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對於慈禧太后,古代的記載中對於她也是褒貶不一的,有些人覺得慈禧太后也算得上是很有手腕的一個女人,但是大多數的人都覺得慈禧太后的存在,影響了古代的發展。如果說不是慈禧太后,太過於在乎自己的生辰典禮,那麼可能甲午之爭就是另外一種光景和現象。但既然歷史上有這個人,那麼就足以證明她有存在這個意義。
而慈禧的存在雖然說確實有時候讓很多的人都覺得她昏庸無道,但其實慈禧太后在古代她的地位還是比較高的,可以說算得上萬人之上了。而慈禧太后她想要做的事情應該是和武則天一樣,想要當一個受人尊敬的女皇帝,但是她本人是沒有這個能力的,而她當了掌權者以後,就更加的放任自己的生活狀態。其實讓她當掌權者,更不如說是朝臣們當了自己的掌權者吧。那個時候的慈禧太后根本就不顧前線士兵們的生死,甚至是不顧百姓們的生活多麼水深火熱,她只知道自己的後宮一定要充盈,甚至是她一定要過的瀟灑快活,所以就連朝臣們屢次指責她,她也毫不放在心上,因此就在歷史上留下來了一種讓大家覺得不齒的一種印象。
而慈禧的情人其實有很多的,也是數不勝數的存在。而她的情人有朝中的大臣,自然也有一些年輕的小夥子,她最喜歡的一個情人應該就是朝臣的兒子吧。但是後來被這位大臣發現以後就強行把兒子處死,那個時候,朝廷上那些忠臣都是很抵制慈禧太后的這個做法,哪怕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和慈禧太后發生了關係,那麼自己也要忍痛割捨。其實慈禧年輕的時候,顏值是很高的,儘管年邁依舊風韻猶存,對於小夥子們的吸引力也比較大。
雖然說自己很疼愛大臣的兒子,但是因為好景不長,所以大大臣兒子死了以後她就更加的花心,甚至是更加的風流,時間最長的一個情人是一位外國人。而後來這位外國人回國以後也出了一本書,專門就是用來描述自己和慈禧之間的過程。在這本書的名字非常的簡單直白,就叫做《太后與我》,而裡面的太后自然指的就是慈禧。那個時候的慈禧太后就已經不在了,所以她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也就只能夠看這個男孩兒是怎麼說的,果然這個外國人他並沒有說慈禧的任何好處,反而他的整篇文章都是在指責慈禧的不是。
其實在那個時候,封建王朝也在外國很流行,所以這個男人他敢於直接在文章中表示:自己就是被慈禧養在後宮的情人,而且跟隨在慈禧身邊是最久的一任,也算得上是很不可思議的,看來他真的是一個不在意別人看法的人,他寧願讓自己被人戳脊梁骨,也要拖已故的慈禧下水。很多人都猜測,這個外國人之所以對慈禧太后有那麼大的怨念,可能就是因為慈禧當時在把他弄進宮的時候,用的方式不太對,或者是引起了他的排斥和怨懟。因此就算是慈禧已經去世了,但是在這個外國人的書本上,還是有著不太雅觀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