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戰爭、火災、水災和地震 九十歲的鐘發玖回憶抗美援朝中...

2020-12-14 騰訊網

經歷過戰爭、火災、水災和5·12特大地震的他,如今已經90歲高齡。回憶起70年前與戰鬥英雄黃繼光在朝鮮參與抗美援朝的歷史,他仍然記憶猶新。在我市漢旺鎮集賢社區,就住著一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傳奇老兵。曾在槍林彈雨中浴血奮戰,九死一生……這位老人名叫鍾發玖。

一,母親看到他寄回家的信後,才知道他參軍,哭了好幾天,後來眼睛都慪瞎了

1950年10月,為保家衛國,中國人民志願軍奔赴朝鮮作戰,抗美援朝由此拉開大幕。

1930年2月,鍾發玖出生在中江縣永泰區和平一村(現在為陽平鎮)的一個貧窮的農家。家裡六弟兄,由於弟兄多,家裡窮困,排行老么鍾發玖讀了幾個月書之後,父母無力再供他讀書,他們家生活困難,租用地主家的地耕種,從小就吃盡了人間疾苦。

1951年3月,20歲的鐘發玖,瞞著父母,從中江縣永泰區和平公社一大隊七組參軍入伍,當時,與鍾發玖家距離50裡遠的黃繼光也從後來的繼光公社入伍參軍。

當年部隊收的兵是18歲,由於已經20歲他,生怕部隊不收他,於是他把自己的年齡說小了2歲。鍾發玖說,他的實際年齡現在是92歲。「我母親當時是看到我寄回家的信後,才知道我參軍的消息,哭了好幾天,後來眼睛都慪瞎了。我是家裡最小的娃娃,父母都很疼愛我,但是我從來沒有後悔過。」老人提起當年參軍的決定,眼神依然堅定。

他從中江報名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走路到三臺縣上車,在三臺縣搭汽車到陝西的寶雞,再坐火車到鴨綠江邊,再到朝鮮。

1951年4月,在湖北武漢市黃坡縣入伍短訓一個月後,鍾發玖便隨中國人民志願軍15軍45師135團奔赴朝鮮。部隊剛跨入朝鮮時,戰火沖天,到處都是炸彈坑。前線戰事打得異常激烈,傷員不斷被轉運下來。缺手、缺腳的傷員隨處可見,有的傷員甚至腸子都裸露在外面……看到戰友們的犧牲,更加燃燒了志願軍滿腔怒火。鍾大爺說,大家當時都紛紛發誓:不把美帝趕出朝鮮,護衛我們的國界線安全,絕不回國。

1951年8月,鍾發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1952年11月25日,封面印朝鮮語的立功證書內,分別用朝鮮語和漢語寫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政治部、司令部頒發的證書寫到:二等功。上面是3份證明材料和蓋鮮章及政治部司令部的章。

他指著自己的腋下說,當年彈片腋窩下的肉穿過,以致於現在都還有傷痕健在,他的身上共有3處受傷,但是都沒有傷及骨頭。

二,赴朝參戰,曾與黃繼光並肩作戰,攻佔號陣地,全殲守敵兩個營

提起黃繼光,鍾發玖老人依然把每個細節都記得清清楚楚,「我與黃繼光是一個團,一個營,黃繼光在15軍45師135團二營六連當通訊員,由於戰爭原因,我很少與黃繼光往來,只有他送信才會到我們那裡。當時我們部隊要向597·9和537·3高地發起攻擊,這裡是敵人的碉堡,敵人的火力壓得我們抬不起頭,要把這個火力點壓住,我們才能攻上去。」

老人回憶說,「當時為摧毀敵人的火力點,便組成3個人一組的爆破小組,第一爆破組由吳三洋帶隊,犧牲了。第二爆破組由肖登亮帶隊,也犧牲了。第三組則是由黃繼光帶隊的營部突擊隊爆破組,他們帶上手雷和爆破筒衝向敵人的火力點,黃繼光帶領兩名戰士勇敢機智地連續摧毀敵人幾個火力點,一名戰友不幸犧牲,另一名戰友身負重傷,他的左臂也被打穿。敵人的照明彈將陣地照得如同白天,幾條交叉火力封鎖了前進的道路。」老人說,「那時的黃繼光毫無畏懼,他忍著傷痛趁手榴彈爆炸煙霧的時候抵近了敵中心火力點,連投幾枚手雷。當時黃繼光把手雷用完了並負了傷,就只剩下了爆破筒。」

