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城市有機更新的「杭州樣本」 老房子「改」出新生活

2020-12-26 浙江新聞

  浙江在線12月18日訊 去年6月,國家提出加快改造城鎮老舊小區,群眾願望強烈,是重大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隨即,杭州市進一步加大老舊小區改造力度,《杭州市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提升工作實施方案》正式出臺。

  一場涉及「950個老舊小區、改造面積達3300萬平方米,受惠居民上百萬人」的老舊小區改造提升行動,迅速在杭州全市落地。

  兩年時間過去,杭州已有456個小區開工實施改造,334個小區完成改造,受益住戶約27萬戶,並成為城市有機更新的「杭州樣本」,奮力展現「重要窗口」的「頭雁風採」。

  綜合改造  一攬子解決民生痛點

  曾經,老舊小區單項改造由各個部門分頭進行、串聯改造,往往項目一個個實施,持續時間較長。而這一次,杭州創新了「綜合改一次」。

  「將管線整治、停車泊位、電梯加裝、養老託幼、安防消防、長效管理等通盤納入老舊小區改造內容,努力實現『十年內最多改一次』。」杭州市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為一攬子解決民生痛點,杭州市構建「市、區、街道、社區、業主」五級聯動機制。市級層面抓統籌,對多個職能部門的單項工程進行統籌實施;區級層面抓落實,在《杭州市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提升技術導則(試行)》等15個政策文件的支持下,明確標準和流程,穩步推進舊改工作。

  杭州市下城區舊改辦根據實際情況,錨定「一次改到位」目標,定製了一份「舊改套餐」——「10+X」,其中「10」指管線入地、立面整治、屋頂補漏、樓道修補、電梯加裝、車棚改造、綠化彩化、環境美化、停車擴容、雨汙分流等10項改造項目;「X」指美麗小巷、口袋公園、N個生活場景。如今,這份「套餐」正時刻豐富著下城區老舊小區居民的生活體驗。

  上城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老舊小區正在告別補丁式的、塗脂抹粉式的改造。「成熟一個實施一個,做成真正的精品,讓老百姓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共建共管  從「政府配菜」變成「居民點菜」

  你願意重新規劃綠化開闢停車位嗎?你希望在小區裡增設哪些公共設施?這是濱江區繽紛小區在改造前期,逐家逐戶發放的徵求意見表。

  改不改?改什麼?老百姓說了算。以政策支持、黨建引領,發動居民力量廣泛參與,杭州市老舊小區改造的重要實踐,正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杭州方案」。

  和繽紛小區一樣,杭州市拱墅區和睦新村在舊改正式啟動前,方案的徵求意見稿在居民的腦海裡,翻滾了三次。第一次,始於民意,掌握問題,形成項目清單;第二次,源於民意,政府護航,委託設計單位編制正式改造方案;第三次,再徵民意,由區住建局牽頭區城管局、區民政局等單位進行方案聯審。

  「政府配菜」變成了「居民點菜」。通過制定出臺《杭州市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提升技術導則(試行)》,杭州明確83個基礎改造項內容,48個提升改造項內容,引導居民全程參與,讓居民「看菜單點菜」;同時設立全程參改機制,建立改造前民主協商、改造中全程監督、改造後居民滿意度作為驗收標準的基本程序。

  打造好一個包容和諧的社區,不僅需要「硬功」「軟功」,更需要練好「內功」。

  為此,杭州探索構建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協商共治」社區治理體系,通過基層黨組織、黨員,發動居民共同參與到老舊小區改造後的管理中來,引導居民協商制定《居民公約》,實現居民自我管理,充分保障群眾在小區治理中的參與機會和權利。

  「這一點,就是此次老舊小區改造中最大的亮點,也是杭州探索出的社區治理體系模式的重要部分。」杭州市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正是通過引導居民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讓本來以為是『聽罵聲』,變成了大家一起『出點子』『想主意』的改造,還有許多『鼓掌聲』,實實在在加快推動了全市老舊小區改造的進度和質量。」

  挖潛空間  因地制宜補齊配套短板

  以居民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為突破口,補齊老小區基礎功能,提升公共設施服務水平,是杭州老舊小區改造的基本策略。

