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更挑戰賽#
根據相關研究資料的數據,本星球50%以上的帕金森患者,生活在咱們這兒,總數達200萬,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帕金森症的發病率超過1%。而且,近年來,帕金森病開始呈現低齡化趨勢,整體的發病高峰從55歲提前到了50歲,青少年型帕金森病患者比例已經達到10%。有報告指出,竟然確診了6歲的患者;還有1位26歲的患者,患病時年僅14歲。帕金森病,是怎樣引起的?如何儘早發現?有哪些應對措施?咱們現在來解析。
帕金森病,是由英國大夫帕金森,在1817年時首次描述的。當時,大夫站在自家樓上,觀察到幾個路人的異常表現。這些人,走路時身體前傾、動作緩慢、肢體抖動。此後,帕金森大夫還發現,這些人的表現包括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肉強直、姿勢及步態障礙,同時,還伴有抑鬱、便秘、睡眠障礙。因此,帕金森大夫認為,這些人的表現是由特殊疾病導致的,並且將之稱為震顫麻痺。後來,這種疾病,被正式命名為帕金森病,英文簡稱PD。
帕金森病,以往被認為是多發於老年人的神經系統障礙,核心症狀是運動減少、靜止性震顫、肌肉強直、姿勢障礙,其中,最重要的症狀是運動減少。具體表現是,想做某個動作的時候,行動緩慢、動作笨拙;在持續性活動中,動作的速度和幅度下降。比如,握筆困難;行走時,像是邁不開步子;感覺疲勞無力,或者行走困難。這些表現,可能會使患者誤認為自己的肌肉或是脊髓出了問題,會到骨科就診。
帕金森病,不像普通百姓的印象,以抖動為主。實際上,運動減少以外的幾個表現,並不會全部出現在每1位患者中。靜止性震顫,是人們經常能夠觀察到的手抖或腳抖;肌肉強直,是自我感覺身體發僵;姿勢障礙,是上樓時彎腰駝背、走路時出現小碎步或者慌張步態。有些患者,可能最初出現的症狀是嗅覺異常或是疼痛感覺障礙,還會表現為睡眠障礙、情緒障礙、出汗異常、大小便障礙、記憶減退、思維遲鈍。因此,不要誤以為,手抖或腳抖,震顫不止,才是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的病因,至今仍然沒有得到完全確認。目前認為,腦內多巴胺數量減少以及紋狀體病變,是關鍵致病機制。誘發帕金森病的因素,包括遺傳、環境汙染、感染、藥物影響、長期接觸農藥或化學溶劑、重金屬中毒等。日本學者通過研究發現,細胞內的線粒體質量下降時,帕金森病相關基因會出現自我磷酸化現象。青年型帕金森病患者,相關基因無法與磷酸結合,自我磷酸化現象停止,無法傳遞信號,不能啟動異常線粒體的分解進程。因此認為,這個異常過程,是青年型帕金森病的起因。
帕金森病患者中,痴呆的發病率較高,是健康人群的6倍以上。患病4到5年後,14%到38%,會出現痴呆;8到10年後,50%到70%,會出現痴呆。因此,儘早發現並治療,是減緩疾病影響的關鍵。同時,年輕人也需要引起重視。如果發現自己行動不利索,像是在表演慢動作或分解動作,抬手或握拳吃力,甚至眨眼都變慢,表情變得木訥或呆滯,感覺總是在目不轉睛地盯著別人,還會出現合不攏嘴或是流口水。看到自己的同事或朋友變成這樣,不要懷疑人家變成了花痴 ,而是應該提醒及時就醫。
應對帕金森病,需要在發病早期,選擇控制運動症狀及減少併發症的方案,目前較多採用的藥物,是非麥角類多巴胺受體激動劑。近年來,也在嘗試應用腦起搏器療法。預防帕金森病,需要改變生活方式,戒菸並減少飲酒,少喝碳酸飲料,避免過多攝入高脂高糖食物。此外,還需要減少久坐,增加身體活動;避免熬夜;及時調節情緒,減輕抑鬱及焦慮。最後,還有1項關鍵的措施,是保證充足的高質量睡眠。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快報、細節、提醒、釋疑、觀察、觀點、史話、逸事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