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蘇聯發生大饑荒魯迅為何反而讚頌它

2021-01-12 騰訊網

原載《文匯讀書周報》2012年4月27日第05版

《想起魯迅1932年的事》

魯迅曾為「左聯」機關刊物《北鬥》撰寫過幾篇文章,其中最重要且有巨大影響力的還是那篇《我們不再受騙了》。《北鬥》是文藝月刊,由丁玲主編。1931年9月創刊,共出八期即停刊了。魯迅此文最初發表於1932年5月20日,離它停刊,其實僅差兩月。

魯迅在這篇文中說:「帝國主義是一定要進攻蘇聯的。蘇聯愈弄得好,它們愈急於要進攻,因為它們愈要趨於滅亡。我們被帝國主義及其侍從們真是騙得長久了。」讀過了這段話,七十多年後的今天,就是再不諳世事的人們,也已經看到了這真實的世界。當然,我們是絕不能用現在進步了的眼光,來回看過去的歷史,因為,當年也許連上帝,也難於看清共產國際所演繹的那一團迷霧似的時代風雲。誰也沒有先知先覺能預測到當時的蘇聯,在經過了時間的篩洗後,終於在冷戰結束之際崩潰了。當年,法國作家紀德去蘇聯,前後考察了兩次,回法後,他把當時蘇聯的真相寫成了《從蘇聯歸來》一書,但馬上遭致蘇聯以及不明真相的親蘇人士的攻擊,特別令紀德痛心的是,以人道主義著稱的大作家羅曼·羅蘭,也會對紀德施以那麼激烈的攻擊。(見《為我的〈從蘇聯歸來〉答客難》)然而,時代的年輪和當時蘇聯真實的社會現狀,卻誰也不能抹殺或使之消亡。「歷史就是歷史,對已經發生的歷史,既不能隨心增刪,更不能任意文飾。」(見陳四益《奇想》)那麼1932年的蘇聯,究竟是怎麼一種狀況呢?據現已逐漸解密的資料,當時的蘇聯為了建設工業化強國,為了獲取國外機器製造的設備,加緊國內糧食生產,加緊了石油的出口。也就是魯迅在《我們不再受騙了》一文中說的:蘇聯「現在的事實怎樣?小麥和煤油的輸出,不是使世界吃驚了麼?」是的,當時蘇聯的出口,確實使全世界吃驚!因當時「從1928年的出口不到100萬公擔,突猛增到1932年達到1810萬公擔,四年之內,提高了將近20倍。」(見曾彥修《天堂往事略》)這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確是舉世皆驚的大舉措,且是大手筆。但是,為了提高這樣的出口生產的高效率,史達林在國內採用了強制性的農村集體化運動。然而,廣大農民對集體化,以及強制性的種糧,卻無積極性可言。但為推行這一行動,史達林卻動用了國家政治保衛總局(克格勃)這一強權機構,對那些不願意搞集體化的農民戶主,實行了專制政體所慣用的大逮捕方式。他把被管理的農民,當成「製造反革命陰謀、意在阻撓社會主義勝利的階級敵人」,作為反對當時集體化的敵人而消滅之。當時被消滅的,不僅是富農,還有那些反對集體化的農民,甚至貧民和一些常去教堂作禮拜的人。其實,這種不符合客觀實際的運動化生產方式,在蘇聯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28-1933)即全盤大集體化的那幾年裡,已顯端倪。「將富農作為一個階級消滅」(史達林語)的行動方案,把那些富農給槍決了。至於富農以下的貧下中農如何?這時期在全蘇統一實現運動化的生產方式下,他們也只能是「無異於罪犯或奴工服勞役」般地生活著。

於是,1932年至1933年間,一場大饑荒,終於在蘇聯的大地上發生。

對這場史無前例的大饑荒,史達林的確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資料顯示,在1933年饑荒時期,國家政治保衛總局(克格勃)執行了兩項重要任務。一是由於當時烏克蘭一帶地區饑饉最為嚴重(現有資料顯示,當時無重大自然災害),故首先將飢餓中的烏克蘭人,同外界隔絕起來,甚至不讓外界往災區運送糧食,而烏克蘭人也不準離開居住地。所有的火車被克格勃佔據著,沒有特別通行證的人,就被趕下火車,甚至一些烏克蘭的國家幹部,也未能倖免。在那裡人吃人的現象到處發生。有資料說,「僅三十年代初烏克蘭就餓死了七百萬人!」(見芲耳《車諾比:他依然沒有撤離》,載2011年《隨筆》第五期)當年,由於刑法中沒有人吃人的懲罰條款,所有吃人的,就被交到克格勃手中,進行懲處。與此同時,克格勃執行的第二個任務,是嚴密封鎖有關饑荒的消息,讓饑荒中的人們在與外界密不透風的環境中生活。當然,如此驚天動地的大饑荒,真要全部把它掩飾起來,使外界一無所知,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世上畢竟沒有不透風的地方。人們透過層層鐵幕,總還是隱隱約約地知道了一點大饑荒的消息。西方的一些刊物上,出現了關於蘇聯發生大饑荒的報導。

