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津木
香港首富李嘉誠早已宣布退休,但退休後,李嘉誠仍忙於投資等事情。李嘉誠已經91歲高齡,但他仍然忙於賺錢。好歹李嘉誠算是離開了公司,但仍有兩位億萬富翁在忙著公司的事情,他們是92歲的李兆基和96歲的郭鶴年。事實上,很多富豪都是活到老乾到老的,從來沒有休息一天。畢竟,這些富人一輩子忙忙碌碌,真讓他們停下來,反而會不習慣。當年,華人首富王永慶一直工作到91歲還沒有退休。
王永慶很早就成為臺灣首富,他的創業史被幾代人視為「寶典」,也因此被譽為「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是臺塑集團的創始人,他為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是一位真正的愛國商人。有趣的是,王永慶去世後,郭臺銘還參加了他的葬禮,他非常尊敬王永慶。但遺憾的是郭臺銘並沒有王永慶的眼界和品行。
王永慶祖籍福建,幾代人以種茶為生,生活條件比較艱苦。王永慶的父親只能守著自己經營的茶園,靠微薄的收入養家餬口。但在王永慶9歲那年,父親病倒了,從此,家庭生活的重擔就落在了母親身上。15歲時,王永慶到茶園做雜務,開始步入社會打拼,後被送到一個米店當學徒。
俗話說:「窮人孩子早當家」,王永慶勤奮好學,甘於吃苦,只用了一年的時間,就將其中的生意門道摸清楚了。16歲那年,王永慶向父親借了200元,打算開一家米店。一開始,生意慘澹,不得不挨家挨戶地推銷貨物。當年,對於在大米中摻假的米糠甚至沙子,人們都見怪不怪了。但王永慶就會把摻假在米糠裡甚至沙子都清理乾淨,正是因為這一優勢迅速傳開,生意變得紅火起來。當時交通並不方便,但無論走多遠,天氣如何,王永慶都堅持送貨上門。
但是,大米和木材並不是真正讓王永慶事業起飛的東西。上世紀50年代中期,當時38歲的王永慶創立了臺塑公司。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該公司投入生產,但遇到了銷售問題。下遊生產商對他缺乏信心,導致第一批產品中只有五分之一被售出,積壓的庫存幾乎使公司破產。這時,合作方開始動搖,好在王永慶選擇了堅持,並變賣了全部資產,買下了公司的全部產權,堅信自己一定能渡過難關。
「險中求富貴」,雖然當時的市場形勢是供過於求,但王永慶審時度勢,認為自己的產品賣不出去是因為價格太高。王永慶認為,只有在實惠的質量基礎上,企業才能興旺發達。於是王永慶毅然擴大生產規模,隨著產量的增加,產品價格迅速回落,從而打開了市場。同時,王永慶還成立了塑料加工廠,塑料製品銷往世界各地。隨著業務規模的不斷擴大,他開始涉足石化、電子、機械運輸、教育等行業。上世紀80年代中期,該集團的年營業額為30億美元。
王永慶一直有一個宏偉的計劃,那就是要在中國大陸投資100億美元。但由於種種原因,該計劃被擱置。但隨後王永慶在美國為中國人買了15萬畝土地送給中國,轟動一時。那一年,王永慶想在大陸投資,但臺灣千方百計阻撓。儘管如此,王王永慶還是用他的智慧成功地繞過了這些障礙,並在中國大陸投資了多個項目。據了解,王永慶30年來,在內地累計投資達1000億元人民幣。此外,王永慶除了投資建設30家內地企業外,還斥資17億元在廈門成立長庚醫院,惠及無數老百姓。
當時內地的醫療業還不發達,很多人沒有錢看病。為了讓更多的病人能夠負擔得起看病的費用,王永慶想出了先看病後交錢的辦法。這種人性化的做法很快受到了公眾的歡迎和讚揚。後來,王永慶也把這種模式帶到內地醫院,很多醫院都在用這種模式。此外,王永慶還將臺塑集團的大部分利潤投入長庚醫院的發展上,讓更多的病人受益。
晚年,王永慶又計劃在內地建設1萬所希望小學,讓那些上不起學的孩子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讀書。王永慶去世前,這個計劃已經完成了近一半,他去世後,這個計劃是由他的後代代為執行。此外,2008年汶川地震時,王永慶還捐款1億元用於災後重建,這些真是令人欽佩。
遺憾的是,91歲的王永慶在美國工作期間,終究沒能敵過命運,與世長辭。王永慶是做實業起步的,在後來的發展中,他從來沒有通過投機取巧的手段賺錢,這讓很多富商非常佩服。王永慶雖然有錢,但生活很儉樸,他的很多日常用品都用了很多年,最著名的是他一條毛巾用了30年。直到90歲,他仍然堅持每天跑步,每年都參加臺塑長跑。王永慶是一個高度自律的人,他的成功並非偶然。
本文由不凡智庫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