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瑰寶耀中華|雍正把什麼頒賜給孔廟?

2020-12-23 文旅中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孔子去世後,弟子們住進孔子居堂

後來

人們在這裡放置孔子的衣、冠、琴、車、書

作為廟宇,紀念孔子

歷代帝王尊崇孔子

對於孔子的祭祀延綿兩千餘年未斷

清雍正皇帝尊孔崇儒,興修孔廟

並頒賜大量禮器

雍正十年(1732年)賜五件御製琺瑯禮器於孔廟

清雍正黃地彩繪纏枝牡丹紋銅胎畫琺瑯五供

用以供奉孔子

現收藏於孔子博物館

銅胎畫琺瑯五供,包括「香爐一,尊二,燭臺二」。

香爐:口徑36釐米,通高70釐米。紫銅胎。平口,圓腹,圜底,雙衝耳,獸蹄形足,下接圓形柱銅足,以插入供桌之用。通體以黃釉為地,繪纏枝牡丹花紋,口沿中部飾一圓「壽」字,腹底楷書年款「雍正年制」。

尊:口徑23.7釐米,底徑27.3釐米,通高70.5釐米。紫銅胎。喇叭口,長頸,鼓腹,圈足外撇,龍形耳。通體以黃釉為地,繪纏枝牡丹花紋,足上楷書年款「雍正年制」。

燭臺:底徑29.3釐米,通高73釐米。紫銅胎,雙盤連座式。上盤中立燭插,圈足外撇。通體以黃釉為地,繪纏枝牡丹花紋,足上楷書年款「雍正年制」。

雍正有多推崇孔子?他認為,「聖人之道,如日中天,上之賴以致治,下之資以事君」,因此積極踐行儒道。他「尊禮先師」,拜謁孔子,興修孔廟,為孔廟題名匾額,通過各種方式展現自己對先師孔子的尊崇之意。他「研經味道」,踐舉經筵,研習儒家經典。他提倡儒學,尤重孝理,希冀用儒家傳統理念化民成俗,教化百姓,維護社會安定。重視先賢儒士,在位期間數次增廣學額,昭舉恩科,開孝廉方正,通過多種途徑廣泛搜羅賢才。他宣諭儒學教化,推廣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儒式理念與價值觀,還以各類學校為媒介,培養教化四民。

此外,雍正在文玩藝術的追求上的完美精緻,在清代皇帝中首屈一指。他對文玩的改造均提出了極具特色的鮮明觀點,並將其付諸行動,使之變成令自己都無可挑剔的美品。

銅胎畫琺瑯是金屬琺瑯工藝品種之一,是琺瑯工藝與金屬工藝的複合工藝。現存實物資料與文獻記載證明,我國最早的琺瑯器產生於元代,而畫琺瑯產生於康熙時期。此時以生產小件器物為主,器形有盒、爐、碗、盤、水盂、杯盞、鼻煙壺等十幾種,器形小巧玲瓏。

雍正時期的畫琺瑯工藝益加成熟,彩釉較康熙時期更加豐富,琺瑯彩的運用有所突破。匠師們所用的琺瑯色有自製的和進口的兩種。當時自製的釉料有月白色、白色、黃色、淺綠色、亮青色、藍色、松綠色、亮綠色、黑色、軟白色、香色、淡松黃色、藕荷色、醬色、深葡萄色、粉色、青銅色、松黃色、紅色等二十餘種。進口的外國琺瑯料有月白色、白色、黃色、綠色、深亮綠色、淺藍色、松黃色、淺亮綠色、黑色、深亮藍色十種。

雍正時期與技術的成熟相伴隨的,就是除了燒制瓶、罐、盤、碗、杯、鼻煙壺、法輪等品種外,還出現了大型畫琺瑯器,清雍正黃地彩繪纏枝牡丹紋銅胎畫琺瑯五供就是其中之一。 

在現存可見的雍正朝畫琺瑯器中,這組五供是最大的,而且器形敦厚莊重,彩繪花卉生動逼真,釉色絢麗明快,光澤溫潤柔和,鍍金裝飾效果突出,具有濃厚的皇家富貴氣息,為畫琺瑯器中的精品,具有較高的歷史和科學價值。

