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塑集團以石化起家,觸角伸至醫療、電力、電子、網際網路等多個領域,歷經兩代人耕耘,創下數百億資本額。
臺塑創始人王永慶素有「經營之神」的美譽,縱觀他的一生,其對時代發展趨勢之商機的把握,以及面對挫折的堅毅,尤為令人敬佩。而從王氏兄弟的齊心合力、王氏子女自身創業的優異成績,更能看到良好家風的深刻影響。
1917年1月18日,臺北縣新店的一個貧苦農家喜添新丁,這就是後來被尊為「經營之神」的王永慶。
祖籍在福建省安溪縣的王家當時過著十分艱難的生活,幾代人都以種茶為生,只能勉強餬口。王永慶的父親王長庚整日照看茶園,而王永慶9歲那年,王長庚不幸患病只得臥床休養。
15歲那年王永慶小學畢業,先到茶園做雜工,後到臺灣南部嘉義縣的一家小米店當了一年學徒。第二年,王永慶作出人生中第一個重要決定,開米店自己當老闆,啟動資金則是父親向別人借來的200塊錢。
王永慶的小店開張後沒有多少生意,不過,16歲的王永慶展現了超強的營銷能力,不僅挨家挨戶上門推銷自己的大米,而且還免費給居民掏陳米、洗米缸。照現在的話說,王永慶向嘉義縣老百姓提供的是針對性極強的個性化服務,在維繫客戶關係上逐漸佔了上風。
此外,當時大米加工技術比較落後,出售的大米摻雜著米糠、沙粒和小石頭,買賣雙方都是見怪不怪。王永慶在每次賣米前都把米中雜物揀乾淨,買主得到了實惠,一來二往便成了回頭客。
幾年下來,米店生意越來越火,王永慶籌辦了一家碾米廠。後來在日本佔領期間,因為政策原因,王永慶的碾米廠不得不關門。他利用之前賺到的錢於1942年在嘉義鄉下開設了一個磚廠,很快也因困境而關門。
再度受挫的王永慶並未放棄。在朋友的資助下,他從1943年開始了木材生意,由於缺乏相關經驗,不久後便血本無歸。後來朋友的再次出手幫忙,他才得以在木材行業立穩腳步。隨著日本戰敗退出臺灣,當地的各種基礎建設需要大量木材,王永慶由此積累起了資本。
王永慶早年全家合影
50年代初,臺灣急需發展的幾大行業,是紡織、水泥、塑膠等工業。當時臺灣一些知名企業家不願向塑膠工業投資,認為沒有前景,這時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商人王永慶,卻主動表示願意投資塑膠業。
王永慶作出這個大膽的決定,並不是心血來潮。雖然他對塑膠工業還是外行,但他向許多專家、學者去討教,還拜訪了不少有名的實業家,對市場情況做了深入細緻的調查,甚至已私下去日本考察過。
王永慶認為,燒鹼生產地遍布臺灣,每年有70%的氯氣可以回收利用來製造PVC塑膠粉。這是發展塑膠工業的一個大好條件。
1954年,王永慶與人合作,籌措了50萬美元的資金,創辦了臺灣島上第一家塑膠公司。3年以後建成投產,但立刻就遇到了銷售問題。首批產品100噸,在臺灣只銷出了20噸,明顯地供大於求。
在此背景下,王永慶卻仍下令擴大生產,這導致合伙人紛紛要求退出。而王永慶決定背水一戰,變賣了自己的全部財產,買下了公司全部產權,使臺塑成為獨資經營產業。
王永慶有自己的算盤。他研究過日本的塑膠生產與銷售情況,當時日本的PVC塑膠粉產量是3000噸,而日本的人口不過是臺灣的10倍,所以,他相信自己產品銷不出去,並不是真的供過於求,而是因為價格太高。要想降低價格,就只有提高產量以降低成本。
第二年,他又投資成立了自己的塑膠產品加工廠——南亞塑膠工廠,直接將一部分塑膠原料生產出成品供應市場。
