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2月18日訊 去年6月,國家提出加快改造城鎮老舊小區,群眾願望強烈,是重大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隨即,杭州市進一步加大老舊小區改造力度,《杭州市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提升工作實施方案》正式出臺。
一場涉及「950個老舊小區、改造面積達3300萬平方米,受惠居民上百萬人」的老舊小區改造提升行動,迅速在杭州全市落地。
兩年時間過去,杭州已有456個小區開工實施改造,334個小區完成改造,受益住戶約27萬戶,並成為城市有機更新的「杭州樣本」,奮力展現「重要窗口」的「頭雁風採」。
綜合改造 一攬子解決民生痛點
曾經,老舊小區單項改造由各個部門分頭進行、串聯改造,往往項目一個個實施,持續時間較長。而這一次,杭州創新了「綜合改一次」。
「將管線整治、停車泊位、電梯加裝、養老託幼、安防消防、長效管理等通盤納入老舊小區改造內容,努力實現『十年內最多改一次』。」杭州市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為一攬子解決民生痛點,杭州市構建「市、區、街道、社區、業主」五級聯動機制。市級層面抓統籌,對多個職能部門的單項工程進行統籌實施;區級層面抓落實,在《杭州市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提升技術導則(試行)》等15個政策文件的支持下,明確標準和流程,穩步推進舊改工作。
杭州市下城區舊改辦根據實際情況,錨定「一次改到位」目標,定製了一份「舊改套餐」——「10+X」,其中「10」指管線入地、立面整治、屋頂補漏、樓道修補、電梯加裝、車棚改造、綠化彩化、環境美化、停車擴容、雨汙分流等10項改造項目;「X」指美麗小巷、口袋公園、N個生活場景。如今,這份「套餐」正時刻豐富著下城區老舊小區居民的生活體驗。
上城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老舊小區正在告別補丁式的、塗脂抹粉式的改造。「成熟一個實施一個,做成真正的精品,讓老百姓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共建共管 從「政府配菜」變成「居民點菜」
你願意重新規劃綠化開闢停車位嗎?你希望在小區裡增設哪些公共設施?這是濱江區繽紛小區在改造前期,逐家逐戶發放的徵求意見表。
改不改?改什麼?老百姓說了算。以政策支持、黨建引領,發動居民力量廣泛參與,杭州市老舊小區改造的重要實踐,正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杭州方案」。
和繽紛小區一樣,杭州市拱墅區和睦新村在舊改正式啟動前,方案的徵求意見稿在居民的腦海裡,翻滾了三次。第一次,始於民意,掌握問題,形成項目清單;第二次,源於民意,政府護航,委託設計單位編制正式改造方案;第三次,再徵民意,由區住建局牽頭區城管局、區民政局等單位進行方案聯審。
「政府配菜」變成了「居民點菜」。通過制定出臺《杭州市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提升技術導則(試行)》,杭州明確83個基礎改造項內容,48個提升改造項內容,引導居民全程參與,讓居民「看菜單點菜」;同時設立全程參改機制,建立改造前民主協商、改造中全程監督、改造後居民滿意度作為驗收標準的基本程序。
打造好一個包容和諧的社區,不僅需要「硬功」「軟功」,更需要練好「內功」。
為此,杭州探索構建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協商共治」社區治理體系,通過基層黨組織、黨員,發動居民共同參與到老舊小區改造後的管理中來,引導居民協商制定《居民公約》,實現居民自我管理,充分保障群眾在小區治理中的參與機會和權利。
「這一點,就是此次老舊小區改造中最大的亮點,也是杭州探索出的社區治理體系模式的重要部分。」杭州市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正是通過引導居民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讓本來以為是『聽罵聲』,變成了大家一起『出點子』『想主意』的改造,還有許多『鼓掌聲』,實實在在加快推動了全市老舊小區改造的進度和質量。」
挖潛空間 因地制宜補齊配套短板
以居民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為突破口,補齊老小區基礎功能,提升公共設施服務水平,是杭州老舊小區改造的基本策略。
公共活動及配套服務空間從哪裡來?杭州創新鼓勵行政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將老舊小區內或附近的存量房屋,提供給街道、社區用於老舊小區養老託幼、醫療衛生等配套服務。據統計,杭州市級機關事業單位已盤活86處存量房屋,無償提供給所在社區用於公共服務。
在下城區麒麟街,杭州警備區騰挪出300平方米共建房屋提供給社區使用,很快,這裡將成為社區文化家園、老年食堂以及為民服務支援站等,成為社區老幼的另一個「家」。
在拱墅區德勝新村,杭州水務集團也將空置的水泵房免費提供給社區使用。如今,一個嶄新的百姓學堂即將完工,很快小區百姓就可以到這裡休息、看書,未來還有各式活動將陸續舉辦。
空間有了,錢從哪裡來?
