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五臟之肺:相傅之官

2021-02-12 杭州保譽堂中醫診所

  肺位於胸腔,左右各有一分葉,各葉又可分為若干肺段。肺上連咽喉,開竅為鼻。在諸臟腑中,肺的解剖位置最高,《素問·病能論》有「肺者,髒之蓋也」之說,故稱肺為「華蓋」。華蓋原指古代帝王所乘車子的傘形遮蔽物,在此引申為肺的位置最高,居於諸臟腑之首。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氣、司呼吸,主宜發肅降,通調水道,朝百脈,主治節,在志為憂(悲),在液為涕,輸精於皮毛,主一身之衛表。肺的經脈下絡大腸,與大腸相為表裡。肺居胸中,在五行屬金,為陽中之陰,通於秋氣。

  肺葉白瑩嬌嫩,不耐寒熱。肺司呼吸而外合皮毛,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通,易被邪侵,故又稱「嬌髒」。因肺能協助「君主之官」的心調節氣血運行,故稱「相傅之官」。

  髒象學說所闡述的肺的功能,不僅指呼吸系統方面,而且與水液的代謝調節、氣血的運行以及皮膚和腠理的防禦功能等有關。因此,在臨床上,呼吸系統的疾病大多從肺論冶;一部分水液代謝、血液循環方面的疾病,外感表證和某些皮膚病,也可採用治肺的方法治療。

(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與特性

1、肺主氣,司呼吸

  肺主氣,與呼吸功能有關,即肺主呼吸之氣。即人的肺結構像蜂巢一樣有許多空隙,在肺氣的作用下,呼吸時就像拉動風箱一樣,一呼一吸,吸入清氣,呼出濁氣,保證了體內外氣體交換,並涉及人體之氣生成,血液運行,津液輸布代謝等。通過肺的呼吸功能,從自然界吸入清氣,又把體內的濁氣排出體外,從而保證了新陳代謝的順利進行。所以,為了保證肺主氣司呼吸功能正常,要使肺本身的生理功能正常,還要保持氣管、支氣管,咽喉等氣體進出體內外的氣道通暢,這也是維持呼吸正常的重要條件。

  肺主一身之氣,是指肺有主持、調節全身各臟腑經絡之氣的作用。肺主一身之氣這一功能又取決於肺司呼吸的功能及肺氣宣發肅降運動。肺氣宣降正常,則呼吸均勻協調;吸清呼濁,是人體之氣生成和運動調暢的根本條件。

  肺主一身之氣,特別體現在宗氣的生成方面。宗氣是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氣與肺從自然界吸人的清氣相結合,積於胸中而成,宗氣能夠貫通氣血,完成氣體與血液的交換。因此,肺的呼吸功能正常與否,直接影響到宗氣的生成。而宗氣通過心脈布散到全身也要靠肺氣的協助。所以肺主持一身之氣,是通過宗氣的生成與布散來完成的。另外,肺主一身之氣還體現在對全身的氣機具有調節作用。實際上,肺的一呼一吸運動,就是全身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

  肺主氣的功能正常,氣道通暢,呼吸就會正常自如。若肺有了病變,不但影響到呼吸運動,而且也會影響到一身之氣的生理功能。例如,肺氣不足,則呼吸微弱,氣短不能接續,語音低微。若肺氣壅塞,則呼吸急促、胸悶、咳嗽、喘息。此外,如果影響到宗氣的生成和布散,失去對其他臟腑器官的調節作用,則會出現全身性的氣虛表現,如疲倦、乏力、氣短、自汗等。若肺一旦喪失呼吸功能,則清氣不能吸入,濁氣不能排出,宗氣不能生成,人的生命也隨之告終。正如陳修園《醫學實在易》所說:「凡臟腑經絡之氣,皆肺氣之所宣。」

2、肺主行水,通調水道

  肺主「通調水道」,出自《黃帝內經》對津液生成輸布過程的論述。《素問·經脈別論》日:「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肺主通調水道,即指疏通調暢機體水液運行的通道。肺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稱為「肺主行水」「通調水道」。而完成此功能主要依賴肺的宣發和肅降功能,對體內水液的輸布、運行和排洩起疏通和調節的作用。

