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商業教父:從200元起家到臺灣首富,成就7000億臺塑帝國!

2020-12-16 蔣東文

《老子》:「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他的經營之道,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思維密切相關。

幾十年來,全球化工行業一直把他尊為「經營之神」,很多企業家都將他的管理經驗當作最為實用的教科書;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曾表示:「王老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臺灣工業之父。」

2008年,汶川地震時,他抬頭看著天花板意味深長的說:「捐1個億吧,國家有難,我們該鼎力相助!」

哪知幾個月之後,老人就去世了,享年92歲,捐建內地1萬多所小學,要知道他16歲時是以200元經營米店起家,最終創立的臺塑集團發展為臺灣企業的王中之王,還進了世界化工業的前50名。

他就是中國臺灣商人「教父」王永慶!

在中國臺灣,每家企業的文化都不一樣,各自的特色很鮮明。

而臺塑早期的文化叫「勤勞樸實、刻苦耐勞」。後來進一步發展,叫「追根究底、止於至善、共存共榮」。再發展,叫「回報社會,永續經營」。

然而,無論臺塑最早的文化,或者如今的文化,其實本質還是勤勞樸實。王永慶講這是他母親——一個貧苦農家的女兒傳給他的。

王永慶1917年生於臺北新店市,祖籍福建泉州安溪。

因家庭貧困,王永慶7歲起,便每天餵豬、挑十桶水,每天赤足走3小時(約20公裡)來往於家和學校之間。

雪上加霜的是在他9歲那年,父親不幸患病臥床,雖然不久便恢復正常,但日子已大不如從前,王永慶的3個妹妹甚至被送給鄰居代養。

從小的生長環境讓王永慶迫切地想要改變現狀,他15歲時,便離開家鄉,到嘉義闖天下,在一家小米店做學徒。

第二年,他用父親借來的200元錢做本金,在一條偏僻的巷子裡承租一個很小的鋪面,自己開了一家小米店。那時,單一個小小的嘉義就有近30家米店,競爭十分地激烈。

他的米店開辦最晚,規模最小,知名度就更談不上了,毫無優勢而言。在新開張的那段日子裡,生意冷冷清清,門可羅雀。為了搏出一片天,王永慶頗費了一番心思。

學而思則優,商而精則達!

彼時,大米加工技術比較落後,商家出售的大米裡經常混雜著米糠、沙粒、小石頭等雜物,雖然顧客早已見怪不怪!

但王永慶則從中悟道了商機,他先是在夜裡將米中的雜物揀乾淨,然後提供免費送貨上門服務,同時記錄下顧客家有幾口人,一缸米吃多久,甚至連顧客什麼時候發薪水都摸查的一清二楚!

就這樣,為顧客送米,把米缸擦乾淨,記錄顧客人數,建立顧客檔案,米沒了嗓門去送,發薪了再收取米款…一些看似無用的動作,在王永慶手裡則已成了可持續交易的條件和基礎——營銷。

王永慶精細、務實的服務,使嘉義人都知道在米市馬路盡頭的巷子裡,有一個賣好米並送貨上門的王永慶。有了知名度後,王永慶的生意更加紅火起來。

幾年下來,米店生意越來越火,王永慶籌辦了一家碾米廠,同時完成了個人資本的最初積累。

1940年左右,王永慶又開始做木材生意、購置土地等,賺進5000萬元舊臺幣。

1950年代初的臺灣急需發展紡織、水泥、塑膠等工業。但當時普遍認為,臺灣的塑膠產品無論如何也競爭不過日本。1954年,王永慶決定與趙廷箴等合夥成立福懋塑料公司,即後來的臺塑。

其實,王永慶並非是心血來潮。他事先進行了周密的研究,向許多實業家、專家去討教,甚至偷偷去日本考察,發現臺灣其實有很多有利因素。

三年後,首批產品100噸,只銷出了20噸。可王永慶卻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擴大生產。合伙人紛紛要求退出,王永慶乾脆變賣家產,買下了公司的全部產權。結果,隨著產量擴大,產品價格降低,銷路真的打開了。

30年後的1984年,臺塑集團的全部資本額達到45億多美元,年營業額達30億美元,佔臺灣地區全民生產總值的5.5%。

「臺塑集團」成為臺灣企業當之無愧的王中之王,王永慶也以68 億美元(約480億元)身家榮登臺灣首富,被人尊為「經營之神」。

王永慶的經營管理理論,最為精闢的是「壓力管理」和「獎勵管理」兩件法寶。

所謂壓力管理,就是人為地造成企業整體及所有從業人員存在緊迫感。他認為承受適度的壓力,甚至主動迎接挑戰,更能充分體現出一個人的旺盛生命力。

不得不說,王永慶做任何事情都深思熟慮,是一個典型的實力主義者。

王永慶對員工的要求雖然苛刻,但對部屬的獎勵也極為慷慨。王永慶私下發給管理人員的獎金稱為「另一包」,即公開獎金之外的獎金。對於一般職員,則採取「創造利潤,員工分享」的做法。

