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患比外敵更可怕?美蘇爭霸45年,蘇聯為何最終會一敗塗地?

2020-12-18 靜夜史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影響也最為深遠的戰爭,以極其慘烈的方式徹底改寫了世界歷史的發展。

二戰結束後,自15世紀大航海時代以來長期作為世界政治舞臺中心的西歐徹底沒落,美國和蘇聯作為兩個超級大國逆勢而起,隨著1947年英國前首相邱吉爾震驚世界的「鐵幕演說」,美蘇兩大超級大國分庭抗禮的對峙格局逐漸形成。

冷戰時期,除了沒有將帥見面的擦槍走火(韓戰和越南戰爭都有過交火但雙方均心照不宣地予以冷處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從各個方面都進行了你死我活的龍爭虎鬥,從陸地到海洋,從地下到太空,都留下了兩國短兵相接的身影。

不過,在經歷了長達45年的對抗後,蘇聯卻突然轟然倒塌。1991年12月25日,當西方沉浸在聖誕節的美好氣氛中時,蘇聯以五馬分屍的慘烈結局,為西方各國送上了意想不到的解體大禮包。從此紅旗落地,蘇聯一分為十五,昔日令世界戰慄的紅色帝國不復存在。

那麼,同樣是超級大國,同樣經歷了慘烈的博弈,為何美國「」安然無恙,蘇聯卻當場去世了呢?靜夜史認為根本原因就在於蘇聯的綜合國力不及美國,而這種差距某種程度上說是全方位、多領域的。

而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實力不對等的尷尬局面,在靜夜史看來主要有以下原因:

1、落後的歷史軌跡

道阻且長的發展道路,讓蘇聯的發展不僅艱難,而且畸形。

和四大文明古國相比,俄國的歷史雖然不長,但就像很多演員熬著熬著就成了藝術家一樣,在美國這個1776年才橫空出世的年輕國家面前,沙俄是名副其實的老前輩。

但俗話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深厚的歷史底蘊除了能留下更多古蹟發展旅遊業,在你死我活的大國博弈中並沒有更多的作用,相反很多時候還會成為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歷史包袱。

而沙俄時代的尷尬在於,它有歷史卻缺乏底蘊,它沒悠久的文化卻被套上了沉重的歷史枷鎖。

歷史上的沙俄長期被西方國家深惡痛絕,本身又盛行農奴制,更重要的是其「噬土成性」的風格和「大俄羅斯」主義的思想,更導致了俄國長期落後,只能靠擴張領土充實自身。即便進行了兩次工業革命,搭上了列強的末班車,也是列寧眼中的「列強薄弱一環」,是真正的大而不強。

而美國雖然起步晚,但「新大陸」的區位優勢讓美國從一開始就是名副其實的移民天堂,尤其是對異教徒的寬容和巨大的發展空間,吸引著大量歐洲精英紛至沓來,讓美國從建國開始就有著高山仰止的起點。其後美國不斷瘋狂擴張,在領土猛增的同時,綜合國力也不斷增強。

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於美國而言,是插足歐洲的歷史機遇,對俄國而言也是脫胎換骨的歷史契機,事實上1917年的十月革命也確實將俄國帶上了彎道超車的康莊大道。

在經歷了三年的殘酷內戰後,隨著蘇俄內戰的結束,蘇聯在1922年橫空出世。

靠著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強大凝聚力,蘇聯很快就從滿目瘡痍的戰爭廢墟中站了起來。計劃經濟體制更是保持了發展的高效率,蘇聯的復興速度前所未有。

但也正因為如此,蘇聯才一直被西方國家針對,甚至相比於沙俄有過之而無不及。再加上蘇聯和西方國家在意識形態方面的水火不容,這就更讓這些西方國家膽戰心驚,因為一旦蘇聯強大後向外輸出革命,這些國家必將首當其衝進而風起雲湧。所以即便幹涉蘇俄革命失敗,西方國家也不曾放鬆對蘇聯的圍堵,蘇聯的國際環境始終萬分險惡、如履薄冰。

面對強鄰環伺的局面,更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反法西斯戰爭,史達林放棄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開始帶領蘇聯走向史達林模式。而這也讓蘇聯在二戰前突飛猛進,尤其是1937年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後,蘇聯成為名副其實的工業強國,這為蘇聯在二戰中最終擊敗德國法西斯並在戰後一躍成為超級大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而二戰也讓蘇聯在反法西斯的同時實現了部分輸出革命的目標,隨著蘇聯強大的反攻,東歐各國的蘇維埃政權在蘇聯的刺刀下紛紛建立,社會主義陣營在一夜間迅速形成。