責編:劉曉蒙

相關焦點

  • 廣西有一座孔廟,是全國四大孔廟之一,其所在的小縣城無人知曉
    作為中華多民族文化的象徵,孔廟的建設,很多地方都有,其中山東的曲阜孔廟、北京的北京孔廟,是一大亮點,每年吸引了無數的遊客前來參觀,廣西有一座孔廟與他們並列為全國四大孔廟,在桂林的一個小縣城,沒有人知道,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卻不知在桂林還有一座歷史悠久,傳承著歷史儒家文化的孔廟。
  • 儒道至聖曲阜孔廟朝聖之地
    東魏孝靜帝興和元年(539年),大力維修孔廟,首次為孔子及弟子塑像。此後,北齊天保元年(550年)和梁太平二年(557年)孔廟均得到修葺,但廟宇形制無改。  隋唐以降,朝廷提倡儒學,孔廟面貌隨之改觀。隋大業七年(611年)曲阜縣令陳叔毅重修孔廟。唐初,朝廷在國都長安的國子監修建周公廟和孔子廟各一座,且令各州縣皆立孔廟。
  • 中國的古代頂級青銅器,頂級古玉器才真正是中華瑰寶
    因為中華五千年古代玉器,古代青銅器才是中國人的臉面,才是中華歷史文化偉大文明的物證。收藏界歷來是好貨賣給識貨的人,好貨總是配給好人家,收藏界從來不是以收藏品的數量之多取勝;有道是中華傳統文化才是我們祖先留下來的珍貴的瑰寶,好東西常宜子孫世代相傳,中國古代青銅器,玉器應該一件抵它萬件價值連城。進入收藏領域走近這些收藏家們看到他們手裡的國寶重器,真是感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 中國文化遺蹟:介紹文化勝地南臺孔廟
    清朝統治臺灣212年,而臺南作為臺灣的首府就有203年這裡保存著很多重要的文物古蹟,孔廟即為其一。臺南孔廟是臺灣島上最早建立的一座孔子廟。鄭氏政權將臺灣第一所高等學府國子監設於臺南孔廟,故臺南孔廟有「全臺首學」之稱,成為臺灣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標誌。
  • 孔廟與日本神社 孰為臺灣文化古蹟?
    臺中孔廟文敖博勝臺中市長林佳龍近日狂言狂語不斷,一下說「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在臺灣」,一下說「以後偉人都要從臺中去找」,還請臺中市教育局找找臺中小區裡的偉人,融入教育裡。但林佳龍說國民黨是外來政權,臺中孔廟不是古蹟,而是國民黨把日本神社「幹掉」,換孔子來統治的言論,明顯罔顧事實,顛倒黑白。一個不尊重自己歷史文化的人,還有資格領導臺中這座文化城嗎?當然沒有!事實上,臺中早在清朝就有孔廟了,反而是日本殖民政府推動去中國化,才把清朝孔廟拆除。
  • 2019北京孔廟國子監國學文化節亮點有哪些?
    >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國學文化節主題:國學聖地、德化天下  本屆國學文化節延續往屆「國學聖地、德化天下」主題,圍繞「了解國學、學習國學、體驗國學、弘揚國學」的核心理念,為廣大市民帶來一場兼具豐富性、知識性、權威性、創新性、廣泛性、體驗性、參與性與傳播性的國學文化盛宴。
  • #臺南孔廟#(免費)
    #臺南孔廟#(免費)   臺南孔廟修建於1665年,為臺灣的第一座孔子廟,也是古代臺灣的最高學府,有「全臺首學」之稱。   進入孔廟只能走側門,也就是大成坊。  走進孔廟內,便看見古樸的廟堂建築,以及蒼翠的古樹。建築屋頂上高高翹起的屋簷,融合閩南民居風格,頗具特色。三百多年來,始終保持原樣,未曾經歷大型修繕。孔廟內還可以參觀舊時學生們研習儒學經典的場所「明倫堂」。每年孔子誕辰(9月28日)期間,臺南孔廟都舉辦孔廟文化節,表演六俏舞等節目。活動期間推出的周邊商品,也非常受民眾歡迎。
  • 瞻仰臺灣孔廟:在那鮮紅色的巍峨宮殿裡,充滿著一派仁愛的氣氛
    到了臺南,大任同學又帶我去參觀孔廟。臺灣人尊崇儒學的風尚,是十分普遍的。我瞻仰過曲阜的孔廟、孔林和孔府。孔廟的雄壯輝煌,是世界無與倫比的。在我的故鄉古城潮州,也有孔廟,去年我也趁學術會議之便參觀過。臺灣的孔廟過去稱文廟,與潮州過去的稱法相同,規模比潮州的稍大一點,因為臺灣對文物古蹟的保護、恢復很重視,文廟也修整得很完整。
  • 北京孔廟,4A景區700多年歷史,有多位皇帝御筆題匾,門票才30元
