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古時候,歷朝歷代統治者大多重文輕商,清朝文人汪洙在《神童詩》中寫道:「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商人往往沒有什麼社會地位,就算是許多名商巨賈,一樣為人所看不起。但是,近現代的商人可就完全不一樣了,在經濟為王的時代,許多出色的商人憑藉自己的努力,打拼出一個個商業帝國。
01
被稱為「臺灣經營之神」的王永慶,就是一個龐大商業帝國的締造者。王永慶是臺灣本地人,1917年出生於臺北。他的家庭是臺灣普普通通的一個茶農家庭,家中世代以種茶為生。王家祖上曾經算得上富裕,但是到了王永慶的父親王長庚時,雖然一家人都在勤勤懇懇地務農,但是日子也只是勉強度日而已。
王永慶七歲的時候,家裡將他送到一個米店當學徒。一年後,王永慶找自己的父親借了兩百塊,開了一家屬於自己的米店。雖然王永慶面臨著強大的競爭對手,但是他依然憑藉出色的營銷方法,不但為家中賺來養家餬口的錢,還賺到了他的第一桶金。
王永慶在1942年結束了自己的米店生意,在家鄉買了五十畝田地,成為一個小地主。抗戰勝利後,臺灣迎來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王永慶敏感地發現了這個契機,並且迅速轉行開始做木材生意。雖然由於搶佔先機,王永慶憑藉木材生意賺了一些錢,但隨著競爭對手越來越多,王永慶並沒有更大優勢,於是他退出了這個市場。
儘管如此,王永慶卻並不遺憾,因為他很快發現了另一個潛力無限的新市場。那就是塑膠行業,這個行業在當時的臺灣來說,其巨大的發展前景遠比木材更好。當時日本企業壟斷了臺灣的塑膠行業,但是王永慶並不認為自己沒有一點機會,他籌集了50多萬元後,成立了一家塑料公司。
02
王永慶在經營上有著毒辣的眼光,在這家塑膠公司剛剛成立之初,其銷售量並不理想,王永慶發現這是由於成品價格太高的原因。為了改變現狀,王永慶想方設法的改進生產工藝,讓生產成本得到大幅度降低。為了一舉在競爭中取得壓倒性優勢,王永慶還投入了全部身家,加大產量。
他的這種做法並不是瘋狂的賭氣行為,事實上,王永慶進行了縝密的商業調查,當時的市場上供小於求,所以他的產品一旦能在價格上取得優勢,那麼塑料製品自然不愁賣。這一次王永慶賭對了,在於日本塑料產品的競爭中,他的公司憑藉低價優質的產品大獲全勝。王永慶當然也賺得盆滿缽滿,他的商業帝國也就此開啟。
03
1989年,王永慶已經積攢下巨額財富,不但成為當時的臺灣首富,在整個華人世界也是首富,並且以54億美元的身價登上了福布斯富豪榜。王永慶的創業和經營經歷也成為商界教科書式的經驗,無數後來者,跟在王永慶身後開創了另一番天地。
功成名就的王永慶並沒有隻失去生活目標,也並沒有鋪張浪費,而是一直保持著節儉的美德。《王永慶全傳》中寫道,王永慶認為:「有錢不去做公益,是一種罪過。」所以,王永慶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錢在各種公益活動上。
上個世紀80年代,王永慶準備在廈門以70億美元的巨額投資建立石油化工廠,這個項目得到了當時政府的支持。當時王永慶還準備捐贈給祖國兩間擁有3000張病床的醫院,但是令人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最終這個項目並未能實行。此後王永慶又在美國購買了150000畝地贈送給家鄉廈門,但由於實際操作上的困難,政府將已經送來的地契又送還了他。王永慶並未就此作罷,他拿出了一千萬美元,全部用於了廈門的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
2008年5月12日,發生在四川汶川的大地震令全世界所有的華人都極為揪心,王永慶於是捐贈了1億元人民幣的物資用於支援災區。此外他還曾經表示要捐贈1萬所小學,目前這一項工作還在進行中,王永慶以及其家族已經在中國大陸捐贈了4000多所小學。然而在2008年10月,王永慶與世長辭,享年92歲。
結語
王永慶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不管是在從商還是在為人上,在他身上都有許多值得人學習的地方。在開創自己商業帝國的路上,王永慶創造了許多第一,但是他從來沒有躺在這些成功上,就此止步不前。他所構建的經營政策以及企業管理方針,都堪稱是教科書級別的智慧結晶。
參考資料:
《神童詩》
《王永慶全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