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商人作為社會最底層的末等。在世人眼中的形象大多是貪婪無度,耽於享樂的市儈嘴臉。自古錢帛最動人心,而整日綢繆追逐錢財利益的商人往往更易被腐蝕。
很多商人即使已有榮華富貴加身,卻依舊為富不仁。「有利身即行」是他們最好的寫照,為了增加些許利益,以次充好,偷梁換柱等手段層出不窮。
錢財從它降生那天便仿佛有著獨特的魔法一直被世人追捧。對於錢財的看法,筆者更贊同馬克思的看法:「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用了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
它的魔法使得世人在貧困之時能努力奮鬥,但當成功掌握大量財富之後,它又使人的欲望逐漸膨脹。
窮奢極欲,恣意享樂便成為常態,而這堅信利益為先的商人中,能抵擋「金燦燦」的誘惑的「異類」更可謂是鳳毛麟角。這也就導致無論在哪個時代,願意分潤自己的財富去濟世救人的仁人義士都尤為難能可貴。
傳奇的開端
1917年,在中國臺灣臺北縣,隨著一聲啼哭,王永慶出生在了這個困苦的家庭中。這家人世世代代都以種茶為生,腳踏實地,勤勤懇懇的耕耘,卻也只能勉強維持生活。
自古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他從小便學會幫父母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身為家裡的長子,王永慶承載了整個家庭的期望。
在他長到七歲時,王永慶被送去鄉裡讀書,後來由於父親因病臥床,王永慶只得匆匆讀完小學便輟學回家。
但他不甘一直困在窮鄉僻壤中,15歲那年,王永慶離開了家闖蕩天下。他決心一定要改變自己的人生,改變整個家庭的命運。
他再次來到鄉裡就此成為了一家米店的學徒。在經過一年的學習後,王永慶在父親的支持下,開了家自己的米店。
這次開店是王永慶人生中第一次創業,但他憑藉著出色的銷售能力和勤懇的服務態度,成功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沒有讓父親失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家庭困苦的窘境。
王永慶時代
1942年,他結束了經營十年的米店生意,利用自己的積蓄在家鄉買了50畝地。抗日戰爭勝利後,本想從此安穩度日的王永慶敏銳地發現了臺灣經濟正在快速發展,他毅然抓住時機投入到木材生意當中。
戰爭過後,百廢待興,隨著經濟發展帶動了建築業的發展,木材的價格開始大幅度上漲使得王永慶成功賺了不少利潤。
可惜好景不長,雖然搶得先機,但木材市場的巨大商機也帶來了眾多對手,面對僧多肉少的局面,王永慶選擇直接退出了木材市場。
雖然被迫離開了木材行業,但王永慶卻並不遺憾,與其與眾多競爭者一起去競爭有限的利潤,不如自己開創一塊新的「蛋糕」。
而憑藉敏銳的商業嗅覺,這次王永慶看中了塑膠。在當時塑膠行業同樣有著巨大的發展前景,比起木材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此時的臺灣塑膠行業早已被日本企業壟斷,市面上的塑膠絕大多數都是日本塑膠。為了打破僵局王永慶走訪了多家企業,經過精心調研後,他力排眾議,堅持相信自己的判斷,馬上籌集了五十多萬元,成立了第一家塑料公司。
或許正是因為這種堅定不移的自信,這次選擇使他摸到了成功的門檻。在當時這家公司第一次生產的產品只賣出了兩成,遠遠低於預期的目標。
王永慶苦思冥想後發現市場依舊景氣,塑料十分搶手,但生產出的成品價格太高。為此王永慶創新了生產工藝,降低了生產成本,並投入全部身家加大產量。這一次他的塑料公司憑藉低廉的價格和優質的產品在與日本塑料的競爭中大獲全勝。
這一次的勝利使得王永慶賺了個盆滿缽滿,也一舉奠定了他在塑料行業的龍頭地位,塑料行業就此開啟了「王永慶時代」。
執著的公益之路
憑藉著塑膠行業積累的財富,在1989年,王永慶以高達五十四億美元的身價登上了《福布斯》全球富人排行榜。直接一躍成為當時的臺灣首富,也是當時的華人首富。
而成為了業界神話的王永慶並沒有耽於享樂,而是決定回報社會,積極開展各種公益活動。這裡不得不提的是王永慶祖籍其實是福建省安溪縣人,他的祖父由於迫於生計,選擇漂洋過海前往海峽另一半的臺灣省尋找一絲希望。王永慶的祖父始終讓他牢記自己是一個中國人。
成為首富的王永慶依然保持著節儉的美德,在生活上從不鋪張浪費。在臺灣的富豪中流傳最廣的逸事便是王永慶一條毛巾用了足足27年。
而在新中國成立後,如今功成名就的王永慶便打算儘自己的能力幫助自己的祖國。思慮再三之後,他決定在廈門投資70億美元,建立一個石油化工產業以幫助當地發展經濟。可惜當時的環境下這筆數額巨大的投資想要真正落地還是有很多阻礙。
為了使這個項目成功建成,王永慶做出了一個舉世皆驚的舉動,他直接在美國買下了整整15萬畝的土地,並打算將這些土地無償送給廈門的農民們發展農業。
15萬畝!很多人可能無法對這個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的數字有一個大致的印象。簡單換算一下,15萬畝大約等於100平方公裡,如果將這些土地放在一起那麼它的佔地面積甚至比一些城市還要大。
在那個紛繁複雜的時代他以自己最赤誠的行為表達了他對祖國的熱愛。雖然由於移民和農業等多方面的問題,王永慶先生的這一壯舉只能擱淺,但他熱愛祖國,不惜斥巨資幫助祖國發展農業的行為依然值得世人敬佩。
2008年,震驚中外的汶川大地震席捲了中華大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全國各地的炎黃子孫紛紛前往災區支援。
而聽聞這一噩耗的王永慶立即捐贈了1億人民幣的物資用於支援災區,並鼓勵其他臺灣企業家踴躍捐款幫助當地人民度過此次危難。他無法來到這裡,卻還是伸出援手給予了同胞強有力的支援。
除此以外,由於家庭原因只讀完小學的王永慶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深知知識是幫助貧苦人家改變命運最好的出路。他還在全國各地共興建了一萬多所小學,幫助無數的孩子學習知識改變人生。「同胞愛,手足情」在王永慶先生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小結:在獲得成功之後,他始終活躍在各個公益活動中。即使在90歲高齡時,這個「倔強老頭兒」的身影依然能在公益活動上見到。他和他的後人將他一生的資產重新回饋社會繼續發光發熱,這些遺產後來成立了一家醫療與教育慈善基金幫助了無數的人。
筆者不禁肅然起敬,王永慶先生從小飽經困苦,憑藉自身的努力歷經艱難困苦成為首富,卻依然保持樸素無華的品質。他這一生積累了巨額的財富,他本可以安享奮鬥的結果,體驗生活的快樂。
但他有著更高的追求,他將自己一生的財富用於公益,始終腳踏實地,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王永慶先生改善了無數人的生活,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
他的一生為國為民,始終將幫助他人回饋社會放在首位,是輝煌而又偉大的一生。他的經歷不僅是商業上的傳奇,他的為人和品德更是一部傳奇,一部人性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