隨後,戰場上便出現了淚目的那一幕:黃繼光向敵人的機槍火力點衝去,他把爆破筒塞進敵人的機槍孔,敵人把爆破筒又塞出。黃繼光把手一揮,又把爆破筒塞進敵人的機槍孔,並用胸口堵住敵人的機槍孔,此時爆破筒與敵人的碉堡一起爆炸,聽到爆炸聲,我軍迅速衝上高地,佔領了目標。「為了戰鬥的勝利,他頑強地向火力點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時,黃繼光用胸膛堵住了正在射擊的機槍,英勇捐軀。」在黃繼光英雄壯舉的激勵下,部隊迅速攻佔號陣地,全殲守敵兩個營。

由於戰事緊張,後勤補給常跟不上,吃、喝成了很大的困難,我們火線運輸員運上來的糧食大都是壓縮餅乾,可是美軍封鎖太嚴密,無法搞到飲用水,沒有水的話,壓縮餅乾根本吃不下去。又飢又渴的戰士們沒水喝,都喝自己的尿。電影《上甘嶺》中戰士們背水、送水被敵人機槍封鎖掃射而犧牲並不是虛構的,而是我們的親身經歷。」沒有吃的,就挖野菜充飢,敵人來了,餓著肚子也要拿起武器投入戰鬥。

在上甘嶺戰役進行到最激烈的時候,鍾發玖冒著敵方的炮火,在封鎖區內連續運輸彈藥、物資八個晝夜,幾乎未合過眼。「白天我們運輸常常遭到來自空中的敵機狂轟亂炸,因此,上級指示我們夜間運輸,一定要克服重重困難,不惜一切代價,堅決保障前線的物資需求。當時我們抱著必勝的決心,在戰火中練就了一雙雙火眼金睛,在夜裡不能開燈,只能借著月色的微光行進。在運輸的過程中,我也沒有害怕,心裡只想的是一定要完成任務。」

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後,志願軍陸陸續續凱旋迴國。由於鍾發玖的英勇表現,被志願軍總部授予二等功。

三,退伍後,轉戰地礦及核工業部,成為建設祖國的行家裡手

1956年,鍾發玖回到中國,在河南信陽步兵學院學習進行掃盲並學習軍事知識。一年後,他又回到黃繼光所在連當排長。由於文化低,寫材料困難,1960年6月,鍾發玖轉業到湖南衡陽「712」礦,1962年,他回到四川「792」礦當工會主席。因為那段參軍的經歷,在回到地方後,工作上鍾發玖總是充滿了幹勁,「我要加倍努力地工作,幫助犧牲了的戰友完成他們未盡的事業,一起建設國家!」鍾老的妻子說:「在工作中,他總是那麼大公無私,總是把升職升薪的機會讓給別人。」鍾老聽到妻子的話後總是笑呵呵的答道:「因為大傢伙兒都在努力搞建設,有好的發展應該讓給比我更優秀的人。」

1984年,他轉業退伍到阿壩州若爾蓋縣。1995年回到綿竹氮肥廠與二女兒一起生活。2年後,他和老伴又到成都的大兒子家生活,在成都生活9年後,於2007年1月2日回到漢旺鎮與么女鍾富蘭生活。他們的新房子剛入住不久,便遭遇到5·12特大地震。後在帳篷及武都板房區生活了2年,搬回漢旺鎮漢新社區時尚佳苑居住。

在地震發生後,鍾發玖所在的原蘭州軍區部隊領導以及來漢旺搶險救災的黃繼光所在部隊的領導多次來看望慰問,問到老人有什麼要求時,鍾發玖都謝絕了。「不給單位添麻煩。」鍾發玖老人說,「我沒有什麼要求,當時在抗美援朝時,我們一起去了7人,現在還不知道他們的去向,希望他們都好好活著。」

他回憶到在1957年,河南遭遇洪災,他們在洪水中去救圍困群眾,至今還記得看到部隊去救他們,高興得把抱在樹上的手鬆了,而被洪水衝走的場景;在1960年時的湖南衡陽「712」礦,晚上牛毛氈著火,差點把停這裡的油罐車引燃,他急忙跑去關閉罐車的閥門。我是九死一生,沒有什麼渴求。

現在老人腳部浮腫疼痛,不能久坐站,而且記憶力也大不如從前,但是思維清晰。

「當時我們一個連有200多個人,到最後只剩下了幾個人。」老人提起當年的戰友,眼裡泛起了淚花。「比起犧牲在朝鮮的戰友,我感到很知足,很幸福。」這是老人一直念叨的話,也是經歷過殘酷戰爭的洗禮的一位老兵的人生觀、價值觀。

