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神經元病的併發症是帕金森病

2020-12-22 騰訊網

在臨床上運動神經元的症狀主要以動作不協調、鷹爪手、動作僵硬為表現,這些表現跟帕金森的症狀很相同,所以在治療時這兩種病可以採取定顫散風湯的治療方法。

在運動神經元病中,主要的臨床症狀表現是:四肢無力、僵直、行走困難,震顫,構音不清,聲音嘶啞,鼻音重,甚而無力說話,失語,飲水返嗆,吞咽困難,甚而無力吞咽,不會飲食,飲食由鼻飼,有的出現流涎,可出現苦笑面容、強哭、強笑等。所以,在運動神經元病中,有許多臨床症狀具有與帕金森病相同的臨床症狀和表現,而帕金森病成為運動神經元病的併發症就不足為奇了。也正是因為帕金森病是運動神經元病的併發症,所以帕金森病和運動神經元病可採用類似的方法治療,而取得相同的治療效果。

運動神經元病習慣上根據症狀分布特點分為數種類型,主要包括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進行性脊肌萎縮症和進行性延髓麻痺等。其中,前者為本病代表性類型,其他類型可視為變異型。

在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中, 少數不典型病例的首發症狀,可從下肢遠端開始,後及上肢;或腹肌、脊肌首先受累;有些女性患者則首先表現肩胛帶肌萎縮;侵及胸大肌、呼吸肌者,可出現呼吸困難。而且,有部分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患者人群,常合併帕金森病和痴呆,稱為帕金森-痴呆和肌萎縮性側索硬化複合症。

