生活中,口味常常預示著我們身體的需要,我們的身體往往是我們最好的健康引導者。當你自己特別想吃這個東西,特別想吃那個的時候,中醫的原則是想吃的東西就可以吃。
  • 中醫五臟之肺:相傅之官
    肺位於胸腔,左右各有一分葉,各葉又可分為若干肺段。肺上連咽喉,開竅為鼻。在諸臟腑中,肺的解剖位置最高,《素問·病能論》有「肺者,髒之蓋也」之說,故稱肺為「華蓋」。華蓋原指古代帝王所乘車子的傘形遮蔽物,在此引申為肺的位置最高,居於諸臟腑之首。
  • 『中醫之美』相傅之官---肺
    肺位於胸腔,與心相鄰。上期我們提到心為君主之官,肺臟「位高近君」,故被古人比作「宰相」,稱「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形象地道出了肺在五臟中所處的地位與功能特點,即一身上下內外由肺來調節。這怎麼理解呢?古人認為「心主血」、「肺主氣」,氣血是維持人體生命的最基本物質。
  • 【每周一理】五臟六腑之肺: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肺為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肺主呼吸之氣是指肺通過呼吸運動,吸入自然界的清氣,呼出體內的濁氣,實現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功能。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天氣通於肺」的記載。明代張景嶽《類經圖翼》中記載華佗對肺的描敘時說「肺葉白瑩,謂之華蓋,以覆諸髒,虛如蜂窠。下無透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濁之運化,為人身之橐簦」。
  • 中醫五臟之脾:倉廩之官
    某次身體不舒服去看中醫,老人家緩緩把完脈,第一句話就是說脾胃不好!啥,脾胃咋不好了,我很能吃的啊……年幼時欠的帳遲早是要還的……自從知道,如今賴皮的眼袋,日漸肥胖的身材,老是不守規矩的大姨媽……都是因為冷淡了脾而得到的懲罰,當初借十個膽子也不該傷了脾。如今,你不得不用甜言蜜語哄它開心,脾畢竟是大小姐脾氣,依舊在考驗著心。
  • 中醫淺談五臟五行……
    4、辛入肺:中醫認為辛味食物有發汗、理氣之功效。人們常吃的蔥、姜、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味為主的食物,這些食物既能保護血管,有可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的作用,經常食用,可預防風寒感冒,但患有痔瘡便秘、腎經衰弱者不可食用。5、鹹入腎:鹹為五味之冠,百吃不厭。中醫認為鹹味食物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保持正常代謝的功效。鹹味有洩下、軟堅、散結和補益陰血等作用。
  • 北京月林堂中醫知識——髒象(五臟-肺)
    與大腸、皮、毛、鼻等構成肺系統。在五行屬金,為陽中之陰髒。主氣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調水道。在五臟六腑中,位居最高,為五臟之長。肺與四時之秋相應。肺的解剖形態 1.肺的解剖位置:肺位於胸腔,左右各一,在膈膜之上,上連氣道,喉為門戶,覆蓋著其他臟腑,是五臟六腑中位置最高者,故稱「華蓋」,為五臟之長。
  • 心是君主、肝是將軍、肺是宰相……五臟都有「官職」
    在中醫裡,心、肝、脾、肺、腎這五臟不僅僅是身體器官,更是人體養生的最終落腳點。五臟器官,是「官」,角色分工不同,分述如下:一、心:君主之官心是帝王、君主,是拿主意的,中醫講心不講腦,大腦只是人體的CPU處理器,心臟才是號令全身「主心骨」,所以心是君主之官。
  • 心對舌,肝對目,脾對口,肺對鼻,腎對耳,養五臟,做好這4補!
    在中醫的理論中,人的五官是人體五臟的反射區,在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言: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肺開竅於鼻、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意思就是說,五官的變化可以反映人體內五臟的健康情況。心對舌,肝對目,脾對口,肺對鼻,腎對耳,養五臟,方為健康!