  公共活動及配套服務空間從哪裡來?杭州創新鼓勵行政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將老舊小區內或附近的存量房屋,提供給街道、社區用於老舊小區養老託幼、醫療衛生等配套服務。據統計,杭州市級機關事業單位已盤活86處存量房屋,無償提供給所在社區用於公共服務。

  在下城區麒麟街,杭州警備區騰挪出300平方米共建房屋提供給社區使用,很快,這裡將成為社區文化家園、老年食堂以及為民服務支援站等,成為社區老幼的另一個「家」。

  在拱墅區德勝新村,杭州水務集團也將空置的水泵房免費提供給社區使用。如今,一個嶄新的百姓學堂即將完工,很快小區百姓就可以到這裡休息、看書,未來還有各式活動將陸續舉辦。

  空間有了,錢從哪裡來?

  圍繞資金籌措這個「老大難」問題,杭州堅持多元籌資方式,建立健全政府與居民、社會力量合理共擔機制,通過盤活社區資源,激活小區「造血功能」,以市場化方式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改造、共建和運營。

  尤具改革創新意識的是,杭州提出,原則上居民要出資參與本小區改造提升工作。這條看似難以實現的創新舉措,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推進,有了破冰實踐。下城區河西南38號院的改造,每一戶居民都出資參與。「3幢房子75戶居民,一樓每戶人家出資800元,其餘每戶人家500元。」河西南38號院所屬打鐵關社區書記盛珺介紹說:「不是一開始就讓老百姓掏腰包,而是大家看到效果,滿意了再出錢。」

  補齊硬體與空間短板,為小區改造完成後建立市場參與機制,引入專業公司參與物業管理、養老、撫幼、助餐等服務奠定了基礎。

  目前,在杭州市已完成的老舊小區改造試點中,湧現了一批有完善設施、有整潔環境、有配套服務、有長效管理、有特色文化、有和諧關係的「六有」樣板小區。

  智慧賦能  老舊小區融入未來場景

  在智慧城市、網際網路+的概念下,杭州老舊小區改造,也融入到未來社區體系,並為更多公共項目建設帶來可能。

  結合智慧安防小區建設,江幹區所有老舊小區改造方案均進行「智慧社區」設計,做到「安防一次性完善」,提升小區門禁系統、車牌抓拍系統、視頻監控設備、智能充電樁、智能煙感報警器等智慧化設施,實現小區和單元門禁全覆蓋,主要出入口和道路、周界、主要公共區域等重要點位監控無死角。

  而在拱墅區德勝新村,一場普惠大眾的舊改創新,也在進行中。通過軟硬體改造,殘障人士將在德勝新村這個老小區享受到無障礙生活圈。

  海綿城市建設,亦被融入老舊小區改造。家住杭州上城區南班巷的居民們發現,以前一場暴雨就容易積水的路段,今年很少出現這種狀況了。這得益於老舊小區在「微更新」中融入海綿城市理念,通過「見縫插針」式的海綿舉措,實現了環境美。

  據了解,在老舊小區改造中,杭州積極融入未來鄰裡、建築、交通、能源、物業和治理等場景,健全老舊小區公共服務體系,目前已有10餘個改造項目較好地融入了未來場景。「明年我們還將對融入未來場景較好的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給予財政資金獎勵。」杭州市建委相關負責人說。

  與此同時,杭州還在創新探索長效管理機制,推動老舊小區成立業委會或自管小組,引導居民自治,鼓勵引入專業物業管理,探索物業管理打包連片、區域性管理的模式,降低物業管理成本,促進小區治理持續規範,實現從「靠社區管」到「自治共管」。

  「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是穩增長、促民生,提高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城市品質的重要抓手,是『百姓得實惠、企業得效益、政府得民心』的民生工程、發展工程。」杭州市建委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系統謀劃好杭州市老舊小區改造「十四五」規劃,提升項目設計標準和建設品質,及時總結提煉杭州市舊改工作特色和改造經驗,努力爭創全國標杆和樣板。

  (本版圖片由杭州市城鄉建設委員會提供)

