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穀在「養生界」似乎有持久不衰的熱度,因此,我們用幾篇連載,談一談這個話題。
從古經典之中,辟穀之術即與服氣、食氣之術並行。但不同的是,服氣、食氣不必一定要辟穀,但辟穀一定需要服氣、食氣。服氣、食氣乃至辟穀之術,又多為古代修煉者視為秘密,故雖有文字記錄,但細節處也多有含糊不清之處。
成書於宋代的《雲笈七籤•雜修攝部》載有《食氣法》與《食氣絕谷法》兩篇。《食氣法》云:「養生之家,有食氣之道。夫根植華長之類,蚑行蠕動之屬,莫不仰氣以然,何為能使人飽乎?但食之有法。道家秘之,須其人乃傳,俗人無緣得之知。苟得其道,所甚易也,非唯絕谷,抑亦闢百毒,卻千邪。百姓日用而不知。仙經云:『食氣法從夜半子至日中六時為生炁,從日中至夜半六時為死氣。唯食生而吐,所謂真人服六炁也。』」這篇小文章雖然沒有說具體的食氣辟穀之法,但大意已很清楚,食氣屬道家秘傳,食氣時應食生氣,食氣可以「絕谷」。
在此篇文章之後,即《食氣絕谷法》。其文曰:「向六旬六戊,從九九至八八、七七、六六、五五而飽,或念天蒼,或思黃帝,或春引歲星之炁以肝受之(原註:其餘四方皆然)。初為之,頗有小瘦,行四旬已上,顏色轉悅,體力漸壯,白髮更黑,落齒更生,負重履嶮,勝於食谷時。」
這裡的是說具體的煉習方法。從六甲旬的六戊日開始,如從甲子旬戊辰日開始行功,最初每次食氣九九八十一口,身體即可感到飽滿。漸漸行功,至每次食氣五五二十五口即可感到飽滿。在食氣之時,可以存想天地神靈,或脾胃之神(即黃帝。黃居中央,屬脾土。黃帝即中央脾土之主),或者根據四季而存想將對應星辰之炁吸入相關五臟。開始行功的時候,身體會有些變瘦,但經過四甲旬的煉習,面部皮膚會轉為健康紅潤,體力漸漸增大,白髮可以轉黑,掉落的牙齒可以重生,特別是背負重物履險地時,體力尤勝過食穀物的時候。
這兩篇小文所載,基本上能代表一部分食氣辟穀的內容。其實在《雲笈七籤》中,還有不少關於辟穀絕粒的記載。比如在《諸家氣法部》就有《神仙絕穀食氣經》,並在《中山玉櫃服氣經》有《服氣絕粒》專篇,在《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法》中有《休糧訣》專篇。
《中山玉櫃服氣經•服氣絕粒第二》云:
「要當用雙日(原註:只日則奇,雙日則偶)及日本命,預前更沐浴,於室內焚香,機上上安淨水一碗,設衾枕。其訣:日臥至夜半起,坐,鳴天鼓三十六過,靜心神,為元氣和。此炁子時生發於心藏間,上貫泥丸丹田眉間卻行三寸,是上丹田。周轉於身,如紫雲氣。又想太一真君如嬰兒,左手持玉訣,右手執靈符,遊於紫雲氣間,然後平枕正臥,絕一切浮想。浮想若不除,則心神炁當閉不行。絕想止念既定,然待出息盡,便閉玄牝,氣鼓滿。牙齒勿得相近。欲咽之時,齒牙微相近,仍須收息縮氣弽(原註:音「攝」)腹咽下,以咽得為度,咽得飽以為期。亦無時限。」
「此法與諸家咽氣不同。若不收息縮氣取弽咽下,則不入大腹中,又不入食脈中。夫喉嚨中咽入之氣,自有三道:一入腸胃中脈,二入五藏中脈,三入食脈。若不依前法縮氣弽腹,但空咽,得其炁只得獨入腸中,不入食脈,即無所成益也。若直下入腹中,入腸胃,緣腹中多阻隔,致令上衝下洩,食退其腸,四肢漸似無力,體內不免虛羸,縱吃湯飲,餌服諸藥,並亦不免口乾舌澀。若但依此法,候氣滿口食,久畜取弽腹咽下,自當分入食脈及五藏。內息以此為都契。假令元氣達腸中,其食脈已先強滿,與食無異,輒無虛羸,神妙無比。若不依此,一日縱三五十度咽氣,其腹內未免欠乏,常有所思於食,即不可見其效矣。」
「要坐服亦得須依前法,以炁息畜咽入。咽入之時,仍須低頭取勢咽下。咽下即當時分入髒腸及食脈中,但解用氣食脈,當時強滿,滿即自然飽足。如未曾學者,亦不過三數日便見次第。若咽物不得,縱咽不入於食脈,及心意妄思,即是夙生無分矣。諸門咽氣,皆先入腸中,衡排滓穢,經三五七日後方達食脈。縱達食脈,且神勞力倦,思食之意未能全絕,假令堅守數日之間,尚多腹中久之。若遇此法,但持四十九日,自然絕思飲食。縱有百味佳餚,都不採覽。神功若此,無以加焉。切在藏秘,勿示見人者也。凡春夏秋冬,並不假暖氣,日久自悟,諸理瞭然。」
「若要湯藥,杏仁、姜、蜜及好蜀茶無妨。力未圓,可以調助。唯姜不得多著,性能壞物,善奪人志。曾有通服豉湯,此則未達深理。豉且本性太冷,久淹塵穢,只闢面毒,及解傷寒。大約傷壞藏府,正傾元氣,特宜忌之。前雲收息者,當低頭納氣,炁入都亦無聲,攻排滓穢,務令速退腸中滯食,納得元炁,自然常飽。此是氣與神合行之至也。三日後,亦不擇行住坐臥為之,總得亦不假致氣但咽強自下,人亦不知,自覺體理疏通,四肢過於常健。如此七日,神炁自足,不假久煉,功夫亦不要每日存想。自此一百日,三屍自除,忽爾一日神自內現。但食氣五十日,谷氣方盡,便可絕諸湯藥。其食出時,當有五色物出,如似膿血。此物既盡,諸府通達,內視藏胃,如晝所見。若得至此,切不得慢洩於人。一旦神功通悟,亦不得輒懷怪異,尤須秘之,勿申於外。自然之功,外奸亦所不入,在陽不燋,託陰不腐,一切質礙,無不穿貫,不危不殆。若谷氣未盡,即不到通地。」