隨著產品價格的降低,銷路逐漸打開了,臺塑公司和南亞公司雙雙大獲其利。從那以後,公司塑膠粉的產量持續上升,一度成為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膠粉粒生產企業。
當臺灣企業界一轟而上角逐於木材行業時,王永慶果斷地轉向了塑膠行業;當他在塑膠行業站穩腳跟之後,又去關注他當初藉以發家致富的木材行業。
王永慶看到,由於臺灣木材銷路好,商家大量砍伐,可是他們要的只是樹幹部分,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樹枝丫,都被白白地拋棄而浪費了。經過考察論證,1964年10月,王永慶開始創辦臺灣化學纖維工業公司。
兩年半以後,臺南新化八卦山下矗立起了一座新型的工業城,成為當時世界首創的連貫作業的人造纖維工廠。它使大量過去被拋棄的木材廢料變成了紡織纖維,既節省了外匯,又降低了成本。
臺塑、南亞、臺化三大企業,使王永慶在當時臺灣50家大廠商中名列第三。
王永慶是以石化業起家,建立起世界級的石化企業集團。不過,80年代後期,在長子王文洋的帶領下,臺塑集團逐漸進入高科技領域發展。
經營石化下遊產品的南亞公司是臺塑集團第一個進入電子產品高科技領域的企業。1986年,任南亞公司第四部經理的王文洋主導,投資生產印刷電路板,並逐漸打出知名度,到90年代中期,已成為臺灣最大的印刷電路板企業。
後來,印刷電路板事業逐漸從南亞公司分離出來,成立南亞印刷電路板公司,專門負責生產印刷電路板、銅箔基板、液晶顯示器等產品,業務發展迅速,成為全球第二大印刷電路板供應商。
1990年,臺塑集團成立福懋科技公司,主要從事IC封裝及測試等電子業務。1995年,南亞科技公司成立,王永慶親自出任董事長,主要生產顯示器、內存(DRAM)、半導體等電子產品,後成長為臺塑集團最大的高科技企業。
幾十年來,全球化工行業一直把王永慶尊為「經營之神」,很多臺灣企業家都將王永慶的管理經驗當作最為實用的教科書。
《王永慶給年輕人的八堂課》一書歸納出王永慶做人做事的根本態度和起碼原則。有書評這樣寫到,「王永慶給年輕人的八堂課,道理雖然淺顯易懂,卻是他數十年從不斷挫敗中累積出來的寶貴心得,可謂句句珠璣,發人深省」。
第一堂課:刨根問底,也就是面對問題一定要追究到水落石出,否則絕不罷休。
第二堂課:務本精神,凡事只求根本,不問結果;事事追求點點滴滴的合理化。
第三堂課:瘦鵝理論,這是王永慶時常提及的人生奮鬥理念,說的是學習瘦鵝忍飢挨餓,用刻苦耐勞的精神面對困境,並以堅毅態度等待機會到來。
第四堂課:基層做起,必須腳踏實地、按部就班、從基層做起,還必須在選定目標後咬住不放,全力以赴。
第五堂課:實力主義,學歷不等於實力,只有從實實在在的經驗才能培養出令人信服的實力。實務經驗愈豐富,成功機會就愈大。
第六堂課:切身感,企業的管理制度若能讓員工產生切身感,他們的潛能才可發揮到十成。王永慶經常對員工說:「雖是一分錢的東西,也要撿起來加以利用,這不是小氣,而是一種精神,是一種警覺,一種良好的習慣。」
第七堂課:價廉物美,只有建立在價廉物美的基礎上,企業才能夠蓬勃發展。在這一點上,王永慶堅持供應價廉物美的原料給下遊客戶。
第八堂課:客戶至上,買賣雙方唇齒相依,懂得維護客戶的利益,才能取得自己的最大利益。
還有文章指出,王永慶從多年的經營管理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套實用理論,其中最為精闢的是「壓力管理」和「獎勵管理」兩大法寶。