  肺主宣發,指肺氣可將水谷精微和津液宣散於周身,特別是使布散到體表的津液,通過汗孔,以汗的方式排洩於體外。排洩汗液,是人體水液代謝的一部分。每天每人通過汗液可排出400 ml左右的水分。所以,在正常情況下,肺的宣發功能正常,則汗液的排洩適度,起到了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在病態情況下,肺的宣發功能失常,就會引起無汗、水腫、小便不利等病變。

  肺「通調水道」,不僅是依靠肺氣的宣發,將水谷精微宣布全身,調控腠理開合,調節汗液的排洩。還要使肺氣肅降,使體內水液運行、排洩的永道維持通暢、流通無阻,是維持水液代謝平衡的重要條件。另外,肺氣肅降,不但將吸入之清氣下納於腎,而且也將體內的水液不斷地向下輸送,經腎與膀胱的氣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體外。因肺氣能促進和調節水液代謝,所以有「肺主行水」和「肺為水之上源」之說。如果肺病,通調水道功能減退,就可發生水液停聚而生痰、成飲,甚則水泛為腫。對此,臨床上多採用宣降肺氣,疏通水道以利水的方法治療。

3、肺朝百脈,主治節

  肺朝百脈,指全身血液均通過全身的血脈而聚會於肺,再經過肺的呼吸功能進行氣體交換,然後再通過百脈輸布到全身。肺與周身百脈和血液有密切關係。此作用後世稱為「助心行血」。肺主一身之氣,調節全身之氣機,而血液的正常運行,亦賴於肺的敷布和調節,故有「血非氣不運」之說。

  「肺主治節」的由來見《素問》:「肺者,相傅之官,冶節出焉。」這是形象地將肺的生理功能此喻為輔助一國之君主的宰相,而總理內政外務一樣,肺協助心君,治理、調節全身的生理功能。肺的治節作用,一是治理、調節肺的呼吸功能;二是治理、調節肺的節律性呼吸運動,使全身氣機升降運動協調,使臟腑功能活動有節;三是輔佐心臟,推動和調節血液的運行,完成血與氣的交換;四是通過肺的宣發與肅降,治理和調節津液的輸布、運行與排洩。因此,肺的治節功能,實際上代表著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若肺主冶節的功能失常,則影響到宗氣的生成與布散,又因肺氣虛衰,影響到血液的正常運行;既可影響到津液的調節與排洩,又可影響到氣機的升降運動。

4、肺主宣發與肅降

  肺臟具有宣發與肅降兩種相互協調的生理功能。由於肺居於諸臟腑的最高位置,為華蓋,起到的作用,就像「花灑」一樣,將衛氣、氣血、津液等從上到下、由表及裡布散、宣發開來。

  宣發即有宣通、發散之意。肺主宣發,即肺臟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布散的生理功能。

  這種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通過肺的氣化,不斷將體內的濁氣排出體外;二是使氣血、津液輸布至全身,發揮氣血、津液滋養、濡潤所有臟腑器官的作用;三是宣發衛氣,調節腠理的開合,將代謝後的津液化為汗液,通過汗孔排出體外。在病理的情況下,稱為肺失宣散,可出現咳嗽、吐痰、喘促、胸悶、呼吸困難、呼氣不利以及鼻塞、噴嚏和無汗等症狀。

  肅降即有清肅和下降之意。清肅又包含有肅清的意思,即具有使肺內的毒邪與異物肅清、排出的作用。肺葉白瑩嬌嫩,為嬌髒,屬清虛之器官,肺內不容異物,也不能容有任何水溼痰濁停留。通過肺的清肅功能,使肺臟具有機體自衛功能。而下降是指肺氣有向下、通降的生理作用。