所以,魯迅在《我們不再受騙了》一文中,也說到這個問題,他說:「因為蘇聯內是正在建設的途中,外是受著帝國主義的壓迫,許多物品,當然不能充足。」以當時魯迅的生活與世界之接觸,我想,這些蘇聯訊息源應來自兩方面,一是日本資料的傳入,另是來自上海左聯的通訊和瞿秋白的接觸。但是,當時史達林為了掩蓋這一情況,就精心安排外國政要和一些記者前往參觀訪問。凡參觀訪問者的消費,均由蘇聯官方接待,宴會又特殊安排,旅途精心布置,給人的印象是一派欣欣向榮,確是正在走前人從未走過的工業化道路。一些裝扮好了的「波將金的村莊」,在外國人還沒到來之前,就已經安排得非常妥貼了。然而鐵幕總要顯馬腳,現重讀魯迅的《我們不再受騙了》一文,就可見一斑:「新近我看見一本小冊子,是說美國的財政有復興的希望的,序上說,蘇聯的購領物品,必須排成長串,現在也無異於從前,仿佛他很為排成長串的人們抱不平,發慈悲一樣。這一事,我是相信的。」當年的魯迅,也因對蘇聯國內的真實情況不太了解,故發出了對蘇聯非常善意和理解的聲音。

鐵幕往往能欺瞞很多人的眼球,使人民陷於文化的孤立,對外界的真實情況,無從知曉。能明察秋毫的魯迅也不例外。當時,連兩任法國總理的愛德華·赫裡歐,也被蒙在鼓裡,他在烏克蘭度過了五天後,也駁斥了資產階級刊物「關於蘇聯發生了饑荒,提高工作時間的謊言」。另一個西方人貝爾納爾·索伊也說:「我在俄羅斯沒有看到一個吃不飽的人,不管是老是少。」當時的《紐約時報》駐莫斯科記者約爾特·杜蘭金,還因為「對俄羅斯作出公正、坦誠的報導」,從而得到了「普利茲」獎。他曾說道:「如今所有關於俄羅斯饑荒的報告,若非誇張,就是惡意宣傳。」英國阿特裡斯·悉德尼·維伯,也在1932年至1933年訪問了蘇聯之後,得出了同樣的結論。他認為個別地區「從事破壞的居民」造成了農作物的「欠收」……寫到這此,真使人想起了我們的河南作家張一弓,他的小說《犯人李銅鐘的故事》,塑造了我國1961年後的大饑荒時期,為救鄉親,甘冒死罪,捨身打開緊鎖的糧倉的這一基層幹部形象。

你看,當時,在蘇聯這樣一片令世人矚目的大好的形勢下,的確很難怪我們的魯迅先生也說出了如下的話:「帝國主義和我們,除了它的奴才之外,那一樣利害不和我們正相反?我們的癰疽,是它們的寶貝,那麼,它們的敵人,當然是我們的朋友了。它們自身正在崩潰下去,無法支持,為挽救自己的末運,便憎惡蘇聯的向上。謠諑,詛咒,怨恨,無所不至,沒有效,終於只得準備動手去打了,一定要滅掉它才睡得著。但我們幹什麼呢?我們還會再被騙麼?」

