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買書勿吝,自己不讀,子孫亦必有能讀之者

2021-01-20 把書讀薄

我是那種見了喜歡的書就邁不動步的人,當窮學生那會,在書店見了喜歡的書,不捨得錢,就一趟又一趟地去書店,結果大都是一狠心買下來。

工作了,手頭寬裕些,更是瘋狂買書。

買了書,一時沒時間看,過後,都忘了。我有一位常寫書評的朋友更有才,她買書經常買重,買重了就送人。而我好在買重的時候不多,倒是,買過之後常常忘記,所以,在家裡搗動書時,常有意外收穫。我外甥女就笑話我,說買了書不看,因為書架上有不少沒有拆封的。

後來,我發現,喜歡收藏書,書多到讀不過來的程度,竟然並非極少數。

季羨林說,他的藏書發展到填滿了幾間房子。

我究竟有多少書,自己也說不清楚。比較起來,大概是相當多的。搞抗震加固的一位工人師傅就曾多次對我說:這樣多的書,他過去沒有見過。學校領導對我額外加以照顧,我如今已經有了幾間真正的書窩,那種臥室、書齋、會客室三位一體的情況,那種「初極狹,才通人」的桃花源的情況,已經成為歷史陳跡了。有的年輕人看到我的書,瞪大了吃驚的眼睛問我:「這些書你都看過嗎?」我坦白承認,我只看過極少極少的一點。「那麼,你要這麼多書幹嘛呢?」這確實是難以回答的問題。我沒有研究過藏書心理學,三言兩語,我說不清楚。我相信,古今中外愛書如命者也不一定都能說清楚,即使說出原因來,恐怕也是五花八門的吧。

翁貝託·埃科的《帶著鮭魚去旅行》一書言:

很多跟我相同處境的人都會碰到——那就是,一般擁有相當可觀藏書量的人(比如我吧,我的書已經多到任何走進我房子的人都會第一個注意到,事實上它們早就佔據了所有的空間),當他們家來客人的時候,那些人一走進門就例行公事地說:「喲!好多書啊!請問你都讀過了嗎?」最初我還以為,典型不讀書的文盲才會間這種問題,此種人家裡照例只有兩排書,包括五本平裝簡易世界名著和分期付款購買的兒童大百科全書。但經驗告訴我,很多我們以為還有點剄化水準的人也會說這種話!他們仍舊認為,書架不過是個裝「已讀」文本的儲物架,圖書館在他們心目中可謂是個倉庫。

那麼,翁貝託·埃科是如何回答這個問題的呢?他調侃道:

當你非回答那個有關藏書的問題不可時,你則會覺得面部僵硬,下顎堅挺,大量冷汗沿脊椎流瀉而下佔一般來說,過去我都用一種輕蔑、嘲諷的口吻回答:「這個麼,其實我一本都沒讀過呢,否則我幹嘛把它們堆在這兒呀。」但這麼作答很危險,因為它顯然會招來那些進一步的自以為是的追問甚至審問:「那麼你讀完的書又放在哪兒呢?」經典的答案是羅伯託·雷迪常說的那句:「那些讀完的麼?因為這裡放不下,就都放到撒哈拉沙漠去了。」基本上這會震懾住對手,讓他對你佩服得五體投地。但我個人覺得未免太殘忍了,而且會把人嚇呆。現在我都採取先封后殺的擊劍招式:「哦,這些只是我本月底前要讀完的書,其他都放我辦公室裡了。」這種答案一方面暗示了某種無限廣大的閱讀計劃,另一方面的潛臺詞則是:「我很忙,你可以滾蛋了。」

我認識一位編劇,他也是一位購書狂,別人問他,買這麼多書,你看得過來嗎?他無數次在心裡嘀咕:關你什麼事!

可見,愛買書,大概是讀書人的一種癖好吧。這跟喜歡打球的多買球拍,喜歡釣魚的多買漁具,沒什麼不同。

當然,也有不少只愛買書,但不怎麼讀書的。

愛到痴迷,慢慢就成了一個癖。但,不能僅僅看到藏書的浪費,而忽視了更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投入,時間與金錢的雙重投入。抽菸喝酒不浪費嗎?儘管總被勸阻,人們還是樂此不疲。抽菸喝酒,對身體還有明顯的害處呢。

我認為,一個人的心思在哪裡,他的時間花在哪裡,那麼,哪裡就是他的人生與成績。

張泉靈在回北京大學面對母校的校友演講時說:「這麼多年裡我和青年學生交流的時候,有的人會跟我說這樣的話:其實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自己喜歡的職業呢?有多少人會把自己喜歡的事情變成自己終身的事業呢?你是很幸運的。我通常的反駁是這樣的:如果你考大學時選的專業不是你喜歡的,而是你父母喜歡的;你的選修課不是你喜歡的,而是拿證多、學分好得的;你求職不是挑你喜歡的,而是待遇好的,請問,你選擇時從未拿喜歡當事,憑什麼你會從事喜歡的職業呢,並且成為終生的事業呢?憑什麼呢?」