  肺主肅降作用也表現在以下的三個方面:一是通過肺主氣、司呼吸的功能,吸入自然界清氣;二是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和脾轉輸來的水谷精微下行布散;三是肺葉白瑩嬌嫩,為嬌髒,屬清虛之器官,肺內不容異物,肺的肅降作用將肺和呼吸道內的異物、毒邪、水溼痰濁肅清排出,以保持呼吸道的潔淨。若肺的肅降功能失職,稱為「肺失肅降」。則可出現呼吸短促或表淺、胸悶、咳喘、咳痰、咯血等病變。

  肺的生理功能正常,依靠肺氣的宜發和肅降功能相輔相成,在生理情況下,宣降正常,兩者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制約,使呼吸保持平穩,肺氣升降出入通暢,呼吸調勻。在病理情況下,宜降失常,相互影響,沒有正常的宣發,就沒有正常的肅隱沒有正常的肅降,也就不可能有正常的宣發。如果出現「肺氣失宣」「肺失肅降」等病變,則見胸悶、咳嗽、喘息等症狀。

5、肺在體合皮,其華在毛

  肺與皮毛的相合關係主要表現在:一是肺主氣屬衛,具有宣發衛氣,輸津於皮毛等生理功能,從而滋潤,溫養皮毛,增強皮毛抵禦外邪侵襲的屏障作用;二是皮毛與肺相互配合,通過皮毛汗孔的開合,宣散肺氣,協調肺的呼吸作用。

  因為肺與皮毛具有相互配合的密切關係,在病理上常相互影響。外邪傷人,常先從皮毛而入,大多先出現肺的病症,如惡寒、發熱、鼻塞、咳嗽等症狀。若肺氣失常,不能宣發衛氣,不能輸精於皮毛,不但可出現皮毛憔悴枯槁,多汗或無汗,而且外邪也容易侵人。因此,在治療上,不因外感疾病的衛表證,可從肺治,而且一部分皮膚病也可以用治肺的方法治療。

6、肺開竅於鼻

  肺主呼吸,鼻是呼吸的通道,肺通過鼻與自然界相通,故稱「肺開竅於鼻」。鼻的嗅覺作用,必須依賴於肺氣和、呼吸利,嗅覺才能正常。所以《靈樞·脈度》日:「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奧香矣。」在病理上,肺部的疾患,多由口鼻吸受外邪所引起;若風寒犯肺時,肺氣不宣,可出現鼻塞流涕,嗅覺失靈等;而肺熱引起肺氣上逆時,除喘咳氣逆外,又多見鼻翼煽動等。在冶療上,鼻塞流涕,嗅覺失常等疾病,又多用辛散宣肺之法。

7、肺在志為悲

  志,是指人的情志精神活動。以五志分屬五臟來說,肺之志表現為憂(悲)的情志。憂,愁苦憂慮;悲,傷感悲哀。憂愁和悲傷,均屬不良性刺激的情緒反應,它可以不斷地消耗人體之氣,對人體產生不良的影響。

8、肺在液為涕

  滯,指鼻涕,由鼻黏腰分泌,有潤澤鼻竅的功能。鼻涕是肺津上注於鼻所化,與肺的功能密切相關。正常情況下,肺的功能正常,鼻為肺竅,則鼻涕潤澤鼻竅而不外流。若肺被邪氣所襲,鼻涕的分泌和質地就可發生異常。若肺寒,則鼻流清涕,肺熱,則澇黃濁;肺燥,則鼻幹、鼻衄。

9、肺與秋氣相互通應

  按照中醫五行學說,肺在五行屬金,金為秋季之主氣,故肺與秋氣相互通應。根據「天人相應」理論,肺氣旺於秋,肺病在秋季,得到秋天涼潤之氣的滋助,可以好轉,病人感到舒適。但如果秋季氣候過於燥烈,又容易損傷肺氣,耗傷肺之陰津,產生乾咳少痰,皮膚乾燥,鼻咽乾燥等病證.所以,在秋季,人們應該多食一些滋潤生津的食物,如梨,百合,山藥等,以滋養肺津,潤養肺氣。

