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戰爭、火災、水災和5·12特大地震的他,如今已經90歲高齡。回憶起70年前與戰鬥英雄黃繼光在朝鮮參與抗美援朝的歷史,他仍然記憶猶新。在我市漢旺鎮集賢社區,就住著一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傳奇老兵。曾在槍林彈雨中浴血奮戰,九死一生……這位老人名叫鍾發玖。
一,母親看到他寄回家的信後,才知道他參軍,哭了好幾天,後來眼睛都慪瞎了
1950年10月,為保家衛國,中國人民志願軍奔赴朝鮮作戰,抗美援朝由此拉開大幕。
1930年2月,鍾發玖出生在中江縣永泰區和平一村(現在為陽平鎮)的一個貧窮的農家。家裡六弟兄,由於弟兄多,家裡窮困,排行老么鍾發玖讀了幾個月書之後,父母無力再供他讀書,他們家生活困難,租用地主家的地耕種,從小就吃盡了人間疾苦。
1951年3月,20歲的鐘發玖,瞞著父母,從中江縣永泰區和平公社一大隊七組參軍入伍,當時,與鍾發玖家距離50裡遠的黃繼光也從後來的繼光公社入伍參軍。
當年部隊收的兵是18歲,由於已經20歲他,生怕部隊不收他,於是他把自己的年齡說小了2歲。鍾發玖說,他的實際年齡現在是92歲。「我母親當時是看到我寄回家的信後,才知道我參軍的消息,哭了好幾天,後來眼睛都慪瞎了。我是家裡最小的娃娃,父母都很疼愛我,但是我從來沒有後悔過。」老人提起當年參軍的決定,眼神依然堅定。
他從中江報名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走路到三臺縣上車,在三臺縣搭汽車到陝西的寶雞,再坐火車到鴨綠江邊,再到朝鮮。
1951年4月,在湖北武漢市黃坡縣入伍短訓一個月後,鍾發玖便隨中國人民志願軍15軍45師135團奔赴朝鮮。部隊剛跨入朝鮮時,戰火沖天,到處都是炸彈坑。前線戰事打得異常激烈,傷員不斷被轉運下來。缺手、缺腳的傷員隨處可見,有的傷員甚至腸子都裸露在外面……看到戰友們的犧牲,更加燃燒了志願軍滿腔怒火。鍾大爺說,大家當時都紛紛發誓:不把美帝趕出朝鮮,護衛我們的國界線安全,絕不回國。
1951年8月,鍾發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1952年11月25日,封面印朝鮮語的立功證書內,分別用朝鮮語和漢語寫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政治部、司令部頒發的證書寫到:二等功。上面是3份證明材料和蓋鮮章及政治部司令部的章。
他指著自己的腋下說,當年彈片腋窩下的肉穿過,以致於現在都還有傷痕健在,他的身上共有3處受傷,但是都沒有傷及骨頭。
二,赴朝參戰,曾與黃繼光並肩作戰,攻佔號陣地,全殲守敵兩個營
提起黃繼光,鍾發玖老人依然把每個細節都記得清清楚楚,「我與黃繼光是一個團,一個營,黃繼光在15軍45師135團二營六連當通訊員,由於戰爭原因,我很少與黃繼光往來,只有他送信才會到我們那裡。當時我們部隊要向597·9和537·3高地發起攻擊,這裡是敵人的碉堡,敵人的火力壓得我們抬不起頭,要把這個火力點壓住,我們才能攻上去。」
老人回憶說,「當時為摧毀敵人的火力點,便組成3個人一組的爆破小組,第一爆破組由吳三洋帶隊,犧牲了。第二爆破組由肖登亮帶隊,也犧牲了。第三組則是由黃繼光帶隊的營部突擊隊爆破組,他們帶上手雷和爆破筒衝向敵人的火力點,黃繼光帶領兩名戰士勇敢機智地連續摧毀敵人幾個火力點,一名戰友不幸犧牲,另一名戰友身負重傷,他的左臂也被打穿。敵人的照明彈將陣地照得如同白天,幾條交叉火力封鎖了前進的道路。」老人說,「那時的黃繼光毫無畏懼,他忍著傷痛趁手榴彈爆炸煙霧的時候抵近了敵中心火力點,連投幾枚手雷。當時黃繼光把手雷用完了並負了傷,就只剩下了爆破筒。」