圍繞資金籌措這個「老大難」問題,杭州堅持多元籌資方式,建立健全政府與居民、社會力量合理共擔機制,通過盤活社區資源,激活小區「造血功能」,以市場化方式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改造、共建和運營。
尤具改革創新意識的是,杭州提出,原則上居民要出資參與本小區改造提升工作。這條看似難以實現的創新舉措,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推進,有了破冰實踐。下城區河西南38號院的改造,每一戶居民都出資參與。「3幢房子75戶居民,一樓每戶人家出資800元,其餘每戶人家500元。」河西南38號院所屬打鐵關社區書記盛珺介紹說:「不是一開始就讓老百姓掏腰包,而是大家看到效果,滿意了再出錢。」
補齊硬體與空間短板,為小區改造完成後建立市場參與機制,引入專業公司參與物業管理、養老、撫幼、助餐等服務奠定了基礎。
目前,在杭州市已完成的老舊小區改造試點中,湧現了一批有完善設施、有整潔環境、有配套服務、有長效管理、有特色文化、有和諧關係的「六有」樣板小區。
智慧賦能 老舊小區融入未來場景
在智慧城市、網際網路+的概念下,杭州老舊小區改造,也融入到未來社區體系,並為更多公共項目建設帶來可能。
結合智慧安防小區建設,江幹區所有老舊小區改造方案均進行「智慧社區」設計,做到「安防一次性完善」,提升小區門禁系統、車牌抓拍系統、視頻監控設備、智能充電樁、智能煙感報警器等智慧化設施,實現小區和單元門禁全覆蓋,主要出入口和道路、周界、主要公共區域等重要點位監控無死角。
而在拱墅區德勝新村,一場普惠大眾的舊改創新,也在進行中。通過軟硬體改造,殘障人士將在德勝新村這個老小區享受到無障礙生活圈。
海綿城市建設,亦被融入老舊小區改造。家住杭州上城區南班巷的居民們發現,以前一場暴雨就容易積水的路段,今年很少出現這種狀況了。這得益於老舊小區在「微更新」中融入海綿城市理念,通過「見縫插針」式的海綿舉措,實現了環境美。
據了解,在老舊小區改造中,杭州積極融入未來鄰裡、建築、交通、能源、物業和治理等場景,健全老舊小區公共服務體系,目前已有10餘個改造項目較好地融入了未來場景。「明年我們還將對融入未來場景較好的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給予財政資金獎勵。」杭州市建委相關負責人說。
與此同時,杭州還在創新探索長效管理機制,推動老舊小區成立業委會或自管小組,引導居民自治,鼓勵引入專業物業管理,探索物業管理打包連片、區域性管理的模式,降低物業管理成本,促進小區治理持續規範,實現從「靠社區管」到「自治共管」。
「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是穩增長、促民生,提高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城市品質的重要抓手,是『百姓得實惠、企業得效益、政府得民心』的民生工程、發展工程。」杭州市建委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系統謀劃好杭州市老舊小區改造「十四五」規劃,提升項目設計標準和建設品質,及時總結提煉杭州市舊改工作特色和改造經驗,努力爭創全國標杆和樣板。
(本版圖片由杭州市城鄉建設委員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