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時期的烏克蘭大饑荒,1932年僅在基輔地區就有超過8萬人餓死

2021-01-12 無名狂客

20世紀20年代末,烏克蘭的村莊開始變得不再宜於村民們居住,與革命前的俄羅斯村莊中發生的情況一樣,甚至更加嚴重。這不是因為土壤的貧瘠或氣候的惡劣,而是因為政治氛圍的急劇轉變。轉變讓烏克蘭的鄉村變成了農民的地獄,迫使他們背井離鄉,去往第聶伯河水電站工地這樣的地方。這是強制集體化政策帶來的後果:這種政策在榨乾鄉村一切可用資源的過程中,將農民趕出了他們的自然棲居地。 1929年秋,在烏共前總書記拉扎爾·卡岡諾維奇(他在前一年被召回莫斯科,負責農業部門)的支持下,蘇聯開始實施對土地和家庭的集體化,並要求這項政策得到全面執行。

這場席捲了整個蘇聯的運動對糧食產區造成了最大的衝擊,而烏克蘭正是最主要的糧食產區之一。數以萬計的格別烏官員、黨的幹部以及普通黨員來到鄉下,強迫農民們加入集體農莊。這意味著農民必須放棄他們自有的小塊土地、馬匹和農具。1930年3月的官方報告顯示全部可耕地中已有70%實現了集體化,比前一年增長了10倍還多——那時只有不到6%的土地屬於集體農莊和國有農場。大部分農民在脅迫之下加入集體農莊,然而仍有許多人反抗。到了1930年春天,烏克蘭鄉村地區已被農民暴動的浪潮吞沒。

僅在1930年3月,官方就記錄了超過1 700次農民暴動和抗議。騷亂者殺死了幾十名蘇維埃政府官員和積極分子,並攻擊了更多的人。在烏克蘭鄰近波蘭邊境的地區,整村整村的人暴動起來,朝邊境進發,逃離集體化政策的高壓。 具有戰略重要性的邊境地區的農民們暴動起來,而農村的動蕩浪潮還在向蘇聯其他地區蔓延。政府開始出動軍隊和秘密警察對付騷亂者。他們的主要目標是富裕農民階層——這些農民沒有加入集體農莊的動力,往往成為反對農民財產強制集體化的抗議領袖。當局不僅將反抗領袖逮捕起來送進監獄,還將所有被定性為「庫爾庫勒」(俄語為「庫拉克」)[11]——這個詞原指富裕的農民,後來其意義擴展到包括農村人口中所有不屬於最貧困階層的人——驅離烏克蘭,強迫他們到別的地方定居。

1930年,有多達7.5萬個家庭被指控為「庫爾庫勒」,從而被蘇維埃政府驅逐出烏克蘭,遷往哈薩克斯坦和西伯利亞的偏遠地區。政府將許多人送上火車,送往遙遠的森林地區,並任由他們在那裡死於疾病和營養不良。 然而農村的反抗浪潮太過巨大,僅憑鎮壓無法消弭。當局決定在戰術上退卻。1930年3月,史達林發表了一篇文章,將強制集體化歸咎於地方官員的過度狂熱。文章的標題為《勝利衝昏頭腦》,可謂意味深長。黨內積極分子們將這篇文章解讀為黨發出了停止集體化的命令。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半數此前被集體化的土地回到了離開集體農莊的農民手中。然而退卻僅僅是暫時的。到了1930年秋天,強制集體化運動再度啟動。

這一次農民們大部分選擇了消極形式的抵抗,包括拒絕栽種超出生存所需的穀物和其他農產品,宰殺家畜以防止它們被國家徵收,以及逃離村莊。許多逃離者去往扎波羅熱等工業中心,在那裡加入新的社會主義無產階級。 面對這種新形式的農民抗爭,當局拒絕承認失敗,轉而指責農民故意破壞,稱他們企圖讓城市陷入飢餓,進而損害工業化進程。當局宣布農民們私藏穀物,並提高了對農民的徵糧額,無論他們是參與了集體化還是拒絕加入集體農莊。烏克蘭對莫斯科的經濟計劃而言至關重要,因而受到當局特別的嚴苛對待。

到了1932年中,70%的烏克蘭家庭已經被集體化,而同期全蘇聯的集體化程度只有60%。這個加盟共和國的穀物產量佔蘇聯全國總量的27%,卻被要求上繳佔全國總量38%的糧食。新政策對烏克蘭林草混交帶人口最稠密的農業地區造成了打擊。饑荒在1932年冬季和第二年春季來到烏克蘭,大量人口食不果腹。 數以十萬計的烏克蘭人陷入了饑荒。1932年僅在基輔地區就有超過8萬人餓死。位於基輔西南面的城市比拉採爾科瓦和烏曼周邊的甜菜產區受到的打擊尤為嚴重。