王永慶先生曾提出過一個非常有名的瘦鵝理論。

因為他小時候非常窮困,家家戶戶都養鵝,但是沒有好的飼料,使得大部分的鵝都比較瘦。

後來王永慶發現很多人買完菜之後會把菜葉丟掉,但他認為菜葉是養鵝最好的飼料。

所以王永慶先生就跟別人去買便宜的瘦鵝,再去買別人不要的菜,很快就把鵝養肥了,賣出去賺了很多的錢。

由此他得出了瘦鵝理論:

人在困境時,需要忍耐;而有機會時,就不要錯過任何機會。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

鵝之所以長不大其實問題不是在鵝本身,而是在養鵝人的管理問題。

王永慶先生寫過一本關於中國式管理的書,可以看到他具有中國人的思考方式,非常了解中國的文化。

他的管理基本上是透過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中華文化去貫徹實施的。

最現實的例子就是,王永慶從小小的米店生意到他後來以68 億美元身家問鼎臺灣首富,成就7000億元臺塑帝國的事跡。

家族企業最擔心的就是傳承問題,一世英名的王永慶卻沒料到「死神」的腳步來的如此之快。

隨著王永慶逐漸邁向高齡,接棒問題成了臺塑集團最大的隱憂。

臺塑在中國臺灣被稱作關係企業,它是沒有集團母公司的。

王永慶、王永在家族分別直接持股各個公司,王永慶本人的股比並不大,只有5%左右,不過家族的股份加在一起形成相對控股,其他的股東則包括基金公司和公眾股東。

臺塑集團縱向沒有母子關係,橫向也沒有競爭關係,它是由臺灣塑膠、南亞塑膠、臺灣化纖、臺塑石化四大上市公司為核心,由紡織、機械、電子、汽車、鋼鐵、長庚醫院、長庚大學等130多個關係企業、成員企業、法人實體組成的一個聯合體。

2001年,為確保臺塑企業的永續經營,王永慶開始以5年的時間,默默進行交棒布局。2006年6月,90歲高齡的王永慶正式宣布交棒,指示成立臺塑企業行政中心,並最終完成「七人決策小組」的組建。

2008年10月15日,王永慶與世長辭,享年92歲,留下了超過2400億新臺幣的資產以及三房太太、2子7女。

讓人料想不到的是,一生精明的王永慶竟然沒有提前立遺囑;

王永慶老先生這顆參天大樹倒下之後,臺塑王家的豪門恩怨徹底爆發,為了爭奪遺產王家子孫各種劇本上演,人性的醜惡在巨額遺產之前暴露無遺,最終一宗血親對簿公堂,嗚呼哀哉!

不過,王永慶老先生的一生可謂是「功成名就」,他一輩子喜歡研究企業管理,是經營之魂、國人之魄。而臺塑也成為了適合我們自己人借鑑學習的先進管理的好範本。

雖然他只有小學畢業的水平,創業基金也只有200 元,還是借來的;

但是,經過他的細心經營,逐步將其打造成為如今臺塑總員工數逾10萬人、現在總資產逾7000億元的臺塑帝國。

參考資料:

英才雜誌《王永慶經營之神失算》、

製造界《「經營之神」王永慶的五大管理密碼》、

東方出版社《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我靠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走向成功》