相關焦點

  • 91歲抗美援朝老兵李敦厚:活下來,報效祖國
    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已經過去70年,對於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91歲的老兵李敦厚記憶猶新。李敦厚回憶,在他還沒和敵人直接戰鬥時,他曾在路上看到過美軍屍體,那種感覺就是一種難以言說的害怕。沒想到,在克服了對敵人屍體的害怕後,他很快迎來了比害怕更難以承受的東西。
  • 我和邱少雲並肩戰鬥過!永泰90歲老兵回憶那段崢嶸歲月
    是那些在血與火的磨礪中不斷成長在風和雨的考驗下不斷前進的英雄兒女接下來快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這位嵩口鎮月洲村的抗美援朝老戰士吧~嵩口鎮月洲村的張維賤是一位抗美援朝老戰士,他曾親身經歷過「391」高地的戰鬥,親眼目睹了邱少雲英勇犧牲的全部情況。
  • 抗美援朝老兵為地壇小學師生講述戰爭故事
    地壇小學供圖新京報訊(見習記者 吳蘋蘋)「我第一次參加戰爭,第一次在異國他鄉,第一次離開了我的家,我對祖國很思念,對我的家也很思念。」9月29日上午,北京市地壇小學迎來一位講述者:原北京軍區空軍司令領航處副處長、抗美援朝老兵、軍隊退役英模代表於志明。
  • 「抗美援朝戰爭是個大學校」——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帶給我們的啟示
    從大戰略高度籌劃國家安全與發展抗美援朝的出兵決策「是毛澤東一生中最難作出的決策之一」。它難在一是和世界上頭號帝國主義國家決一雌雄,需要何等的膽略與氣魄;二是一旦和美國交手,戰火引到中國境內怎麼辦?三是還要有充分的理由和耐心去說服中央決策層中意見不一致的其他成員。
  • 老照片:黑白鏡頭中真實的抗美援朝戰爭
    美國悍然派兵進行武裝幹涉,發動對朝鮮的全面戰爭,並不顧中國政府多次警告,越過「三八線」,直逼中朝邊境的鴨綠江和圖們江,把戰火燒到了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之上。在此危急關頭,應朝鮮黨和政府的請求,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同志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
  • 炮兵——抗美援朝戰爭中步兵進攻的傑出配角
    韓玉方,90歲,住洪山吳家灣幹休所,解放戰爭中參加過遼瀋戰役,四野入關後,參加過解放天津、太原、武漢等一系列戰鬥。抗美援朝期間任朱光師(炮二師)29團8連偵察兵、班長等,回國後從連長一直幹到師長,1985年離休;王佩民,88歲,河南平輿縣商業系統退休幹部,1952年補充到炮兵第二師29團三營7連當炮手,1953年7月19日在金城反擊戰中負傷於600高地,左腿被敵飛機投下的炸彈擊中,是韓玉方等戰友現場包紮、急救,然後轉到戰地醫院才保住性命。
  • 抗美援朝70周年|外國人眼中的抗美援朝戰爭:「世界上沒有任何軍隊...
    黨中央和毛主席決定派出志願軍,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這場戰爭,直接或間接捲入的國家有20多個,最終正義戰勝了邪惡、主權壓倒了霸權,世界範圍內的民族解放運動受到極大鼓舞。
  • ...父輩旗幟 : 戰爭,歷史和英雄 --- 解讀當下的抗美援朝題材影視...
    還原歷史,講述故事依然是時下抗美援朝題材電影需要傾力的一項任務,從史學建構的角度說, 我們生活在一條思想的河流裡,隨著時間流逝,對於戰爭的記憶會日漸模糊、殘缺,甚至空白,電影構築的是一部戰爭影像史,人們不斷地要回到歷史中,去尋找當下的意義。 長期以來,抗美援朝題材作品呈現出一個特徵,即紀實非常活躍,劇情相對較冷。
  • 從抗美援朝戰爭中汲取敢打必勝的精氣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在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戰爭中,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始終發揚祖國和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捨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鬥的國際主義精神
  • 在抗美援朝中,犧牲的4個志願軍高級將領,當時擔任什麼職務?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武器裝備和後勤供應均落後於敵人的人民志願軍,為保家衛國作出了很大犧牲,有不少革命先烈們犧牲在了戰場之上,他們的事跡和精神永遠值得我們現在的人去緬懷和繼承。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4個志願軍高級將領,看看他們都誰?當時擔任什麼職務?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 全景式回顧抗美援朝戰爭(310)一位通信兵之抗美援朝經歷
    2010年10月22日,離抗美援朝60周年紀念日還有三天。60年前的這一天,鄒良信和戰友們早上八點從丹東出發,跟彭德懷總司令一起開赴朝鮮戰場。「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歌聲陪他在異國度過三年半的戎馬歲月。鄒良信在零下40℃的嚴冬經歷著潮溼、飢餓的考驗,朝鮮大娘的一碗熱豆腐至今讓他記憶猶新。