烏克蘭政府首腦弗拉斯·丘巴爾在1932年6月承認:過度的徵收讓農民們沒有糧食可以充飢,正是饑荒發生的原因。他在給史達林的信中寫道:「鑑於糧食徵收計劃在整體上無法完成——最基本的原因在於烏克蘭全國的產量減少,而在收割時又有巨大的損失(這是集體農莊低下的經濟組織水平以及來自中央和地區的管理嚴重不足造成的)——我們採取了一套方案,徵收個體農民生產的所有穀物——包括他們儲備的種子在內,並對集體農莊的幾乎全部產出實施徵收。」 按照丘巴爾的說法,在饑荒中受到打擊最大的,是那些未參加集體化的個體農民。由於無法繳足徵糧份額,他們的財產也被沒收。排在次位的則是家庭人口眾多的集體農莊成員。到了1932年3月和4月,數以百計的村莊中有成千上萬人忍飢挨餓,垂死掙扎。

1932年5月,一名來自基輔的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代表在烏曼地區隨機挑選了7個村莊。僅在當月,這些村莊就登記了216起餓死人的事件,還有686人被認為將很快死去。這位黨員幹部寫信到哈爾基夫(烏克蘭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首都),向他的上級們報告說:「已有近百人死亡。每天的死亡人數為8至12人。總計600個家庭裡,有100個出現了浮腫現象。」