那麼,當時的蘇聯,在其它方面的情況又是如何呢?魯迅在他文中曾說到的:「文學家如綏拉菲摩維支,法捷耶夫,革拉特珂夫,綏甫林娜,唆羅訶夫等,不是西歐東亞,無不讚美他們的作品麼?關於藝術的事我不大知道,但據烏曼斯基說,一九一九年中,在墨斯科的展覽會就二十次,列寧格勒兩次,則現在的旺盛,更是可想而知了。然而謠言家是極無恥而且巧妙的,一到事實證明了他的話是撒謊時,他就躲下,另外又來一批。」但據《蘇聯歷史檔案選編》,人們已經可以看到不少迫害文化人的材料。如「札米亞丁」,魯迅編譯的蘇聯短篇小說集《豎琴》裡,收了他的一篇《洞窟》。在《豎琴》的後記裡,魯迅稱它「是關於『凍』的一篇好作品」。至於這位作者,魯迅在後記中這樣告訴讀者:「現在已經被看作反動的作家,很少有發表作品的機會了。」實際情況遠比不讓他發表作品更要嚴重得多。現在我們可以看到解密的蘇聯檔案,在1922年7月的一份《擬驅逐的知識分子人員名單》(檔案號№:07315)中有這樣一條:「札米亞丁·葉夫根尼·伊萬諾維奇——已逮捕,驅逐推遲至有專門指示——捷爾任斯基同志的委員會,今年8月31日決定。」這樣的秘密檔案,當年魯迅當然無從看到。(見朱正《重讀魯迅》)而札米亞丁,卻已在1931年流亡國外。1937年3月10日,客死巴黎。

魯迅的一生,始終是自覺地站在窮人、弱者、被侮辱與被損害者的一邊,這應該說是一種「同情弱勢群體」的最優秀的品質。但由於當時受通訊條件所限,無法讀到真實的資料,當然,更無法看到蘇聯的一些檔案,加之整個共產國際大形勢的背景下,魯迅的確無法獲知蘇聯國內真實的情況,但是,他畢竟曾被當年一個強大的史達林專制政體所「忽悠」了。今日,距1932年5月20日魯迅發表此文時,已有八十年了;彈指一揮間,世界和中國,於此期間,發生了多麼重大的變化,史達林及其蘇聯這個名詞,也早成為了過往的歷史。但是,今人若站在二十一世紀的視野看去,強大的忽悠者,實在是不應如此去蒙蔽人民大眾的眼睛,特別是一個有血性的、被大家所熱愛的中國文學家的眼睛的。當然,魯迅思想的那種複雜性,無論從客體乃或主體論之,1932年的世界與蘇聯發生的一切,如若我們重新回眸這段歷史,或多或少能為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研究現代問題,提供些許線索。