  • 『中醫之美』受盛&傳導之官---小腸&大腸
    中醫眼中的大小腸功能,雖然不像現代醫學描述的那樣十分詳細,但總體上的認識非常相似,當然也有一些特別之處。二千年前的古代醫家就說:「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即認為小腸盛納由胃熟腐後的飲食物,在小腸的作用下,將食物轉化成「精微」與「糟粕」兩大類。
  • 中醫經絡之:肺與大腸相表裡
    《內經》中說「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也就是說,肺相當於一個王朝的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宰相的職責是什麼呢?他了解百官、協調百官,事無巨細都要管。肺是人體內的宰相,它必須了解五臟六腑的情況,所以《內經》裡有「肺朝百脈」一說。大家一定很奇怪,為什麼中醫幾個指頭在左右手腕上一摸,就能知道五臟六腑的情況?就是因為人體內有這個肺經。皇帝要知道國家的情況,怎麼辦?他首先要問宰相。
  • 中醫:《黃帝內經》,脾胃者,倉稟之官
    (183)《黃帝內經》肺與大腸相表裡
  • 五臟之肺:主氣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調水道!
    與大腸、皮、毛、鼻等構成肺系統。在五行屬金,為陽中之陰髒。主氣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調水道。在五臟六腑中,位居最高,為五臟之長。肺與四時之秋相應。(一)肺的解剖形態1.肺的解剖位置:肺位於胸腔,左右各一,在膈膜之上,上連氣道,喉為門戶,覆蓋著其他臟腑,是五臟六腑中位置最高者,故稱「華蓋」,為五臟之長。
  • 脾胃倉廩之官,後天之本
    內經說脾胃是人體的倉廩之官。倉是米倉。廩是穀倉。掌管糧食的官職。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他有多重要。
  • 面診之寫在臉上的五臟疾病
    我們的五臟在面部都能找到對應的五官,每一個五官的顏色、形狀等外在形態都都對應我們的五臟情況。今天,我們就一同來了解臉部的五官是怎麼反映我們身體疾病的?以及疾病通過什麼樣的顏色或形狀在五官上表達。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說的五官分別是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和眉毛,而我們看疾病,也可以從這些地方看出,只是要多看一眼舌頭。
  • 「肺」常重要--帶你認識這位「相傅之官」
    自新冠肺炎暴發以來,「肺」一定是大家最常聽到的一個字。提起肺,大家都知道它與呼吸有關,但中醫認為肺為「相傅之官」,其地位如同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協助皇帝處理國家各種事務,起到治理調節的作用,而遠不止呼吸這一功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肺的重要性。
  • 中醫推拿重中之重五行平衡法!
    它將人體的內臟分別歸屬於五個系統,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以五行相生相剋說明五臟之間的聯繫和制約所達成的平衡關係。 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看看這中醫中關於五臟最精華的知識——心在人體五臟中的地位就是棋盤中的老帥,因此《黃帝內經》稱心為「君主之官」,掌管一身的氣血運行。  中醫說心藏神,心的氣血充盈,神得以涵養,那麼人就頭腦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反之,如果人記憶力下降,睡眠淺而多夢,那就表明心氣、心血不夠用了,要趕快補充。  中醫認為,大喜傷心。
  • 中醫情志病與五臟的關係
    明·張介賓《類經·情志九氣》云:「世有所謂七情者,即本經之五志」,情志並稱,首提「情志」病名。精神活動是以五臟精氣為物質基礎的功能活動。當五臟發生虛實盛衰變化,往往對外界刺激極為敏感,會直接影響到人的情志活動,產生相應的變化。如:肺氣虛時,易產生悲傷情緒;肝陽之氣上亢時,易情緒激動而易發怒。
  • 中醫厥陰肝系統與西醫解剖學肝臟的區別之二
    而我們的傳統文化,則以「形而上和形而下」來區分這個世界,所謂「形而上謂之道(或神),形而下謂之器」。器是有形質的東西,是「可見」的東西;而精神一類的東西是「看不見的」,按照傳統文化對世界的劃分,就應該歸屬於「形而上」,即歸屬於「道」或者「神」的範疇。中醫是道器合一的學問,強調形神合一,形氣合一,強調形與神俱。
  • 相傅之官------肺
    至於重量問題,《難經》記載心肺重量之間的比例與現代解剖學講的心和肺之間的比例,也十分相似,說明古人對肺確有較深刻的了解。(2)肺的生理和病理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相傅」,傅同輔,有輔佐、協助的意思,是和心為君主之官的君主相對而言的,意即肺對心臟有協助作用。所謂「治節」,就是「治理」、「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