(二)肺與其他臟腑的關係

1、肺與大肺相為表裡

  肺與大腸的經絡互相絡屬,構成表裡關係。另外,肺氣「通調水道」與「大腸主津」,在水液代謝方面有一定的聯繫,在生理病理上互相影響。若肺氣肅降正常,則大腸傳導如常,大便通暢;若肺失肅降,津液不能下達,則大便秘結;反之,若大腸實熱,腑氣不通,也可影響肺氣不利而咳喘。因此,肺部痰熱壅盛,有時可用通腸瀉下的方法,以達到瀉肺熱、下痰壅的目的;某些便秘,也可採用一些宣肺、肅肺的藥物作為輔助治療。

2、肺主氣,心主血

  肺與心的關係,主要表現在氣與血之間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係上。全身經脈中的血液,必須朝會於肺,通過肺氣的化合與宣發,才能滋潤臟腑,輸精於皮毛。而積於胸中的宗氣,又貫心脈而行呼吸。肺主氣,心主血,血的運行賴氣之推動,而氣之輸布亦賴於血的運載,兩者結合,才能敷布到全身,兩者密不可分,故有「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等說法。可見肺與心在生理上的聯繫是十分密切的。因此,如果肺氣壅塞,可影響心主血脈的功能,而致血脈運行不利,甚至血脈瘀滯,出現心悸、胸悶、唇舌青紫等症;若心氣不足,血脈運行不暢,也會影響肺氣的宣降功能而出現胸悶,咳喘等症。

3、脾為生痰之源,肺由貯痰之器

  肺與脾的關係,主要表現在氣的生成與津液的輸布方面。由於肺主氣,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肺氣受水谷之氣的資生,而水谷之氣,也賴肺氣為之輸布,其水液的運化,亦需肺氣的通調。脾主運化津液,肺主通調水道,人體的津液由脾上輸於肺,再通過肺的宣散與肅降而布散至全身及下輸膀胱。如果脾失健運,則水液凝聚,就會水溼停留,聚結成痰,甚至聚水而為腫,犯肺而為喘,所以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之說。臨床上治療疫飲咳嗽,常以健脾燥溼與肅肺化痰同用,就是根據這個理論。另外,若脾氣虛弱,可致肺氣亦虛而出現疲乏無力,少氣懶言等證;影響肺氣的宣降而見咳嗽、痰多;若肺失通調而致水溼困脾,則可見納呆、腹脹、便溏等症。

4、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

  肺司呼吸而主一身之氣,但肺氣必須與腎臟的精氣相結合,才能化生人體的真氣,故稱為「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因此,呼吸雖為肺的功能,但亦與腎氣有關。只有腎氣充足,才能收斂攝納呼吸之氣,而為一身之用。這種作用稱為「腎主納氣」。如果腎的精氣不足,就會產生吸氣不足,而見氣短、胸悶、咳嗽,動輒氣急等症。這種現象,稱為「腎不納氣」,氣不歸根。正如《千金要方》所說:「腎病……其氣虛弱,呼吸少氣。」它的治療,也必須用補腎納氣的方法,才能獲得效果。