選擇不會騙人。讀不讀書,會不會讀書,其實,早就埋藏在一個人的選擇裡。只是,有些人不大願意承認罷了,人總是愛自欺欺人。

我家裡書太多,書架放不下,我就見縫插針,這也放幾本,那也塞幾本。把家裡弄得很不規整,家人總是嘟囔我,無奈,我只得定期清理,送人的送人,能賣掉的賣掉。然而,當我需要用某本書而到處翻找不著時,我就後悔了。

其實,有些書,還是需要收藏的,對於好書而言,不是看一遍就拉倒了,而是需要反覆看,有時還需要查閱。書多,閱讀機會自然也會增多。比如,前幾年我看過石晶晶、周蓓合著的《走近院士》一書,覺得其中有意思的是,書中記錄的幾位院士大都出生於書香家庭。繆昌文院士雖出生在一個小村莊,但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讀書人,祖父是當地有名的私塾先生,父親也是個教書匠。王夢恕院士的家堪稱書香世家,他的祖父是清朝宣統年間小有名氣的才子,父親學習法語多年,後在隴海鐵路任職。在戰爭流亡中,王家的一箱書籍始終不肯丟棄。這一個有《資治通鑑》《道德經》《康熙字典》《石頭記》《西遊記》等整套的線裝古書以及外文書、科技書的箱子,對王夢恕的啟蒙與成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齊康院士的父親就是建築師,他父親有著豐富的藏書,並訂閱了20多年的國外各類建築雜誌,在這樣的環境薰陶下,齊康和他的哥哥們都走上了工程技術之路。

張之洞說:「買書勿吝。田谷之利,不及什一。商賈之利,止於三倍。典籍之利,淑身興宗,化愚為賢,子孫永保,酌之不竭。一卷之書,有益天下,此其為利,不可勝言。節衣縮食,猶當為之。惟買書須得其門。若無通人可訪,則常過書肆,流觀架上名近雅馴者,索取翻檢,要籍精本,必時遇之。即使買而不讀,果於此道篤好,子孫亦必有能讀之者。」(《張之洞全集》)即使買了不讀,子孫必會有能讀的,倒也是一句實話。

史蒂芬·克拉生所著的《閱讀的力量》一書指出,研究結果支持一個眾所周知的道理:當書很容易取得,當環境中充滿讀物時,閱讀就很容易發生。家中是否是個充滿讀物的環境,與孩子的閱讀量相關:讀得越多的孩子,家裡通常有越多的書籍。研究者請一些準教師回想自己在童年與青少年時期的閱讀習慣。說自己年輕時不太喜歡閱讀的12位準教師都生長於缺乏書籍的環境;10位說自己小時候便熱愛閱讀的準教師都生長在充滿書籍的環境中。

胡適說:「根據我個人幾十年來找書的經驗,發現我們過去的藏書的範圍是偏狹的,過去收書的目標集於收藏古董,小說之類決不在藏書之列。但我們必須了解了解,真正收書的態度,是要無所不收的。」(《找書的快樂》)按照胡適的說法,我收藏的書,還遠遠不夠呢,只可惜,買書的錢還在其次,藏書的地方則沒有了。當然,也還是因為沒那麼多錢買個大房子裝書。