隨後,戰場上便出現了淚目的那一幕:黃繼光向敵人的機槍火力點衝去,他把爆破筒塞進敵人的機槍孔,敵人把爆破筒又塞出。黃繼光把手一揮,又把爆破筒塞進敵人的機槍孔,並用胸口堵住敵人的機槍孔,此時爆破筒與敵人的碉堡一起爆炸,聽到爆炸聲,我軍迅速衝上高地,佔領了目標。「為了戰鬥的勝利,他頑強地向火力點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時,黃繼光用胸膛堵住了正在射擊的機槍,英勇捐軀。」在黃繼光英雄壯舉的激勵下,部隊迅速攻佔號陣地,全殲守敵兩個營。
由於戰事緊張,後勤補給常跟不上,吃、喝成了很大的困難,我們火線運輸員運上來的糧食大都是壓縮餅乾,可是美軍封鎖太嚴密,無法搞到飲用水,沒有水的話,壓縮餅乾根本吃不下去。又飢又渴的戰士們沒水喝,都喝自己的尿。電影《上甘嶺》中戰士們背水、送水被敵人機槍封鎖掃射而犧牲並不是虛構的,而是我們的親身經歷。」沒有吃的,就挖野菜充飢,敵人來了,餓著肚子也要拿起武器投入戰鬥。
在上甘嶺戰役進行到最激烈的時候,鍾發玖冒著敵方的炮火,在封鎖區內連續運輸彈藥、物資八個晝夜,幾乎未合過眼。「白天我們運輸常常遭到來自空中的敵機狂轟亂炸,因此,上級指示我們夜間運輸,一定要克服重重困難,不惜一切代價,堅決保障前線的物資需求。當時我們抱著必勝的決心,在戰火中練就了一雙雙火眼金睛,在夜裡不能開燈,只能借著月色的微光行進。在運輸的過程中,我也沒有害怕,心裡只想的是一定要完成任務。」
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後,志願軍陸陸續續凱旋迴國。由於鍾發玖的英勇表現,被志願軍總部授予二等功。
三,退伍後,轉戰地礦及核工業部,成為建設祖國的行家裡手
1956年,鍾發玖回到中國,在河南信陽步兵學院學習進行掃盲並學習軍事知識。一年後,他又回到黃繼光所在連當排長。由於文化低,寫材料困難,1960年6月,鍾發玖轉業到湖南衡陽「712」礦,1962年,他回到四川「792」礦當工會主席。因為那段參軍的經歷,在回到地方後,工作上鍾發玖總是充滿了幹勁,「我要加倍努力地工作,幫助犧牲了的戰友完成他們未盡的事業,一起建設國家!」鍾老的妻子說:「在工作中,他總是那麼大公無私,總是把升職升薪的機會讓給別人。」鍾老聽到妻子的話後總是笑呵呵的答道:「因為大傢伙兒都在努力搞建設,有好的發展應該讓給比我更優秀的人。」
1984年,他轉業退伍到阿壩州若爾蓋縣。1995年回到綿竹氮肥廠與二女兒一起生活。2年後,他和老伴又到成都的大兒子家生活,在成都生活9年後,於2007年1月2日回到漢旺鎮與么女鍾富蘭生活。他們的新房子剛入住不久,便遭遇到5·12特大地震。後在帳篷及武都板房區生活了2年,搬回漢旺鎮漢新社區時尚佳苑居住。
在地震發生後,鍾發玖所在的原蘭州軍區部隊領導以及來漢旺搶險救災的黃繼光所在部隊的領導多次來看望慰問,問到老人有什麼要求時,鍾發玖都謝絕了。「不給單位添麻煩。」鍾發玖老人說,「我沒有什麼要求,當時在抗美援朝時,我們一起去了7人,現在還不知道他們的去向,希望他們都好好活著。」
他回憶到在1957年,河南遭遇洪災,他們在洪水中去救圍困群眾,至今還記得看到部隊去救他們,高興得把抱在樹上的手鬆了,而被洪水衝走的場景;在1960年時的湖南衡陽「712」礦,晚上牛毛氈著火,差點把停這裡的油罐車引燃,他急忙跑去關閉罐車的閥門。我是九死一生,沒有什麼渴求。
現在老人腳部浮腫疼痛,不能久坐站,而且記憶力也大不如從前,但是思維清晰。
「當時我們一個連有200多個人,到最後只剩下了幾個人。」老人提起當年的戰友,眼裡泛起了淚花。「比起犧牲在朝鮮的戰友,我感到很知足,很幸福。」這是老人一直念叨的話,也是經歷過殘酷戰爭的洗禮的一位老兵的人生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