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寒風凜凜,走在路上幻想的是熱乎乎油膩膩的東西,可以填補我的脂肪。而此刻,腦海裡浮現的,是一隻只肥油的大雞腿。總說沒有一隻雞能活著出廣東,其實不無道理。廣東人嗜雞,雞有著千千萬萬種做法,醬油雞,姜蔥雞,白切雞,等等,而其中,客家的鹽焗雞尤其特別。
客家鹽焗雞的來源,有許多個版本。相傳客家有個商人,為人聰明愛美味,遊歷四海八方,以販賣日雜跟食品為生。商人交際廣,四面八方結交不少好哥們。有一年年關,商人完成一次貨物販賣運送後,準備回家。當地朋友非常熱情,送了商人一隻大肥雞。
這隻大肥雞,是當地有名的「三黃嫩雞」,商人覺得非常難得,想帶回家給妻兒嘗一嘗。但是呢,回家的路途十分遙遠,生的大肥雞不容易攜帶,而且容易滋生病菌。商人想了個辦法,他宰殺大肥雞,並用鹽包封裹在包袱裡。
回家路上,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商人一路風餐露宿,飢腸餓餓。攜帶在身上的乾糧也吃得七七八八,但是沒有點肉墊著肚子。他只能拿出鹽包,靠著大肥雞吃。意外的是,他發現烤出來的雞肉,味道非常好,回去後,依法炮製,客家鹽焗雞由此誕生。
焗這個字,體現了客家人超高的烹飪手法。焗必須隔水隔油,利用蒸汽跟密閉的空間,讓食物變熟。焗雞也是同理。鹽大多用粗鹽,粗鹽顆粒分明,均勻抹在雞肉上面,磨砂的顆粒感可以給雞肉按摩,讓鹽分充分滲入到雞肉裡面。
很多人覺得鹽焗十分容易,其實不然。粗鹽的分量把控,也是一門學問。鹽抹多了,雞肉會隨著溫度水分蒸發,口感不在,變得又柴又鹽。
舊時的客家鹽焗雞,在門口砌起灶爐,燒起柴火,架著大鐵鍋或者大桶鍋,鍋裡放著一堆粗鹽。那時沒有錫紙包裹,粗鹽下面悶蓋著一隻只用竹葉封好的雞,有客人來,就從粗鹽裡挖一直雞給客人吃。
而粗鹽,除了可以焗雞肉外,鹽焗雞腎、鹽焗雞心、鹽焗雞爪,似乎想得到,能吃到的部位,客家人都可以用鹽焗手法解決一切。
粗鹽隨著溫度蒸發,帶著焗烤的鹹香味會慢慢滲透進鮮嫩的雞肉裡。雞肉表皮油脂與水分分泌出來,雞皮慢慢變得酥脆。
當掀開外包紙的時候,整隻雞完好無缺,皮脆,肉嫩,而且是嫩到肉會滴出汁水跟滴出油脂的狀態,這便是一隻合格的鹽焗雞。一定要趁熱吃。
鹽焗雞,雞肉明黃黃,泛著油光。
「切」是不能體驗其風味的,手撕的快感最能突現油膩的鹹香。
吹彈可破的外皮,略帶酥脆,肉被撕成一絲絲,潔白多汁的肉質纖維,簡單粗暴的撕開,是最能感受原始風味的方法。試問誰能抵擋這種誘惑?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對於最姐這個肉食者來說,客家風味是一個獨特的地方印記,除了鹽焗雞,還有梅菜扣肉、釀三寶等經典美食。最姐真心感嘆廣東是塊寶地,讓最姐過足了嘴癮。
下期的美食欄目,最姐將繼續帶你探尋客家美食。敬請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