相關焦點

  • 『中醫之美』相傅之官---肺
    肺位於胸腔,與心相鄰。上期我們提到心為君主之官,肺臟「位高近君」,故被古人比作「宰相」,稱「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形象地道出了肺在五臟中所處的地位與功能特點,即一身上下內外由肺來調節。這怎麼理解呢?古人認為「心主血」、「肺主氣」,氣血是維持人體生命的最基本物質。
  • 中醫五臟之「肺——相傅之官」
    肺中醫上說肺居胸中,五臟唯肺最高,故稱「華蓋」。上連氣管,喉為門廣]戶,開竅於鼻,為氣體出入的通道。肺葉嬌嫩,不耐寒熱,易受邪侵,故稱「嬌髒」。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氣,司呼吸,通調水道。其性宜宣宜降。肺主治節,外合皮毛,能宣五穀味而燻膚、充身、澤毛。肺又為水之上源,通調水道而下輸膀胱。
  • 「肺」常重要--帶你認識這位「相傅之官」
    自新冠肺炎暴發以來,「肺」一定是大家最常聽到的一個字。提起肺,大家都知道它與呼吸有關,但中醫認為肺為「相傅之官」,其地位如同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協助皇帝處理國家各種事務,起到治理調節的作用,而遠不止呼吸這一功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肺的重要性。
  • 相傅之官------肺
    至於重量問題,《難經》記載心肺重量之間的比例與現代解剖學講的心和肺之間的比例,也十分相似,說明古人對肺確有較深刻的了解。(2)肺的生理和病理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相傅」,傅同輔,有輔佐、協助的意思,是和心為君主之官的君主相對而言的,意即肺對心臟有協助作用。所謂「治節」,就是「治理」、「調節」。
  • 養生人體相傅之官——肺(華導課程)
    (2)肺主一身之氣指的是肺掌管著全身之氣的生成和運行的機能。所以又有「肺為氣之本」的說法。肺主一身之氣的生成,體現於宗氣的生成。宗氣指的是聚積在人體胸中的氣,又稱大氣。是由脾胃運化的水谷之精化生的水谷之氣和自然界的清氣在肺中結合而成,屬於後天之氣。
  • 中醫經絡之:肺與大腸相表裡
    《內經》中說「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也就是說,肺相當於一個王朝的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宰相的職責是什麼呢?他了解百官、協調百官,事無巨細都要管。肺是人體內的宰相,它必須了解五臟六腑的情況,所以《內經》裡有「肺朝百脈」一說。大家一定很奇怪,為什麼中醫幾個指頭在左右手腕上一摸,就能知道五臟六腑的情況?就是因為人體內有這個肺經。皇帝要知道國家的情況,怎麼辦?他首先要問宰相。
  • 【每周一理】五臟六腑之肺: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肺為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肺主呼吸之氣是指肺通過呼吸運動,吸入自然界的清氣,呼出體內的濁氣,實現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功能。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天氣通於肺」的記載。明代張景嶽《類經圖翼》中記載華佗對肺的描敘時說「肺葉白瑩,謂之華蓋,以覆諸髒,虛如蜂窠。下無透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濁之運化,為人身之橐簦」。
  • 北京月林堂中醫知識——髒象(五臟-肺)
    與大腸、皮、毛、鼻等構成肺系統。在五行屬金,為陽中之陰髒。主氣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調水道。在五臟六腑中,位居最高,為五臟之長。肺與四時之秋相應。肺的解剖形態 1.肺的解剖位置:肺位於胸腔,左右各一,在膈膜之上,上連氣道,喉為門戶,覆蓋著其他臟腑,是五臟六腑中位置最高者,故稱「華蓋」,為五臟之長。
  • 中醫五臟之脾:倉廩之官
    某次身體不舒服去看中醫,老人家緩緩把完脈,第一句話就是說脾胃不好!啥,脾胃咋不好了,我很能吃的啊……年幼時欠的帳遲早是要還的……自從知道,如今賴皮的眼袋,日漸肥胖的身材,老是不守規矩的大姨媽……都是因為冷淡了脾而得到的懲罰,當初借十個膽子也不該傷了脾。如今,你不得不用甜言蜜語哄它開心,脾畢竟是大小姐脾氣,依舊在考驗著心。
  • 心對舌,肝對目,脾對口,肺對鼻,腎對耳,養五臟,做好這4補!
    在中醫的理論中,人的五官是人體五臟的反射區,在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言: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肺開竅於鼻、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意思就是說,五官的變化可以反映人體內五臟的健康情況。心對舌,肝對目,脾對口,肺對鼻,腎對耳,養五臟,方為健康!