相關焦點

  • 瞭望|探索城市有機更新
    生態、生產、生活、生意「四生合一」的更新路徑是什麼?……圍繞城市有機更新中的熱點焦點,南京市副市長邢正軍、南京市城鄉建設委員會主任黃輝、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局長葉斌、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產局局長蔣冰進行了深入討論。
  • 推進城市有機更新 讓老城實現「華麗轉身」
    為改善老城居民的生活條件,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近年來,溮河區持續改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挖掘城市發展潛力,大力開展「城市有機更新」,讓「髒亂差」成為過去式,「淨靚美」成為新代言,一個老城區即將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 上海新天地打造城市更新樣本
    瑞安通過現代化的設計規劃對其進行更新改造之後,這一片區從人口密集的石庫門聚居區,煥新成一個集合了「生活、休閒、工作、娛樂」於一體的城市核心複合功能區。其中,新天地更成為上海的時尚地標,被《福布斯》雜誌評選為「全球二十大文明地標」之一。
  • 信陽市溮河區:推進城市有機更新 讓老城實現「華麗轉身」
    為改善老城居民的生活條件,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近年來,溮河區持續改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挖掘城市發展潛力,大力開展「城市有機更新」,讓「髒亂差」成為過去,「淨靚美」成為新代言,一個老城區即將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 城市有機更新 拓展成都人的「幸福地圖」
    慢下腳步,細細留意,一處處綠草如茵的小遊園遍布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每一步都有鳥語花香;一座座風貌特色建築承載著城市的記憶,城市有機更新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感官體驗,伴隨著城市有機更新,成都人的「幸福地圖」在不斷拓展中。
  • 濟南市住建局:推動城市有機更新,喚醒濟南城市活力
    近年來,濟南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以改善人居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目標,高標準實施棚戶區改造,最大限度保障了百姓居住權益,提高了群眾生活質量,也確保了市民共享更多改革發展成果。「近幾年,我們的棚改舊改工作已經不再是過去的『一刀切』形式,而是通過堅持『留、拆、改』並舉,將過去的『大拆大建』逐步過渡到以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傳承歷史文脈為核心內容的城市有機更新階段。」
  • 為路橋打造特色夜市打造提供了「樣本」
    這條僅在周末和假日等時段「開市」的限時步行街,開設了夜巷花園、有機農場、南廣場、花園舞臺、迷你高爾夫、娛樂互動等特色板塊,根據不同的季節和節日舉辦特色鮮明的主題活動,為市民和遊客帶來全新的體驗,打造「國際範」「上海味」「時尚潮」的夜間新地標。
  • 嘉興中心有機更新草案公布,這裡將迎來人居**攀升
    記憶中的老城即將煥發新的生機  *圖片來源於網絡    規劃以老城區為中心    即將啟動中環路以內區域的有機更新    打造最江南慢享古城、濱水城市    實現嘉興市中心城市全面更新    這意味著,新的契機悄然來臨
  • 智慧引領城市更新,打造城市感知網絡
    為推進城市發展從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讓城市變得更「聰明」,今年年初以來,上海、青島、杭州、長沙、成都等城市紛紛出臺智慧城市建設方案,聚焦城市治理、城市安全、城市建設、城市更新等內容,謀劃新發展格局下如何建設智慧城市和如何更好發揮智慧城市作用。 智慧賦能社區治理,強化城市管理基礎 智慧城市是城市發展的更高階段,但其建設絕不僅僅是城市的智能化和新技術的覆蓋。
  • 理想城市生活樣本:深圳城中村「鑽石地標」改造探秘
    福田區深圳是我國第一個全面推進城市更新實踐活動的城市,城市外延式擴張空間不足問題,最早在福田凸現。福田區作為深圳市發展較早的中心區,在城市更新初期,城中村面臨違法搶建破壞土地市場公平、人口驟增導致環境和設施不堪重負等問題,使其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更新對象。