正如有網友所言:藏書,其實,是在拼房子。

相關焦點

  • 讀《易經》心得:人有小算盤天有大算盤,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讀《易經》心得:人有小算盤天有大算盤,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心大了,什麼事都小了;心小了,什麼事都大了。在《史記·貨殖列傳》當中司馬遷寫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終日生活在利益得失之間,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把小算盤。而天只有一把大算盤。
  • 晚清名臣張之洞10句語錄,這句讀書不知要領,勞而無功,真犀利
    值得一提的是,張之洞激勵年輕人到海外留學,並定製定留學生章程,鼓勵留學並給予相關獎勵。不過,張之洞鼓勵留學並不盲目,並不一味地去追尋西方文化和科學,在引進西方文化的同時將我國數千年文化與之融合。可見,張之洞在教育上勇於探索,敢於創新,有氣魄,有膽識,視野寬廣。
  • 學佛,要讀佛經,讀經要這樣讀,否則不如不讀
    佛經並沒有宗派之分,但在流傳過程中每人的感受總是不一樣的,高僧根據自己的感受創新一番,於是就有了禪宗、淨土宗、密宗……,分宗別派之後,本門的弟子總是覺得自己的法門勝於其他人,六祖慧能大師曾說: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
  • 讀《三字經》之「若梁灝,八十二。~有為者,亦若是。」有感
    泌七歲,能賦棋。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蔡文姬,能辯琴。謝道韞,能詠吟。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晏雖幼,身已仕。有為者,亦若是。關於大人所謂的虛榮對於家庭未來能有多大作用?一時之樂而已,能常樂否?父母需要多在引導孩子熱愛學習方面下功夫,考試分數其實只是一個標準而已(有沒有認真學習)。分數低並不能意味著你的孩子未來就沒有成就。還希望父母在育兒能多些耐心。少一些逼迫,也少把自己焦慮和對孩子未來擔憂的痛苦發洩在孩子身上。其作用有多大還望父母心理揣摩揣摩。
  • 【300天讀經計劃】第90天:厄斯德拉下7-10章
    他知道如果他覺得自己比創造自己的天主還聰明,運用事物的時候逆天而行,不尊重自然律的話,他不僅僅會傷害到自己,而且會破壞他周遭的環境。只要細心觀察, 熟悉宇宙體系那從天主上智而來的宏偉秩序, 有誰會不讚嘆這位全能的設計師呢?——哥白尼神父(1473 -1543,自然學家、天文學家)
  • 張之洞:清王朝頭號掘墓人?
    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水師一戰歸零,朝野對李鴻章的激烈攻擊無以復加,張之洞即是推波助瀾者和落井下石者,重讀他兩年前的賀壽信,簡直就是刻骨的諷刺。 李鴻章曾譏諷張之洞「華逾於實」。庚子大亂後,李在北京主持和議,與東西洋十一國代表商議和約,心力交瘁。張之洞迭電建言,隱有不恭敬之詞,他的意見也與李格格不入。李鴻章對別人說:「香濤做官數十年,猶是書生之見也。」
  • 張之洞為人:一不與俗人爭利,二不與文人爭名,三不與無謂人爭氣
    張之洞的名言和他的人生格言:「平生有三不爭:一不與俗人爭利,二不與文人爭名,三不與無謂人爭氣。天下艱巨之事,成效則俟之於天,立志則操之在已民。志定力堅,自有成效可觀。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振興教育,必先廣儲師範,師資不敷,學校何以興盛。」可見其在清末時期,憂國憂民之心。
  • 「薦讀」300萬字的《資治通鑑》濃縮成精華,就這十句(收藏!)
    論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鳴盛的一句話來概括:「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也。」據說這書被毛澤東讀了17遍。由此可見,《資治通鑑》的歷史地位有多麼崇高。這麼長的一部書,你沒有那麼多時間讀全文的話,可以看看這10句濃縮了整部巨著的精華,值得收藏,特別是為孩子們收藏。1、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
  • 「少不讀紅樓」,可究竟為什麼,年輕人就要少讀《紅樓夢》呢?
    很多年輕人在剛開始去讀《紅樓夢》的時候,都會有著讀不下去的感覺,《紅樓夢》也和《百年孤獨》《瓦爾登湖》等等世界名著一起排在「死活讀不下去」的書單前列,自然也有很多年輕人把自己讀不下去《紅樓夢》的原因歸結到「少不讀紅樓」這句話上來。其實這也不過是這麼多年以來人人口中流傳下來話,至於真實性和科學性,自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可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句話流傳出來呢?