相關焦點

  • 運動神經元和帕金森是一樣的疾病嗎?
    運動神經元病與帕金森病是兩種能夠導致患者出現行動困難的疾病。其實運動神經元病與帕金森病是完全不同的疾病。這兩種疾病在致病原因,臨床症狀,治療方法,易患人群等四方面都有所不同。運動神經元病與帕金森病對人類的危害都是很大的。
  • 帕金森病的飲食調理
    帕金森病,又稱帕金森氏症候群,俗稱「抖抖病」,常見於老年人,其典型臨床表現為震顫,為靜止性震顫,而在做隨意運動或睡眠時消失。強直多從一側上肢的近端開始,逐漸漫延到遠端,對側,以及全身。面肌強直使表情動作減少,造成所為「面具臉」,肌張力呈齒輪樣增高,運動減少;患者隨意動作減少,動作緩慢,尤以始動時為甚,精細動作差,書寫困難,稱為「小寫症」,言語不利,智能障礙。
  • 劉泉鵬:運動神經元病的症狀都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了解運動神經元病早期症狀有助於及時發現病情、及時的治療。那麼,運動神經元早期症狀有哪些? 運動神經元的症狀最早出現在手部,患者會感覺到手指僵硬,笨拙,運動無力,手部肌肉逐漸萎縮,可見肌束震顫的感覺。
  • 帕金森病患者腰直不起來該怎麼辦?
    帕金森病患者腰直不起來該怎麼辦?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神經內科應用肉毒毒素技術治療軀幹姿勢異常、流涎等各種帕金森病併發症,率先在國內建立了複雜性痙攣及肌張力障礙高選擇性肉毒毒素治療技術,相關成果獲得了國家級科技進步獎項。謝老伯患帕金森病7年餘,平時定期看醫生,規律服藥,堅持參加鍛鍊,身體狀況一直保持得很好。然而近來謝老伯發現自己彎腰越來越嚴重,已經快彎到了90度,行走不穩,而且腰背部疼得厲害。
  • 外媒分析:新冠會否引發帕金森病大流行?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說:「高達85%的患者——包括重症患者、輕症患者和無症狀者——都出現了新冠肺炎急性和亞急性神經系統併發症。65%的新冠肺炎患者出現了嗅覺減退現象,而嗅覺減退是帕金森病的常見初期症狀。由於此前有過患新冠肺炎後再患帕金森病的先例,因此這種症狀引起了科學界的關注。」
  • 上海德濟醫院正式掛牌上海帕金森病研究聯盟成員單位
    該項目圍繞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質量、運動併發症及生活質量展開,取得了階段性的研究成果。本次授牌儀式的舉行,意味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重要成果將在上海德濟醫院進行應用和推廣。據介紹,上海德濟醫院位於普陀、寶山、嘉定三區的交界,周圍老齡人口眾多,而帕金森病正是德濟神經內科門診量排名第一的疾病。郭輝教授表示:「上海德濟醫院以臨床神經醫學為重點,神經學科的整體規模和床位數量在上海市位居前列。我院將藉此契機,推動帕金森病的診療走上新的臺階,造福周圍百姓。」
  • 帕金森是什麼病,有什麼症狀?
    帕金森病的危害有多大,相信大家也有所耳聞。因為目前還沒有儀器或化驗檢查可以立即診斷帕金森病,所以早發現帕金森病就顯得尤為重要。其實帕金森病是有一些早期症狀的。
  • 科學家嘗試「光療」帕金森病
    但它能改善帕金森病的症狀嗎?今年秋天,法國將首次進行此類試驗,以找出答案。  研究人員在7名患者的大腦中,植入一根光纖,能把近紅外(NIR)光脈衝直接傳送到黑質,黑質是大腦深處的一個區域,因帕金森病會退化。Clinatec研究所神經外科醫生Alim- Louis Benabid領導的研究組希望光能保護那裡的細胞免於死亡。
  • 人還年輕,行動已經遲鈍,需要警惕青年型帕金森病
    而且,近年來,帕金森病開始呈現低齡化趨勢,整體的發病高峰從55歲提前到了50歲,青少年型帕金森病患者比例已經達到10%。有報告指出,竟然確診了6歲的患者;還有1位26歲的患者,患病時年僅14歲。帕金森病,是怎樣引起的?如何儘早發現?有哪些應對措施?咱們現在來解析。帕金森病,是由英國大夫帕金森,在1817年時首次描述的。
  • 齊魯醫院李衛國團隊開展DBS日間/加速康復外科手術治帕金森病
    對患者進行了院外術前評估,心電圖、胸部CT及實驗室檢查排除手術禁忌,患者符合帕金森病診斷標準且無排除標準及警示徵,目前H-Y分期均在2.5-4期,藥物治療已出現明顯的運動併發症,左旋多巴衝擊試驗MDS-UPDRS-III評分改善率均大於30%,符合腦深部電極植入術治療帕金森病手術指徵。
  • 新冠併發症令人擔憂,有患者愈後出現帕金森症狀
    很多COVID-19患者也不斷被報導出現了長期併發症,甚至是在完全痊癒後併發症也仍然存在。這些長期存在的併發症有的可能會伴隨他們一生,而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神經系統疾病。 近段時間,陸續開始有研究報導COVID-19患者出現帕金森的症狀或帕金森高風險因素,這一發現使得研究人員對COVID-19更加擔憂。
  • 帕金森病的早期有這些徵兆
    帕金森病的危害有多大,相信大伙兒也有所了解。由於現在還沒有儀器設備或化驗查驗可以馬上診斷帕金森病,因此早發現帕金森病就顯得尤為重要。實際上帕金森病是有一些初期表現的。
  • 手抖非小事,手抖也是病
    多是某些疾病使大腦負責運動協調功能的區域受到損害引發,手局部的病變可能性較小,典型疾病就是常見的帕金森病。3.是不是所有手抖都是帕金森?      帕金森病是一種慢性中樞神經系統退化疾病,近年的調查數據表明,在我國65歲以上人群中,每10萬人中有1700患者。50歲之前的人較少患病,平均患病年齡約為60歲。同時,隨著年齡增加而顯著升高,男性稍高於女性。
  • 科學網—科學家嘗試「光療」帕金森病
    一種利用光的原理改善帕金森病症狀的「頭盔」。但它能改善帕金森病的症狀嗎?今年秋天,法國將首次進行此類試驗,以找出答案。 研究人員在7名患者的大腦中,植入一根光纖,能把近紅外(NIR)光脈衝直接傳送到黑質,黑質是大腦深處的一個區域,因帕金森病會退化。Clinatec研究所神經外科醫生Alim- Louis Benabid領導的研究組希望光能保護那裡的細胞免於死亡。
  • 如何鑑別帕金森病和特發性震顫?
    最近收到不少患者後臺留言,問:「特發性震顫和帕金森有什麼區別,怎麼分辨是得了特發性震顫還是帕金森病?」   關於如何辨別是得了帕金森病還是特發性震顫?這其實是比較專業的問題,需要有經驗的專科醫生的仔細檢查來辨別。
  • 世界帕金森病日 | 遠離顫抖,不要「帕」
    原發性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尚未引起足夠重視的運動障礙性疾病,是中老年「三大殺手」之一(腫瘤、心腦血管病、帕金森病)。世界上近一半的帕金森病患者在中國,並且每年新發病例近10萬人。 但公眾對該病認識嚴重不足,認為顫動、走路不穩、動作慢和僵硬都是人老了以後的正常現象,造成帕金森病患者就診率很低。因此,了解帕金森病的相關信息,對帕金森病的早發現、早治療至關重要。帕金森病是啥?
  • 治療帕金森氏病的新進展
    帕金森氏病(PD)是第二大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影響全球超過1000萬人。該病主要是由黑質緻密部大腦中的多巴胺能神經元選擇性變性引起的。它的主要臨床特徵包括僵硬,震顫和運動遲緩的運動症狀。但是,最近的發現已經證實該疾病還具有在運動症狀發作之前出現的非運動症狀的特徵,強烈表明帕金森氏病不是運動特異性的。
  • 帕金森病常用藥物,你都了解嗎?
    帕金森的藥物治療對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臨床症狀起到關鍵作用。由於很多患者起初並不了解帕金森病本身,所以對是否用藥、用什麼藥、何時用藥也都不了解,甚至有一些病友錯誤的認為:藥物一旦吃上就依賴了,而且越吃越多,以後就沒辦法再控制疾病了,因此故意不用藥。
  • TAND:多篇帕金森病研究進展彙編(IF=5)
    結論: 這是第一項使用完全標準化的治療算法對BoNT-A注射模式進行個性化的研究,以在一系列治療中消除帕金森病引起的震顫。震顫嚴重程度的持續緩解以及手臂功能和生活質量的改善,滿足了帕金森病震顫治療中重要且未完成的需求。本研究表明BoNT-A可作為震顫主導型帕金森病的單一療法或難治性帕金森病震顫的附加療法。
  • 帕金森病患者的飲食到底有哪些講究?
    帕金森病是危害中老年健康的常見神經變性疾病。目前,全球帕金森病患者約500萬,預計到2030年患者將達900萬。在中國,65歲以上人口中約1.7%患有帕金森病,目前全國患病總人數已接近250萬,佔全世界一半。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帕金森病已經成為繼腫瘤、心腦血管病之後的第三大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