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髂外動脈
external iliac artery
起始部的前方有輸尿管跨過,其外側在男性有睪丸動、靜脈及生殖股神經與之伴行,至其末段的前方有輸精管越過。在女性,髂外動脈起始部的前方有卵巢動、靜脈越過,其末段的 前上方有子宮圓韌帶斜向越過。髂外動脈近腹股溝韌帶處發出腹壁下動脈和旋髂深動脈,後者向外上方貼髂窩走行,分布於髂肌和髂骨等。髂總動脈及髂外動脈的投影:自臍左下方2cm處至髂前上棘與恥骨聯合連線的中點 間的連線,此線的上1/3段為髂總動脈的投影;下2/3段為髂外動脈的投影。上、中1/3交界處即為骼內動脈的起點。
2.髂外靜脈
external iliac vein
股靜脈的直接延續,其屬支為腹壁下靜脈
3.膀胱上動脈
Superior vesical artery
起自髂內動脈的臍動脈近側部,向內下方走行,分布於膀胱上、中部。
4.輸尿管
ureter
上接腎盂,下連膀胱,是一對細長的管道,呈扁圓柱狀,管徑平均為0.5~0.7釐米。成人輸尿管全長25~35釐米,位於腹膜後,沿腰大肌內側的前方垂直下降進入骨盆。輸尿管有三個狹窄部:一個在腎盂與輸尿管移行處(輸尿管起始處),一個在越過小骨盆入口處,最後一個在進入膀胱壁的內部。這些狹窄是結石、血塊及壞死組織容易停留的部位。女性輸尿管則越過子宮頸外側至膀胱。
5.子宮
uterus
是產生月經和孕育胎兒的器官,位於骨盆腔中央,在膀胱與直腸之間。子宮大小與年齡及生育有關,未產者約長7.5cm、寬5cm、厚3cm,子宮可分為底、體與頸三個部分。宮腔呈倒置三角形,深約6cm,上方兩角為「子宮角」,通向輸卵管。下端狹窄為「峽部」,長約1cm。峽部在妊娠期逐漸擴展,臨產時形成子宮下段。宮體與宮頸比例因年齡而異,嬰兒期為1:2,青春期為1:1,生育期為2:1。子宮正常稍向前彎曲,前壁俯臥於膀胱上,與陰道幾乎成直角,位置可隨膀胱直腸充盈程度的不同而改變。 子宮壁由外向內為漿膜、肌層及黏膜(即內膜)三層
6.膀胱
bladder
為錐體形囊狀肌性器官,位於小骨盆腔的前部。成年人膀胱位於骨盆內,為一貯存尿液的器官。嬰兒膀胱較高,位於腹部,其頸部接近恥骨聯合上緣;到20歲左右,由於恥骨擴張,骶骨角色的演變,伴同骨盆的傾斜及深闊,膀胱即逐漸降至骨盆內。空虛時膀胱呈錐體形,充滿時形狀變為卵圓形,頂部可高出恥骨上緣。成人膀胱容量為300~500ml尿液。膀胱底的內面有三角形區,稱為膀胱三角,位於兩輸尿管口和尿道內口三者連線之間。膀胱的下部,有尿道內口,膀胱三角的兩後上角是輸尿管開口的地方。
7.髂內動脈
internal iliac artery
為一短幹,長約4cm,於骶髂關節前方由髂總動脈分出後,斜向內下進入盆腔。其前外側有輸尿管越過,後方鄰近腰骶幹,髂內靜脈和閉孔神經行於其內側。主幹行至坐骨大孔上緣處一般分為前、後兩幹,前幹分支多至臟器,後幹分支多至盆壁。髂內動脈按其分布,又可分為壁支與髒支
壁支:
(l)髂腰動脈:起自後幹,向後外方斜行,分布於髂髂骨、髂腰肌、腰方肌和脊髓等。
(2)骶外側動脈:起自後幹,沿骶前孔內側下行,分布於梨狀肌、尾骨肌、肛提肌和骶管內諸結構。
(3)臀上動脈:起自後幹,多在腰骶幹與第1骶神經之間,向下穿梨狀肌上孔至臀部,分布於臀肌及髖關節。
(4)臀下動脈:起自前幹,多在第2、3骶神經之間,向下穿梨狀肌下孔至臀部,分布於鄰近結構。
(5)閉孔動脈:起自前幹,與同名靜脈和神經伴行,沿盆側壁經閉膜管至股部,分布於鄰近諸肌及髖關節。該動脈穿閉膜管前尚發出一恥骨支,與腹壁下動脈 的恥骨支在恥骨上支後面吻合,有時吻合支粗大,形成異常的閉孔動脈,出現率佔17.95%,行經股環或腔隙韌帶的深面,向下進入閉膜管。在施行股疝手術需切開腔隙韌帶時,應特別注意有無異常的閉孔動脈,避免傷及,以防出血。
髒支包括膀胱上動脈、膀胱下動脈、子宮動脈、臍動脈、直腸下動脈以及陰部內動脈等。骶正中動脈亦分布於盆部。
8.坐骨神經
nervi ischiadicus
是人體最粗大的神經,起始於腰骶部的脊髓,途經骨盆,並從坐骨大孔穿出,抵達臀部,然後沿大腿後面下行到足。管理下肢的感覺和運動,由腰神經和骶神經組成。是所有神經中最粗者。坐骨神經經梨狀肌下孔出骨盆到臀部,在臀大肌深面向下行,依次橫過閉孔內肌,上下孖(音同「子」,雙、對的意思)肌及股方肌的後方,支配這些肌肉,並沿大收肌後面,半腱肌、半膜肌、股二頭肌之間下降,途中發出肌支至大腿的屈肌,坐骨神經在到膕窩以後,分為脛神經和腓總神經,支配小腿及足的全部肌肉以及除隱神經支配區以外的小腿與足的皮膚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