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影響也最為深遠的戰爭,以極其慘烈的方式徹底改寫了世界歷史的發展。
二戰結束後,自15世紀大航海時代以來長期作為世界政治舞臺中心的西歐徹底沒落,美國和蘇聯作為兩個超級大國逆勢而起,隨著1947年英國前首相邱吉爾震驚世界的「鐵幕演說」,美蘇兩大超級大國分庭抗禮的對峙格局逐漸形成。
冷戰時期,除了沒有將帥見面的擦槍走火(韓戰和越南戰爭都有過交火但雙方均心照不宣地予以冷處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從各個方面都進行了你死我活的龍爭虎鬥,從陸地到海洋,從地下到太空,都留下了兩國短兵相接的身影。
不過,在經歷了長達45年的對抗後,蘇聯卻突然轟然倒塌。1991年12月25日,當西方沉浸在聖誕節的美好氣氛中時,蘇聯以五馬分屍的慘烈結局,為西方各國送上了意想不到的解體大禮包。從此紅旗落地,蘇聯一分為十五,昔日令世界戰慄的紅色帝國不復存在。
那麼,同樣是超級大國,同樣經歷了慘烈的博弈,為何美國「」安然無恙,蘇聯卻當場去世了呢?靜夜史認為根本原因就在於蘇聯的綜合國力不及美國,而這種差距某種程度上說是全方位、多領域的。
而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實力不對等的尷尬局面,在靜夜史看來主要有以下原因:
1、落後的歷史軌跡
道阻且長的發展道路,讓蘇聯的發展不僅艱難,而且畸形。
和四大文明古國相比,俄國的歷史雖然不長,但就像很多演員熬著熬著就成了藝術家一樣,在美國這個1776年才橫空出世的年輕國家面前,沙俄是名副其實的老前輩。
但俗話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深厚的歷史底蘊除了能留下更多古蹟發展旅遊業,在你死我活的大國博弈中並沒有更多的作用,相反很多時候還會成為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歷史包袱。
而沙俄時代的尷尬在於,它有歷史卻缺乏底蘊,它沒悠久的文化卻被套上了沉重的歷史枷鎖。
歷史上的沙俄長期被西方國家深惡痛絕,本身又盛行農奴制,更重要的是其「噬土成性」的風格和「大俄羅斯」主義的思想,更導致了俄國長期落後,只能靠擴張領土充實自身。即便進行了兩次工業革命,搭上了列強的末班車,也是列寧眼中的「列強薄弱一環」,是真正的大而不強。
而美國雖然起步晚,但「新大陸」的區位優勢讓美國從一開始就是名副其實的移民天堂,尤其是對異教徒的寬容和巨大的發展空間,吸引著大量歐洲精英紛至沓來,讓美國從建國開始就有著高山仰止的起點。其後美國不斷瘋狂擴張,在領土猛增的同時,綜合國力也不斷增強。
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於美國而言,是插足歐洲的歷史機遇,對俄國而言也是脫胎換骨的歷史契機,事實上1917年的十月革命也確實將俄國帶上了彎道超車的康莊大道。
在經歷了三年的殘酷內戰後,隨著蘇俄內戰的結束,蘇聯在1922年橫空出世。
靠著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強大凝聚力,蘇聯很快就從滿目瘡痍的戰爭廢墟中站了起來。計劃經濟體制更是保持了發展的高效率,蘇聯的復興速度前所未有。
但也正因為如此,蘇聯才一直被西方國家針對,甚至相比於沙俄有過之而無不及。再加上蘇聯和西方國家在意識形態方面的水火不容,這就更讓這些西方國家膽戰心驚,因為一旦蘇聯強大後向外輸出革命,這些國家必將首當其衝進而風起雲湧。所以即便幹涉蘇俄革命失敗,西方國家也不曾放鬆對蘇聯的圍堵,蘇聯的國際環境始終萬分險惡、如履薄冰。