  • 抗美援朝197653是什麼意思 抗美援朝是哪一年戰爭簡介及歷史意義
    197653的意思是:197653名抗美援朝烈士。「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1950年的今天,中國人民志願軍奔赴抗美援朝戰場。抗美援朝中國犧牲了多少人 ?歷史意義有哪些
  • 從抗美援朝戰火中走來的鐵路伉儷
    首場降雪後,初冬的暖陽如常,空氣中沒有一絲硝煙的味道。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離休幹部徐一,和妻子李英共同回憶起當年的難忘瞬間,依然心緒難平。他自豪地說,「敵人對運輸線的攻勢和破壞非常大,汽車不便於隱蔽,大部分兵員、武器彈藥和後勤補給主要依靠鐵路。我們就白天搶修,晚上搶運,對戰爭起到了根本的保障作用。」1954年3月6日,他與戰友們一同修建了鐵道部隊烈士陵園,安葬烈士後,回到瀋陽。
  • 瞭望|天地英雄氣 江河萬古流——抗美援朝老兵訪談錄
    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了多位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他們中最年輕的85歲,年紀最大的96歲。 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原志願軍32師坦克團參謀長、曾任瀋陽軍區裝甲兵副司令員的孟昭身說:「打仗最終還是靠人,靠人那股子精神。」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湧現出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等30多萬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個功臣集體。 在孟昭身看來,強大的精神力量能夠彌補武器裝備的不足。
  • 《抗美援朝》被積壓20年,至今未播,這才是真正的經典戰爭大片
    該劇主要講述了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往事,由張譯、吳京、李九霄、魏晨、鄧超等人主演。在韓國與朝鮮的交界處,有一個叫做金剛山的地方,此地有一條河為「金剛川」。當年,抗美援朝的時候,物資想要運往前線就必須通過這條河,於是便在這裡展開了一場「大橋保衛戰」,爭取讓運送物資的車過去,算是屬於局域性戰役吧!
  • 抗美援朝有五大意義,真正看懂後,才發現這場戰爭最終贏家是中國
    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美國和一些反對我國的政客散布謠言說,我國出兵朝鮮,發動抗美援朝戰爭是為了為蘇聯服務。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關於韓戰的一系列文件解密後,很多人單方面認為,中國在國力較弱的情況下參加韓戰,完全是損害本國利益。因此,很多人對抗美援朝戰爭的意義持否定態度。
  • 抗美援朝70周年|徐焰:抗美援朝戰爭為中國國防現代化奠基
    在現代大規模戰爭中,部隊靠堅強的鬥志能在一定時期內彌補裝備落後的缺陷,想取得持久作戰的勝利又離不開裝備和技術的改善。至1951年春夏之交,中國入朝部隊大部分更換了蘇聯武器,雖然其大半是二次大戰中用過的舊品,卻實現了制式的標準化,能及時保障彈藥供應和零配件補充,軍隊過去「小米加步槍」的面貌變成整齊配套的各種槍械加大炮。
  • 光影鐫刻著歷史,回溯抗美援朝戰爭
    ,全年鋼產量只有61萬噸,GDP只有美國的5%,在原油產量、發電量等方面的差距更是有著天差地別,無論是經濟、工業水平、武器裝備等都遠遠落後於美國,而美國則依靠自身優勢,支撐著強大的軍工研發能力和裝備生產能力。
  •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丨歲月無聲 英雄無悔:記96歲的志願軍老戰士孫...
    「這是在遼瀋戰役中立的三等功,這是在平津戰役、海南島戰役中分別立的二等功,這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立的一等功……」不久前剛做過一次手術,老人身體有些虛弱,但談到戰場上的過往,卻歷歷如昨。1924年,孫景坤出生在安東(現丹東市)山城村。1948年1月,結婚後不到一周,他就參軍入伍,成為東北人民解放軍的一名戰士。
  • 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湖南親兄弟
    山河無恙·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湖南親兄弟 戰場上撿到的一床毛毯保存至今,入朝一年後才得知彼此都參加了戰爭 瀟湘晨報記者 陳詩嫻 實習生 王開慧 鄧寧龍 長沙報導 「三八線」迫敵、漢江血戰、停戰板門店……這些往事,親歷過抗美援朝戰爭的姚子政和弟弟姚家瑜記得很清楚。 姚子政96歲,姚家瑜93歲,老家在益陽。這對親兄弟,同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抗敵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