相關焦點

  • 烏克蘭是歐洲著名的產糧區,為何1932年卻發生了嚴重的大饑荒
    (獲得豐收的人民,圖取其意)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糧倉」,在1932年卻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大饑荒,一直持續到了1933年底。這段時間裡,烏克蘭廣大的農村裡餓殍遍地,甚至出現人食人的現象。由此,烏克蘭大饑荒就由經濟問題演變成了政治事件,是蘇維埃政權對烏克蘭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這種說法貌似有幾分道理,因為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無論是蘇聯的各種史料記載,還是歷史教科書中,都刻意迴避了這段悲慘的歷史。對當時的情況,隻字未提。仿佛在蘇聯歷史上,根本不存在這一事件一樣,它被蘇聯「小心地掩蓋」了。
  • 蘇聯時期的烏克蘭大饑荒,1932年僅在基輔地區就有超過8萬人餓死
    20世紀20年代末,烏克蘭的村莊開始變得不再宜於村民們居住,與革命前的俄羅斯村莊中發生的情況一樣,甚至更加嚴重。這不是因為土壤的貧瘠或氣候的惡劣,而是因為政治氛圍的急劇轉變。轉變讓烏克蘭的鄉村變成了農民的地獄,迫使他們背井離鄉,去往第聶伯河水電站工地這樣的地方。
  • 1932年的烏克蘭大饑荒,是滅絕還是災害?教科文組織是這樣表示的
    1932年至1933年,烏克蘭爆發大饑荒,導致了數以百萬人死亡,而這場饑荒竟是人為的,這是怎麼回事呢? 1998年是那場饑荒發生的65周年,烏克蘭總統下令將11月最後一個星期六作為災難死難者紀念日,烏克蘭總統意在向國際社會公布這場人間慘劇。
  • 烏克蘭大饑荒:三百多萬人餓死的人間慘劇
    災荒幾乎是連續不斷的,沒隔太長時間就又會發生,1920-1923年、1924-1925年、1927-1928年、1932-1933年、1936-1937年、1939-1941年、1946-1947年的饑荒成了這27年中蘇聯經濟發展的重大標誌。
  • 烏克蘭大饑荒是人為造成?數百萬人死亡,多數人從未聽說這些
    1932年至1933年間,蘇聯在烏克蘭發生了饑荒。在近兩年的時間裡,大量的食物被浪費,數百萬烏克蘭人因此死亡。這或許可以說是一場鮮為人知的種族滅絕。 直到今天,俄羅斯仍否認政府是饑荒的幕後黑手,而是將其原因歸咎於環境因素。
  • 8年抗戰消滅日軍45萬,蘇聯6天消滅了75萬,為何差距這樣大?
    從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到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中國在這8年的抗戰中,陸續消滅45萬日軍,但是蘇聯最後只用了短短6天時間,就消滅了75萬日軍,這是怎麼回事兒?中蘇雙方的差距,為何會這麼大?日本其實也曾有過劣勢作戰的案例,比如在1939年爆發的諾門罕戰役,它爆發於偽滿洲與蒙古的邊界,交戰雙方還是日本關東軍和蘇聯。當時蘇聯投入了524輛坦克和385輛裝甲車,其數量約是日本的7倍。在兵力上,蘇聯也佔據了極大優勢,其兵力相當於日本的3倍左右。從戰爭結果來看,蘇聯的坦克被擊毀了280多輛,裝甲車損失了90輛。日本只是損失了30輛裝甲車,最後因為彈藥耗盡選擇撤退。
  • 魯迅——中國現在書籍設計的導師
    自魯迅關注並親力親為地為書籍的裝幀設計藝術做事的時候起,中國的現在書籍設計藝術才開始步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十九世紀中葉後,受世界印刷技術和工藝革新的影響,中國國內的書籍、報刊等各種出版物的形式也隨之越來越多,並大量翻譯外國作品。當時的中國,書籍設計主要還是採用古籍線裝的形式,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生,魯迅的「拿來主義」思想同他的文學一樣,也為中國現在書籍設計藝術的發展開出一條新路。
  • 魯迅與徐懋庸為何絕交?
    魯迅,思想家、文學家,1881年生人。兩人如何成為至交,又因何絕交?本文為您一一回答。 1936年,魯迅逝世後,徐懋庸為他寫了一副輓聯:敵乎友乎?餘惟自問。知我罪我,公已無言。那麼,徐懋庸和魯迅究竟是敵人,還是朋友呢?這還要從徐懋庸的成名之路說起。
  • 「一·二八」抗戰對魯迅的影響
    1932年1月28日深夜,日本海軍陸戰隊向駐防上海的十九路軍閘北防線展開進攻,其後戰線一直延伸到上海郊區的江灣、吳淞、瀏河、嘉定、南翔、真茹等地,戰火幾乎覆蓋了上海租界東北、西北和西南的廣大地區,給所在地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災難。
  • 不止於文學 魯迅也是書籍裝幀設計一把好手