面對強鄰環伺的局面,更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反法西斯戰爭,史達林放棄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開始帶領蘇聯走向史達林模式。而這也讓蘇聯在二戰前突飛猛進,尤其是1937年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後,蘇聯成為名副其實的工業強國,這為蘇聯在二戰中最終擊敗德國法西斯並在戰後一躍成為超級大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而二戰也讓蘇聯在反法西斯的同時實現了部分輸出革命的目標,隨著蘇聯強大的反攻,東歐各國的蘇維埃政權在蘇聯的刺刀下紛紛建立,社會主義陣營在一夜間迅速形成。
2、貧窮的左膀右臂
冷戰雖然是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你死我活的纏鬥,但本質上則是資本主義陣營與社會主義陣營兩大陣營的全方面較量,意識形態的對抗讓世界從此一分為二並南轅北轍。
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美國和蘇聯的赤膊上陣,身後的小夥伴們也必須加入戰局,即便是搖旗吶喊。
但問題在於,美國的盟友們基本都是傳統的列強,特別是英法德等西歐國家,即便在二戰後被打回原形,國際地位一落千丈,也本質上還是名副其實的發達國家,尤其是英國,日不落帝國雖然遠去,但大英國協尚有餘溫,英國作為大英國協領袖在國際社會依然有著恐怖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再加上美國主導的國際市場讓小夥伴們雖然不得不屈從於美國的意志,但錢包鼓起來卻也是不爭的事實。雖然不得不接受美國的剝削,但它們更能狐假虎威地用剪刀差剝削廣大第三世界國家。
但蘇聯的陣營就很不樂觀了,除了計劃經濟體制下蘇聯的經濟實力難以和美國抗衡,東歐自古以來更是難以和西歐相提並論。所以從爭霸的一開始,蘇聯及社會主義陣營就在美國及社會主義陣營面前相形見絀。
如果說起點低也還好,畢竟蘇聯的起步就比美國低很多,但問題是隨著時間推移,蘇聯除了核武器,其他方面和美國的差距非但沒有縮小,反而越拉越大。
為了拉攏更多的小弟,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都在國際社會瘋狂拉攏小兄弟,甚至為了小兄弟兩肋插刀,比如韓戰、越南戰爭。
但同樣是對外國際支援,美蘇兩國的手段以及受到的影響卻截然不同。
對美國而言,因為前有布雷頓森林體系蹚路,後有美元石油霸權打底,更因為美國前呼後擁的傾巢出動方式,這讓美國在對外折騰時,不僅沒有因大規模的對外援助元氣大傷,反而賺得盆滿缽滿,畢竟戰爭會讓國際上的資本大量回流美國,美國從來不知「窮兵黷武」和「好戰必亡」為何物。
但蘇聯就比較尷尬了,為了和美國搶小弟,蘇聯可謂傾盡全力。但在小弟比自己還窮的情況下,蘇聯只能親自出馬,用從自己身上割肉的方式換取小兄弟的向心力。
但問題是這些被援助的國家本身也很窮,很多時候這種援助能不能收到回報不好說,但必然是個無底洞。尤其是援助北越,簡直就是給蘇聯放血,最終蘇聯也是間接被越南拖垮。
而當80年代美國為拖垮蘇聯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後,強行追趕的蘇聯的身體徹底被掏空。
當然,在靜夜史看來,蘇聯失敗的更重要因素在於信仰的崩塌。因為推動蘇聯土崩瓦解的,恰恰是那些掌握著權力的布爾什維克。尸位素餐的他們為避免被人民清算,成為瓦解蘇聯的急先鋒。而當蘇聯轟然解體後,這些吃得腦滿腸肥的特權階層搖身一變成為俄羅斯新貴,也就是寡頭。
相比之下,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無疑也是問題叢生,但強大的經濟掩蓋了民眾的很多不滿和制度的缺陷,這讓美國笑到了最後。
當然,因為爭霸本身就是兩敗俱傷的事情。所以在蘇聯轟然瓦解時,美國不可能毫髮未損。但因為皮糙肉厚的實力優勢,美國最終熬到了蘇聯解體後,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