所謂壓力管理,就是在人為壓力逼迫下的管理之道。具體地說,就是人為地造成企業整體及所有從業人員存在緊迫感。「一勤天下無難事」,王永慶始終對此深信不已,他認為承受適度的壓力,甚至主動迎接挑戰,更能充分體現出一個人的旺盛生命力。因此無論對人還是對己,王永慶都提倡嚴格要求。
據說,臺塑集團的主管人員最怕「午餐匯報」。王永慶每天中午都在公司裡吃一盒便飯,用餐後便在會議室裡召見各單位主管,先聽他們的報告,然後提出很多犀利而又細微的問題。主管人員為應付這個「午餐匯報」,每周工作時間不少於70小時,他們必須對自己所管轄部門的大事小事十分清楚,對出現的問題做過真正的分析研究,才能順利「過堂」。王永慶本人每周工作100小時以上。
獎懲分明是臺塑集團的一貫作法,王永慶對員工的要求雖然苛刻,但對部屬的獎勵也極為慷慨。據報導,臺塑的激勵方式有兩類,一類是物質的,即金錢獎勵;另一類是精神的。
王永慶曾在總結成功經驗時表示,他認為最有效同時也最有意義的做法是選擇「永遠追求更大貢獻」作為企業的目標。他說:「我不但與別人競爭,對自己也是嚴之又嚴。」
王永在比哥哥王永慶小五歲,原任臺塑集團副董事長,是陪伴王永慶時間最長的事業搭檔。媒體在評價兩個人幾十年的合作經歷時,經常使用的詞語是「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一家雜誌的文章說,王永慶、王永在兄弟一靜一動,從年輕時代開始,王永慶負責規劃事業發展方向,弟弟王永在負責落實和執行。
兩人的默契及信任更難能可貴,王永慶做了決策,王永在百分之百服從,而王永在執行過程擁有絕對的自主權,哥哥王永慶充分授權。
有記者曾問王永在兩個人有沒有吵過架,王永在則委婉地說:「他講他的,我轉頭走掉就是了。」
王永慶(右)、王永在(左)
在生活上,身為億萬富翁的王永慶,同樣對自己和家人嚴格要求,一貫奉行「勤勞樸實」,事事講究「合理化」。
據說,王永慶的吃飯原則是「簡便」,最愛吃的是家常滷肉飯;穿的原則是「整潔」,一雙運動鞋總要穿上好幾年。弟弟王永在則是隨遇而安,對任何事情都泰然處之,進退自如。
或許,這種兄弟之間的情義、家族內部的團結,就是帶有家族企業烙印的臺塑集團持續高速發展的原動力。
王永慶一生先後娶有三房妻室,大太太郭月蘭未有生育;二太太廖嬌生有兩男三女,分別是王文洋、王文祥、王貴雲、王雪齡與王雪紅。三太太李寶珠則生有4女,分別是王瑞華、王瑞瑜、王瑞惠與王瑞容。
弟弟王永在娶有兩二房妻室,共生育三子五女。
然而,王文洋因一段婚外情打亂了王永慶接班部署,在王文洋被迫離開臺塑集團之後,王永慶二房一系子女大多淡出家族事業,發展各自事業。
二女兒王雪齡與簡明仁夫婦創辦大眾電腦集團,成為臺灣知名的大型高科技企業集團。三女王雪紅創建的威盛電子集團(HTC),已是世界知名的高科技企業集團。
二女兒王雪紅系HTC董事長
王永慶三太太李寶珠一系全是女將,但在臺塑集團中佔有重要地位,三房長女王瑞華不僅擔任臺塑集團下屬長庚生物科技公司總經理,而且是臺塑集團決策小組成員,主要負責集團醫療、生物科技事業與美國的投資事業。
在家族接班部署中,臺塑集團從「二王時代」過渡到「行政中心集體領導時代」,即所有重大決策出自由王永在長子王文淵、王永慶之女王瑞華等多人組成的行政中心。
2008年10月,王永慶於美國逝世。2014年11月,王永在去世。臺塑集團正式告別了「二王時代」。
據報導,臺塑集團已規劃淡化家族色彩,逐漸走向專業經理人治理,王家人將退出臺塑集團最高決策層小組,均由專業經理人升任。至於王家人將另組委員會,聽取業務報告。
(內容源自網絡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