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經是全身最粗大、最長的神經,匯集下背部神經分支,經臀部向下延伸,沿大腿後側往下走,在膝蓋處分支,再通往腳底,幾乎提供了整隻腳的皮膚部分、大腿後側肌肉、小腿及腿部肌肉的所有神經連接。
坐骨神經痛是指以坐骨神經分布區域疼痛為主的臨床症候群,它不是一種單獨的疾病,而是多種疾病都會出現的一種症狀。絕大多數坐骨神經痛患者是繼發於坐骨神經局部及周圍結構的病變對坐骨神經的刺激、壓迫與損害,稱為繼發性坐骨神經痛;少數患者是由坐骨神經炎引起的,稱為原發性坐骨神經痛。
常見病因
坐骨神經痛最常見的病因是腰椎間盤突出壓迫到了坐骨神經。除此之外,還可能是由脊髓狹窄、脊椎病(一種退行性脊柱骨關節炎)、神經卡壓(臀部的肌肉壓迫坐骨神經,引起疼痛)、創傷性疾病(受影響周圍肌腱水腫、炎症,壓迫臨近坐骨神經)、血管問題(如妊娠後期由於脊柱血容量的增加,脊髓內固定空間狹窄,壓迫神經)等引起。
坐骨神經痛表現為臀部、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及足外側的疼痛,呈刀割樣或燒灼樣,咳嗽及用力時疼痛可加劇,夜間更嚴重。
坐骨神經痛發作的時候,腰部會有一種僵硬感,會讓人感覺下肢酸麻無力,行走時雙腿不協調,有一種踩在棉花上的軟綿無力感。同時還會影響到上肢,感覺雙手無力,提物容易掉落。
跛行是坐骨神經痛發展到嚴重程度時的一種表現。往往是患者在坐骨神經痛早期沒有重視,使得病情發展到無法正常行走,甚至會導致肌肉萎縮。
哪些因素可加重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主要是由於神經受壓迫引起,那麼可加重壓迫的因素都會導致其症狀加重。比如椎間盤突出患者長期彎腰,勞動姿勢不對(搬重物時應該先蹲下,搬起後再起立,而不是彎腰搬起),睡軟床,長期保持坐著的姿勢而不起來運動等,都會加重坐骨神經痛。
如何治療?
疼痛急性發作期時應臥硬板床休息,儘量減少患肢活動,避免負重,嚴重者需佩帶腰圍,以減輕病變組織的張力及反應性水腫,有助於加速症狀的緩解。
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塞來昔布、美洛昔康等)和營養神經藥物(如維生素B12、甲鈷胺)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腰背痛和坐骨神經痛。中醫認為坐骨神經痛屬於痺症範疇,臨床用藥多以行氣活血、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方藥,如腰痛寧膠囊、通滯蘇潤江膠囊、野木瓜片、夏天無膠囊等。
包括電療法、紫外線療法、紅外線療法等。
牽引是通過外力把椎體之間的空隙擴大促進椎間盤納回,減少神經根受壓。孕婦、高血壓和心臟病患者禁用。
急性期可採用此方法,即直接把藥物注射到椎管內或神經根周圍,局部麻醉以達到止痛效果。
手術的目的是解除或舒緩坐骨神經受壓。90%以上的坐骨神經痛由腰椎間盤突出引起。腰椎間盤突出經保守治療無效(使用上述一般治療和藥物治療,疼痛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症狀持續6周以上,或在保守治療期間出現了神經根支配肌群肌力下降、二便障礙等,有進行性加重趨勢的,可考慮行手術治療。
如何預防坐骨神經痛?
冬季要防寒保暖,夏季不貪涼,應避免自然風、電扇和空調直接吹風,空調室與外界溫度相差不宜太大。
要採用正確睡眠姿勢,以右側臥微屈雙腿為最佳,使脊柱自然形成弓型,全身肌肉呈鬆弛狀態,四肢可自由變動到最合適位置。站立工作時間如過長,腰肌容易疲勞,可以做些平衡動作:輕收臀肌,兩膝微彎,骨盆轉向前方,內收腹肌,腰椎生理前凸變平,就能消除腰痛和疲勞。坐位時最好坐靠背椅,腰背部有靠墊,如彎腰弓背坐,時間長了易引起腰背肌勞損。
適量運動,可增加腰背肌力,維持脊柱平衡,改善肌肉血液循環,增強體力,延緩退化。運動之前必須要熱身,做一些緩和的拉伸運動。
腰痛寧膠囊
消腫止痛,疏散寒邪,溫經通絡。用於寒溼瘀阻經絡所致的腰椎間盤突出症、坐骨神經痛、腰肌勞損、腰肌纖維炎、風溼性關節痛,症見腰腿痛,關節痛及肢體活動受限者。用法用量:黃酒兌少量溫開水送服。一次4-6粒,一日1次。睡前半小時服或遵醫囑。心臟病、高血壓、脾胃虛寒者慎用;避免與頭孢類、硝咪唑類等藥物同時使用;對酒精過敏者應使用溫開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