2、貧窮的左膀右臂

冷戰雖然是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你死我活的纏鬥,但本質上則是資本主義陣營與社會主義陣營兩大陣營的全方面較量,意識形態的對抗讓世界從此一分為二並南轅北轍。

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美國和蘇聯的赤膊上陣,身後的小夥伴們也必須加入戰局,即便是搖旗吶喊。

但問題在於,美國的盟友們基本都是傳統的列強,特別是英法德等西歐國家,即便在二戰後被打回原形,國際地位一落千丈,也本質上還是名副其實的發達國家,尤其是英國,日不落帝國雖然遠去,但大英國協尚有餘溫,英國作為大英國協領袖在國際社會依然有著恐怖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再加上美國主導的國際市場讓小夥伴們雖然不得不屈從於美國的意志,但錢包鼓起來卻也是不爭的事實。雖然不得不接受美國的剝削,但它們更能狐假虎威地用剪刀差剝削廣大第三世界國家。

但蘇聯的陣營就很不樂觀了,除了計劃經濟體制下蘇聯的經濟實力難以和美國抗衡,東歐自古以來更是難以和西歐相提並論。所以從爭霸的一開始,蘇聯及社會主義陣營就在美國及社會主義陣營面前相形見絀。

如果說起點低也還好,畢竟蘇聯的起步就比美國低很多,但問題是隨著時間推移,蘇聯除了核武器,其他方面和美國的差距非但沒有縮小,反而越拉越大。

為了拉攏更多的小弟,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都在國際社會瘋狂拉攏小兄弟,甚至為了小兄弟兩肋插刀,比如韓戰、越南戰爭。

但同樣是對外國際支援,美蘇兩國的手段以及受到的影響卻截然不同。

對美國而言,因為前有布雷頓森林體系蹚路,後有美元石油霸權打底,更因為美國前呼後擁的傾巢出動方式,這讓美國在對外折騰時,不僅沒有因大規模的對外援助元氣大傷,反而賺得盆滿缽滿,畢竟戰爭會讓國際上的資本大量回流美國,美國從來不知「窮兵黷武」和「好戰必亡」為何物。

但蘇聯就比較尷尬了,為了和美國搶小弟,蘇聯可謂傾盡全力。但在小弟比自己還窮的情況下,蘇聯只能親自出馬,用從自己身上割肉的方式換取小兄弟的向心力。

但問題是這些被援助的國家本身也很窮,很多時候這種援助能不能收到回報不好說,但必然是個無底洞。尤其是援助北越,簡直就是給蘇聯放血,最終蘇聯也是間接被越南拖垮。

而當80年代美國為拖垮蘇聯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後,強行追趕的蘇聯的身體徹底被掏空。

當然,在靜夜史看來,蘇聯失敗的更重要因素在於信仰的崩塌。因為推動蘇聯土崩瓦解的,恰恰是那些掌握著權力的布爾什維克。尸位素餐的他們為避免被人民清算,成為瓦解蘇聯的急先鋒。而當蘇聯轟然解體後,這些吃得腦滿腸肥的特權階層搖身一變成為俄羅斯新貴,也就是寡頭。

相比之下,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無疑也是問題叢生,但強大的經濟掩蓋了民眾的很多不滿和制度的缺陷,這讓美國笑到了最後。

當然,因為爭霸本身就是兩敗俱傷的事情。所以在蘇聯轟然瓦解時,美國不可能毫髮未損。但因為皮糙肉厚的實力優勢,美國最終熬到了蘇聯解體後,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相關焦點