  • 五臟之肺:主氣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調水道!
    與大腸、皮、毛、鼻等構成肺系統。在五行屬金,為陽中之陰髒。主氣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調水道。在五臟六腑中,位居最高,為五臟之長。肺與四時之秋相應。(一)肺的解剖形態1.肺的解剖位置:肺位於胸腔,左右各一,在膈膜之上,上連氣道,喉為門戶,覆蓋著其他臟腑,是五臟六腑中位置最高者,故稱「華蓋」,為五臟之長。
  • 中醫淺談五臟五行……
    4、辛入肺:中醫認為辛味食物有發汗、理氣之功效。人們常吃的蔥、姜、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味為主的食物,這些食物既能保護血管,有可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的作用,經常食用,可預防風寒感冒,但患有痔瘡便秘、腎經衰弱者不可食用。5、鹹入腎:鹹為五味之冠,百吃不厭。中醫認為鹹味食物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保持正常代謝的功效。鹹味有洩下、軟堅、散結和補益陰血等作用。
  • 母嬰課程產康調理篇--五臟調理肺
    肺在膈膜之上覆蓋著其它臟腑,是五臟六腑中位置最高者,故稱「華蓋」,為五臟之長,在五行屬金,為陽中之陰髒。肺與大腸、皮、毛、鼻等構成肺系統,主氣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調水道。肺與四時之秋相應。肺臟為白色分葉質地疏鬆含氣的器官。其「虛如蜂窠」,浮「熟而復沉」。故稱為清虛之髒。1.肺主氣:肺主氣是肺主呼吸之氣和肺主一身之氣的總稱。
  • 中醫厥陰肝系統與西醫解剖學肝臟的區別之二
    而我們的傳統文化,則以「形而上和形而下」來區分這個世界,所謂「形而上謂之道(或神),形而下謂之器」。器是有形質的東西,是「可見」的東西;而精神一類的東西是「看不見的」,按照傳統文化對世界的劃分,就應該歸屬於「形而上」,即歸屬於「道」或者「神」的範疇。中醫是道器合一的學問,強調形神合一,形氣合一,強調形與神俱。
  • 『中醫之美』受盛&傳導之官---小腸&大腸
    中醫眼中的大小腸功能,雖然不像現代醫學描述的那樣十分詳細,但總體上的認識非常相似,當然也有一些特別之處。二千年前的古代醫家就說:「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即認為小腸盛納由胃熟腐後的飲食物,在小腸的作用下,將食物轉化成「精微」與「糟粕」兩大類。
  • 五臟有好惡:肝怕堵,心怕累,脾怕冷……究竟該怎麼養五臟?
    肝臟為將軍之官,其特性就是主疏洩,喜條達,惡抑鬱。只有當肝不受約束時,身體才能達到一種輕鬆、疏洩的狀態,猶如一棵枝葉舒展的樹。但以下幾個壞習慣往往會給肝「添堵」:「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所以脾胃是健康的根,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 中醫:《黃帝內經》,脾胃者,倉稟之官
    (183)《黃帝內經》肺與大腸相表裡
  • 心是君主、肝是將軍、肺是宰相……五臟都有「官職」
    在中醫裡,心、肝、脾、肺、腎這五臟不僅僅是身體器官,更是人體養生的最終落腳點。五臟器官,是「官」,角色分工不同,分述如下:一、心:君主之官心是帝王、君主,是拿主意的,中醫講心不講腦,大腦只是人體的CPU處理器,心臟才是號令全身「主心骨」,所以心是君主之官。
  • 中醫:五味入五臟
    常聽中醫,增長健康 (61)《黃帝內經》肺主相傅之官 五味入五臟,在日常生活中,口味常常預示著我們身體的需要,我們的身體往往是我們最好的健康引導者。當你自己特別想吃這個東西,特別想吃那個的時候,中醫的原則是想吃的東西就可以吃。
  • 中醫基礎理論:五臟---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氣,司呼吸主,即主持、管理之意。肺主氣,即指全身的氣均由肺來主持和管理。肺主氣包括主呼吸之氣與主一身之氣兩個方面。肺主氣,與呼吸功能有關,即肺主呼吸之氣。呼吸功能是人體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肺主一身之氣,是指肺有主持、調節全身各臟腑經絡之氣的作用。肺主一身之氣這一功能主要體現在氣的生成,特別是宗氣的生成方面。宗氣是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氣與肺從自然界吸入的清氣相結合,積於胸中而成。因此,肺的呼吸功能正常與否,直接影響到宗氣的生成。而宗氣通過心脈布散到全身也要靠肺氣的協助。所以肺通過宗氣的生成與布散,起到主持一身之氣的作用。其次,肺主一身之氣還體現在對全身的氣機具有調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