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狀肌連接骶骨和股骨,是髖部外側迴旋肌,起著穩定骨盆、幫助髖部外旋、外展與伸展,以及控制腳步向外邁開的作用。
而坐骨神經途徑梨狀肌底下,一直延伸到大腿後側至足底。
所以,如果梨狀肌出現緊張、僵硬甚至是損傷時,可能會刺激或壓迫底下的坐骨神經,引起坐骨神經痛症狀: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臀部有壓痛感、坐下時會引起疼痛,也就是梨狀肌症候群。
肌肉起止點:起自骶骨兩側的盆面s2--s5骶椎體骶前骨外部分,肌纖維向外集中經坐骨大孔出小骨盆至臀深部繞過髖關節囊的後面。止於大轉子內上方。
主要作用:梨狀肌附著於骶骨和股骨大轉子之間,因此易於過度緊張。梨狀肌激惹閾較低,骨盆和髖關節位置的偏移很容易導致梨狀肌張力發生變化。梨狀肌及其協同肌(臀大肌、股方肌、閉孔肌和孖肌)是使髖關節外旋的肌肉。此外,梨狀肌還能輔助髖外展和伸髖動作。當臀部肌群薄弱或抑制時,梨狀肌會有代償性主導運動而造成動作模式不良。
梨狀肌與坐骨神經位置關係:坐骨神經絕大部分從梨狀肌下緣出骨盆(60~89%),但存在變異:
從梨狀肌上緣出骨盆;
從梨狀肌中間出骨盆;
腓總神經從梨狀肌中間穿出而脛神經由梨狀肌下緣穿出;
腓總神經從梨狀肌上緣穿出而脛神經由梨狀肌下緣穿出;
腓總神經從梨狀肌上緣穿出而脛神經由梨狀肌中間穿出;
腓總神經和脛神經均從梨狀肌下緣穿出;
腓總神經由梨狀肌上緣和下緣穿出的兩部分構成;
骶叢穿梨狀肌出骨盆再分出坐骨神經。
體表定位:自尾骨尖至髂後上棘連線中點到大轉子尖畫一線,此線的中內2/3即為梨狀肌肌腹的下緣在體表的投影。
檢查測試:治療師通過股骨長軸向髖關節施壓以固定骨盆,然後在維持髖關節壓力的同時緩慢內收並內旋髖關節。正常情況下在關節活動範圍的末端會感覺到平緩柔軟的阻力。如果梨狀肌過於緊張,運動末端可能會感覺到突然出現的阻力,並且患者會感受到臀部深層出現疼痛。
當屈髖超過60°時,梨狀肌收縮可以產生髖內旋的運動。因此,建議在屈髖90°時進行梨狀肌長度測試。測試步驟與上述相似,不同的是患者屈髖90°時治療師將患者髖關節外旋。
鑑別:直腿抬高試驗中,60°以前,由於梨狀肌牽拉過緊,加強了與坐骨神經的病理關係,而疼痛明顯。60°以後,掘傷的梨狀肌不再繼續拉長,疼痛反而減輕,與腰椎間盤脫出症、椎弓崩裂症、婦女慢性坐骨神經痛、慢性附件炎、骶髂關節病的損傷截然不同,易於鑑別。
點此了解大會詳情,見證年度灸界盛典!
(微信據說又改變了算法,互動越頻繁的常讀公號才越容易出現在讀者的「訂閱號首頁」,不然就很容易沉底。請大家記得置頂公號,經常留言,轉發,點點「在看」,這樣就更不容易錯過灸道堂的文章啦~)
艾灸諮詢微信:13681280029
手工艾條丨艾灸教材丨艾灸培訓丨艾田領養
↙點 閱讀原文 了解我們丨喜歡本文,請點亮 在看 ↘
戳這裡,立即進入艾灸商城選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