  • 每天如何讀聖經?
    讀聖經就如吃飯一樣,讀聖經能餵養我們屬靈的生命,如同食物餵養我們肉體的需要一樣;忽略讀聖經會使我們成為一個軟弱的基督徒!讀經如同進食一樣,一旦我們忽略了,肉體自動會提醒我們,因此我們應該定時供應靈糧給我們屬靈的生命。有個愛主的基督徒提出了個好主意,建議基督徒如何確保自己每天都閱讀聖經。他的座右銘便是『不讀經,就別吃早飯!』這雖然不容易辦到,不過卻是值得我們去學習。
  • 黃山市「讀經幼兒」招募令
    自己會在今後的道路上,傾盡所能,與孩子們在經典的海洋裡徜徉。祝願徽州大地上響起更多的朗朗書聲!西方亦有諺:信心比黃金還貴!讀經教育的成功與否,往往決定於信心之有無,本館老師如是,家長亦應如是。若有顧慮,請學習王教授讀經教育理論。
  • 繪本的封面怎麼讀?為什麼要讀作繪者信息?
    繪本的封面上有圖畫,有書名,標註了作者、繪者,有些還會有翻譯者,還常出現出版社名。今天,就和大家聊聊繪本的封面怎麼讀?茫茫繪本中,繪本封面上的圖畫是最具有辨識度的,我們也總希望透過封面上的這種圖畫,窺視繪本的大致情節。那封面上的圖畫怎麼讀?分三種情況和大家介紹。
  • 你的孩子去讀經了?
    天天如此,試問在當今的社會有多少人能長期堅持這樣?        他們的名字叫讀經人,每天叫醒他們的不是鬧鈴,而是已成習慣的生物鐘。他們都是為了使自己成為最好的自己在努力。這樣的孩子能尊師重道嗎?不可能!所以我們這短短的幾十年所培養的不肖子孫,忤逆子比我們幾千年來任何時候都多!       不是家財萬貫就能保孩子一生幸福安康。林則徐早就說過: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財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李嘉誠也說過:一個人事業上再大的成功也彌補不了教育子女上的失敗。
  • ZARA其實不讀渣瓦!那到底怎麼讀?看看你讀對了嗎?
    Zara是1975年成立的西班牙品牌,如果你把它讀作za-ra,其實是不正確的。最地道的說法是根據西班牙語來發tha-ra,讀作 /ˈθaɾa/。除了Zara,接下來必叔給大家講講大家都喜歡逛的IKEA(宜家),這是一家來自瑞典的家具和家居零售商。同時在中國也是非常著名的。它的英語名字怎麼說?你會不會告訴必叔就都宜家的呀?
  • 讀蘇軾《鳳鳴驛記》
    《凌虛臺記》係為鳳翔太守陳公所建之高臺落成而撰,在記述修臺之緣由、臺之雄偉高大的同時,引申論述了歷史上宮殿宏築由盛而衰以至敗壞湮滅的例子,闡發了事久必衰的盛衰規律,體現了蘇公的歷史觀、興廢觀。同時也表露了其初入官場年少氣盛鋒芒畢露的青春意氣,這一點蘇公在晚年曾有過追悔。《鳳鳴驛記》是"三記"中著名度低的一篇。原因在於,其文記述的是一座驛站舘舍修繕翻新之事。
  • 這篇鏗鏘《木蘭詩》,越讀胸中越有萬丈豪情,女兒亦能上馬定乾坤
    猶記得這首詩,是我在初二下學期學的,當時學這首詩的時候,我對它感觸不是很深,認為它也不過是尋常之作,到後面背誦時,才發現挺帶勁的,容易背誦,作者沒有欺負人,很好。現在,十幾年過去了,又一次碰到了《木蘭詩》,從當年身為學生去聽我的老師講解,到如今身為老師去讀這篇課文,心境已然大不一樣。
  • 《傷寒論》的勸讀十則
    如說「仲景書文義古奧難讀,即劉張朱李四家,雖尊仲聖之說,鮮有發揮,更有庸妄者,顛倒是非」,又誤認為張仲景只「專攻傷寒,其桂枝、麻黃,只行於西北,宜於冬月」,只是「以芎、蘇、羌、獨、荊、防等為感冒切用之品;以補中、歸脾、八珍、六味等方為雜病平穩之方」,而且「百病不究根由,只以多熱為陰虛,多寒為陽虛,自誇為挈領提綱之道,究竟偽術相師,能愈一大病否?」
  • 《內向心理學:安靜的力量》①:內向者,讀對的書,然後讀懂自己
    第一篇:讀對的書,然後讀懂自己——涉及本書的獨特性,故信源交叉極少。一、當今,自我提升類書籍幾乎都是針對外向者而寫01內向者,你錯讀了多少書 ?你讀過「關於如何傾聽」類的書嗎?如果你是內向者,就沒必要讀這樣的書。
  • 生命之光|《與神同行》之讀經(2)
    但有一件事我還從未見過,就是沒有從經上得安慰的人曾在死亡之榻上享受過真實、穩固和理性的平安。我要最後問你一次,你現在怎樣對待聖經呢?我要向閱讀本章各階層的讀者們誠摯地說幾句話,以此作為本章的結語。或許你有讀書的能力,但根本不讀聖經。如果這是你的情形,我無法對你說安慰的話,因為你正面臨著喪失自己靈魂的危險。無視聖經就是你不愛神的明證。
  • 早起利用一切零碎時間聽讀中英文經典
    穿衣服、疊被子、洗臉、上洗手間、做早餐、上學、上班路上嘴巴千萬不能閒著,一定跟機子讀經典練英語。1、所選中文經典一定是你讀過一兩百遍非常熟悉的經典,這樣你跟讀的時候能跟的住也有感覺,關鍵是朗讀的這個聲音很關鍵。十幾年前老一輩播音員讀誦的經典聲音就是好聽,因為他們有文化積澱,也懂音律韻調。比方說央視老一輩播音員虹雲讀的《論語》那簡直是出神入化,百聽不厭,有身臨其境之感。