相關焦點

  • 臺灣首富王永慶發家史:200元開米店起家,一路掙到3000億!
    他白手起家,積累了3000億臺幣的財產,常年獨佔臺灣首富寶座。回顧王永慶的成長發家之路,對於今人也有許多可裨益之處。王永慶祖籍福建安溪,那裡都是山地,不適於種植農作物,當地百姓生活窮困。到了王永慶曾祖這一輩,全家人渡海來到臺灣,定居於新店直潭,幾代相傳,都靠種茶為生。
  • 號稱臺灣的商業教父,真正的良性企業家,買下15萬畝土地送給祖國
    比如王健林,許家印就是依靠房地產起家,先後成為中國首富。而馬雲,馬化騰這些人則是憑藉中國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的建設不斷推進,實現了自己的理想。這些人現在身價最少有幾百億,最多有接近三千億,他們都有自己的龐大企業,但是他們都能被稱為企業家嗎?這個答案顯然是不確定的。企業家之所以能夠被稱作企業家,就是因為其對社會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 HTC王雪紅夫婦取代郭臺銘成福布斯臺灣新首富
    億美元的淨資產居首,去年的臺灣首富郭臺銘名落第五,多家代工廠商老闆也因蘋果產品熱銷受益入選富豪榜。不過,去年的首富郭臺銘淨資產減少了3億美元,一方面是受到成本增加的衝擊,另一方面他旗下的富士康公司多名員工自殺也損害了企業的形象。那些與中國大陸蓬勃發展的國內市場擁有密切聯繫的企業的領袖也脫穎而出,零食製造商旺旺的董事長蔡衍明的財富從53億美元增加到61億美元;在香港上市的食品與飲料巨頭康師傅的大股東魏氏家族的財富增長了26%,達到57億美元。
  • 前臺灣首富去世後留下400億巨款,子女無人知曉,也無法取出
    談起「經營之神」,人們馬上就會聯想到日本的松下幸之助。隨著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後,松下品牌的電子和家電產品在中國的風靡,其創始人松下幸之助經營之神的名號也變得家喻戶曉。但其實在我國臺灣地區,也有一位經營之神,他就是臺塑的創始人王永慶。
  • 臺灣「經營之神」:從賣米小販到塑料大王,創下4000億的商界神話
    他從一名普通的大學教師開創了網際網路購物時代,多年均上榜國內首富的寶座。不僅僅是他,還有眾多國內的首富,每一個在創業過程中都經歷了各種辛酸苦楚,最終創造出了巨額財富之後卻又要擔心另一個問題,如何讓財富繼續增值。我國臺灣首富王永慶從一個賣米的小販變成塑料大王,創下4000億商界神話。
  • 臺灣工業教父王永慶之子王文祥,呼籲大陸重視實體經濟
    祖籍福建泉州安溪的王永慶, 1954年創辦臺塑公司,並在此後將其發展成臺灣最大的民營企業。王永慶一生專注實業,興辦工業,被稱為臺灣「經營之神」和「工業教父」。▲在李嘉誠前成華人首富,也是唯一工業首富王永慶原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曾專門主編反映王永慶經營思想的書,要求所有央企師法王永慶的經營管理;當今臺灣最大企業富士康集團的創辦人郭臺銘,在王永慶病逝後的追悼會上,帶著兒子三行叩拜大禮
  • 山西首富的黑金帝國
    2007年,國內粗鋼產量一舉躍升到4.9億噸,其中民企產鋼2億多噸,國企產鋼2.8億多噸。美錦能源是一家具有200萬噸產能的民營鋼鐵公司,生產高附加值的特種鋼材。但是金融危機的到來,讓這家公司面臨庫存增加、成本上升、資金鍊緊張的局面。
  • 臺灣投資100億美金 臺塑成了越南政府提款機?
    臺塑修建的深水碼頭    有計劃設計王文淵    籤下文件才放人    王文淵、王瑞華指示越鋼持續與越方溝通,而就在準備離開越南當天,主動禮貌性地向越方官員告別時,官員更是「熱情」對待,話匣子一開就聊個不停,到了中午還意猶未盡,甚至讓兩位臺塑集團最高領導人回飯店吃過飯後,再回來繼續聊下去;就這樣一連延誤了兩班返臺班機,從早上聊到了下午。
  • 他被譽為「中國版巴菲特」:身價570億,掌舵7000億商業帝國
    他被譽為「中國版巴菲特」:身價570億,掌舵7000億商業帝國 推薦語:放眼世界,最擅長投資的人無疑就是大名鼎鼎的股神——巴菲特,他也被譽為投資之神。然而在中國其實也有一個人非常擅長投資,這個人就是曾被譽為中國巴菲特的郭廣昌。
  • 福布斯臺灣富豪榜出爐!「黑心油」企業家奪首富