「如曾經受法之後,得遇此術,神氣內輔,靈響外應,自然自在,無所拘束,要食亦得,不食亦得,亦無損絕,亦無傷。再食再服,不揀月日。不論行住坐臥,處處總得。若不食多時,要得食者,可依前受法訖即食。若食多時,要得絕者,亦可受法訖,更依術為之,取以大成諸絕為定。夫至道無二,守這必成。但不錯功,自然玄秘。世間吉兇善惡,無不曉達。上至天府,下至陰司,一切神靈,皆得使役。所有疾病,見無不理。所有異物,見無不識。顏如童女,光彩射人,行速如風,所去無滯。一年之外,自入玄門。玄門者,謂入胎息。」
這是一套完整的食氣辟穀之術。從入手之準備、正式行功、行功中需要注意的細節、藥物輔助及功夫效驗等。理法兼備,闡述詳盡。雖是上千年的文字,但讀之亦不難懂。至於氣入三道之理論,未必合乎中醫學及現代生理學,但作為當時的專業理論,亦不必苛責。
其實這個方法,就是閉氣吞咽之法。其目的也就是刺激胃部,使胃部產生相關的反應,從而有飽滿之感,從而不思飲食。
《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法•休糧訣》云:「訣曰:凡欲休糧,,但依前功勤修三年之後,正氣流通,髓實骨滿,百神守位,三屍遁逃。如此漸不欲聞五味之氣,常思不食,欲絕則絕,不為難也。但覺腹空,即須咽氣,無問早晚,何論限約,久久自知節候,無煩其言,何用藥物。大抵服藥之人多不能服氣,終日區區但以藥物為務,身形不得精實,固為未得,亦非上士用心也。《黃庭經》云:『百穀之實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亂神明胎氣零,那從返老卻還嬰。何不食氣太和清,故能不死入黃寧。』此之謂也。」
除了這些之外,《雲笈七籤》、《道藏》及古代醫籍中,還有大量關於服食辟穀、服藥代谷方法的記載。此處僅舉幾例《雲笈七籤》所載,以見古代服氣辟穀術之一斑。
我見過的辟穀有幾種。一是含棗核吞津辟穀法,二是吞五方之氣辟穀法,三是漸進辟穀法,四是服松柏辟穀法,五是替代品辟穀法。
含棗核辟穀法,即將棗核含在口內,終日不吐出,以之刺激唾液的分泌,然後將唾液按一定的方式吞入腹內,以緩解腹內飢餓感。辟穀家將這樣產生的唾液稱之「津」,或稱「金津玉液」,故這種方法也被稱之為「吞津法」。理論上,由於唾液中含有酶,行持此法之初,人的胃部不僅不會感到飽脹,反而容易產生飢餓感。我自己的體會,在開始做這種方法時,由於口中長時間含有棗核,反而容易產生噁心厭食的感覺,就是為以後辟穀打基礎。
吞五方之氣法,也稱之為服五方之法或採五方之氣法。清晨起床,面向東方太陽初升之地,用鼻吸氣至胸部脹滿,然後如吞咽食物狀,將氣吞入胃部。也有將口張大,如吞食物狀將氣吞入胃部者。每個方向吞服七七四十九次。每日行功兩次。也有按太陽的運行而進行五方吞氣者。如早上面對東方吞氣四十九口,中午面向南方吞氣四十九口,傍晚面向西方吞氣四十九口,晚上面向北方吞氣四十九口等。
漸進式辟穀,也按照一定的計劃,每日定量地減少進食。或者每餐減少進食之量,或者每日減少一餐,或者與果蔬、藥物類相合漸進式闢除主食,只服果蔬或藥物,最終闢除一切食物,只飲清水。
服松柏法,是胡海牙老師告訴我。就是直接進食松針、松子,或柏葉、柏子。這一般需要在山林方可使用。服松子、松針、柏子、柏葉,均有弊端,若行之不當,不僅無益於身體,甚或有害。
替代品辟穀法,就用一些耐飢餓的食品代替正常的飲食。胡海牙老師曾給我講過孫抱慈當年辟穀的方法,就是用的替代品。孫抱慈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初稱之辟穀專家,而他用的方法,就是將幾種藥物與糯米打合在一起,用藕片夾起來,製成熟食,在平常做工夫感飢餓時,拿出來來吃一小塊,然後繼續做工夫。
辟穀的法子有很多,除了典籍記載、師門秘傳的外,還有很多今人自編的方法。在古代的辟穀法,辟穀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它與服氣、靜坐等方法並行,或者是作為這些方法的一個階段或輔助。特別是一些專門從事煉工夫的人,他們為了專心修養,免受外緣之影響,故經常用方法儘量減少食物需求與攝入,所以後世將辟穀之術認為是修煉的方術。這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也。
未完待續
二〇一九年四月十日
農曆己亥年三月初六日
蒲糰子於玄玄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