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孔子去世後,弟子們住進孔子居堂
後來
人們在這裡放置孔子的衣、冠、琴、車、書
作為廟宇,紀念孔子
歷代帝王尊崇孔子
對於孔子的祭祀延綿兩千餘年未斷
清雍正皇帝尊孔崇儒,興修孔廟
並頒賜大量禮器
雍正十年(1732年)賜五件御製琺瑯禮器於孔廟
清雍正黃地彩繪纏枝牡丹紋銅胎畫琺瑯五供
用以供奉孔子
現收藏於孔子博物館
銅胎畫琺瑯五供,包括「香爐一,尊二,燭臺二」。
香爐:口徑36釐米,通高70釐米。紫銅胎。平口,圓腹,圜底,雙衝耳,獸蹄形足,下接圓形柱銅足,以插入供桌之用。通體以黃釉為地,繪纏枝牡丹花紋,口沿中部飾一圓「壽」字,腹底楷書年款「雍正年制」。
尊:口徑23.7釐米,底徑27.3釐米,通高70.5釐米。紫銅胎。喇叭口,長頸,鼓腹,圈足外撇,龍形耳。通體以黃釉為地,繪纏枝牡丹花紋,足上楷書年款「雍正年制」。
燭臺:底徑29.3釐米,通高73釐米。紫銅胎,雙盤連座式。上盤中立燭插,圈足外撇。通體以黃釉為地,繪纏枝牡丹花紋,足上楷書年款「雍正年制」。
雍正有多推崇孔子?他認為,「聖人之道,如日中天,上之賴以致治,下之資以事君」,因此積極踐行儒道。他「尊禮先師」,拜謁孔子,興修孔廟,為孔廟題名匾額,通過各種方式展現自己對先師孔子的尊崇之意。他「研經味道」,踐舉經筵,研習儒家經典。他提倡儒學,尤重孝理,希冀用儒家傳統理念化民成俗,教化百姓,維護社會安定。重視先賢儒士,在位期間數次增廣學額,昭舉恩科,開孝廉方正,通過多種途徑廣泛搜羅賢才。他宣諭儒學教化,推廣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儒式理念與價值觀,還以各類學校為媒介,培養教化四民。
此外,雍正在文玩藝術的追求上的完美精緻,在清代皇帝中首屈一指。他對文玩的改造均提出了極具特色的鮮明觀點,並將其付諸行動,使之變成令自己都無可挑剔的美品。
銅胎畫琺瑯是金屬琺瑯工藝品種之一,是琺瑯工藝與金屬工藝的複合工藝。現存實物資料與文獻記載證明,我國最早的琺瑯器產生於元代,而畫琺瑯產生於康熙時期。此時以生產小件器物為主,器形有盒、爐、碗、盤、水盂、杯盞、鼻煙壺等十幾種,器形小巧玲瓏。
雍正時期的畫琺瑯工藝益加成熟,彩釉較康熙時期更加豐富,琺瑯彩的運用有所突破。匠師們所用的琺瑯色有自製的和進口的兩種。當時自製的釉料有月白色、白色、黃色、淺綠色、亮青色、藍色、松綠色、亮綠色、黑色、軟白色、香色、淡松黃色、藕荷色、醬色、深葡萄色、粉色、青銅色、松黃色、紅色等二十餘種。進口的外國琺瑯料有月白色、白色、黃色、綠色、深亮綠色、淺藍色、松黃色、淺亮綠色、黑色、深亮藍色十種。
雍正時期與技術的成熟相伴隨的,就是除了燒制瓶、罐、盤、碗、杯、鼻煙壺、法輪等品種外,還出現了大型畫琺瑯器,清雍正黃地彩繪纏枝牡丹紋銅胎畫琺瑯五供就是其中之一。
在現存可見的雍正朝畫琺瑯器中,這組五供是最大的,而且器形敦厚莊重,彩繪花卉生動逼真,釉色絢麗明快,光澤溫潤柔和,鍍金裝飾效果突出,具有濃厚的皇家富貴氣息,為畫琺瑯器中的精品,具有較高的歷史和科學價值。
責編:劉曉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