    (原標題:福布斯臺灣富豪榜出爐!「黑心油」企業家奪首富)據臺灣媒體報導,《福布斯》雜誌公布了2020年臺灣地區50大富豪榜。去年首富鴻海集團創辦人郭臺銘資產縮水,跌至第四名,而新的首富則由頂新魏家四兄弟奪下。
  • 全球華商名人堂專稿|旺旺老闆蔡衍明:從「敗家子」到 「臺灣首富」
    作為臺商,他霸氣十足,又十足低調,從湖南出發,靠賣一包一包米果成為休閒食品大王,並以財富96億美元問鼎首富。蔡衍明不是儒商,而是充滿江湖氣,與課堂相比,他更相信社會對一個人的教育和培養。最初,他是一個看不懂財務報表的富二代,年少失意讓他臥薪嘗膽,苦尋商機,最終發現稻米粉生意,成就一方霸業。
  • 香港首富國內撈金,卻回報他國4千億,臺灣首富到死還心繫大陸
    說起華人首富,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李嘉誠曾連續15年登頂亞洲首富寶座,可以說李嘉誠是一位極具商業眼光的人。不過商人的使命就是賺錢,李嘉誠可以說將這個使命展示的淋漓盡致。李嘉誠自己也說自己只是一位商人,不要用道德來綁架他。
  • 臺灣首見10兆級集團,首富「鑄造機」,蔡家為什麼家底最厚?
    多年以來,霖園集團連續霸佔臺灣300大集團資產總額榜首,今年緊隨在後的是新臺幣9兆9369元的富邦集團,且兩大集團均為堂兄弟關係的蔡氏家族,他們家底為什麼會這麼深厚?
  • 股價飆升40%財富暴增320億美元!中國人成就了世界奢侈品教父?
    中國基金報消息,19日,據外媒報導,歐洲首富、法國奢侈品巨頭LVMH老闆伯納德·阿諾特(BernardArnault)以1004億美元(約人民幣近7000億)的身價成功加入全球千億美金富豪俱樂部。
  • 臺灣工總給高雄送投資清單 臺塑投116億元新臺幣
    中國臺灣網4月3日訊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臺灣工業總會3日上午在高雄舉行「經濟起飛高雄啟航 攜手打造臺灣產業投資新聚落」座談會,臺灣工業總會理事長王文淵帶203位企業家參會,並宣布臺灣工總將投資高雄約1600億(新臺幣,下同)
  • 華人首富王永慶,曾買下美國15萬畝地送給祖國,為何卻被政府拒收
    但是,近現代的商人可就完全不一樣了,在經濟為王的時代,許多出色的商人憑藉自己的努力,打拼出一個個商業帝國。01被稱為「臺灣經營之神」的王永慶,就是一個龐大商業帝國的締造者。王永慶是臺灣本地人,1917年出生於臺北。他的家庭是臺灣普普通通的一個茶農家庭,家中世代以種茶為生。
  • 米果大王:從負債1億到身價610億的臺灣首富,旺不起來的旺旺!
    旺旺作為一個時代特有的標誌,從無到有,再到第一個進入中國大陸的臺灣食品企業,至今已經磕磕絆絆邁過四十餘載。作為臺商,蔡衍明霸氣十足,又十足低調,19歲接手家業當老總賠一個億,卻依靠「雖千萬人吾俱往矣」的精神一手將公司打造成為全球最大米果製造商,並成為中國休閒食品大王、臺灣首富。可如今,已過花甲之年的蔡衍明精力已大不如前,旺旺仿佛也旺不起來了...
  • 臺灣經濟往事與迷途
    日後,嚴吳夫婦率領裕隆從紡織到汽車,再到電子,從臺灣到內地,開創了一片遼闊的天地。在嚴慶齡創辦紡紗廠時,尹仲容爭取到了一筆美援基金,總額15億美元,每年1億美元,他希望用這筆資金扶植一批塑膠製造企業。不過,原屬意的永豐餘紙業老闆何義赴歐美考察後認為,臺灣做PVC缺乏國際競爭力,便婉拒了尹仲容。
  • 臺塑董事長王永慶:臺灣和大陸是家內人
    王永慶告訴記者:「臺灣和大陸的聯繫豈只是經濟。臺灣和大陸完全是家內人,是沒有辦法分開的。承認『一中』有什麼難的呢?」王永慶16歲就離開臺南老家開米店謀生,38歲時創辦臺灣塑膠公司,成為一生的轉折點。今天,臺塑關係企業旗下計有臺塑、南亞、臺化等20餘家企業,在島內外多地設廠,是島內最大的民營企業,對臺灣經濟發展貢獻良多。
  • 傳王文淵王瑞華已拍板由臺塑四寶投資臺灣壹傳媒
    、副總裁王瑞華(左)傾向以臺塑四家公司的名義,投資臺灣壹傳媒。(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親近臺塑集團總裁王文淵的人士昨天說,臺塑總裁王文淵、副總裁王瑞華計劃由「臺塑四寶」(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早年擁有的4家企業臺塑、南亞、臺化與臺塑化)共同出資,與臺灣「中信慈善基金會」辜家團隊合夥收購臺灣壹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