  • 美蘇爭霸時,為何美國能派太空人登月,蘇聯卻沒有?中間發生了啥
    在上個世紀的時候,世界上兩個超級大國進行了一系列的爭霸。 這一系列的爭霸包括但不限於海陸空全方面的爭霸,甚至到最後演變成了太空爭霸。 說到這裡,一些小夥伴可能就已經意識到了:沒錯,此次太空爭霸指的就是美國和蘇聯。
  • 美蘇爭霸領頭羊,逼迫蘇聯研發出蘇27戰機,如今老態盡顯開始墜毀
    美蘇爭霸領頭羊,逼迫蘇聯研發出蘇27戰機,如今老態盡顯開始墜毀原創 小微鏡 2020-06-17 21:30:23環球軍事網6月16日報導了一則消息,美國空軍一架F15C戰鬥機15日在英國海岸附近墜毀,
  • 假好人比真壞人更可怕?蘇聯到底是如何兩度反對我國入常的?
    如果說此時的史達林只是仇恨光頭的話,那麼1944年的豫湘桂慘敗,就徹底讓史達林以及羅斯福失去了對南京國民政府的最後一絲尊重。 包括美國和蘇聯在內的其它同盟國怎麼也沒有想到,在日本帝國主義窮途末路、日薄西山的最後時刻,南京國民政府竟然還會一敗塗地、一潰千裡,其朽木不可雕也的本質暴露無遺。
  • 印度為何吞併中國的鄰國錫金,竟然得到了美蘇的默許
    從公元7世紀到19世紀之間的1200年一直是西藏的領地。早期西藏移民稱之為登疆,意為稻米之谷。9世紀時,雖然中央政府並未直接統治,但是一直向西藏的拉薩地方政府進貢的,哲孟雄成為獨立的部落,但其境內的寺院仍隸屬於西藏各大寺。在現代國際社會確立以前,國際規則混亂不堪,大國吞併小國,強國滅弱國經常發生,比如德、俄三次劃分波蘭,比如蘇聯強行吞併波羅的海三國。
  • 安德羅波夫改革,蘇聯最後的機會,1984年,為何無法成功?
    但是,安德羅波夫的改革,為何沒有成功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聊聊蘇聯的經濟發展。在二戰中,蘇聯的損失非常大,僅僅是人口就損失了2780多萬人。因此,在整個50年代,蘇聯一直忙於恢復國內生產、發展經濟,儘量避免與美國發生正面衝突。
  • 隱藏了36年的冷戰絕密資料:這個蘇聯軍官的一個決定 避免了第三次...
    1962年正是美蘇爭霸的冷戰時期,而這一年發生了美蘇兩大國之間最激烈的一次對抗。當時人們都以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就要爆發了……這就是古巴飛彈危機。美國和蘇聯都擁有足以摧毀地球好幾次的核武器,美蘇雙方在核按鈕旁徘徊,即將要發生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可能會使人類毀滅。
  • 中蘇關係破裂後,蘇聯為何還支持中國重返聯合國?
    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蘇聯作為社會主義老大哥,一直對中國幫助很大,不管是對抗外敵,還是發展工業,它的背後都有一個蘇聯。 它還意味著,該提案順利通過,中國最終回到了聯合國大家庭,並成功地晉升為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有一個名字讓所有投票贊成這個方案的國家都感到意外,它就是蘇聯。甚至是同屬於社會主義陣營的中國,由於當時的一系列外交事件,與蘇聯的關係已經惡化到了極點。
  • 南韓北朝各自充當了美蘇爭霸的急先鋒
    由於意識形態不同,加上失去了德國、日本這些共同矛盾,美蘇兩個大國地緣上的矛盾開始凸顯,冷戰開始。於是美蘇軍隊撤離朝鮮半島後,兩國在南北朝鮮分別扶植己方的勢力,如同西歐和東歐的對峙,美國陣營和蘇聯陣營已經全面在世界範圍內展開爭奪。兩國口頭上大談意識形態社會模式的不同,冠冕堂皇之下,實質都是經濟、軍事擴張,企圖一家獨大的利益衝突。而金日成和李承晚兩位正好各自趕上時機,踏上了美蘇兩巨頭的大船。
  • 美蘇在柏林有什麼衝突,為何一堵「柏林圍牆」,就解決地柏林危機
    上世紀60年代,美國和蘇聯,在德國的柏林,產生了巨大的矛盾,先後掀起了兩次「柏林危機」,那麼兩國之間,在柏林到底因為什麼產生衝突,為何最後建了一堵「柏林圍牆」,就完美解決了呢!在這樣的情況之下,1958年11月27日,赫魯雪夫公開宣稱並會照,美英法等8國政府,必須協商一個合約,解決西方8國,對西柏林的軍事佔領狀態。還聲稱,如果8國拒絕,蘇聯則會當方面和東德締結合約。美國總統艾森豪知道後,立即就不幹了,直接下令西德和西柏林進入戰備狀態。面對美國強硬的立場,赫魯雪夫有點心虛了。
  • 蘇聯當年想挖穿地球,為何到12262米突然停止了,多年後終於明白
    大家可能知道在上世紀的「冷戰」期間,美蘇展開了軍備競賽,現在世界上大部分核彈頭就是美蘇爭霸的時候製造的,足以把地球反覆毀滅多次。不過除了軍事上的爭鬥之外,美蘇兩國在科研方面也是你追我趕,誰也不肯認輸。1969年7月21日,美國「阿波羅11號」把三名太空人送上了月球,人類首次踏上了月球的土地。這是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人類的一大步,美國在載人登月方面的成就極大地刺激了蘇聯,既然美國人向上探索,那蘇聯的目標就是腳下的地球。經過反覆的勘測之後,蘇聯最後決定在科拉半島上進行鑽孔作業,因為這裡的巖層相對來說比較適合鑽孔。
  • 以糧換油:美國政府 對 蘇聯 的 石油戰略