  • 南寧城市建設進入「城市更新」新階段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黨組書記、部長王蒙徽撰寫了《實施城市更新行動》解讀文章。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城市結構調整優化和品質提升,轉變城市開發建設方式,對全面提升城市發展質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 有機更新「家」味道④丨精緻「小公館」 古色古香 就藏在南門口的...
    編者按:  有機更新讓老長沙味道得以留存,同時凸顯了長沙的新省城氣質。星辰在線聯合長房集團推出《有機更新「家」味道》專題報導,一起走進有機更新現場,看看喬遷「新居」的老長沙人,正享受多麼溫暖的「家」味道。
  • 惠城重點打造「一湖兩江四帶」 煥城市更新之「輝」
    惠城區作為我市中心區,當前面臨的困境亟需通過城市更新來解決:僅有352.9平方公裡建設用地規模,90%被舊城鎮、村莊、市政建設、產業項目、生活配套設施等佔用,導致每年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大部分無法有效落地;城市的快速擴張,直接導致中心區的城市公配、道路交通、教育資源、醫療衛生等嚴重滯後於城市發展;文物資源豐富,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活化呼聲也屢屢被提出。
  • 光澤:打造「無廢城市」縣域樣本
    原標題:光澤:打造「無廢城市」縣域樣本   光澤縣系國家級生態縣、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其「無廢城市近日,記者深入光澤縣採訪發現,在探索「無廢城市」道路上,通過做好「無廢農業」「無廢農村」「無廢聖農」三篇文章,當地人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正悄然發生改變。
  • 南京堅持有機更新 打造一批「網紅打卡地」
    南京市秦淮區小西湖地塊,更新工作才完成1/5,就成為南京城新的「網紅打卡點」。10月10日,南京市機關作風建設《網絡面對面》系列訪談節目中,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何流透露,該地塊的走紅得益於「繡花式」的城市有機更新,南京堅持有機更新、生態修復,有信心推出一批新的「網紅打卡點」。
  • 實施中山路綜合保護與有機更新工程
    ●杭州手法● 中山路鐫刻著杭州城市的基因,記載著杭州城市的輝煌。它曾是800年前南宋都城的御街,是臨安城的中軸線,也是皇帝祭天時的專用道路,也曾是杭州人氣最旺、最為繁華的街道。
  • 明年起停止「棚改」?國家一錘定音,20年的老房子要「升值」了?
    看看過去5年全國棚改貨幣化安置三四線城市所佔的比重你就明白了:公開資料顯示,過去5年全國棚改開工總量在3300萬套,其中三四線城市就佔了2200萬套以上——棚改的70%左右都在三四線城市。換言之,棚改所帶來的貨幣之水,70%都流進了三四線樓市。
  • 龍崗區 陂頭背及建新村舊改城市更新 打造近64萬平活力生活城邦
    · 體現「健康·運動·時尚」主題; · 文化內涵豐富,高尚和諧人文、現代科技智能化相結合,為城市精英群體打造一個先鋒社區。 利聯龍城地產項目整體以「運動、健康、時尚」為主題,以「活力生活城邦」為總體定位,以餐飲、休閒、娛樂、購物、時尚女性主題商業街為一體的具有特色的複合型城市先鋒社區,新生代城市精英部落。項目建成後,將成為深圳東部中心城區的標誌性建築群,深圳龍崗中心城一道亮麗的城市風景線。
  • 長沙實施有機更新 讓老城區既有「煙火氣」又刮「時尚風」
    這一切,主要得益於長沙實施的老城區有機更新。記者從市城市人居環境局獲悉,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房和城鄉建設信息專報》第235期日前以《長沙市加快實施歷史城區有機更新促進歷史文化傳承發展》為題,對長沙老城區有機更新工作進行專題推介。文章認為,長沙經過兩年多有機更新,老城區的宜居性、持續性、生命力不斷增強,走出了一條保護與發展的「雙贏」之路。
  • 城市有機微更新 成都一環路部分路段變臉換顏
    牛王廟路口的微綠地 成都一環路周邊區域是中優的重點,城市有機更新的「主戰場」,也是歷史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 走過一環路,你會發現曾經很不起眼的電櫃箱紛紛披上了「彩衣」;陽光下,一抹紅紅的建築頗具特色,「工業風」元素特色鮮明;小遊園內,草木蔥蘢,蜀韻剪影與竹文化相得益彰……以一環路為軸,一處處城市有機微更新,持續上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