    它就是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孔廟,是祭祀孔子的祠廟。最有名的孔廟,當屬山東濟寧曲阜的孔廟了,萬仞宮牆,金聲玉振,聖時門,杏壇,還有成化碑,以及大成殿,等等。西安的孔廟,就在文昌門裡面,碑林博物館那個地方,有欞星門,泮池,華表,照壁以及牌坊,戟門,碑亭等看點。北京孔廟,始建於元大德六年,也就是1302年,距今700多年歷史了。
  • 山東亞聖廟這片古建築群,沒有孔廟那般喧囂,寧靜平和卻書香四溢
    山東是個人傑地靈,且思想飛躍的地方,自古以來擁有著許許多多的齊魯文化讓人追捧。齊魯文化是山東文化的一個巔峰,但其實它包含的東西很多,主要分為「齊文化」和「魯文化」。齊文化是東夷文化和齊道家思想的集總,那時候的學術主要以黃老之學為主,因為北齊尊奉且發揚了這樣的文化。
  • 從古詩詞裡的中華瑰寶到《名醫別錄》裡的東阿阿膠
    2020年東阿阿膠「青春視野」詩詞徵文作品     從古詩詞裡的中華瑰寶到《名醫別錄》裡的東阿阿膠                         文/郭小米(山東東阿)          從古詩詞裡的中華瑰寶,到《名醫別錄》裡的東阿阿膠。3000年智慧結晶,中華醫藥文化從未間隔,一脈傳承。     餘本東阿人,應知東阿事。東阿之魂源於水,得天獨厚,成就滋補良藥。      阿井傳來不記年,清流澈底一寒泉。
  • 絲路瑰寶收藏鑑定 啟航 2021
    絲路瑰寶出品的學術成果絲路瑰寶收藏鑑定不僅關注於真假,更執著藏品價值研究和發現,多項學術成果填補空白,許多藏品因絲路瑰寶鑑定價值得到新生,有的被權威書刊收錄,有的領跑成交記錄,有的被重金收藏,有的榮獲行業大獎,就連創作者、藏家也受益名譽天下。
  • 臺灣寫真:訪臺南,蔡武看見共同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聯誼會名譽會長蔡武一行8日深入探訪臺灣歷史最為悠久,保持較完整的臺南孔廟以及他久已嚮往的臺灣文學館、赤崁樓等文化景觀。臺南市是蔡武訪臺之行最後一站。7日晚抵達此間,他即對前來表示歡迎的臺南市市長許添財及臺灣南部各縣市文化行政部門主管表示,臺南是臺灣知名的文化之都,文化之旅不到臺南就不完整;孔廟、臺灣文學館都是他久已嚮往之地。
  • 臺灣寫真:訪臺南,蔡武看見共同的中華文化(圖)
    中新社臺南9月8日電 題:訪臺南,蔡武看見共同的中華文化  中新社記者 劉舒凌 路梅  中華文化聯誼會名譽會長蔡武一行8日深入探訪臺灣歷史最為悠久,保持較完整的臺南孔廟以及他久已嚮往的臺灣文學館、赤崁樓等文化景觀。  臺南市是蔡武訪臺之行最後一站。
  • 探索中華瑰寶,細數傳世文明——臺北故宮藏品明代漆器、絲繡篇
    好在臺北故宮也於線上開通了開放專區,部分精品亦有機會得以觀賞圖片,雖非直觀實物,但總以能欣賞到中華文明瑰寶為辛,以下則分期、分類為大家介紹。
  • 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冬日旅行線路推薦——文化體驗篇 | 冬遊齊魯
    儒家文化、絲路文化、龍山文化、漁家文化……多元的文化在齊魯大地上交流碰撞,演繹出了色彩斑斕的冬日故事!品民俗、看非遺、打卡博物館……這16條線路給你的旅途加點料!民俗線路牟氏莊園始建於清雍正元年,其規模恢宏,文化濃厚,以建築文化、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冠絕於世。
  • 真跡比對:順治、康熙、雍正、乾隆,誰的書法更勝一籌?
    清朝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後的第一位皇帝是順治,隨後便是後世知名度極高的康熙、雍正和乾隆。這四位雖然都是清朝早期的皇帝,但其漢語書法造詣卻足以驚豔世人。以下,我們就不妨一一介紹,欣賞比對一番。
  • 張伯禮:將中華瑰寶化作大疫良方
    「一種新出現的疫病,中醫關注的是病毒入體後人會出現什麼反應,醫生由此辨證論治。」他解釋道。在登上去武漢的飛機之前,72歲的張伯禮就帶著團隊緊急編寫出一個有關新冠肺炎證候的調查APP。下了飛機,他設法墊購了100臺手機,把這些裝了調查APP的手機發給病區裡的醫生,請他們拍攝患者舌象照片,進行證候調查。
  • 「景泰藍」中國文化的瑰寶,收藏界的寵兒
    中國文化的瑰寶 收藏界的寵兒 景 泰 藍 這時期的景泰藍嚴格規定只有皇家可以使用,只有少量用於封賞二品以上大員及頒賜給大德高僧、寺廟作供奉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