相關焦點

  • 烏克蘭大饑荒:三百多萬人餓死的人間慘劇
    在蘇聯時期的糧食歉收和糧荒的進程中,烏克蘭是首當其衝的受災地區,而其中對烏克蘭的經濟產生嚴重影響的當算1920-1922年、1932-1933年和1946-1947年的糧食歉收和糧荒,以及隨之而來的整個經濟、社會生活和政治變遷的綜合性危機。
  • 烏克蘭是歐洲著名的產糧區,為何1932年卻發生了嚴重的大饑荒
    烏克蘭是歐洲的農業大國,不僅有「麵包籃子」的美譽,更有「歐洲糧倉」之稱。烏克蘭6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中,就有超過16萬平方公裡的黑土地。同時,其國內河流縱橫,有超過100條水量充沛的長河,超過2萬個湖泊。這些黑土地在河水的灌溉下,盛產玉米、小麥、大豆、甜菜等農作物,其糧食出口產量位常年位居全世界第三。
  • 1932年的烏克蘭大饑荒,是滅絕還是災害?教科文組織是這樣表示的
    1932年至1933年,烏克蘭爆發大饑荒,導致了數以百萬人死亡,而這場饑荒竟是人為的,這是怎麼回事呢? 1998年是那場饑荒發生的65周年,烏克蘭總統下令將11月最後一個星期六作為災難死難者紀念日,烏克蘭總統意在向國際社會公布這場人間慘劇。
  • 1932年蘇聯發生大饑荒魯迅為何反而讚頌它
    其實,這種不符合客觀實際的運動化生產方式,在蘇聯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28-1933)即全盤大集體化的那幾年裡,已顯端倪。「將富農作為一個階級消滅」(史達林語)的行動方案,把那些富農給槍決了。至於富農以下的貧下中農如何?這時期在全蘇統一實現運動化的生產方式下,他們也只能是「無異於罪犯或奴工服勞役」般地生活著。於是,1932年至1933年間,一場大饑荒,終於在蘇聯的大地上發生。
  • 烏克蘭大饑荒是人為造成?數百萬人死亡,多數人從未聽說這些
    1932年至1933年間,蘇聯在烏克蘭發生了饑荒。在近兩年的時間裡,大量的食物被浪費,數百萬烏克蘭人因此死亡。這或許可以說是一場鮮為人知的種族滅絕。 直到今天,俄羅斯仍否認政府是饑荒的幕後黑手,而是將其原因歸咎於環境因素。
  • 蘇聯史上最大慘敗——基輔戰役,印證了史達林初期戰略的失誤?
    二戰時期的基輔戰役被認為是蘇聯損失最大的一次戰爭。1941年6月22號,納粹元首希特勒開始了「巴巴羅薩計劃」,德軍元帥倫德施泰特雖然不同意對蘇聯作戰,但是在希特勒下達命令之後,他率領的德國南方集團軍群依然開始了對蘇聯方面的進攻,主要目標是拿下烏克蘭首都基輔。
  • 1942年河南的饑荒有多慘?餓死150萬人,美國記者看完吃不下飯
    據史料記載,1942年的大饑荒,就餓死了150萬人之多,美國記者看完幾天吃不下飯,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麼多人餓死,當時的政府又在幹什麼呢?一、國家動亂,又逢天災1932年是災難的一年,中國這片土地上不止是逢天災,更有的是國家的動亂局面。
  • 蘇軍的基輔之殤,數十萬蘇軍喋血基輔,慘遭德軍合圍殲滅
    一、基輔戰役的背景這裡首先為蘇軍辯解一下。其實雖然說蘇聯紅軍最終有將近七十萬的官兵投降,很多了解這段歷史和當時的其他國家特別是亞洲國家對他們感到不屑,認為他們是沒有勇氣的戰士。可是事實上這也正是亞洲國家和歐美國家的文化差異。
  • 餓死624000蘇聯人,搶奪戒指砍手指
    對蘇戰爭開始於1940年的秋天,在希特勒發動戰爭初期,就對國防軍的最高指揮官下達命令,蘇聯是企圖徵服德國並擊敗納粹主義的國家。在對蘇戰鬥中,一定要擊敗「猶太布爾什維克」的蘇聯體系,還將這場戰爭規劃到戰爭法律和人道主義範疇之內。
  • 烏克蘭軍力曾一度排名世界第四,當年它到底從蘇聯繼承了多少遺產
    比如加拿大獨立之後就坐擁世界第二大國土面積(蘇聯解體後),以色列建國就傍上了美國,在強敵環伺的中東70餘年屹立不倒(不過過程比較坎坷),但要說最「幸運」也最倒黴的國家當屬烏克蘭!但上天是眷顧烏克蘭的,除了地利優勢之外,在蘇聯時期,烏克蘭地跨三個軍區(當時蘇聯有14個軍區),部署在此地的軍力那也是相當的密集,包括蘇軍16%的陸軍作戰師、17.2%的空軍和整個黑海艦隊都聚集於此。
  • 基輔會戰,德國閃電戰碾壓百萬守軍,65萬蘇軍被俘
    1941年9月德軍按照預定的計劃完成了對基輔的包圍,而此時的基輔裡駐紮的蘇聯士兵人數高達五十三萬,德軍明白此次包圍作戰也許可以狠狠地削去蘇聯身上的一大塊肉。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後蘇聯認為德軍的主攻方向很有可能會是西南方向,所以將大部分主力部隊派到了烏克蘭地區,其中包括西南方面軍、南方面軍共計六個集團軍,蘇聯元帥布瓊尼執掌著指揮鞭。
  • 1942年的河南饑荒,到底有多慘烈?啃樹皮吃草根活活餓死148萬人
    如果災情發生在和平年代,興許就只是短時間的饑荒而已,但是恰好發生在那個特殊的時代。1942年,國內動蕩,當時的中華大地滿目蒼夷,我們正處在抗日戰爭的泥潭中。河南地區出現長時間的乾旱天氣,其實這樣的自然災害是可以預見的,如果能夠做到未雨綢繆,那麼也沒那麼可怕,但是當地的官員卻將這件事壓了下來。
  • 烏克蘭足球歷史最佳23人,舍瓦如果不是烏克蘭人,他會更偉大
    1960年前蘇聯優勝獎第2名,1961年前蘇聯俱樂部冠軍,1964年前蘇聯國家杯冠軍,作為前蘇聯國家隊隊員出場2次,前蘇國奧隊7次(進1球)。在他的帶領下,基輔迪納摩足球俱樂部8次獲得前蘇超冠軍,6次獲得前蘇聯杯賽冠軍,5次烏克蘭聯賽冠軍,3次烏克蘭杯賽冠軍。兩次獲得歐洲優勝者杯冠軍(1975,1986),在1975年獲得歐洲超級盃。
  • 探討一下,克裡米亞半島究竟屬於俄羅斯,還是烏克蘭?
    不過,烏克蘭始終堅持克裡米亞是自己的領土。那麼,我們實事求是地探討一下,這個擁有220多萬人口的半島地區究竟屬於俄羅斯,還是烏克蘭?從史前,到蘇聯根據考古學推測,至少在舊石器時代中期,也就是30萬年前,人類就已經在克裡米亞半島定居生活。當然,那時候還沒有國家和民族的概念。
  • 車諾比核災:一場30萬人受難的核事故,蘇聯卻在舉行慶典
    事故發生在1986年的4月26日凌晨,當天夜裡 一次反應堆的爆炸,導致了9萬人直接或者間接死亡,30萬人受災 27萬人患癌的悲劇,共損失超過2000億美元,成為史上最昂貴的災難事故
  • 同為東斯拉夫人的俄羅斯和烏克蘭,反目成仇的原因是什麼?
    斯拉夫人發源於今波蘭東南部維斯杜拉河上遊,介於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之間,現在是歐洲人口最多的大民族,約有3.4億人。斯拉夫人有三個分支,東斯拉夫人主要分布在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西斯拉夫人主要分布在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人主要是南斯拉夫解體出來的六國和保加利亞。
  • 一個盛產美女的國度:烏克蘭,你有去過嗎?
    烏克蘭地圖烏克蘭位於歐洲東部,總面積為603,700平方公裡,是歐洲除俄羅斯外面積最大的國家。原蘇聯加盟共和國,1991年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獨立。烏克蘭國旗二、歷史文化—文化與自然遺產基輔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基輔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及相關宗教建築和基輔洞窟修道院聖索非亞博物館是基輔最偉大的標誌,也是傳統傳統的東正教的主要避難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