    所謂「節流」,指的是限制美國國內石油消費量,此舉在短期內可以緩解石油危機,但會導致美國經濟衰退、民眾生活質量下降。另一舉措是「開源」,即開發新能源和新油田、從非阿拉伯產油國進口石油。在國內石油產量達到峰值的情況下,尼克森政府認為當前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從非阿拉伯產油國進口石油,作為世界產油大國的蘇聯成為美國的重點考慮對象。
  • 8年抗戰消滅日軍45萬,蘇聯6天消滅了75萬,為何差距這樣大?
    從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到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中國在這8年的抗戰中,陸續消滅45萬日軍,但是蘇聯最後只用了短短6天時間,就消滅了75萬日軍,這是怎麼回事兒?中蘇雙方的差距,為何會這麼大?兩相對比的話,蘇聯方面能在戰場上佔據優勢,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劣勢作戰並非真的無法贏得勝利,歷史上有很多以弱勝強的案例。如果處於劣勢的一方,士兵足夠頑強,且能採取更加有效的戰略和戰術,就可以對敵人進行針對性打擊,最終逆轉局勢贏得勝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抗美援朝,當時的志願軍條件極其艱苦,卻打敗了囂張狂傲的美軍。
  • 90年代日本房價為何會暴跌?
    不過,這個現象隨著美蘇之間的爭霸,開始出現了改變。美國面對蘇聯的攻勢,他需要在亞洲扶持一些盟友。這個時候日本似乎是最想要討好美國的,美國開始放送對日本的限制。並且在日本訂購了大量的軍事武器。日本投其所好,為了吸引美國的所有相關和不相關的訂單,他們就把國內能賣的東西,基本上按照最低的價格賣給了美國。
  • 中國抗戰8年消滅日軍45萬人,蘇聯6天消滅75萬,為何差距那麼大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場外敵入侵的戰爭,在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同心協力,歷經8年取得勝利,共殲滅日軍45萬人,但後來蘇聯對日軍關東軍發動進攻僅僅就用了6天就打垮了75萬關東軍,這裡面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從總體數據來看,難道中國和蘇聯的差距就這麼大嗎?
  • 同樣是二戰戰敗國,為何德國可以有國防軍,而日本只有自衛隊
    不過正義終將戰勝邪惡,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多行不義的德日軸心國節節敗退,最終不得不向同盟國投降。 可是德國卻不一樣,在當時,不僅蘇聯佔領的東德,擁有東德人民軍,美英法三國控制的西德,也組建了西德國防軍,就算到了今天,德國仍然保留著17萬的德國軍隊。 同為戰敗國,同樣接受締約諸多限制,為何日本只能擁有守衛本土的自衛隊,而德國卻能組建國防軍,還能加入北約的對外軍事行動呢?
  • 為何中蘇交惡時,蘇聯還支持中國重返聯合國?背後源於一種共識
    聯合國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是在1971年10月25號,要知道尼克森訪問中國是在1971年7月15號,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我國能夠在聯合國恢復一切合法權利,和中美關係正常化有著巨大的關係。
  • 英國前首相溫斯頓·邱吉爾曾在1951年建議向前蘇聯投放核彈
    邱吉爾因為領導英國人民取得「二戰」勝利而被評為英國史上最偉大的人,他在1940年5月10-1945年7月26日和1951年10月26日-1955年4月6日兩次擔任英國首相。邱吉爾在二戰結束後沒能連任首相,但他以保守黨領袖身份在1946年訪問美國並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從而拉開了美蘇冷戰的序幕。
  • 同樣是重製遊戲為什麼紅色警戒比星際爭霸更顯誠意?
    現如今暴雪已經為《星際爭霸》製作了重製版,而EA也緊隨其後,但是大麥我第一時間體驗之後發現這次重製版《紅色警戒》相比於《星際爭霸》EA的重製誠意更甚,接下來將同大家詳細說說同為重製遊戲為什麼紅色警戒比星際爭霸更顯誠意?
  • 1969年蘇聯集結110萬大軍上萬坦克,為何最終也沒「南下中國」?
    由於兩國處於不同的社會陣營,所以彼此間的矛盾開始不斷激化,最終形成冷戰的格局。當時中國和蘇聯都屬於社會主義國家,所以蘇聯為我國的戰後重建提供了不少支持,不僅幫助我國完善工業體系,還幫助我國研製了不少武器裝備。所以在短時間內,我國的綜合實力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 美蘇遠東首次較量,史達林為何懊惱不已
    早在二戰後期,美英和蘇聯之間已然有了嫌隙,礙於當時還同屬反法西斯陣營,雙方仍保持面和心不和的同盟關係。1945年2月的雅爾達會議上,羅斯福極力說服史達林參加對日作戰,為此向蘇聯做出大量讓步,當然主要是犧牲中國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