    魯迅只是對筆劃作簡單的移位,就把漢字的象形功能轉化成具有強烈視覺衝擊的設計元素。這個封面不遣一兵,卻似有千軍萬馬;它師承古籍,卻發出令人覺醒的新聲。   《鐵流》,蘇聯綏拉菲摩維支著,曹靖華譯,魯迅設計,光華書局出版,1932,25開   「鐵流」二字,錚錚似有金石之聲。加上取用蘇聯版畫家畢斯凱萊夫的作品作插圖,更顯革命文學的本色。
  • 車諾比之殤:核爆炸與蘇聯的分崩離析
    《車諾比》主要講述了歷史上著名的慘案——車諾比核電站洩漏事故。發生在1986年烏克蘭的這次災難,堪稱世上最嚴重的核洩漏事故。這裡是烏克蘭最古老的定居區域,千百年來當地居民一直在這裡躲避來自草原的入侵者。現在這些曾讓人們免於遊牧民族傷害、曾為1932-1933年大饑荒倖存者提供食物的森林卻變成了毀滅之源。樹葉成了輻射源,而輻射這一看不見的敵人讓人無從躲避。這是一場世界級的災難,而烏克蘭是除了毗鄰的白俄羅斯之外對這場災難感受最為痛切的地區。
  • 阿馬蒂亞·森:發生大饑荒的地方,沒有一次是因為糧食不足!
    因為在他心中,1949年時印度發生的孟加拉饑荒,始終無法讓他對貧苦的人們袖手旁觀。也正是自那時起,阿馬蒂亞·森立志為改變貧苦人們的現狀而努力。1973年,阿馬蒂亞·森的《論經濟不平等》一書出版。1981年,阿馬蒂亞·森的著作《貧困與饑荒:論權利與剝奪》橫空出世,在這本集大成者的著作中,他重塑了貧困與饑荒產生的原因:「饑荒的特點表現為一部分人沒有獲得足夠的糧食。
  • 1930-1932,諜戰精英左爾格的上海潛伏
    尾崎秀實本人於1932年2月被《朝日新聞》總社調回東京,正當他為離開上海、離開左爾格而沮喪時,左爾格後來也到了東京,並與之共同成就了諜報事業的輝煌。魯特·維爾納是德國共產黨員,1930年夏隨丈夫羅爾夫·漢堡嘉來到上海,這一年她23歲,她的丈夫經好友瓦爾特介紹,來應聘公共租界的市政工程師。在上海,魯特·維爾納結識了史沫特萊,通過她又與魯迅、丁玲、宋慶齡等成為朋友。
  • 魯迅出殯時16人為其抬棺,名氣一個比一個大,你知道分別是誰嗎?
    隨後,魯迅的靈柩從萬國殯儀館出發,送往萬國公墓。據相關記載,當時為魯迅抬棺的共有十六個人,分別是胡風、黎烈文、孟十還、靳以、張天翼、巴金、黃源、鹿地亙、吳朗西、陳白塵、周文、曹白、蕭軍、肖乾、聶紺弩、歐陽山。 雖然大家對於抬棺的十六個人可能都不是太過了解,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十六個人都是當世名人,名噪一時的「大人物」。
  • 1932,十四年抗戰的第一個春節
    1932年大年初一,是公曆2月6日,蔣介石當天的日記如此開篇。雖然措辭有點奇怪,但意思還是清楚的。家事,是有人聲稱要砸毀蔣母王夫人的墳墓。蔣介石斥之為「反動派」,哀嘆「如毀及於母則萬死莫贖矣」。國事,他沒有記,但局面擺在眼前,已經不需要再寫下來了。 在東北,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遼寧省會瀋陽、吉林省會吉林相繼淪陷。
  • 美國,1932年至1972年(上)-虎嗅網
    ——羅斯福終於讀完今年最愛的一套書《光榮與夢想:1932-1972年美國社會實錄》。1932年,羅斯福「新政」,從大蕭條中挽救了美國的資本主義。到1972年,尼克森上臺,水門事件,石油危機爆發。這四十年,是美國從大蕭條,進而到繁榮的頂點,最後終結於另一次經濟危機的完美周期。
  • 美蘇爭霸45年,蘇聯為何最終會一敗塗地?
    二戰結束後,自15世紀大航海時代以來長期作為世界政治舞臺中心的西歐徹底沒落,美國和蘇聯作為兩個超級大國逆勢而起,隨著1947年英國前首相邱吉爾震驚世界的「鐵幕演說」,美蘇兩大超級大國分庭抗禮的對峙格局逐漸形成。
  • 1945年,蘇聯紅軍為何獨自攻佔柏林?艾森豪是關鍵
    1945年5月2日,慘烈的柏林會戰終於結束,蘇聯紅軍在付出傷亡30萬人的代價下,攻佔了納粹德國的首都柏林。 講到這裡,大家一定會對1945年蘇聯士兵將蘇聯國旗插到 柏林國會大廈 ,那張經典照片印象深刻吧?這張照片意義重大,它代表了蘇聯佔領了柏林實現了復仇!
  • 1932年,洛陽被民國政府定為行都,西安為何卻被定義為陪都?
    1932年,洛陽被民國政府定為行都,西安為何卻被定義為陪都?1932年,民國政府為了避免上海「一二八」戰火波及南京,就遷往洛陽臨時辦公。後來,洛陽的這段歷史被演繹為曾是洛陽的陪都。西安為何是陪都?1932年3月5日,日軍停戰後,國民黨中央大會通過《確定行都與陪都地點決議案》,決定:「一、長安為陪都,定名為西京;二、洛陽為行都;三、關於陪都之籌備事宜,應組織籌備委員會交政治會議定
  • 1942年河南大饑荒老照片曝光,蔣介石看了發抖,樹皮都沒放過!
    1942年夏天至1943年春天,河南、山西、河北、安徽、山東等地發生了大規模的大饑荒事件,由於河南地區最為嚴重,因此也被稱為「1942河南大饑荒」。河南地區在1942年之前,多次遭遇水災,緊接著1938年就發生了人為的花園口決堤事件,河南安徽等地千萬人受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